農村學校現代教育技術現狀調查與分析論文
【摘 要】通過對河北省中部地區農村中小學校的現代教育技術基礎設施及應用狀況的調研,了解農村中小學校現代教育技術發展現狀,發現問題并提出對策或建議。
【關鍵詞】農村中小學 現代教育技術 調查
一、背景分析
為適應教育信息化的需要,提高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水平,發揮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教育部于2004年底頒布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以下簡稱《標準》),緊接著啟動了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計劃用3年左右的時間完成全體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與考核,河北省也加入了這一建設計劃,在全省中小學教師隊中開展了綜合教育技術應用能力全員培訓。
此外,為了全面推進基礎教育信息化進程,以信息化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河北省近幾年以農村教育信息化為重點,投入巨額資金,用于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初步構建起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用的基本環境。為進一步規范信息資源配備,引導我省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續性發展,河北省教育廳于2005年底頒布了《河北省中小學教育信息資源配備標準(試行)》。
作為一個農業大省,河北省農村學校和農村教師占據了絕大多數。農村學校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全省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投入的效益的發揮,影響到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續性發展,影響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能否順利推進,以及基礎教育質量的持續性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也決定了綜合教育技術應用能力培訓計劃能否順利開展。為了了解河北省農村學校現代教育技術使用情況及存在問題,我們促進我省信息化建設的良性發展,我們對河北省中部地區展開了廣泛調查,取得了一些數據,以期為我省后續的教育決策起到一等的參考作用。
二、基本狀況
2008年8月,我們利用教育技術專業學生放暑假的機會,對石家莊、邢臺、邯鄲等地市56所農村初中、小學的語文、數學、外語等14個學科的教師進行了調查摸底,其中既有相對較發達的東部平原縣市,又有西部信息化發展力量較弱的縣區。此外,我們還結合了實地調研、課堂聽課、訪談等形式,共發放調查問卷600份,回收問卷574份,回收率96%。
本次調查內容主要涉及: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農遠工程”的配備、農村中小學教師關于現代教育技術的認識與理解、信息技術能力、資源開發能力、信息技術與課堂整合及培訓等問題。
1.信息化基礎設施的配備
(1)硬件設備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現代教育技術媒體,現代教育技術就無從談起。據調查,經過近幾年的不斷投入,已具備一定的成效,河北省農村中小學的現代教育技術常規教學媒體的配備基本初具規模,有一半以上的學校配備有幻燈機、投影器、錄音機等常規教學媒體,而以計算機為主的多媒體教學設備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目前只有近三分之一的學校配備了計算機、視頻展示臺等信息化教學媒體。
(2)教學軟件
據調查,經過近幾年的積累與投入,目前中小學擁有的教學軟件資源已相對較為豐富,其中,最豐富的是錄像帶、光盤,其次是幻燈片、投影片,擁有計算機、視頻展示臺等信息化教學媒體的學校也基本擁有多媒體課件。在這些教學軟件資源中,大部分是購買,自我開發的很少,而且有些已經損壞,有些已與教學內容不符。值得注意的是錄音教學已呈現極為萎縮的趨勢,在被調查的學校中,只有2%的老師還采用錄音輔助教學。
(3)“農遠工程”建設情況
河北省從2004年就開始在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因此,此次調查,我們也把“農遠工程”作為一項重要的調查內容。根據調查,我省的“農遠工程”發展速度還是比較快的,在被調查的56所學校中,占一半多的學校已配備或正在配備“農遠工程”,模式大部分是衛星教學收視點和計算機教室模式,這為實現我省農村教育信息化搭建了共享平臺,為廣大農村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改革教學方式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也為實現城鄉教學資源共享提供了保障。
2.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能力
(1)認識與應用
在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大部分農村中小學教師已認識到現代教學媒體對其教學起到了促進作用,他們能夠熟練操作幻燈機、投影器、錄音機等常規教學媒體,擁有了使用教學媒體輔助教學的意識,能夠在教學需要時自覺使用,而且自己主動搜集信息資源。而且有近40%的老師正在建設或擁有自己的個人網站或博客。
但是,老師們應用的積極性需要進一步調動,只有四分之一的老師在日常教學中能夠積極主動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媒體輔助自己的教學,有一半的老師是偶爾使用,另有四分之一的老師是基本不用。而且有62%的老師是在做觀摩課、公開課或是在領導要求時才使用。原因有很多,教學資源、硬件條件匱乏、設備使用不熟練、學校管理不適應教學需要等問題都存在。
(2)教育技術能力
眾所周知,教育技術的最終目標是實現教學的最優化,而教學最優化的實現又取決于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在本次調查中,我們發現,在具備硬件條件的學校,大部分老師能夠操作投影器、幻燈機、錄像機、影碟機、錄音機等常規教學媒體,50%以上的老師能夠操作計算機,除了上課使用外,近80%的老師課下利用計算機或查閱信息、解決教學問題,或備課、寫教案,或收集資源、開發課件。但是由于能力與網絡條件的限制,網絡教學還很不普及,只有極少數的老師創建有個人教學網站(網頁或個人博客)來輔助教學。
三、存在問題和建議
總體來看,無論從硬件設施配套方面來說,還是從教師的教育技術的能力來說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特提出對策或建議。
1.加大教學資源軟件的投資
我們知道,如果把硬件比喻做“汽車”的話,軟件就相當于“貨物”,如果只發“汽車”(即硬件),而忽略配備“貨物”(即軟件教學資源)的話,其效果無疑等于零。在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現在針對農村中小學的投資力度確實在加大,但是,合適的教學資源軟件卻跟不上,在調查中我們了解到,有些學校的教學資源軟件投資是一次性的,即剛買來設備的時候購買的,其后,無論是損壞還是與教學內容不符了,都不見新的教學資源軟件補上。這需要各級領導與管理人員引起重視,尤其是管理人員積極與部門領導溝通,因為畢竟比起硬件來,軟件資源還是要便宜很多。
因此,許多老師呼吁,應多為他們配備多種多樣的教學資源與軟件,特別是常規媒體的教學資源,由于其投資小、技術要求低、使用起來靈活方便等原因,在農村中小學還是非常受歡迎的。
2.注重針對性培訓
經過近幾年的大力度的培訓,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被調查的老師中,有近70%的老師承認曾在近五年內參加過培訓,而且有三分之一的老師認為培訓對他們的教學非常有用,有近一半的老師認為有一定的作用,但同時他們也渴望對他們的培訓針對性更強一些,比如加大多媒體素材的處理與課件開發、設計(課堂)教學方法的課時比例等。常規媒體教學在農村中小學還有很大利用空間,特別是西部山區,常規教學媒體在其學校所占的比例很大,而且由于應用能力、環境限制等因素,常規媒體是很多老師的首選。因此,在注重信息技術媒體培訓的同時,也要考慮常規教學媒體教材的開發與設計(課堂)教學方法的培訓。
另外,現代教育技術的最終目的是實現教學的最優化。因此,在培訓過程中,還要多注意引導老師科學選擇媒體輔助教學,媒體沒有好壞、先進與落后之分,要從教學實際出發,科學地有針對性地選擇教學媒體,其最終目的是達到教學的最優化。不能讓老師們產生出現“唯多媒體”、“多媒體是萬能的”等印象。
3.加強管理力度
目前,在農村中小學信息化建設中投資的力度日益加大,但是在信息化管理管理方面出現了一些漏洞,比如管理規章制度不健全、技術人員力量不過硬等。據調查,有個別學校到現在還沒有專職的管理人員,有的學校讓其他部門的老師或行政人員做兼職。有的學校倒是有專制的管理人員,但是從本校的老師中任意找一位老師代替,這些老師既不懂教育技術,又沒有經過培訓,只管開門,不管維修、維護,當老師需要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的時候卻無法得到,使得老師們的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設備輔助教學的積極性受到打擊。而且,由于管理人員的技術力量薄弱,導致有的設備剛用一段時間就壞了;而有的學校管理人員盡管技術力量過硬,但是由于維修維護資金的限制,最后只能將設備“一鎖了之”。所以在調查過程中,當問到對學校的現代教學媒體(含設備、資源)管理、維護與技術支持是否滿意時,有將近一般的老師表示不太滿意。因此,建議學校在建立健全管理規章制度的同時,管理人員盡量采用有教育技術專業背景的老師擔任,如有人員編制的困難,由學校其他老師擔任的話,就盡量選擇懂設備、積極性高、責任心強的老師來擔任,而且要經常不斷的送出去參加培訓。
此外,還應當有針對性地面向農村中小學教師展開信息化案例教學、課件開發、論文評比等大賽活動加強農村中小學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以調動廣大農村中小學老師的積極性,切實提高農村中小學的現代教育技術水平。
參考文獻:
[1]劉雍潛.國家教育技術標準研究初探.電化教育研究,2002,(07).
[2]黃國根.農村高中現代教育技術的現狀及思考.中小學電教,2006,(06).
【農村學校現代教育技術現狀調查與分析論文】相關文章:
中藥說明書項目格式現狀調查與分析論文11-23
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現狀調查報告10-28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就業傾向調查與分析論文08-03
教育技術專業本科畢業生就業調查分析論文08-06
我國成品油銷售企業營銷現狀分析論文08-02
教育技術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現狀論文12-30
農村食品安全現狀調研報告02-28
農村電網建設改造現狀調研報告01-25
農村教師實習現狀調研報告01-25
農村集鎮的防洪現狀調研報告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