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醫傷科學:傷科辯證-望診
望診包括望全身(包括望神色和望形態),望局部(包括望畸形,望腫脹、瘀斑,望創口,望肢體功能),望舌苔,量法(即測量肢體長短粗細)。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醫傷科學:傷科辯證-望診,歡迎閱讀與收藏。
【望全身】
一、望神色、中醫認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的盛衰反映傷病的輕重,主要通過傷者的肢體形態動靜、面部表情、色澤氣質、語言意識等方面表現出來。若傷者表情痛苦、精神不振、面色蒼白或晦暗無光,均說明傷勢嚴重;若傷者神志昏迷或譫語,汗出如油,四肢不溫,口開目閉,瞳孔縮小或散大,呼吸急促或微弱等多為危癥。
二、望形態、即看傷者的體態或姿態。在嚴重的骨折脫位、傷筋及先天性畸形的患者中可發生姿態改變,如下肢骨折則不能行走;肩、肘關節脫位時患者多以健側手臂扶持患側的前臂,身體也向患側傾斜;腰部急性扭傷,身體多向患側屈曲,且用手支撐腰部等姿態。
【望局部】
一、望畸形(即望局部形態的改變)
骨折或脫位后,肢體一般均有明顯的畸形,如骨折可出現成角、旋轉、短縮;肩關節脫位可出現“方肩”畸形等等。
二、望腫脹、瘀斑主要看其傷部腫脹程度、皮膚色澤,如新傷膚色青紫,陳傷則膚色變黃。
三、望創口指看傷口的大小深淺,創緣整齊與否,污染情況等。如有膿液要看色澤及稀稠程度;如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則膿液較稠厚;綠膿桿菌則膿色發綠,味惡臭,另外還要看排膿是否通暢。
四、望肢體功能主要觀察傷肢功能及活動情況,嚴重骨折脫位可有功能喪失,一般損傷則有肢體功能障礙。
【量法】
一、測量肢體長短粗細長于健側:傷肢顯著變長,常為脫位的標志,多見于肩、髖關節向前或向下脫位,亦可見于骨折過度牽引等。
短于健側:傷在肢體,多為骨折短縮畸形,傷在關節,多因脫位而引起,如髖關節及肘關節后脫位。
粗于健側:有畸形者多為骨折脫位;無畸形者多為傷筋腫脹。
細于健側:傷后因治療不當而致肌肉萎縮或因神經疾患而致肢體癱瘓。
二、使用量法的注意事項測量前要觀察有無先后天性的畸形。
患肢與健肢須放在完全對稱的位置上。
定點要準確。
三、肢體長短測量法:根據人體解剖標志量取。
上肢長度:肩峰至橈骨莖突(或至中指尖)間的距離。
上臂長度:肩峰至肱骨外上髁間的距離。
前臂長度:肱骨外上髁至橈骨莖突(或中指尖)間的距離。
下肢長度:方法有二。一是髂前上棘至內踝尖下緣;二是臍至內踝尖下緣。第二種方法多用于骨盆骨折或髖部病變時用,如髂骨取骨術后病人。
大腿長度:髂前上棘至膝關節內緣。
小腿長度:膝關節內緣至內踝。 網站整理
肢體周徑:測量周徑時,要求兩肢體取相應的同一水平位置,測量腫脹時應取最腫處,測量肌肉萎縮時應取肌腹部。如常在髕上10~15厘米處測量大腿周徑;在小腿取最粗處測量小腿周徑。
四、測量關節活動范圍中立位0度法:如肘關節完全伸直時定為0°,完全屈曲時則可成140°,在描述時應寫成肘關節伸屈范圍為0°~140°。
鄰肢夾角法:以兩個相鄰肢段所構成的夾角計算,例如,肘關節完全伸直時定為180°,屈曲時可成40°,則關節活動范圍為180°-40°=140°。
損傷病的診斷之望診
通過全身的觀察對患者的一般狀況、年齡、性別、發育、營養、意識狀態、面容等有大致了解。如有一定社會應驗,還可大致猜測患者的職業、生活地區及環境,還應確切地觀察患者的神、色、形、態。
一、神
《素問·移精變氣論》指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是生命活動的總表象。中醫認為“神藏于心”,“外候在目”,因此,目光明亮為有神,表示正氣未傷,目光晦暗為失神,表示正氣已傷。對患者的瞳孔大小,對光的反射是否靈敏對稱,睫毛反射有無等均應仔細檢查,了解腦部損傷情況。
二、色
分青、赤、黃、白、黑、無色,與五臟的盛衰有一定關系。青主寒,主痛、主瘀;赤主熱;黃主虛、主濕;白主虛、主寒、主失血;黑主寒、主痛、主腎虛。嚴重的損傷常使傷者唇青面白,發生休克或者進入膚色發紺。面赤者往往伴有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面色黑而無澤則提示久病腎虛。
三、形
形強則臟盛,形若則臟衰,形的觀察可對患者的病情和預后有一定的參考。患者身強體壯,面色紅潤,示病輕,氣血損傷不重;反之患者體弱,面色蒼白或發黑,示患者傷重或久病,預后較差、
四、態
即體態。陽主動、陰主靜。喜動者為陽證,如熱證、實證;喜靜者為陰證,如寒證、虛證。骨傷患者常出現特殊的體態:如腰椎間盤突出患者,脊柱常有側彎,彎腰取物困難;上肢損傷者,常用健肢托扶傷肢,傷肢貼緊軀干以保持穩定而減輕疼痛。下肢損傷者不能負重行走,有些損傷還表現特殊的步態。
1、點腳步態:
患肢以腳尖或足跟著地,很快抬起,即負重時間縮短,可因下肢疼痛所致。
2、斜肩步態:
行走時雙肩不等高,偏低的一側上下波動較大。常因下肢不等長和脊柱側彎引起。
3、鴨步:
典型的鴨步,是由于雙側髖關節脫位引起,走路時兩側胯部大幅度前后旋轉以帶動下肢,以致軀干左右擺動。
4、扶膝步:由于大腿股四肌癱瘓,造成膝關節不穩定,為避免行走時患肢“打軟腿”,所以常用手撐扶膝關節。
5、跨欄步:
由于足下垂,行走時為避免腳尖刮地,需要抬高大腿,跨出小腿,就像運動員跨欄的姿勢一樣。
6、企鵝步:
這是由于雙側臀部的臀大肌癱瘓所致,走路時腹部前移,軀干后仰,重心墜落于臀后,以致上樓困難。
7、剪刀步:
先天滯產或難產以及腦炎等引起的小兒腦性癱瘓,會使小兒雙下肢呈內收、屈曲、內旋畸形、步距變小;當雙下肢交錯時,兩膝相切,類似剪刀。
8、醉步:走路時搖搖晃晃,形似醉鬼,是由于小腦或前庭器官平衡失調所致。
9、弧旋步:
見于偏癱患者,患者肢體僵硬,邁步時先從側方抬起弧旋畫到前方。
【中醫傷科學:傷科辯證-望診】相關文章:
中醫傷科學:傷科治法-外治法10-23
中醫傷科學:傷科治法-內治法10-23
中醫傷科畢業實習自我鑒定07-30
燒傷科實習自我評價08-06
很傷的經典說說01-07
燒傷科實習自我評價范例08-13
燒傷科護士辭職報告12-14
骨傷科醫生求職信范文08-25
傷的心碎的句子10-21
被傷的心寒的句子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