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名師劉鳳科刑法經典試題
在各個領域,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接觸到試題,試題是命題者按照一定的考核目的編寫出來的。一份好的試題都具備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名師劉鳳科刑法經典試題,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名師劉鳳科刑法經典試題 1
【例1】關于違法阻卻事由,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CD)
A.甲、乙、丙三人在洞穴探險中,地基崩潰,洞口堵塞,但能與外界進行通訊聯系。聯系結果表現,挖開洞口需要20天,但三人所帶糧食只夠生活5天。于是,甲提出,三人抽簽決定輸贏,二位贏者殺死輸者以其肉維持生命。乙、丙表示同意。對應否付諸實行,他們征求了救助人員的意見,但沒有得到答復。其后通訊中斷,待第20天挖掘成功時,甲由于抽簽失敗而被殺,乙、丙以其肉維持了生命。乙、丙的行為成立緊急避險。
B.王某與本村的劉某因承包村辦企業發生矛盾,2002年4月l日晚王某在劉某屋后用汽油點燃一堆禾草企圖燒毀劉的房屋(該房還連著其他房屋),不料當時刮起強勁的北風,將著火物刮向有十米之距的王某自己的住宅及其價值數百萬元的糧食加工廠和他人住宅。在眾人用水撲救無效的情況下,王某為保全自己的財產,遂從附近建筑工地開來一輛他人的工程車,王開車接連推倒自己的四間房屋才阻止火勢,保住了自己住宅的大部分及其加工廠,但將該工程車砸毀,損失五十余萬元。王某的行為不成立緊急避險。
C.酒樓老板長期經營不善,拖欠員工三個月的工資,還欠供貨商與物業數十萬元。某日老板突然跑了,員工意識到老板為了逃債再也不會回來了,而且聽說物業管理部門將封鎖酒樓。于是,十余名員工將酒樓所剩煙酒等哄搶一空,以抵作自己的工資。事后查明,他們所搶物資的價值與其應得工資大體相當。員工行為屬于自救行為。
D.甲與其兄丙有仇,便與乙共謀傷害丙。甲與乙前往丙的住處,共同對丙實施暴行。在實施暴行的過程中,甲發現乙有殺害丙的舉止和意圖,便令乙住手,但乙仍然猛擊丙,甲便持刀將乙刺死。甲的行為屬于正當防衛。
【例2】以下關于犯罪未遂、預備或者中止的說法,正確的是(C )
A.甲攜匕首前往王某家,試圖殺其報仇,看見王家門口有很多聯防隊員巡邏經過,某甲害怕受到法律追究,折返家中,但準備第二天再去殺人,甲的行為屬于犯罪中止形態
B.乙試圖搶劫出租車司機,事先準備好一把刀,上了司機江某的汽車,收集準備待其開到郊外再行搶劫。但在快到城郊結合部的檢查站時,乙準備提前實施搶劫,在對司機使用暴力打擊時被發現而被抓獲,乙的行為是犯罪預備
C.丙潛入銀行,打開保險柜后發現里面只有300元,丙于是拿走錢后逃離現場。盡管丙取得了300元,但沒有達到數額較大的要求,其行為應當認定為盜竊罪(未遂)
D.在共犯的場合,入室盜竊的實行犯自己決定中止并放棄犯罪而自行逃走的,在室外望風的幫助犯自然也成立犯罪中止
【例3】B從歐洲旅游歸來,送給多年好友A一塊金表。A生性多疑,在接受B贈送的金表后,因為該表和在國內銷售的同款名表在外觀上有極為細小的`差別,A便花言巧語欺騙第三人C,將其以名表的價格(20000元)賣給C。事后鑒定,該表是貨真價實的名表。關于本案,下列說法正確的是(C)
A.構成詐騙罪既遂
B.構成詐騙罪未遂
C.屬于不可罰的不能犯,不構成犯罪
D.屬于民事欺詐行為
【例4】下列案件中,哪些應當認定為犯罪未遂(ABC)
A.2005年3月19日10時許,李某(刑滿釋放人員)因拆遷,想將其戶口轉入其母親張某所住的某區大院平房5號內,但遭到其母的拒絕,于是二人發生矛盾。李某揚言“買汽油燒死你們,我也不遷戶口了。”隨后,李某于16時許攜帶一桶汽油闖入某區大院平房5號的母親家中,將汽油潑灑在屋內地上及正在屋內的弟媳婦馬某身上,后欲用打火機點燃汽油時被其弟制止。張某報警后.李某被民警抓獲。
B.王某大擺宴席賀兒子滿月,同事紛紛前來捧場,觥籌交錯至夜深方散,王某大醉,送同事小張出門。同事小張發現自己騎來的摩托車不見了,到處找也沒找到。此時王某見旁邊另有幾輛摩托車,與小張商量后,回家拿來工具,兩人一同將其中一輛摩托車鎖撬開,小張將此車騎走。第二天,王某弟弟發現王某的摩托車丟失,遂向公安機關報案。經查,王某的摩托車正是被王某、小張前夜盜走。
C.甲的女兒乙(9歲)睡在床上,甲以為是仇人(前妻丙)而持刀殺乙,共砍9刀。聽到是女兒的喊聲便立即停止。女兒重傷未死。
名師劉鳳科刑法經典試題 2
【例1】李某為實施詐騙犯罪,采用虛假出資的手段,騙取工商部門的注冊登記后,謊稱購買鋁錠若干噸,與被害人約定貨到付款。貨到后,李某連夜將鋁錠運走。其支付對方的轉帳支票經銀行核查系空頭支票。關于本案,下列說法正確的是(C)
A.李某的行為構成虛報注冊資本罪與票據詐騙罪,屬于牽連犯,應以其中的重罪票據詐騙罪對其定罪量刑。
B.李某的行為構成虛報注冊資本罪與票據詐騙罪,其中虛報注冊資本成立假公司系票據詐騙的預備行為,為票據詐騙的實行行為所吸收,屬于吸收犯。
C.李某的行為構成虛報注冊資本罪與票據詐騙罪,應當數罪并罰。
D.李某的行為構成虛報注冊資本罪與票據詐騙罪,屬于想象競合,應以其中的重罪票據詐騙罪對其定罪量刑。
【例2】關于剝奪政治權利,下列選項中哪一項是錯誤的?(C)
A.甲犯為境外非法提供國家秘密罪,法院在判處主刑的同時應當附加剝奪政治權利
B.甲犯搶劫罪,雖然刑法典第263條中沒有規定可以剝奪政治權利,法院也可以對其附加剝奪政治權利
C.甲因犯故意殺人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0年,剝奪政治權利5年,甲在執行主刑的10年內有選舉權,在主刑執行完畢之后5年內沒有選舉權
D.甲被判處有期徒刑8年,附加剝奪政治權利2年,在主刑考試大收集執行4年后被假釋,其剝奪政治權利的期間從假釋之日起計算
【例3】楊某(男,17歲)伙同黃某盜竊電腦等價值1萬余元的物品。楊某在公安機關已掌握其犯罪事實但未對其傳喚時由其母陪同到公安機關投案,交待了伙同黃某盜竊的事實,但沒有如實交待自己的年齡,而謊稱自己作案時不滿16周歲,公安機關未對其進行處理。公安機關向檢察機關報捕黃某后,檢察機關通過調查取證,發現楊某作案時己滿16周歲,楊某被追訴。關于本案,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D)
A.楊某的行為構成自首
B.楊某的行為構成坦白
C.楊某的行為不構成自首
D.對楊某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例4】對自首和立功的說法,下列哪一項是正確的(A )
A.甲犯盜竊罪,自首后,揭發了李某搶奪3萬元的犯罪事實,并提供了李某可能隱匿的地點,協助司法機關順利將李某追捕歸案,對甲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B.乙犯搶劫罪,自首后,揭發了王某保險詐騙12萬元的犯罪事實,對乙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C.丙犯盜竊罪自首,揭發A詐騙他人財物19萬元,經查證屬實。對丙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D.自動投案后翻供,在二審期間又能如實供述的,仍然是自首。
【例5】下列關于數罪并罰的做法與說法,哪些是錯誤的?(ABC)
A.甲犯AB罪,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14年和7年,法院決定合并執行18年。甲執行8年后,又犯C罪;被判處有期徒刑5年。對此,法院應在14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范圍內決定合并執行的刑期,然后,減去已經執行的8年刑期
B.乙犯AB罪,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14年和11年,法院決定合并執行20年;在執行2年后,法院發現乙在判決宣告以前還有沒有判決的C罪,并就C罪判處有期徒刑5年。這樣,乙實際執行的有期徒刑必然超過20年
C.丙犯AB罪,分別被法院判處14年和11年,法院決定合并執行20年;在執行2年后,丙又犯C罪,法院就C罪判處有期徒刑5年。由于數罪并罰時有期徒刑不得超過20年,故丙實際上不可能執行C罪的刑罰
D.丁在判決宣告以前犯有ABCD四罪,但法院只判決A罪8年有期徒刑、B罪12年有期徒刑,決定合并執行18年有期徒刑。執行5年后發現C罪與D罪,法院判處C罪5年有期徒刑、D罪7年 有期徒刑。此次并罰的`“數刑中的最高刑期”應是18年,而不是12年
【例6】下列哪些說法是對的?(BC)
A.罪犯甲犯盜竊罪,判有期徒刑3年緩刑4年,緩刑考驗期內,考試大收集甲又犯搶劫罪,應判7年。處理時應該按先減后并處罰。
B.罪犯乙犯盜竊罪,判3年,服刑兩年后假釋,假釋考驗期內犯搶劫罪,應判7年。處理時應該按先減后并處罰。
C.罪犯丙1990年犯盜竊罪,判10年,98年假釋,假釋考驗期滿后,于2001年犯搶劫罪,是累犯。
D.罪犯丁2000年犯盜竊罪判3年,緩刑4年,2003年犯搶劫罪,應判7年。是累犯。
【例7】關于危害公共安全罪,以下說法正確的是(AD)
A.甲駕駛車輛時違章導致乙昏迷不醒。甲下車后觀察乙,以為乙已經死亡。為了逃避刑事責任,甲將乙搬到自己的車上,行駛20余公里后,將乙沉入水中。后查明,乙系溺水死亡。甲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
B.張某駕駛車輛時違反交通規則,導致李某重傷;現場的圍觀者要求張某將李某送至醫院,恰在此時,與張某相識的王某駕車經過此地,并將車停在張某身邊,打開車門,讓張某卜車,后一同逃走。李四因無人救助而死亡。按照司法解釋,王某與張某構成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共犯。
C.農民甲承包了100余畝農田,在病蟲害發生之際,因為沒有資金購買農藥,便盜竊某農場的劇毒農藥30余瓶。甲的行為構成盜竊危險物質罪。
D.農民乙為了開墾荒地,盜竊雷管等爆炸物品100余個。乙的行為構成盜竊爆炸物罪。
【例8】關于保險詐騙罪,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
A.甲租用某建筑公司場地開舞廳,并為舞廳財產投了30余萬元保險。后因甲無力支付租金,場地被建筑公司封鎖。甲決定放火燒毀歌舞廳:一來可以解對建筑公司之恨,二來可以從保險公司獲取保險賠償金。甲在放火后敗露,未到保險公司索賠即被當地公安機關抓獲歸案。甲構成保險詐騙罪(預備)與放火罪,想象競合,擇一重罪處斷。
B.投保人乙為自己的寶馬轎車投了盜搶險,寶馬轎車確實被搶后,投保人為了避免說明義務,編造寶馬車被盜的原因,最后領取了50萬元的保險金。乙的行為構成保險詐騙罪。
C.丙為騙取巨額保險賠償金,先后在多家保險公司為自己投保了8份保單,考試大收集涉及保險金額150萬元。之后,丙聘用與自己相貌相似的王某為保姆,精心打扮王某,使其與自己盡量相似。某日,丙殺害王某,并制造了王某撞車死亡的事故現場,隨之潛逃。丙的行為保險詐騙罪(預備)與故意殺人罪,想象競合,擇一重罪處斷。
D.A公司出資50萬設立B工廠(獨立法人),并派丁擔任廠長。為工作便利,A公司購買一輛別克汽車交給丁使用,同時辦理了車險(A公司為投保人和受益人)。后來,由于B工廠欠某單位20萬元,該車被某單位開走。丁向A公司謊稱該車被盜,于是A公司向保險公司理賠,獲取保險金12萬元。丁的行為構成保險詐騙罪的間接正犯。
【例9】下列哪些行為構成使用假幣罪(BCD)
A.甲明知是變造的貨幣仍然加以使用,在某商場大量購物(8萬余元)。
B.乙為成立一家公司,用假幣做工商認資。
C.丙使用大量一元錢的假硬幣在自動售貨機上購物。
D.丁把10萬元假幣放在公文包里去跟人進行商業談判,把10萬元拿出放在桌子上說:我還是很有實力的。對方說那你把這錢放在我這里做擔保,丁同意。
【例10】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BCD)
A.甲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電器產品銷售金額350萬,100多人使用,導致十多人輕傷。甲的行為構成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與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產品罪,按照特殊法條優先的原則,應當定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產品罪。
B.乙在一次走私活動中,經緝私人員檢查,發現有汽車3輛、大量無法組裝并使用的各種彈藥的彈頭、彈殼。乙的行為構成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與走私彈藥罪,數罪并罰。
C.銀行工作人員丙知道某人有盜竊銷贓得來的10萬元,告訴其存到本行考試大收集最安全。丙的行為構成洗錢罪,
D.丁偶然揀到一張圖紙,發現是某產品的圖紙資料,于是按照此圖紙開工生產,獲利幾百萬。丁的行為構成侵犯商業秘密罪。
【例1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C)
A.甲以偽造的票據作抵押進行貸款,構成票據詐騙罪與貸款詐騙罪的想象競合犯。
B.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因偷稅被稅務機關給予兩次行政處罰又偷稅的,構成偷稅罪。
C.乙套取金融機構信貸資金后,表面上將該部分資金用于生產經營,但將自有資金高利借貸他人,違法所得數額較大的,構成高利轉貸罪。
D.丙以欺騙方法騙取貸款之后,為謀取不正當利益,改變貸款用途,造成重大經濟損失,致使無法償還貸款。丙的行為構成騙取貸款罪。
【例12】關于金融詐騙犯罪,下列說法正確的是(BCD)
A.某銀行大堂經理甲,以假冒他人名義或者虛構姓名等方式騙取本銀行貸款歸個人占有的,應認定為貪污罪或者職務侵占罪。
B.一般公民乙與金融機構相關全部人員串通,使用偽造的票據從銀行取得財產的,不成立票據詐騙罪,應認定為貪污、職務侵占等罪的共同犯罪。
C.一般公民丙與保險公司保險理賠的最終決定者串通,雖然欺騙了業務員與部門審核人員,但做出保險決定的人并沒有陷人認識錯誤,故不成立保險詐騙罪,應認定為貪污罪或者職務侵占罪的共同犯罪。
D.一般公民丁與金融機構的信貸員或者部門審核人員串通,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共同欺騙分管領導等具有處分決定權的人員,使后者產生認識錯誤并核準貸款的,觸犯了貪污罪(或職務侵占罪)與貸款詐騙罪,應以重罪的共同犯罪論處。
【例13】甲將一張偽造的現金支票(票面金額5萬元)遞給某國有銀行工作人員乙,乙雖然發現是偽造的現金支票,但由于某種原因(與領導有矛盾),仍然為甲付款,將5萬元現金交付給甲。關于本案,下列說法正確的是(C)
A.甲構成票據詐騙罪(既遂),乙構成票據詐騙罪共犯(片面共犯)
B.甲構成票據詐騙罪(未遂),乙構成票據詐騙罪共犯(片面共犯)
C.甲構成票據詐騙罪(未遂),乙構成貪污罪(既遂),不構成共犯
D.甲構成票據詐騙罪(既遂),乙構成貪污罪(未遂),不構成共犯
【例13】關于信用卡犯罪,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C)
A.甲盜竊他人真實的信用卡后,到商場頻繁刷卡消費(3萬余元)。卡上余額消費完畢后又惡意透支(15000元)。甲的行為應按盜竊罪與信用卡詐騙罪實行數罪并罰。
B.乙盜竊信用卡后到自動款機取款10000萬,后又到商場刷卡消費12000元。但事后證明,該卡是一張作廢的信用卡。乙的行為構成盜竊罪。
C.特約商戶職員丙撿拾一張信用卡,在接收到發卡銀行止付通知后,丙假冒他人簽名,自己向自己購物12000元。丙的行為構成職務侵占罪或貪污罪。
D.丁搶劫信用卡后仍然控制著被害人,知情的戊幫助取款的。丁與戊成立盜竊罪共犯,丁成立搶劫罪,戊成立盜竊罪。
名師劉鳳科刑法經典試題 3
【例1】下述案件說法正確的是(B)
A.甲與乙沒有共謀地同時向被害人開槍,其中一發子彈導致被害人死亡,但查不清楚是誰射出的子彈。甲乙都構成故意殺人罪(既遂)。
B.丙與丁共謀殺害被害人,同時向被害人開槍,其中一發子彈導致被害人死亡,但查不清楚是誰射出的子彈。丙丁都構成故意殺人罪(既遂)。
C.張三與李四沒有共謀的傷害被害人,導致被害人輕傷。事后證明只有一人的行為導致其輕傷,但查不清楚誰的行為導致其輕傷。張三與李四構成故意傷害罪(未遂)。
D.甲單獨入室盜竊被發現后,向被害人腹部猛踢一腳,被害人極力抓捕甲,經過現場的乙接受甲的援助請求并知道真相后,也向被害人的腹部猛踢一腳,被害人因脾臟破裂流血過多而死亡,但不能查明誰的行為導致其脾臟破裂。甲乙兩人構成搶劫罪共犯,按照搶劫致人死亡的加重處罰情節量刑。
【例2】關于罪刑法定原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D)。
A.縮小解釋方法本身并不違反罪刑法定原則,根據縮小解釋方法得出的解釋結論一定符合罪刑法定原則的要求。所以,刑法第238條組織他人賣淫罪中的“他人”可以縮小解釋為女性。
B.刑法是其他法律的保障法和補充法,因此刑法的適用具有謙抑性,即應當遵循有利于行為人的原則。換言之,在解釋刑法的時候,應當按照有利于行為人的角度解釋,從而得出有力于行為人的解釋結論。罪刑法定原允許有利于行為人的類推解釋、允許有利于行為人的溯及既往等就是這一思路的體現。
C.刑法分則的部分條文對犯罪的狀況不作具體描述,只是表述該罪的罪名。這種立法體例不符合罪刑法定原則對明確性的要求。
D.刑事立法與刑事司法不允許在事后減少犯罪構成要件從而增加犯罪可能性,也不允許改變刑事證據規則,從而事后能夠以較少或較簡單的證據作為定罪根據。
【例3】對下列案件,我國不具有刑事管轄權的是(A)
A.美國人甲乘坐中國國際列車前往俄羅斯,列車進入俄羅斯國境后,該美國人在車上殺死了一個日本人。
B.一架開往日本的法國航空器飛經中國領空時,機上乘客菲律賓人乙劫持該航空器飛往中東某國。
C.老撾人丙要殺害越南人,子彈穿越中國領土打死越南人。
D.A、B、C、D等十人謀劃到中國殺人,只有一人入中國境實施犯罪被抓。
E.美國人丁欲殺死中國人,從美國寄有毒的信件,在美國海關信件被扣。
F.中國人戊,在美國犯罪,法定最高刑兩年。
G.意大利人湯姆,殺害在該國的中國人。
H.中國人張三乘坐外國船舶,當船舶行駛于公海上時實施犯罪行為
【例4】甲意圖殺死將要來訪的乙,事先準備毒飲料至于書架,不料在乙來訪之前甲女丙誤當飲料喝下而死亡。關于本案,說法正確的是(D)
A.甲構成故意殺人罪(既遂)
B.本案存在具體的事實認識錯誤(對象錯誤)
C.甲的故意殺人行為與丙的死亡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D.甲的行為觸犯故意殺人罪(預備)與過失致人死亡罪,屬于想象競合犯,擇一重罪定罪量刑
【例5】下列與不作為犯罪相關的表述,哪一選項是正確的?(C)
A.抗稅罪要求行為人實施特定的抗稅行為,而且不履行納稅義務。所以抗稅罪既是作為犯,又是不作為犯。
B.甲警察接到報案:有歹徒正在殺害其妻。甲立即前往現場,但只是站在現場觀看,沒有采取任何措施。此時,縣衛生局副局長劉某路過現場,也未救助被害婦女。結果,歹徒殺害了其妻。甲和劉某都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都沒有履行救助義務,均應成立瀆職犯罪
C.在押罪犯乙因為表現好獲準回家,而無故不返回關押場所的行為,構成不作為的脫逃罪。
D.刑法規定的所有作為犯,都可以以不作為方式實施,即構成不真正的不作為犯。考試大收集所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可以由不作為方式實施。
【例6】甲的過失行為造成了B重傷(已經成立犯罪),同時產生了生命危險。按照當時傷情,如果及時將被害人B送往醫院,B不至于死亡。但甲故意不救助因而導致B死亡。對于本案,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C )
A.甲的過失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所以本案應當認定為過失致人死亡罪。
B.甲的過失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所以本案應當認定為過失致人重傷罪,死亡結果屬于意外事件。
C.甲的過失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導致死亡結果的原因是甲的不作為行為,所以本案應當認定為不作為故意殺人罪與過失致人重傷罪,數罪并罰。
D.甲的過失行為與不作為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都存在因果關系,所以本案應當認定為不作為故意殺人罪與過失致人重傷罪,數罪并罰。
【例7】下列關于結果加重犯的認定,說法正確的是(CD)
A.甲本欲傷害B,但由于發生認識錯誤而傷害C,導致C死亡。根據結果加重犯的構造,結果加重犯應是對基本犯罪行為對象造成加重結果,所以甲不成立故意傷害的結果加重犯。
B.乙對被害人實施輕傷行為,被害人在逃跑過程中不慎從二樓窗戶掉下摔死的,甲的行為成立故意傷害致死。
C.丙對他人實施暴力造成重傷后,隨手將煙頭扔在地上引起火災將被害人燒死。由于故意傷害的基本行為與被害人的死亡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不能認定為故意傷害致死,只能認定為故意傷害罪與失火罪(或過失致人死亡罪)。
D.丁綁架了被害人,結果引起警方的解救行為。警方由于判斷失誤,誤將人質當作犯罪人而射擊,導致人質死亡。對于本案,不能認定犯罪人丁的行為成立綁架致人死亡。
【例8】關于刑法上因果關系的判斷,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D)
A.甲明知被害人當時身無分文,但使用嚴重暴力,壓制其反抗,迫使對方次日交付財物的,被害人次日交付了3000元。甲的暴力行為和取得財物之間不存在因果關,所以,本案應認定為搶劫罪(未遂)與敲詐勒索罪(既遂),數罪并罰
B.乙入室搶劫取得財物后,倉皇出逃時,不小心將睡在地上的嬰兒踩死。甲的搶劫行為與死亡結果存在因果關系,所以本案存在搶劫致人死亡這一加重處罰情節
C.丙與丁都對A有仇,丙見丁向A的食物中投放了5毫克毒物,且知道5毫克毒物不能致A死亡,遂在丁不知情的情況下又添加了5毫克毒物,A吃下食物后死亡。丙投放的5毫克毒物本身不足以致A死亡,故丙的投毒行為與A的死亡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
D.戊持上膛的手槍闖入其前妻鐘某住所,意圖殺死鐘某。在兩人廝打時,鐘某自己不小心觸發扳機遭槍擊死亡。鐘的死亡和戊的殺人行為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即使戊對因果關系存在認識錯誤,也構成故意殺人罪既遂
【例9】以下關于單位犯罪的說法,正確的是(C)
A.經企業領導集體研究決定并實施的盜竊電力的行為,可以成立單位犯罪,但不對單位判處罰金,只處罰做出該決定的單位領導和直接實施盜竊行為的責任人員。
B.單位犯罪形式上表現為單位本身犯罪,但實際上是單位的各個成員的犯罪的集合。
C.單位犯罪以刑法明文規定為前提。因此,某種犯罪行為“由單位實施”,但刑法沒有將單位規定為行為主體時,應當而且只能對自然人定罪量刑。
D.對犯罪的單位本身,只能適用有限的刑事責任實現方式,即只能判處罰金,而不能科處其他刑罰。所以,刑法法條如沒有對單位規定罰金刑,那么,該法條規定的犯罪就不可能是單位犯罪。
【例10】關于身份與共犯,下列說法正確的是(B )
A.甲是無業人員,乙是非國有公司的人員,兩人勾結,盜竊10萬元,又放火燒房,造成損失3000多元。甲乙構成職務侵占罪的共犯和故意毀壞財物罪的共犯。
B.某公司國有資本僅占百分之三,甲是國有公司派到該公司監管國有資產的人,后被任命為財務主管。乙是副總經理,社會招聘人員。兩人相互勾結,乙指使并告知甲如何做假才能得到公司財產,甲按照乙的方法獲取30萬,乙分得18萬。按照司法解釋的規定,甲乙構成職務侵占罪的共犯,因為本案中乙是主犯,雖然甲具有國家工作人員的身份,也要按乙的`性質定。
C.一般公民甲冒充警察,聲稱取證需要,讓郵政工作工人員乙開拆若干信件。考試大收集甲的行為成立私自開拆郵件罪(刑法第253條)的間接正犯。
D.普通公民A欺騙國家工作人員B,聲稱自己需要現金購買住房,可以在10天之內歸還。B將公款挪給A后,A將該款用于販賣毒品,10天之內歸還公款。A構成挪用公款罪的間接正犯。
【例11】以下關于犯罪主觀心理狀態的說法,正確的是(AC)
A.張某對原單位有仇,想放火燒原單位的建筑,明知建筑物內有人值班仍放火,致值班人員死亡。張某對于損毀財物持直接故意心態,對人員被燒死持間接故意心態。
B.黃某意圖殺死張某,當其得知張某當晚在單位值班室值班時,即放火將值班室燒毀,其結果卻是將頂替張某值班的李某燒死。黃某對李某的死亡持間接故意心態。
C.王某是捕獵高手,捕獲的猛獸養在家中,某日出門忘記了鎖門,其鄰居來家中,被猛獸咬成重傷。對王某應定過失致人重傷罪。
D.李某偷輸油管道里面的油,偷回家后放在家里的一個缸里,但此缸漏油,盜回來的汽油流了一地。其母親半夜起來用火柴點燈,引起大火,其母親被燒死。李某構成盜竊罪與過失致人死亡罪,并罰。
【例12】關于過失犯罪,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BCD)
A.村長甲號召農民冒雨搶救糧食,農民A在搶救糧食過程中被雷打死。即使甲對結果具有預見可能性,但因為缺乏過失犯的實行行為,不成立過失致人死亡罪。
B.行為人乙不慎將煙頭扔在倉庫里,具有發生火災的危險,行為人能夠及時消除危險,但想通過造成火災陷害倉庫保管員,故意不消除危險,導致火災發生。這便由一般過失轉化為犯罪故意,應認定為放火罪而不是失火罪。
C.乙的過失行為造成了B重傷(已經成立犯罪),同時產生了生命危險,當時的情形是只要救助就可以避免死亡結果。但乙故意不救助因而導致B死亡的,應認定為不作為的故意殺人罪。
D.司機過失造成了交通事故,導致被害人頭蓋骨骨折,即使立即送往醫院也不能挽救生命,或者被害人將立即死亡時,即使司機沒有救助,也僅成立交通肇事罪,而不成立不作為的故意殺人罪。
【例13】關于違法性認識的可能性,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
A.甲單位不知道某種行為是否有害、是否違法,于是請示某省高級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正式答復該行為合法。于是,甲單位實施該行為,但該行為實際上違反刑法。甲單位沒有犯罪故意,而非有故意但具有不可避免的違法性錯誤。
B.某種行為(如捕殺麻雀)歷來不被法律禁止,人們歷來不認為該行為是危害行為、該行為的結果是危害結果;但后來國家頒布法律宣告禁止實施該行為(將麻雀列人國家保護的鳥類)。行為人由于某種原因確實不知該法律,因此實施了大量捕殺麻雀的行為。該行為人存在故意,但不知自己的行為是違法的,所以存在無違法性認識可能性這一免責事由。
C.個體醫生黃某到某土產公司其姐姐的租住房玩耍,聽其姐說土產公司臨時車棚內有一輛摩托車已停放了四五天,一直沒人騎走。他們一致推斷此車是被人盜來存放于此的贓物。黃某萬分興奮,認為偷了贓車不犯法,這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黃某遂叫姐夫彭某買回作案工具,當晚10時許,二人將摩托車推到彭某租住房內,加上油由黃某騎回老家。兩天后,被害人店里的工人在送牛奶時發現了被盜的摩托車。當晚9時許,黃某騎著摩托車在街上玩耍時,考試大收集被失主抓住并扭送到公安機關。本案中黃某不存在盜竊的故意,所以不構成盜竊罪。
D.甲租鋪店賣布,地方稅務局根據國家稅務總局的規定,對其實行定稅制,每月繳納2000元稅款,納稅卡背面同時記載著以下內容:“如果實際經營額的應納稅額超過了定額的20%,就必須向稅務局申報。否則按偷稅處理。”(此為國家稅務總局的規定)甲每月繳納2000元,但其實際經營額的應納稅額卻超過了定額的98%。與此同時,該地政府在三年前曾發文,內容之一為:“對個體鋪店實行年初定稅,全年不變的政策。”即按照國家稅務總局的規定,甲的行為屬于偷稅,按照地方政府的文件,甲的行為不屬于偷稅。有證據證明甲知道國家稅務總局的規定,而沒有證據證明甲知道地方政府的規定(但甲也有知道的可能性,因為地方政策曾要求大力宣傳該文件)。本案中甲具有不可避免的違法性錯誤,所以盡管有偷稅的故意,但具有免責事由。
【名師劉鳳科刑法經典試題】相關文章:
名師劉鳳科--刑法經典試題(四)02-14
經典的說說04-01
有關精典說說03-08
典耀中華征文06-12
被領導批評后金典說說07-07
畢業季金典語錄01-29
形容鳳的成語大全03-09
人生要做減法經典句子大全01-06
六十生日感言精典語錄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