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中課外閱讀理解題目及答案詳解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對閱讀理解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課外閱讀理解題目及答案詳解,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課外閱讀理解題目及答案詳解 1
紅葉歸處是秋風 查干
①自古至今,紅葉有著無盡的話題。每每讀到有關紅葉的文字,我便心動,不由自已地沉浸于哲理的思考。有一年在京郊紅螺寺,我真真切切地讀到了一片元寶楓葉內心的獨白。那正是十月末的一天,天空一片高藍,遠山近嶺到處是燃燒的紅葉在秋風中靜默,使人不由想起“禪氣”這個詞。我仰頭去讀高巖上的一樹紅葉,猛然,其中一片碩大的葉子從高處安然飄落,不帶一絲憂傷,仿佛是一位遠游的行僧,在欣欣然歸來。楓葉紅透,似一襲袈裟,在秋陽下閃著奇異的光芒。我想到了去西天取經的那位高僧,和他的白馬。這樣的時刻,恰有一聲聲晚鐘從紅螺寺高墻里傳了出來,像是迎賓曲。葉落歸根,就該是這樣的氛圍。葉落,是一種美好莊嚴的過程,是一種天律,不可違背,也不可抵觸。
②文人墨客,為什么對紅葉有著說不盡的情愫呢?并且都帶有褒義?因為他們由此想到了人生,紅葉在上,人生有何可嘆?原本人世間美好的贊譽,往往是世人贈予的或是追認的,而不是絞盡腦汁去討要的,明搶暗奪的。
③有時,人不如紅葉。它們那種面對凜冽秋風時的坦然和睿智,不能不叫人深思。我每到兵馬俑發掘處,就感到渾身不自在,替那些帝王將相臉紅。他們活著時作威作福,死后也不叫百姓安寧。人是萬物之靈,卻不知順從自然規律,一見死神就亂了方寸,這是很可悲的。
④有一年深秋,我們到二郎山深處的喇叭河風景區采風游覽,那時那里還沒有柏油路,天然小路曲曲彎彎,一直沿著山下的`河流,伸向曠野和原始。河水清澈,似一條玉帶在靜靜地流。作家畢淑敏動情地對我說,她從未見到如此美妙的河水,這哪里是什么河水,簡直就是流動中的碧玉。
⑤爬上一處高地,遠眺近目,夕陽依依,諸峰相銜,山上山下都是斑斕的夢境。金黃和火紅,已是這里的主色調,尤其變紅的槭樹漫山遍野地燦爛在那里,使人目不暇接神魂顛倒。是夜,山月當空,金黃和火紅都退到了一山的朦朧里。一陣山風拂過,樹木花草奪人魂魄的清香,不但醉倒了山客,也引來了一大群高大的水鹿,它們如約而至,來舔喇叭河賓館為它們準備的硝,離我們只有百米之距。它們仍有些許警覺,但很安靜,以它們發藍的眸子,看著我們。我一時興起,給這些不速之客唱起一首又一首的蒙古民歌,其中一只,顧不得舔硝,豎耳聆聽。同游者笑著說,你終于在這蠻野之地遇上知音了。沒錯,它一定聽懂了我的歌聲,并且體會了其中的內涵。天人合一,絕非僅僅是理想,只要人類懷有一顆慈悲之心。
⑥不料,這一天的后半夜猛然間刮起了山風,氣勢逼人,似排山倒海。我心中起憂,擔心紅葉的命運,久久不能入睡。晨五時,夢中有了幻聽,聽到了鐘聲由遠而近,轟然而優雅。我披衣而起,抓起相機便匆匆出門,山風有些冷,但安靜了許多,俯仰之間,滿眼都是落葉,像一地微微挪動的落霞。它們落得安然飄得詩意,竟無半點憂傷,躺成了一山的哲思,憂郁的我,卻成了多余。驚愕之余,我終于有了一些禪悟。自然萬物,原本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只是人類給自己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鏡,讀不到事物的本色罷了。
⑦淡淡的山霧中,我站在秋風中的山野,終于明白,人,或者說我自己是弱智者,而非萬物之靈。眼下,躺了一山的紅紅落葉,正在完成一種交接儀式,生與死,在這里只是一個概念而非實質。我有幸列席這樣的一次儀式,不知不覺中提升了自己的一點點高度,并且讀到自己靈魂的色澤,也正在由灰變紅。
⑧紅葉歸處是秋風,擁有秋風的萬物有福了。
14.本文第一段中,我讀到的“楓葉內心的獨白”是什么?如何理解文末“讀到了自己靈魂的色澤,也正在由灰變紅”?(4分)
15.文章第一段描寫了楓葉飄落的情景,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6分)
16.文章第⑤段描寫一群水鹿有什么作用?(6分)
17.文章作者先寫道“人是萬物之靈”,文末卻又說人“非萬物之靈”,探究作者這樣表述的深層意蘊。(6分)
參考答案:
14. 第一問:楓葉坦然面對凜冽的秋風時,視下落為天律而欣然接受,無留戀,無所求。第二問:這句話表達了作者受自然之理的感染而產生的靈魂的變化,“灰色”是指“我”為紅葉的飄落而憂傷,更深層的是不能看透事物的本質;“紅色”是指“我”受自然的洗禮,看淡了生死,悟到了天人合一的道理。(每問2分)
15. 運用了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2分),描寫了楓葉飄落時安然、不帶一絲憂傷的神態,并把它比喻成欣然歸來的行僧和一襲袈裟(1分),十分生動傳神地寫出了飄落的紅葉的動態和色澤,營造了美妙莊嚴的環境,也形象地反映出作者的靈魂受到了洗禮(2分)。這段生動形象的描寫為下面的議論做了鋪墊(1分)。
16. ①一群水鹿的出現,表明喇叭河風景區不僅有迷人的植物,也有美麗的動物,環境優美,令人陶醉。②“我”縱情演唱,水鹿豎耳聆聽,這一場景為作者說明“天人合一,絕非僅僅是理想,只是人類還懷有一腔慈悲之心”這一觀點提供了依據。③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場景,為下文主題的升華作了鋪墊。(答出兩點即可得滿分)
17. ①這樣表述,表現了作者對自然關系認識的深化,由人凌駕于自然之上到與自然萬物平等相處,這種思想是可貴的。②第一處,“萬物之靈”是作為紅葉的對立物出現的,他是以帝王將相為代表,貪生惡死,無視自然規律,在作者看來,他們的認識是錯誤的,他們沒有表現出“萬物之靈”的杰出睿智,這是可悲的。③第二處,作者直接否定了人是“萬物之靈”,他觀察紅葉飄零等自然景觀,悟到自然萬物原本無高低貴賤之分,人自視為萬物之靈,但結果卻看不到事物的本質。紅葉落得安然,飄得詩意,無半點憂傷,這給作者以深深的震撼及啟示。
高中課外閱讀理解題目及答案詳解 2
在澳大利亞布爾納格城的廣場上,有一座奇怪的紀念碑。紀念碑上塑有一條大毛蟲。人們為什么要為毛蟲建立紀念碑呢?這里面有一個關于生態平衡的故事。
澳大利亞孤懸于太平洋西南部,因而大陸上的生物品種非常原始、稀缺。于是,人們不斷從其他大陸引進一些新的生物,如小麥、牛、羊等,使得澳大利亞境內的`物種不斷繁多起來。
19世紀初,有人從阿根廷帶來了仙人掌。由于它開的花很美麗,又渾身都是刺,人們就把它栽在住宅、牧場和田園的周圍,既可欣賞,又可作圍墻。但是,人們萬萬沒有料到,仙人掌對那里的`氣候、土壤特別適應,又無天然敵害,于是迅速發展,不斷侵占草場和農田。人們用拖拉機將它連根翻起,但它還是不斷生長蔓延……真可謂是鏟不盡、挖不絕。美麗的“圍墻”一下子變成了人們的禍害。
就在一片恐慌之際,人們將目光投向了阿根廷,為什么阿根廷的仙人掌沒有泛濫成災?生物學家苦苦尋找,終于發現,原來那里有專門吃仙人掌的加布克拉斯毛蟲。于是人們從南美洲引入了這種毛蟲。毛蟲經過了幾十年的努力,終于幫助人們把仙人掌控制住了。人們為了感謝毛蟲,就特地建立了這座毛蟲紀念碑。
1.用“ ”畫出澳大利亞人把仙人掌栽種在住宅、牧場和田園周圍的原因。
2.澳大利亞人從阿根廷帶回了仙人掌,結果怎樣?
3.仙人掌泛濫成災,澳大利亞人采用什么辦法解決了這個問題?
參考答案:
1.由于它開的花很美麗,又渾身都是刺,人們就把它栽在住宅、牧場和田園的周圍,既可欣賞,又可作圍墻。
2.迅速發展,不斷侵占草場和農田。
3.從南美洲引入了加布克拉斯毛蟲。
【高中課外閱讀理解題目及答案詳解】相關文章:
高中閱讀理解題目及答案08-05
菱草閱讀題目及答案詳解08-04
車夫老馬閱讀題目及答案詳解08-04
高中實用類文本閱讀理解題目及答案08-14
題目為獨坐的閱讀理解試題及答案08-04
閱讀理解北池,當凍土題目及答案08-02
分享聽泉閱讀理解題目及答案08-02
山村傳圣火閱讀理解題目及答案08-02
學學胡弗閱讀理解題目及答案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