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①。
【注】
①樓蘭:這里泛指侵擾西北的敵人。
閱讀練習及答案
(1)詩的一、二兩聯表現了邊塞生活 單調、清冷 的特點。(1分)
(2)“宵眠抱玉鞍”一句中,用“抱”而不用“枕”的妙處是:(2分)
答:①“抱”字是擁抱,懷抱的意思②生動地寫出了將士們無心睡眠懷抱馬鞍隨時應戰的景象;
③表現了將士們心寄戰場、渴望建功立業的心情,也能表現將士們生活的艱苦。
④而用“枕”則不能達到這個效果。
(3)全詩的主題是什么?詩中運用了什么手法突出這一主題?(3分)
答:① a戍邊將士渴望建功立業,b邊塞生活的艱苦c對家鄉、親人的思念② 化用典故,虛實結合,襯托,舉一反三。
4、詩歌表現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這首詩表現了作者對戍邊戰士的贊揚和戰士殺敵報國的決心。
5、簡要評析一下本詩的表現手法?
答:手法是反襯和用典。用典,就是指用“折柳”一典。所謂反襯,在本詩中有兩處:
①用環境的荒涼來反襯戰士的殺敵報國的英勇精神。
②用戰士的思鄉之情來反襯戰士的戍邊為國的情操
6.本詩描寫了怎樣的社會生活?戍邊戰士具有怎樣的精神面貌?
答:本詩用簡潔的語言寫出了戍邊戰士緊張的戰斗生活,表現了他們積極奮發、昂揚向上的愛國激情。
7、寫出這首詩中工整對仗的兩句話并揭示其含義: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這兩句極寫了軍旅生活的緊張。
8、“折柳”在詩中有哪兩重含義?
答:一是反映出樂曲的名稱,
二是聯想到折柳送別的習俗,讓人不由得產生思親思鄉之情。
9、詩的開頭寫五月“寒”,結尾則寫“斬樓蘭”,這樣寫有什么用意?
答:開頭寫“寒”點明了邊塞的蒼涼與苦寒,而結尾寫“斬樓蘭”,與開頭形成鮮明對照,更突出了邊塞將士建功立業的愛國激情。
二:
(1)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用“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表現邊塞寒冷之早,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其一)中同樣描寫邊塞寒冷的句子是: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2) 詩中“楊柳”的含義如何理解?
[答]“折柳”,語意雙關,從字面上看是講將士們長年駐守在祁連山上,根本見不到內地那種常見的楊柳的景致;更深層的含意是表達人們對家鄉的思念。
(3) 體會“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中“曉”、“宵”所表達的意象。
[答]一“曉”一“宵”,就畫龍點睛地把戰士們夜以繼日、無怨無悔地駐守邊關、英勇殺敵的可貴精神和高尚境界全盤托出,令人贊嘆。
三:
(1)詩中塑造了怎樣一個形象?(5分)
(2)簡要評析一下本詩的`表現手法?(6分)
(3)請任選一聯或一個角度,談談本詩表達技巧上的妙處。
參考答案
(1)這首詩塑造了不畏艱苦,為國殺敵的邊關將士形象,表達了對邊關將士的贊美,抒寫了詩人想像邊關將士那樣報效祖國,建功立業之情。
(2)手法是反襯和用典。用典,就是指用"折柳"一典。所謂反襯,在本詩中有兩處:用環境的荒涼來反襯戰士的殺敵報國的英勇精神;用戰士的思鄉之情來反襯戰士的戍邊為國的情操。
(3)首聯寫五月的天山仍白雪皚皚,全沒有內地五月的春花春草,天氣仍十分寒冷。這里的景物描寫,既向讀者展示了蒼涼的畫面美,又是對戍邊將士英勇精神的反襯。
頷聯用典,也使用了反襯手法。“笛中聞折柳”’聽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楊柳”,自然引入想起家鄉的春色和親人,但眼前春色全無,親人遙遙不能相見;就是在 這樣的情況下,將士積極參戰,英勇殺敵。詩人用戰士的思鄉之情來反襯出戰士戍邊為國的情操。(要切合原詩,有觀點、有分析。)
【譯文】
五月的祁連山仍有積雪,看不見鮮花開放只有刺骨的嚴寒。笛子吹著折楊柳的曲調,又何處尋覓楊柳青青的春天。白天隨金鼓之聲作戰,晚上靠著馬鞍入眠,只愿揮起腰下的寶劍,過關斬將,打敗敵人。
賞析:
李白所作共六首,此為其第一首。作者天才豪縱,作為律詩亦逸氣凌云,獨辟一境。像這首詩,幾乎完全突破律詩通常以聯為單位作起承轉合的常式,大致講來,前四句起,五六句為承,末二句作轉合,直是別開生面。
起從“天山雪”開始,點明“塞下”,極寫邊地苦寒。“五月”在內地屬盛暑,而祁連山尚有“雪”。但這里的雪不是飛雪,而是積雪。雖然沒有滿空飄舞的雪花(“無花”),卻只覺寒氣逼人。仲夏五月“無花”尚且如此,其余三時(尤其冬季)寒如之何就可以想見了。所以,這兩句是舉輕而見重,舉隅而反三,語淡意渾。同時,“無花”二字雙關不見花開之意,這層意思緊啟三句“笛中聞折柳”。“折柳”即《折楊柳》曲的省稱。這句表面看是寫邊地聞笛,實話外有音,意謂眼前無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聞”。花明柳暗乃春色的表征,“無花”兼無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這四句意脈貫通,“一氣直下,不就羈縛”(沈德潛《說詩晬語》),措語天然,結意深婉,不拘格律,如古詩之開篇,前人未具此格。
五六句緊承前意,極寫軍旅生活的緊張。古代行軍鳴金(錞、鐲之類)擊鼓,以整齊步伐,節止進退。寫出“金鼓”,則烘托出緊張氣氛,軍紀嚴肅可知。只言“曉戰”,則整日之行軍、戰斗俱在不言之中。晚上只能抱著馬鞍打盹兒,更見軍中生活之緊張。本來,宵眠枕玉鞍也許更合軍中習慣,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緊張狀態尤為突出,似乎一當報警,“抱鞍”者便能翻身上馬,奮勇出擊。起四句寫“五月”以概四時;此二句則只就一“曉”一“宵”寫來,并不鋪敘全日生活,概括性亦強。全篇只此二句作對仗,嚴整的形式適與嚴肅之內容配合,增強了表達效果。
以上六句全寫邊塞生活之艱苦,若有怨思,末二句卻急作轉語,音情突變。這里用了西漢傅介子的故事。由于樓蘭(西域國名)王貪財,屢遮殺前往西域的漢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計斬樓蘭王,為國立功。此詩末二句借此表達了邊塞將士的愛國激情:“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愿”字與“直為”,語氣砍截,慨當以慷,足以振起全篇。這是一詩點睛結穴之處。
這結尾的雄快有力,與前六句的反面烘托之功是分不開的。沒有那樣一個艱苦的背景,則不足以顯如此卓絕之精神。“總為末二語作前六句”(王夫之),此詩所以極蒼涼而極雄壯,意境渾成。如開口便作豪語,轉覺無力。這寫法與“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二語有異曲同工之妙。此詩不但篇法獨造,對仗亦不拘常格,“于律體中以飛動票姚之勢,運曠遠奇逸之思”(姚鼐),自是五律別調佳作。
【《塞下曲》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塞下曲閱讀答案04-05
《于成龍》閱讀答案及翻譯03-08
《論語·子路》閱讀答案及翻譯06-03
《包恢傳》閱讀答案解析及翻譯03-30
《病梅館記》閱讀答案及翻譯06-03
何尚之傳閱讀答案及翻譯12-07
宋陳諫議家有劣馬閱讀答案及翻譯03-06
蓼莊圖記閱讀理解及答案與翻譯12-05
《心聲》閱讀及答案03-16
《秦嶺》閱讀及答案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