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槐堂銘閱讀理解答案與翻譯
三槐堂銘
蘇軾
天可必乎?賢者不必貴,仁者不必壽。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將安取衷哉?吾聞之申包胥日:“人定者勝天, 天定亦能勝人。”世之論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為茫茫善者以怠惡者以肆。盜跖之壽,孔、顏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終也,貫四時、閱千歲面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惡之報,至于子孫,則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見所聞考之,而其可必也審矣。
國之將興,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報,然后其子孫能與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族部侍郎晉國王公,顯于漢、周之際,歷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時。蓋嘗手植三槐于庭,日:“吾子孫必有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國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樣符之間,朝廷清明,天下無事之時,享其福祿榮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晉公修德于身,貴報于天,取必于數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見魏公,而見其子懿敏公,以直諫事仁宗皇帝,出入侍從將帥三十馀年,位不滿其德。天將復興王氏也歟!何其子孫之多賢也?世有以晉公比李棲筠者,其雄才直氣,真不相上下。而棲筠之子吉甫,其孫德裕,功名富貴,略與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觀之,王氏之福蓋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鞏與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銘之。銘曰:“鳴呼休哉!魏公之業,與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歸視其家,槐陰滿庭。吾儕小人,朝不及夕,相時射利,皇恤厥德?庶幾僥幸,不種而獲。不有君子,其何能國?王城之東,晉公所廬;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嗚呼休哉!”
12. 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天不可必乎 必:肯定,確定
B. 而其可必也審矣 審:明白,清楚
C. 阜恤厥德 皇:同“遑”,閑暇
D. 鳴呼休哉 休:停止
13. 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 吾以所見所聞考之 徒以吾兩人在也
B. 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時 尤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算
C. 何其子孫之多賢也 其翼若垂天之云
D. 王氏之福蓋未艾也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
14. 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 世之論/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為茫茫/善者以怠/惡者以肆
B. 世之論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為茫茫/善者以怠/惡者以肆
C. 世之論/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為茫茫善者以怠/惡者以肆
D. 世之論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為茫茫/善者以怠/惡者以肆
15. 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解說不恰當的一項是
A. 盜路,相傳為春秋時期的大盜,從卒九干,橫行天下,侵暴諸侯,驅人牛馬,取人婦女;貪得忘親,不祭先祖:所過之邑,大國守城,小國入保,萬民苦之:被認為是極惡。此泛指壞人。”
B. 謚號產生于西周早期, 是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根據他們生前行為所給予的一種用以褒貶普惡的稱號。帝王的謚號由禮官議上,臣下的謚號則由朝廷賜予。文中“太祖”“太宗”即是謐號。
C. 契,即契券,古代用來借貸金錢、糧米等財物,用竹木制成,中間刻橫畫,兩邊刻相同的文字,記財物的名稱、數量等。劈為兩片,左片就是左契,刻著負債人姓名,由債權人保存;右片叫右契,刻著債權人的姓名,由負債人保存。索物還物時,以兩契相合為憑據。
D. 銘是一種文體,最初是刻在器物、碑碣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這種文體-般都是用韻的。文辭精練,內容簡短,構思精巧,樸素而義理深邃,與格言頗為相似,形式活潑且易誦易記。
16. 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項是
A. “三槐堂”因兵部侍郎晉國王公在庭院里手植三棵槐樹而得名,文章借其德厚施福延及子孫表達了善惡有報的天命觀,表達了種槐種德、懲惡揚善的意愿。
B. 兵部侍郎晉國公在五代時期就已經出名,并且輔佐過趙匡胤和趙光義,是文武全才,可惜因為做事太過正直沒被封相,但他的兒子懿敏公才高德重,得到福蔭,做了宰相。
C. 為了進-步突出晉國王公的勛業,作者以李棲筠、李吉甫、李德裕一門功名富貴正面映襯,而以“吾儕小人”反面映襯。
D. 就全文看來,文章氣脈貫通,從天下之理寫到王氏家族,意在宜揚“仁厚忠恕”的德行,不怨天尤人,不汲汲于功名富貴,帶有警醒世人的良苦用心,是“文以載道”的良好體現。
17. 將下面的句子譯為現代漢語。
①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終也,貫四時、閱千歲面不改者,其天定也。
②懿敏公之子鞏與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銘之。
【答案】12. D 13. C 14. B 15. B 16. B
17.
①它起初被圍困在蓬蒿之下,遭到牛羊的踐踏;但它最終的結果,是四季常青,歷經千年仍青翠挺拔,這就是上天意志的最終顯示。
②懿敏公的兒子王鞏與我曾有過交往,他注重品行修養而又善于寫文章,這樣來繼承他家世代的優良家風,我因此作(這篇)銘(把它)記了下來。
【解析】
【12題詳解】
此題考核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平時注意積累,答題時注意分析詞語前后搭配是否得當,還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現以今釋古的現象。同時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題中D項,休:美好。故選D。
【13題詳解】
此題考核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的能力,重點記憶考綱規定的18個文言虛詞的用法和意義,還要重點記憶課本中的經典例句。命題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課本中的,一句語段中的,如果課本的不熟悉根本無法作答。答題時首先明確課本的虛詞含義,然后把課本中的帶入到文本中的句子當中,看是否通順。題中B項,介詞,被/介詞,對;C項,代詞,他的;D項,大概/如果。故選C。
【14題詳解】
此題考核文言斷句的能力,答題時注意一些常見的句尾、句首標志性的詞語,句子結構的對稱,文中詞語充當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敘事內容的變化等。句中“論天者”一個詞組不要斷開;“其定”作“待”的賓語,不要斷開;“善者以怠”“惡者以肆”結構對稱,前后中間斷開。故選B。
【15題詳解】
此題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筑的名稱、年號、謚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注釋的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集合語境的含義作答。題中B項,“太祖”“太宗”不是謚號,是廟號。故選B。
【16題詳解】
此題考核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題時注意對讀選項和原文,尋找時間、地點、人物、時間、手法以及重點詞句的翻譯上的錯誤,題中B項,“他的兒子懿敏公才高德重,得到福蔭,做了宰相”錯誤,文中“他事奉仁宗皇帝時直言敢諫,出外帶兵、入內侍從三十多年,這種爵位還不足以和他的德行相稱”。故選B。
【17題詳解】
此題考核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題時注意直譯,重點注意句中重點實詞、虛詞、活用和句式的翻譯。始:起初;困于蓬蒿:被動句,被圍困在蓬蒿;厄:踐踏;貫四時:四季常青;游:交往;文:名詞動用,善于寫文章;世:繼承;以是:因此;銘:名詞動用,作(這篇)銘。
【點睛】文言斷句的題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見的標志性的虛詞,注意結構的對稱,這是基礎,其次注意斷句題大多集中在對人稱的轉換和在句中充當的成分的考核,還要注意一個事件不要強行斷開,不然句子就會支離破碎,相反兩個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斷開。選擇題答題時注意選項的對比,然后結合文意進行分析。
【參考譯文】上天一定會展現他的意愿嗎?但為什么賢德的人不一定富貴,仁愛的人不一定長壽?難道上天不一定會展現他的意愿嗎?但行善仁愛之人一定有好的后代。這兩種說法哪一種是對的呢?我聽申包胥曾經說過:“人為的因素可以改變天命,天命勝于人為因素。”世上議論天道的人,都不等上天的意愿完全表現出來就去責求,因此認為天是茫茫無知的。善良的人因此而懈怠,邪惡的人因此而放肆。盜跖可以長壽,孔子、顏回卻遭受困厄,這都是上天還沒有表現出來他的真實意愿的緣故。松柏生長在山林之中,起初被蓬蒿圍困,遭牛羊踐踏,但最終還是四季長青,經千年而不凋零,這就是 上天賜予它的天性。關于對人的善惡報應,有的要一直到子孫后代才能表現出來,這也是上天確定已久的。我根據所見所聞來驗證,上天的意愿一定會展現的,這是明白無疑的。
國家將要興盛時,必定有世代積德的大臣,做了很大的好事而沒有得到福報,但此后他的子孫卻能夠與遵循先王法度的太平君主,共享天下的福祿。已故的兵部侍郎晉國公王佑,顯赫于后漢、后周之間,先后在太祖、太宗兩朝任職,文武忠孝,天下的人都期盼他能出任宰相,然而王佑由于正直不阿,不為當世所容。他曾親手在庭院里種植了三棵槐樹,說:“我的后世子孫將來一定有位列三公者。”后來他的兒子魏國文正公(王旦),在真宗皇帝景德、祥符年間做了宰相,當時朝廷政治清明,天下太平,他享有福祿榮耀十八年。
現在如果把東西寄存在別人處,第二天就去取,可能得到,也可能得不到了。但晉國公自身修養德行,以求上天的福報,在幾十年之后,得到了必然的回報。如同手持契約,親手交接一樣。我因此知道上天的意愿一定會展現的。
我沒來得及見到魏國公(王旦),卻見到了他的兒子懿敏公。他事奉仁宗皇帝時直言敢諫,出外帶兵、入內侍從三十多年,這種爵位還不足以和他的德行相稱。上天將再一次使王氏興盛嗎?為什么他的子孫有這么多的賢人呢?世上有的人把晉國公(王佑)與李棲筠(唐代賢相)相比,他們兩人的雄才大略、正直氣節,確實不相上下。而李棲筠的兒子李吉甫,孫子李德裕,享有的功名富貴和王氏也差不多,但忠恕仁厚,則不如魏公父子。由此可見,王氏的福份正旺盛不衰啊!懿敏公的兒子王鞏,跟我交游,他崇尚道德而又善詩文,以此繼承了他的家風,我因此把他記了下來。銘曰:
“啊,多么美好啊!魏公的家業,跟槐樹一起萌興。辛勞的培植,一定要經過一代才能長成。他輔佐真宗、天下太平,回鄉探家,槐蔭籠庭。我輩小人,一天從早到晚,只知窺察時機求取名利,哪有空閑修養自己的德行?只希望有意外的僥幸,不種植就能收獲。如果沒有君子,國家又怎能成為一個國家?京城的東面,是晉國公的住所,郁郁蔥蔥的三棵槐樹,象征著王家的仁德。啊,多么美好啊!”
【三槐堂銘閱讀理解答案與翻譯】相關文章:
蓼莊圖記閱讀理解及答案與翻譯03-01
槐抱柳閱讀答案12-25
《笨槐》的閱讀答案02-13
理解閱讀答案03-23
《壓力與高度》閱讀理解及答案04-14
《笨槐》閱讀練習及答案01-21
簡堂集序閱讀答案12-23
《晉書 陸納傳》閱讀答案與翻譯03-11
《與長子受之》閱讀答案附翻譯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