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莊圖記閱讀理解及答案與翻譯
蓼莊圖記
[清]戴名世
余讀陶淵明《桃花源記》,慨然有遺世之思。說者謂淵明生當晉、宋之際,志欲棄塵離垢,高舉遠引,托而為此記,非真有是事。今以蓼花莊觀之,則夫幽巖深谷、靈區異境、隔絕人世者,世固未嘗無也。
蓼花莊地近束鹿,距京師三百余里而遙,西山面之,渾河繞之,奧阻
①幽深,人跡之所不到。居民千余家,淳淳悶悶
②,渾乎太古之意,桑麻林麓,遠近映帶,婚姻嫁娶,不出其里。居人自其始祖迄今,無一識字讀書。縣吏一來征租,信宿
③盡收而去。子孫歷世無一入城市,家家足衣食,無貴無賤,無貧無富。凡囂競凌害
④、偷盜訟獄、干戈擾攘之事,離別羈旅之苦,父老子弟傳世數十,耳未嘗聞。其山川風物、人民土俗,是亦燕趙間一桃花源也。
給諫趙恒夫先生罷官居京師,歲戊辰、己巳間始聞其絕境,窮搜得之,構屋筑圃于其間。初居人不知種稻先生謂地多水宜種稻教以種植之法由是稻絕美勝他縣。其地昔無網罟,河魚肥美,人不知食。先生結網得魚,嗣后多有食魚者矣。先生尋還京師,然抗懷高寄
⑤,嘗書蘇文忠詩于壁曰:“惟有皇城真堪隱,萬人海里一身藏。”是先生視京師猶之乎蓼莊也。顧猶時時念蓼莊不置,使善畫者為之圖。余嘗披圖,見其群山矗立,高入云表,浮青飛翠,千疊萬重,而煙波浩渺,蓼花彌望無際。
嗚呼!余久懷遁世之思,嗟宇宙無所為桃花源者,何以息影而托足?不意人間復有之。昔者武陵漁人既出,迷不復能入。今先生有居在焉,無迷津之患,葛巾藤杖,飄然竟往。余得以相從終老于其間,先生其許我乎!
(節選自《戴名世散文選集》)
注
①奧阻:腹地險要。
②淳淳悶悶:淳樸篤誠不開化。
③信宿:兩三日。
④囂競凌害:囂競,為求功名利祿而喧鬧奔走;凌害,欺凌傷害。
⑤抗懷高寄:高尚的情懷。
1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慨然有遺世之思遺:拋棄。
B.居人自其始祖迄今迄:直到。
C.顧猶時時念蓼莊不置置:購置。
D.先生其許我乎許:答應。
14.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初居/人不知/種稻先生謂/地多水宜種稻/教以種植之法/由是稻絕美勝/他縣
B.初居人不知種稻/先生謂地多水/宜種稻/教以種植之法/由是稻絕美/勝他縣
C.初居/人不知種稻/先生謂地多水/宜種稻/教以種植之法/由是稻絕美/勝他縣
D.初居人不知種稻/先生謂/地多水/宜種稻/教以種植之法/由是稻絕美勝/他縣
1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有人認為“桃花源”是陶淵明因有所寄托而想象出來的,世間并不存在,而作者相信世間有桃花源一樣的地方。
B.蓼花莊距離京師三百余里,民風古樸,那里的居民原先不讀詩書,不求名利,甚至不知種稻、捕魚等事情。
C.蓼花莊能成為一方凈土,是因為當地官府體恤民情,輕徭薄賦,作者借此隱含了對統治者關心民生的祈盼。
D.本文起筆于《桃花源記》,末段又以“武陵漁人”與之呼應,巧妙地表達了作者對隱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16.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桑麻林麓,遠近映帶,婚姻嫁娶,不出其里。
(2)今先生有居在焉,無迷津之患,葛巾藤杖,飄然竟往。
答
13.C14.B15.C
16.當地廣種桑麻,與遠處的青山相互映襯,男女婚嫁,從不超出莊里的范圍。
現在先生有房屋在那里,不會有迷失道路的擔憂,可以戴葛巾,拄藤杖,輕松快樂地前往。
【13題詳解】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文言實詞的`意思。實詞類題目答題的方法有“結構分析法”“語法分析法”“形旁辨義法”“套用成語法”“套用課本法”,解答此題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給的詞義代到原文中去,依據上下文的語意來推導之,應該很容易判斷出來。C項,“置”,結合后面內容“使善畫者為之圖”分析,譯為放棄、棄置。故選C。
點睛:理解文言實詞意思的技巧:從語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詞性;從語義搭配的角度推測詞義;從語境暗示的角度推斷詞義;從字形構成的角度推測詞義;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用法的角度判斷詞義;從句子結構對稱的角度推斷詞義;從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斷詞義。如本題,主要從語境內容分析。
【14題詳解】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斷句。此類試題解答時,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職名、文言虛詞、句子結構以及語段中動詞的賓語或補語等斷句。“初居人”是“不知種稻”的主語,排除C項。“先生”是“謂”的主語,排除A項。“謂”的賓語為“地多水”“宜種稻”,排除D項。句意:以前,那里的居民不懂得種植水稻,趙先生說這里土地多水,適合種植水稻,便教他們種植水稻的方法,此后那里種植出的稻谷非常好吃,超過別的地方。故選B。
【15題詳解】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抓住題干,讀全讀準。對題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準確地把握題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C項,結合文本內容分析可知,“當地官府輕徭薄賦”和“對統治者關心民生的祈盼”原文找不到根據。故選C。
【16題詳解】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文言語句翻譯。此類試題解答時,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
(1)“桑麻”,種桑麻(名詞活用為動詞);“映”,映襯;“婚姻”,指婚嫁行為(古今異義詞);“出”,超出;“其”,代詞,指山莊。
(2)“居”,房屋;“焉”,代詞,那里;“之”,助詞,的;“患”,擔憂;“葛巾藤杖”,戴葛巾,拄藤杖(名詞活用為動詞);“飄然”,輕松快樂的樣子;“往”,前往。
參考譯文:
我讀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感嘆不已,不禁產生了棄世隱居的念頭。評說的人認為陶淵明生活于東晉與南朝劉宋之間,內心想要拋棄骯臟的塵世,隱居避世,有所寄托而寫成了這篇記,并非真有這樣的事。但如果從今天的蓼花莊來看,那么那些山谷幽深、環境優美、與世隔絕的地方,世上原來也并非沒有。
蓼花莊位置靠近東鹿,距離京城三百里的路程,那里面對西山,渾河環繞,腹地險要,山谷幽深,外人很少到達。那里的居民有一千多戶,淳樸篤誠不開化,渾然是上古之人的樣子,當地廣種桑麻,與遠處的青山相互映襯,男女婚嫁,從不超出莊里的范圍。居民從他們的始祖到現在,沒有一個人識字讀書。縣里的官吏一來收租,連宿兩夜就可以收完回去。歷代子孫沒有一人到過城市,家家戶戶豐衣足食,沒有貴賤貧富之分。世上那些爭名奪利、欺凌傷害、偷盜訴訟、爭強斗勝之事,親人離別、孤苦遠行的痛苦,祖祖輩輩傳了數十代,從來沒有聽說過。那里的山川風景、民風民俗,簡直就是一個存在于燕趙之間的桃花源。
給諫趙恒夫先生罷官之后住在京城,到了戊辰、己巳年間才聽說有這么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于是盡力尋找,終于找到,并在那里建房子、筑園圃。以前,那里的居民不懂得種植水稻,趙先生說這里土地多水,適合種植水稻,便教他們種植水稻的方法,此后那里種植出的稻谷非常好吃,超過別的地方。那里以前沒有漁具,雖然河里的魚非常肥美,但人們不懂得捕食。先生織了網來捕魚,之后就有許多人學會了捕魚吃魚。先生不久就回到京城(任職),但他的高尚情懷依然如此,他曾經在墻壁上書寫蘇文忠的詩句:惟有皇城真堪隱,萬人海里一身藏這是先生把京城看作是蓼花莊的緣故啊。但先生仍然時常掛念蓼花莊,無法放棄想念,于是讓善于繪畫的人為他畫了一張蓼花莊圖。我曾經看過這幅畫,只見畫中的蓼花莊群山矗立,高聳入云;草木蒼翠,重重疊疊;煙波浩渺,滿眼都是一望無際的蓼花。
唉!我長久以來就懷有棄世隱居的想法,(常常)感嘆天地之間沒有像桃花源一樣的地方,要到哪里才能托身隱居呢?沒料到人間還真的有這樣的地方。以前武陵漁人離開桃花源之后,就迷失道路不能再次進入。現在先生有房屋在那里,不會有迷失道路的擔憂,可以戴葛巾,拄藤杖,輕松快樂地前往。我也就能夠借此機會跟從先生,在那里終老一生,先生可要答應我的要求啊!
【蓼莊圖記閱讀理解及答案與翻譯】相關文章:
《壓力與高度》閱讀理解及答案04-14
《門檻》閱讀理解及答案03-26
《海龜》閱讀理解及答案03-25
三槐堂銘閱讀理解答案與翻譯03-04
駝背的閱讀理解及答案12-23
天窗的閱讀理解及答案03-30
《水刀》閱讀理解及答案03-26
理解閱讀答案03-23
藥引子閱讀理解及答案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