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只能活七小時》閱讀答案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題。
“她只能活七小時”【注】
[美]保羅?舍恩斯坦
本市新聞編輯臺上電話機的指示燈閃爍著微弱的白光,時間是下午3點40分。
本市新聞主編接了電話,他聽到這些內容:“我的小女兒在路德醫院。醫生說她只能活7個小時,除非得到新藥青霉素。這是她唯一的希望。醫生已經使用了磺胺以及其他每一種藥。我必須找到某個有足夠能力的人幫她。你能幫我嗎?”
打電話的人通報了他的身份,他叫勞倫斯?馬隆,職員,家住杰克遜海茨,第34大道第83號。瀕于死亡的小孩是他的女兒,叫帕特麗夏,兩歲,現就診于路德醫院,在曼哈頓,第144街和康文特大道交會處。
找到青霉素并非易事。因為這個被醫學界譽為“創造奇跡”的奇藥是如此的稀少,以致幾乎不能得到它。即使是軍方,也只能得到他們所需的一小部分。
然而,這位父親懇求幫助兩分鐘之后,本市新聞編輯臺決定開始投入這項援助工作。這是一場殘酷的斗爭。“只能活7小時,除非……”
電話打到路德醫院,證實了那個小孩幾乎不能活了,她患的是一種罕見的血液病,即葡萄球菌引起的敗血癥,一種血液中毒。磺胺制劑已用過了,輸了兩次血,都無濟于事。有人提出青霉素是唯一的希望。
通過電話向華盛頓的美國公共衛生局局長托馬斯?帕倫請示,并詳細調查了紐約的藥品公司后得知,施貴寶公司生產青霉素。
打給帕倫博士的電話被A.N.理查茲博士聽到了,他在華盛頓負責科學發展局的研究工作。“新澤西州新布倫瑞克的施貴寶實驗室能提供青霉素。”理查茲博士說,“我得打電話,要他們立即定量發放。”
與此同時,人們獲悉斯特?基弗博士這位波士頓外科醫生和戰時生產委員會委員有權直接命令發放民用珍貴藥物。他是由路德醫院的外科醫師丹特?柯利蒂大夫通過電話取得聯系的。
“你將得到青霉素。”基弗大夫向柯利蒂大夫許諾。那是下午4點鐘。醫生們對在紅頭文件的作用下找到青霉素的來源并被予以發放的速度感到驚異。
現在,計劃正在實施之中,由兩個州的警察護送青霉素這個仁慈的東西從新布倫瑞克運到這個奄奄一息的女孩的床頭。下午6點30分,柯利蒂大夫在霍蘭隧道的入口處碰到了一群焦急的記者。當那輛仁慈之車停在施貴寶實驗室前面時,時間是下午7點30分。
3個衛兵等在那里。其中一個走向汽車:“是柯利蒂大夫嗎?給你青霉素。”
柯利蒂大夫接過那硬紙匣,由冰裹著的青霉素放在里面。“現在,”他說,“我們有了一個戰斗的機會。”
最后一段路程是從霍蘭隧道到路德醫院,只用了8分鐘,這是創紀錄的速度。行駛在西區高速公路時,車速器始終指向65英里/小時。汽車就要停在醫院門口之前,柯利蒂大夫說:“今天,你們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醫生都做不了的事。”
“也許是,”一個記者說,“但是從現在起,大夫,靠你了。”
此后,記者們踮著腳尖走進四樓那個失去知覺的孩子的房間。她費力地呼吸著,但在蓬亂的絲一般的棕發下面的小臉上,并沒有痛苦的表情。“她是個可愛的病孩子。”一個護士低聲說。
帕特麗夏?馬隆的父母哭了。
“謝天謝地。”凱瑟琳?馬隆低語著,“至少,我的小丫頭又有了一次機會。”
(選自《普利策新聞獎名篇快讀》有刪改)
【注】這篇報道發表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43年8月,獲1944年普利策新聞獎。
19.這篇報道以順敘的方式寫作,并特別突出了時間,有什么好處?(4分)
20.柯利蒂大夫為什么說“今天你們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一生都做不了的事”?(4分)
21.新聞語言一般是客觀平實的,而這篇報道卻有所不同。請對文中畫線部分作簡要分析。(4分)
22.這篇報道具有很高的'社會價值。請結合文本新聞背景談談你的理解。(6分)
試題答案:
19.【答案】①以順敘的方式寫作,條理清晰,突出了新聞事件的連貫性。
②突出時間,渲染了緊張的氛圍,強調了救援效率之高,現場感強。
【分析】鑒賞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E級。
20.【答案】在當時的情形下,青霉素非常稀少,能得到它絕非易事,新聞記者及社會各界同心協力找到了青霉素(1分),并及時把青霉素送到了小女孩的病床前(1分)。
(只要能夠體現“協力找到”“及時送到”這兩個得分點,語句通順,即可給1分。)
【分析】“你們”指幫助獲得青霉素的博士、記者和警察們,進行電話尋找,協調各個部門,迅速找到青霉素,快速運到醫院,這是醫生做不到的。
21.【答案】畫線部分運用“仁慈”“奄奄一息”“焦急”等詞語(1分),具有濃烈的感情色彩(1分),使報道具有較強的感染力(1分)和明顯的傾向性(或“體現了對小女孩的愛心和人道主義情懷”)(1分)
【分析】將青霉素稱為“仁慈的東西”,應為它能救小女孩的性命;將車稱為“仁慈之車”因為它快速運來了藥物,體現了作者對小女孩即將得救的喜悅,對人們的愛心的贊頌。
22.【答案】①體現了對生命的尊重,弘揚了一種“不拋棄,不放棄”的人道主義精神。
②歌頌了人與人之間友好互助、團結一致的精神。
③增強了當時(二戰時期)美國人民終將贏得戰爭勝利的信心。
【分析】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促進“探究能力的發展應成為語文課程的重要任務”。《考試說明》也把“探究”作為一種能力層級并提出了明確要求。要求考生結合文本、新聞背景談新聞報道的社會價值。相比較而言,開放性和層次感更強,在對考生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提出要求的同時,更強調對考生個性化和有創意閱讀理解能力的考查。主要表現為:一是語文性更強、思辨味更濃;二是與文本的結合更密切,更適宜于考查考生的知識積累與探究能力;三是更貼近文本的寫作背景。尤其突出的是,它引導學生放眼世界,關注中外優秀的文化遺產,關注對經典作品的個性化和有創意閱讀。在問題的設置上,在考查考生分析、綜合、判斷能力的同時,重點關注考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
【《她只能活七小時》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人類為何活不到自然壽命》閱讀答案12-05
《福建土樓,族聚至今的活標本》閱讀答案03-03
張充和,她選擇留在自己的世界里閱讀答案01-04
藏戲閱讀答案02-16
《小池》閱讀答案04-30
小滿閱讀答案04-26
《荷葉》閱讀答案04-11
《雅量》閱讀答案04-06
《面包》閱讀答案04-06
塞下曲閱讀答案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