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漢書﹒卷五十六》閱讀答案及譯文
在學習和工作中,我們時常需要做些閱讀題,而與閱讀題如影隨形的則是閱讀答案,閱讀答案有助于我們領會解題思路,掌握知識點。那么一般好的閱讀答案都具備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后漢書﹒卷五十六》閱讀答案及譯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后漢書﹒卷五十六》閱讀答案及譯文
種皓字景伯,洛陽人。父為定陶令,有財三千萬。父卒,皓悉以賑恤宗族及邑里之貧者。恥貴貨利,人之進趣名利者,皆不與交通。
(漢)順帝末,為侍御史。帝擢皓監太子于承光宮。中常侍高梵從中單駕出迎太子,時太傅杜喬等疑不欲從,惶惑不知所為。皓乃手劍當車,曰:“太子國之儲副,人命所系。今常侍來無詔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辭屈,不敢對。喬退而嘆息,愧皓臨事不惑。帝亦嘉其持重,稱善者良久。
出為益州刺史。皓素慷慨,好立功立事。在職三年,宣恩遠夷,開曉殊俗,岷山雜落皆懷服漢德。時永昌太守冶鑄黃金為文蛇,以獻大將軍梁冀,皓糾發逮捕,馳傳上言,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冀由是銜怒于皓。會巴郡人服直聚黨數百人,自稱“天王”,皓與太守應承討捕,不克,吏人多被傷害。冀因此陷之。傳逮皓、承。太尉李固上疏救曰:“臣伏聞討捕所傷,本非皓、承之意,實由縣吏懼法畏罪,迫逐深苦,致此不祥。比盜賊群起,處處未絕。皓、承以首舉大奸,而相隨受罪,臣恐沮傷州縣糾發之意,更共飾匿,莫復盡心。”上乃赦皓、承罪,免官而已。
后涼州羌動,以皓為涼州刺史,甚得人心。被征當遷,吏人詣闕請留之,太后嘆曰:“未聞刺史得人心若是。”后遷漢陽太守,戎夷男女送至漢陽界。及到郡,化行羌胡,禁止侵掠。遷使匈奴中郎將。時遼東烏桓反叛,復轉遼東太守,烏桓望風率服,迎拜于界上。坐事免歸。
征拜議郎,遷南郡太守,入為尚書。會匈奴寇并涼二州,桓帝擢皓為度遼將軍。皓到營所,先宣恩信,誘降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討。誠心懷撫,由是羌胡、烏孫等皆來順服。皓乃去烽燧,除候望,邊方晏然無警。
延熹四年,遷司徒。在位三年,年六十一薨。并、涼邊人咸為發哀。匈奴舉國傷惜。
(《后漢書﹒卷五十六》有刪節)
4.對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皓素慷慨,好立功立事 慷慨:大方、爽快
B.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 案:查辦
C.吏人詣闕請留之 詣:到……去
D.會匈奴寇并涼二州 寇:侵略
5.下列各組中,全都能夠表現種皓“好立功立事”的一項是
①其有進趣名利,皆不與交通
②宣恩遠夷,開曉殊俗
③皓乃手劍當車,曰:“今常侍來無詔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
④化行羌胡,禁止侵掠
⑤先宣恩信,誘降諸胡
⑥去烽燧,除候望
A.①②④
B.①④⑤
C. ②④⑤
D.③⑤⑥
6.下列對文中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錯誤的一項是
A.種皓為人為官膽大心細,在監護太子時,為國家命運把個人安危置之度外,大膽質疑中常侍不合常理的行為,深得太傅杜喬的欽佩。
B.種皓擔任刺史敢做敢為,發現太守的不法行為后及時奏報朝廷,后來太守伺機報復種皓,種皓被免官。
C.種皓由涼州刺史任上升遷時,官民不愿他離開,他因此得到太后的嘉許。調任漢陽太守時,涼州民眾一直送到漢陽地界。
D.種皓被提拔為度遼將軍,到任后先禮后兵。邊境地方的百姓因為種皓而感念朝廷,誠心順服漢朝,邊地平安無事。
7.將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①恥貴貨利,人之進趣名利者,皆不與交通。
②臣恐沮傷州縣糾發之意,更共飾匿,莫復盡心。
參考答案:
4.(3分)A(慷慨:意氣風發,慷慨激昂。)
5.(3分)C(①③⑥項不能表現種皓“好立功立事”, ①表現種皓不追名逐利,③表現種皓老成持重、為人謹慎,⑥寫邊境部族晏然無事)
6.(3分)B(種皓被免官不是因為太守伺機報復,而是因為大將軍梁冀的誣陷。)
7.翻譯(10分)
①(5分)譯文:種皓以看著貨利為羞恥,追求名聲、利益的人,種皓都不與他們結交往來。(大意2分,“恥”意動用法、定語后置句、“交通”古今異義各1分。)
②(5分)譯文:臣擔心這樣會阻礙(和挫傷)州官吏的揭發檢舉的行為(心意),會使他們互相掩飾、隱瞞,不再對朝廷盡心盡意了。(大意2分,“沮傷”譯為“阻礙”或“挫傷”都可得1分; “糾發”、 “飾匿”各 1分。)
參考譯文:
種皓,字景伯,洛陽人。父親擔任過定陶縣令,有財產三千萬。父親死后,種皓將這些財產都用來救濟宗族和周圍鄉里的窮人。種皓以看著貨利為羞恥,追求名聲、利益的人,種皓都不與他們結交往來。
漢順帝末年,擔任侍御史。順帝提拔種皓在承光宮監護太子。中常侍高梵從宮中單車出來迎接太子,當時太傅杜喬等人心中懷疑,不想依從,但惶恐迷惑不知道怎么辦。種皓就手持刀劍擋在車前,說:“太子,國家皇位的繼承人,關系到天下人的命運。今天常侍來接人無詔書,有何憑據知道不是奸邪呢?今天只有一死而已。”高梵理窮辭屈,不敢對答。杜喬事后感嘆,自愧不如種皓遇到大事而不受迷惑。皇帝也嘉獎他老成持重,稱贊了很長時間。
后來出任為益州刺史。種皓素來慷慨激昂,喜歡建功立業。在益州任上三年,傳播朝廷一直到邊遠的部族,開通教化那極為不同的鄉俗,岷山上雜落的部族都感念和服從漢朝的恩德。其時,永昌太守冶煉黃金熔鑄了一條有花紋的蛇,用來獻給梁冀,種皓發現后就將永昌太守逮捕,并快馬奏報朝廷,但二府怯懦畏懼,不敢查辦此事,梁冀從這件事后對種皓心懷憤怒。正好碰到巴郡人服直聚集黨徒數百人,自稱“天王”,種皓與太守應承率兵前去征討,沒有攻克他們,而許多官吏、士卒卻被傷害,梁冀因為這件事誣陷他,傳詔逮捕種皓、應承。太尉李固上疏援救,說:“臣聽說征討盜賊所受傷害,本來不是種皓、應承的責任,實在是由于縣吏畏懼法律,害怕犯罪、壓迫,驅趕太深太苦,然后招致這不祥的報應。等到盜賊相聚起來,就此起彼伏處處不絕了。種皓、應承因為首先舉報大奸大惡人而緊跟著受罪,臣擔心這樣會阻礙和挫傷州縣官吏的揭發檢舉的行為,會使他們互相掩飾、隱瞞,不再對朝廷盡心盡意了。”皇帝閱后采納了李固的奏請,就赦了種皓、應承的.罪,僅僅免官而已。
后來涼州羌人發生動亂,朝廷就派種皓為涼州刺史,深得百姓的歡心。當種皓又被朝廷征用調遷時,官吏百姓投書朝廷請求挽留他,梁太后感嘆道:“我還沒聽說過刺史像這樣得人心的。”于是準許了涼州官吏百姓的請求。后來遷任漢陽太守,梁州戎夷男男女女相送到漢陽地界等到了漢陽郡,教化羌人,禁止侵犯掠奪。后調任出使匈奴的中郎將。當時,遼東的烏桓人反叛朝廷,種皓又轉任遼東太守,烏桓人相率望風而服,在遼東邊境上迎接種皓赴任。后因事免官而歸。
后來被征用為議郎,調遷為南郡太守,后又應召入京任尚書。正遇到匈奴侵犯并、涼二州,漢桓帝擢升種皓擔任度遼將軍。種皓到軍營后,先向匈奴宣揚漢朝廷的恩惠,引誘胡人投降,還有不愿意服從的,就加以征討。誠心誠意地進行安撫,因此羌胡、烏孫等部族都來歸服。種皓于是就撤去報警的烽火,廢了望哨樓,邊境上晏然無事。
延熹四年,升遷為司徒。在司徒任上三年,年六十一歲死去。并、涼兩州的邊民都為他發喪致哀。匈奴舉國之人都傷心惋惜。
后漢書簡介
《后漢書》是一部由我國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的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司馬彪續作),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后漢書》紀十卷和列傳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曄,章懷太子李賢注,此書綜合當時流傳的七部后漢史料,并參考袁宏所著的《后漢紀》,簡明周詳,敘事生動,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后漢史。北宋時,有人把晉朝司馬彪《續漢書》志三十卷,劉昭注,與之合刊,成今天《后漢書》。
《后漢書》大部分沿襲《史記》、《漢書》的現成體例,但在成書過程中,范曄根據東漢一代歷史的具體特點,則又有所創新,有所變動。首先,他在帝紀之后添置了皇后紀。東漢從和帝開始,連續有六個太后臨朝。把她們的活動寫成紀的形式,既名正言順,又能準確地反映這一時期的政治特點。其次,《后漢書》新增加了《黨錮傳》、《宦者傳》、《文苑傳》、《獨行傳》、《方術傳》、《逸民傳》、《列女傳》七個類傳。范曄是第一位在紀傳體史書中專為婦女作傳的史學家。尤為可貴的是,《列女傳》所收集的十七位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貞女節婦,還包括并不符合禮教道德標準的才女蔡琰。
《后漢書》結構嚴謹,編排有序。如八十列傳,大體是按照時代的先后進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為兩漢之際的風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時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將領。《后漢書》的進步性還體現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頌正義的行為方面。在《王充、王符、仲長統傳》中,范曄詳細地收錄了八篇抨擊時政的論文。《后漢書》一方面揭露魚肉人民的權貴,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剛強正直、不畏強暴的中下層人士。《后漢書》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
《后漢書》自有其特點。從體例上看,與《史記》和《漢書》相比,有一些改進。在本紀方面,它不同于《漢書》的一帝一紀,而是援引《史記·秦始皇本紀》附二世胡亥和秦王子嬰的先例,在《和帝紀》(和帝劉肇)后附殤帝(殤帝劉隆),《順帝紀》(順帝劉保)后附沖、質二帝。這既節省了篇幅,又不遺漏史實,一舉而兩得。在皇后方面,改變了《史記》與《漢書》將皇后列入《外戚傳》(呂后除外)的寫法,為皇后寫了本紀。這樣改動,符合東漢六個皇后臨朝稱制的史實。
在列傳方面,《后漢書》除了因襲《史記》、《漢書》的列傳外,還新增了黨錮、宦者、文苑、獨行、方術、逸民和列女七種列傳。這些列傳既是新創,又反映了東漢的實際情況。如東漢一代黨錮大興,許多比較正直的大臣都以結黨的罪名被殺;另外,東漢的宦官多參與朝政,殺戮大臣,是黨錮之獄的主要制造者。這些現象充分反映了東漢王朝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和斗爭。范曄根據這些史實,創立了黨錮和宦者兩個列傳。為列女立傳,最早始于西漢的劉向,范曄在劉向的啟發下增寫了《列女傳》,這在正史中是第一次出現。他寫《列女傳》的宗旨是:“搜次才行尤高秀者,不必專在一操而已。”他的《列女傳》中,有擇夫重品行而輕富貴的桓少君、博學的班昭、斷機勸夫求學的樂羊子妻、著名才女蔡琰等,不拘于三綱五常的界域。《后漢書》的列傳,還往往打破時間的順序,將行事近似的人寫成合傳。
如王充、王符和仲長統三人,并不是同時代的人,因為他們都輕利祿而善屬文,行為近似,所以合傳。
后漢書的成書過程
范曄的祖父范寧曾任晉豫章太守,著《谷梁集解》一書。《十三經注疏》中的《谷梁傳注疏》就是以《谷梁集解》為基礎寫成的。他的父親范泰官拜金紫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是宋武帝劉裕的得力助手。
他博覽群書、潛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所以范曄有很深的家學淵源,一直以名門之后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節,仕宦不甘居人后,著述也不甘居人后。以此成名,也以此喪身。元嘉九年(432年),范曄在為彭城太妃治喪期間,行為失檢得罪了司徒劉義康,被貶為宣城太守,范曄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史來寄托他的志向,開始寫作《后漢書》。
范曄以《東觀漢記》為基本史料依據,以華嶠書為主要藍本,吸取其他各家書的長處,刪繁補缺,整齊故事,超越眾家,后來居上。所以到了唐代,范曄《后漢書》取代《東觀漢記》,盛行于世。而諸家《后漢書》,除袁宏《后漢紀》外,都相繼散亡。于是范曄《后漢書》成為現在研究東漢歷史的最基本的依據。元嘉二十二年(445年),當他完成了本紀、列傳的寫作,同時又和謝儼共同完成《禮樂志》、《輿服志》、《五行志》、《天文志》 、《州郡志》等五志的時候,有人告發他參與了劉義康的篡位陰謀,因此下獄而死。謝儼怕受牽連,毀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后漢書》只有紀傳部分流傳了下來。
后漢書的文學價值
關于《后漢書》的思想價值,清人王鳴盛評曰:“范書貴義德,抑勢利,進處士,黜奸雄,論儒學則深美康成(鄭玄),褒黨錮則推崇李(膺)、杜(密),宰相無多述而特表逸民,公卿不見采而特尊獨行。”(王鳴盛《十七史商榷》)應當說,這個評價頗為中肯,然“公卿不見采”改為“公卿少見采”可能更恰當,且褒隱逸、尊獨行亦未到極端的程度,只不過和其他正史相比較突出罷了。具體說來,《后漢書》有肯定王權秩序、頌揚忠貞名節等儒家正統思想,亦有褒揚避世隱逸、狂狷放達的道家玄學思想,還有對佛教思想的批判等。
宣揚儒家正統思想亦應為《后漢書》的基本內容。《后漢書》中對大部分人物的褒與貶,有一個正統儒家思想的標準:有利于社稷安定、國計民生的忠貞之士,即受褒美;反之,即受貶責。
《后漢書》中褒贊了大量的勤政愛民者。如《循吏列傳》中記傳衛颯時,贊其人“理恤民事,居官如家,其所施政,莫不合于物宜”;記傳王景時,歷數其修渠治水、教民耕作蠶織等政績,贊其勤政愛民;記傳王渙時,寫其敦儒學,習《尚書》,讀律令,清正廉明,善斷案,“曲盡情詐,壓塞群疑,又能以譎數發佞奸伏……”又如在卓茂、魯恭、魏霸、劉寬等傳記中,贊其治行卓著;杜根、劉陶、李云等傳記中,贊其仗義直諫;班超、梁謹等傳記中,贊其大智大勇,立功西域……這種贊揚表現了對王權秩序和國計民生的維護。
《后漢書》中還對仗義執節者大加贊美。《黨錮列傳》中寫李膺受陷害,遭黨錮之禍時,拒不逃避,曰:“事不辭難,罪不逃刑,臣之節也。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將安之?”從容就死。范滂“少厲清節,為州里所服。舉孝廉,光祿四行(敦厚、質樸、遜讓、節儉)”,及遭黨禍,亦慷慨就死:“其母與之訣,滂白母曰:‘仲博(其弟)孝敬,足以供養。滂從龍舒君歸黃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與李、杜齊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復求壽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辭。”這是一幅舍生取義、母子訣別的撼人圖畫。顯然,范曄對此是大加贊美的,亦即是對封建忠義的贊美。
與作者對上述記傳人物的態度相反,范曄對外戚、宦官的橫暴專權、禍國殃民則大加撻伐。東漢中葉,和帝、安帝以后,皇帝都是幼年即位,不能執掌朝綱,于是開始了外戚與宦官爭奪王朝統治權的混亂局面。如桓帝與單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宦官計議殺了梁翼,五人俱被封為侯。于是,他們居功自傲,把持朝綱,窮奢極欲,禍國殃民。《后漢書》對上述的外戚與宦官們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批判。
綜上所述,可見《后漢書》肯定了王道秩序,贊美賢達忠義,鞭撻奸佞邪惡,基本上體現了儒家正統思想觀念。其實,這也是它被定為“正史”的根本原因之一。
《后漢書》對佛教與讖緯思想基本上是否定的。在《西域傳·論》中,范曄評價佛教說:“詳其清心釋累之訓,空有兼遣之宗,道書之流也。且好仁惡殺,蠲弊崇善,所以賢達君子愛其法焉。然好大不經,奇譎無已,雖鄒衍談天之辯,莊周蝸角之論,尚未足以概其萬一。又精靈起滅,因報相尋,若曉而昧者,故通人多惑焉。”指出了佛教的荒誕不經。又,《張衡傳》中載其《請禁圖讖》一篇,作者以欣賞的口吻敘述了他上疏的情況:“衡以圖緯虛妄,非圣人之法,乃上疏曰:‘此皆欺世罔俗,以昧勢位……宜收藏圖讖,一禁絕之,則朱紫無所眩,典籍無瑕玷矣。’”聯系《宋書》本傳中亦說范曄“常謂死者神滅,欲著《無鬼論》”,其臨死前“語人寄語何仆射:天下決無佛鬼”,亦有助于理解《后漢書》的這一思想傾向。
【《后漢書﹒卷五十六》閱讀答案及譯文】相關文章:
《馬嘉》閱讀答案及譯文10-12
《肥水之戰》原文及譯文閱讀答案05-26
《后漢書蔡邕傳》閱讀答案10-01
后漢書·班梁列傳的閱讀答案04-23
《心聲》閱讀及答案10-15
《秦嶺》閱讀及答案10-07
《傷害》閱讀及答案09-17
香蕉閱讀及答案05-19
天窗閱讀及答案04-27
《吳士好夸言》閱讀答案附譯文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