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做人爱视频免费,97久久精品人人搡人妻人人玩,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999zyz玖玖资源站永久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廣東高考語文專項模擬題

時間:2024-08-30 10:41:11 維澤 高考試題 我要投稿

廣東高考語文專項模擬題

  在學習、工作中,我們會經常接觸并使用試題,借助試題可以檢測考試者對某方面知識或技能的掌握程度。你知道什么樣的試題才是規范的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廣東高考語文專項模擬題試題,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廣東高考語文專項模擬題

  廣東高考語文專項模擬題 1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大小通吃

  [印度尼西亞]林萬里

  上午,診室的門鈴響了兩下,我就知道看病的人來了。我一開診室的門,就看到診室里坐著三個人。左邊的長板凳上坐著兩位年齡都在四十上下的女人,其中一位愁容滿面,散發不梳,身上披著牛仔夾克,我暫時稱她為A;另一位呆頭傻腦,眼屎未除,頸項上圍一條灰色圍巾,我姑且叫她為B。這兩位女人,從她們邋遢的樣子,一眼就能看出是病魔纏身的人。她們的對面,右邊的鐵椅上坐著一位明眸皓齒的紅裝女人,衣裙、嘴唇和指甲全是紅紅的,光彩奪目,看上去三十歲左右,端莊、秀氣、俏麗。我敢斷定,這種女人肯定人見人愛。她不像是有病的人,憑經驗我心里猜想,她八成是陪送A、B來的。人們常說寧可做導演,不要做醫生。因為導演是對著漂亮美麗的明星,而醫生是對著愁眉苦臉的病人。今早我可走好運了,總算對著一位美麗的女人,她比明星還要明星。我注視著她,心里美滋滋的,十分舒坦。醫生和其他人一樣都喜歡欣賞美的東西。

  “醫生,早安。”

  一見到我立在門旁,那一位“全是紅紅的”便開口說。她不但人長得嫵媚,聲音也十分悅耳。說了“早安”以后,她轉過頭對著A、B說:“你們兩位先看吧,你們一起進去吧。”回頭又對我說:“醫生,她們是我親戚。先給她們看吧,她們都病得不輕。等下輪到我,診費跟我的一起算,由我來付。”

  瞧,這美麗的女人,心地多好!A、B進來了,我心不在焉地給她們檢查了一下,發現A是患了流行性感冒,B是吃錯東西拉肚子。我給她們各打了一針并配了藥方,前后不到幾分鐘就解決了A、B的問題。她們似乎發現我給她們看病時的心猿意馬,也發覺我是要盡快地把她們打發走。老實說這時候我腦海里想的是候診室中正在候診的那位“全是紅紅的”,想讓她快點進來,好讓我好好欣賞。當我開門把A、B送走,正要招呼那位“全是紅紅的”的時候,發現我的候診室里空無一人。開始以為她上廁所去了,這時廁所的門敞開著,證明里頭沒人,我走去巡查,里頭空空如也。我便問A:“你們的'親戚怎么還沒看病就不見人影了?”

  “什么我親戚?我根本不認識她。剛才在你這里是初次見面。”A不悅地回答道。

  “那么你們兩位是親戚嗎?”我指著A、B問道。

  “我們三個人,誰都不認識誰,怎么會是親戚呢!”B答道。

  “你們跟她是親戚或者不是,都不要緊。她不想給我看也沒關系。她走了,那么診費你們自己付好了,每人一萬五千盾。”

  “診費我們已經付了。”A、B異口同聲地答道。

  “是什么時候付給我的?”

  “不是付給你,我們已經付給她了。”A答道。

  “你們為什么要付給她?”

  “剛才我們等你看病的時候,她走進來,問我們在這里看病一次要付多少錢,我說看一次要一萬五千盾。她說這里的醫生是她爸爸的好朋友。她要我們省錢,要我們假認是她親戚,診費有折扣,說我們每個人交給她一萬盾就夠了。我們心里想這個人真好,幫我們每人省五千盾,我們就趕快把錢給她了。”

  “你們就相信了她的話,錢就給她了?”

  “是呀!她還說,一個人看病跟三個人一起看病,收費應該不同,就像批發價錢跟零售價錢不同是一樣的道理。剛才你也聽到了,診費全部由她來付。”

  我聽了撓撓頭,無可奈何地對A、B說:“你們可以走了,因為你們都付了診費。”

  好家伙,大小通吃。

  (選自《外國小小說精選》,有刪改)

  1.請結合小說內容,簡要分析文中的“我”的形象特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人物形象特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人物的具體表現,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等,人物的身份、學識等。小說中的“我”是一名醫生,“我”面對三位“病人”的不同心理活動與行為,可以體現也“我”是一位有些以貌取人的醫生,但是同時又是一位善良不貪財的醫生。

  答案

  以貌取人。“我”期待給漂亮病人看病,對另外兩位病人有些心不在焉。善良不貪財。知道漂亮女人騙走了兩位病人的診費時,“我”沒有再向兩位病人收取診費。

  2.小說開頭對門診室里三位女子的外貌、神態、衣著進行了描寫,這樣寫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描寫是小說表達的基本方式之一,是用形象化的語言,對人或事物的特征所進行的具體描繪和刻畫。分析描寫的作用時,要注意從兩個方面進行思考:一是從內容上,如對門診室里三位女子的外貌、神態、衣著進行了描寫,A和B不講衛生,形象邋遢,與紅裝女子形成對比,突出了紅裝女子的光彩照人。二是從結構上,根據相關段落所在位置和全文情節來分析,如本文開頭部分有關三人的描寫,引起下文,為下文中“我”心里一直想著那位美麗女子而心不在焉等有關情節作鋪墊。

  答案

  將兩個四十歲上下的生病的女人和紅裝女子對比,突出紅裝女子的光彩照人;引起下文,為下文“我”為兩位病人診治的心不在焉和最終揭開紅裝女子是騙子的真相作鋪墊。

  3.請用簡潔的語言梳理這篇小說的情節發展脈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梳理小說的情節發展脈絡,即理清小說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這篇小說情節發展的脈絡清晰,作答時要注意語言簡潔準確。

  答案

  開端:診室來了三位女病人,其中兩位邋遢,一位端莊秀麗。她們自稱是親戚。發展:“我”先心不在焉地給兩位邋遢女病人看病,期待給端莊秀麗的女子看病。高潮:發現端莊秀麗的女子已經離去,揭開該女子是騙子的真相。結局:“我”無可奈何,讓兩位病人離去。

  4.小說的題目是“大小通吃”,但主要情節卻圍繞著幾個病人展開,如果以“病人”為題,你認為是否合適?請談談你的觀點和具體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這是一道開放性試題,意在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試題要求考生圍繞文章的標題發散思維,作答時,要考慮“病人”這個標題與小說的內容、主題、整體構思等方面的關系。

  答案

  (示例一)以“病人”為題不合適。原題目“大小通吃”標題即設置懸念,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符合小說的故事情節,突出了女騙子的狡猾貪婪。以“病人”為題平淡無味,無法概括小說的完整情節。

  (示例二)以“病人”為題合適。小說中出現了兩個真病人,一個假病人,還有一個醫生,圍繞幾個病人展開了故事。假病人原來是真騙子,但是她何嘗不是患有“貪婪”“欺騙”等心理疾病的病人。小說中的“我”以貌取人,兩位患病女子貪小便宜,才給了騙子以可乘之機,這不都是疾病嗎?以“病人”為題,使得小說的主題更加豐富,意蘊更加深刻。(言之有理、持之有據即可)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8題

  雨 傘

  莫泊桑

  奧萊依太太四十多歲,愛活動,愛清潔,面上略帶皺紋,并且時常要生氣。

  她丈夫因為要忍受她的種種節約時時覺得不平,甚至感到痛苦,因為太太的有些要求傷了他的自尊心。

  奧萊依是陸軍部的一個主任科員。這兩年以來,他永遠提著那柄打滿了補丁的雨傘使得同事們發笑。奧萊依氣極了,吩咐他妻子買一柄價值二十個金法郎的薄綢子的新傘,并且要她帶了發票回來作證明。

  她卻買了一柄十八個金法郎的,憤憤地紅著面孔交給她的丈夫,一面說道:“你有了這柄,至少要用五年。”

  洋洋得意的奧萊依在辦公室里真正挽回了面子。

  到了他夜間回家的時候,她接過新傘把橡皮圈捋開,把傘衣搖散,將眼光盯在傘衣上。但是她又吃驚了。在傘衣上發現了一個鵝眼大小的圓洞,那是一個被雪茄煙燒出來的焦痕!

  現在,怒氣塞住了她的嗓子,她簡直說不出話了:“你……你……你燒焦了……你的……你的雨傘。你……你……你真發癡了!你想把大家弄得傾家蕩產!”

  她好像要打他似的朝他撲去。激烈地把那個圓圓的小小焦痕放在他的鼻子下面。

  瞧見那個焦痕,他不免呆住了,吞吞吐吐說道:“這……這……這是什么?我不知道!我什么也沒有做,我向你發誓。我不知道這柄雨傘是怎么搞的!”

  她現在嚷起來了:“我猜著你在部里,一定拿著這柄傘玩耍,你做了變戲法的,你打開了給他們看。”

  他答道:“我只撐開了一回,讓他們看看這柄傘真漂亮。就是這樣。我向你發誓。”

  但是她氣得跳起來了,跟她丈夫狠狠地大鬧了一場,使那些愛和平的男子覺得家庭比彈丸如雨的戰場還可怕一些。

  她量了大小,在舊雨傘上割了一塊顏色不同的舊綢子補上去。第二天奧萊依委屈地拿著這件經過修理的雨具出門了。到了部里,他就把傘擱在柜子里,因為心里有可怕的回憶,所以不大惦記它了。

  但是,他在傍晚時候回到家里,他的妻子便雙手接住雨傘撐開來看,她發現傘已損壞得不可收拾,氣得嗓子都噎住了。雨傘上穿了無數的小孔,那明明是燒成的,仿佛有人把煙斗里沒有熄滅的灰倒在上面一樣。東西是斷送了,斷送到不可救藥的地步。

  她一言不發地檢查著,氣得一個字也吐不出。他也一樣,他檢查著損壞的情況,他發愣了,嚇糊涂了,狼狽不堪了。

  兩人互相瞧著,他只好低著眼睛,隨后,她把那件破玩意擲到他的臉上,她的嗓子從怒不可遏之中恢復過來,她高聲喊道:“哈!短命鬼!短命鬼!你特意這樣做!真得讓你看看我的厲害!你將來再也得不到這東西……”

  于是一出鬧劇重新開幕了。暴風雨似地演了一個鐘頭以后,他終于能夠解釋了。他發誓說他一點也不知道,說這件事只能是由于惡意或報復而來。

  門上鈴子一響可把他救出來了。原來那是一個到他們家里來訪的朋友。

  奧萊依太太把情況告訴了那個朋友。至于再買新傘,那算是拉倒了,她的丈夫再也不會有新傘用了。

  那個朋友對她講道理:“那么,太太,假如這件事是由于惡意或報復而來,沒有了傘,他的衣裳豈不斷送了?衣裳當然比雨傘更值錢。”

  那個矮小婦人依然是氣憤憤的,她說道:“那么他只準用廚房里的雨傘,我沒有新綢傘給他。”

  聽見這種意思,奧萊依生氣了,他說:“那么我就辭職,我!我是決不肯拿著廚房里的雨傘到部里去的。”

  那位朋友接著說:“拿這個去換一塊傘面吧,那并不很貴。”

  奧萊依太太依然是忿忿不平的。她喃喃地說:“至少也要八個金法郎才能換面子。八個加從前十八個,一共是二十六個!花二十六個金法郎買一柄雨傘,真是發癡!是胡鬧。”

  (節選自《莫泊桑短篇小說選》有刪改)

  5.從情節上看,小說為什么以“雨傘”為標題?文中“朋友來訪”是否多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說的情節是圍繞著“雨傘”展開的,以此為標題,有強調“雨傘”在情節結構中的作用。(答出“線索,推動情節發展”也可)朋友來訪,并不多余。朋友的出現,使情節出現轉折,讓純粹的吵架多了些理性的思考。

  6.簡析小說中人物形象的特點。

  奧萊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奧萊依太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奧萊依是當時法國社會底層的小職員。他好面子,虛榮心強,自身有著許多性格弱點;他怕老婆,面對妻子的理財哲學的壓迫,一味妥協、退讓,表現得懦弱、膽小、屈辱。奧萊依太太是一個家庭主婦的典型。她節儉,節儉到吝嗇的程度;她苛求,苛求到缺少寬容。

  7.文中畫線句子在刻畫人物時,主要運用了怎樣的描寫手法?有何作用?

  (1)她接過新傘把橡皮圈捋開,把傘衣搖散,將眼光盯在傘衣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那些愛和平的男子覺得家庭比彈丸如雨的戰場還可怕一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動作描寫;表現出人物心細,重物、愛物的特點。

  (2)心理描寫;寫出吵架后的余悸,表現出對太太的忌憚。

  8.有人認為,作者對奧萊依是同情的,對奧萊依太太則是批評的。結合全文,請從人物形象塑造、創作意圖兩個方面談談你的看法。

  從人物形象塑造上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從創作意圖上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從人物形象塑造上看:

  (1)奧萊依,作者對他的生活際遇是同情的,但對他的膽小、懦弱也持批評態度。

  (2)對奧萊依太太,作者是批評的。但也有同情——生活艱辛,節儉;甚至,還有肯定——如補傘等。

  (3)從人物形象的比較上看,作者筆下的奧萊依懦弱,其太太強悍,對奧萊依同情多于批評,對奧萊依太太,批評多于同情。

  從創作意圖上看:

  作者關注“小人物”,表現小人物的生活狀態、精神狀態。對小人物的生活狀態及精神狀態,作者的諷刺、批評居多,同情成分較少。

  廣東高考語文專項模擬題 2

  一、現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題。

  材料一:

  無論是司馬遷的“發憤著書”還是韓愈的“不平則鳴”都未能得到宋人的呼應,因為這兩個命題都含有發牢騷之意,與宋人的中和詩論相左。但導源于這兩個命題的“詩窮而后工”之說,卻得到宋人的廣泛認同。

  這一命題見于歐陽修《梅圣俞詩集序》中的一段話:“然則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后工也。”它不僅揭示出古代詩人創作的規律,即真正優秀的作品總是出現于詩人屢經生活的磨難之后,而且總結出個人的閱歷遭遇(“蘊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與詩歌的情感內涵(“憂思感憤之郁積”)之間的因果關系。歐陽修所說的“窮”是指一種政治處境而非“窮餓其身”的經濟狀況,因此,“憂思感憤之郁積”往往表現為深沉的憂患意識,而非窮酸的牢騷不平。

  更多的宋詩人從社會閱歷的角度來理解“詩窮而后工”。他們普遍認為,命運的不幸使得詩人有可能更廣泛地接觸社會生活,擴大觀察的視野,并更深刻地體驗到現實人生的底蘊。一方面,“窮于世者”往往將壓抑的情緒全部寄寓于詩歌之上,以詩歌作為痛苦人生的鎮痛劑,因而能在詩藝上精益求精;另一方面,“窮于世者”相對退到社會的下層,對人生世相有更深刻的體察,對天地事物有更透徹的認識,從而寫出符合人情物理,引起讀者共鳴的優秀作品。真正偉大的作品,很難產生于高坐廟堂或養尊處優的生活。命運之“窮”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向詩人伸出了幸運之手,使之流芳百世。

  宋代還有人從天命角度解釋“窮而后工”現象,把“窮”看成是上天對優秀詩人的獎賞或懲罰。前者是對歐陽修觀點的引申,視不幸的遭遇為上天的恩賜,如蘇軾在評論杜甫時所說的“詩人例窮苦,天意遣奔逃”“巨筆屠龍手,微官似馬曹”等語便是此意,以為上天有意安排詩人經歷人間難免之不幸,使他發之于詩,傳之萬年。這種說法或許帶有宋人調侃的意味,即將人生的缺憾化解為藝術的慰藉。后者是對歐陽修原意的誤讀,“窮而后工”被倒置為“工而后窮”,比如南宋詩人趙蕃的理解和發揮:“少陵流落白也竄,郊島摧埋終不起。是知造物惡鐫(刻畫,描寫),故遣饑寒被其體。”這種觀點與其說是歐氏觀點的延伸,不如說是宋祁之論的嗣響。歐陽修強調“然則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后工也”,筆者懷疑這就是針對同時代的宋祁而發的。宋祁認為,詩蘊藏于天地之間,有才之人可以獲得,“然上天吝之,其(指有才之人)取之無限,則輒窮躓其命,而怫戾所為”,此即“詩能窮人”。這種說法倘若不是激憤或戲謔的反語的話,那么未免帶有太多的神秘和宿命的色彩,而且犯了倒因為果的常識錯誤。

  對生活與創作關系的深刻揭示,正是“窮而后工”之說最有價值之處。

  (摘編自周裕鍇《宋代詩學通論》)

  材料二:

  “窮而后工”是宋代歐陽修提出來的。“窮而后工”的“窮”,不是指“貧窮”,它與“達”相對,是指詩人坎坷的生活遭際,以及與此遭際相聯系的人生的痛苦、焦慮等情感體驗。所以歐陽修所說的“窮”,用現代心理學的術語來說,就是人的缺失和缺失性體驗。人的體驗有兩種:一種是豐富性體驗,即由于事業的成功、生活的美滿等所引起的愉快、滿足的情感體驗:一種是缺失性體驗,即由于事業的失敗、生活的不幸等所引起的病苦、焦慮的情感體驗。詩人之“窮”,詩人的這種缺失性體驗,乃是詩人的一種獨特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并映現出真正的人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眾所周知,人的需要是永遠不會得到完全滿足的。人的需要無窮無盡,所以人永遠處于缺失之中,痛苦與焦慮一類缺失性體驗也就永遠伴隨著人生。我們不必把人的缺失、痛苦、焦慮和憂傷完全看成是消極的。誠然,缺失、痛苦、焦慮等也許是人生的苦難,它折磨人、摧殘人。但一定程度的缺失、痛苦、焦慮,對人來說也是不可缺少的。就像沒有大氣的壓力,我們的身體就要爆炸,人若是一切都美滿、得意,沒有絲毫的艱難、不幸,生命就可能因無限膨脹而走向滅亡。感情深篤、精神敏感的詩人,最深刻細微地體驗到這一切,甚至把這種缺失視為獨特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李白、杜甫這些大詩人為什么東奔西跑,浪跡天涯而不知疲倦?為什么承受了那么多的憂傷、痛苦、焦慮、不安而不改初衷?乃是出于真正詩人對“窮”這種生存和生活方式深刻的選擇。

  那么,為什么詩人要自覺或不自覺地選擇這種憂患伴隨終生的“窮”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呢?

  “窮”是詩歌創作的發動力。“窮”作為詩人遭受的內部和外部的挫折,使他的缺性體驗達到某種極限,這樣就必然導致他的心理能量蓄積到飽和的狀態,而產生心理失衡。如何釋放飽和的心理能量,以恢復心理平衡呢?這有多種多樣的途徑,而詩歌創作作為種審美創造活動,就是釋放、宣泄人的被壓抑的.心理能量,降低緊張水平,恢復人的心理平衡的一條途徑。所以詩人之“窮”,不是詩人之不幸,從創作角度看,恰恰是他的大幸,因為他由此獲得了一種不能不寫的創作驅動力。這種情形就像時鐘上緊了發條,它不能不開始走了。歐陽修所說的“內有憂思感憤之郁積,其興于怨刺,以道羈臣寡婦之所嘆,而寫人情之難言”,正是上述心理規律的古典表達。詩人之“窮”,在一定意義上,正是詩人之“富”。正是在“窮”中,詩人蓄積了最為深刻、飽滿、獨特的情感,正是這種帶著眼淚的情感,以一種強大的力量把詩人推上了創作之路。

  (摘編自童慶炳《苦心危慮而極于精思——“窮者而后工”說的心理學內涵》)

  1. 下列對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歐陽修提出的詩歌創作“窮而后工”的命題,揭示了古代詩人的創作規律,構成了宋代中和詩論的組成部分,得到宋人廣泛認同。

  B.宋代有很多詩人從社會閱歷的角度理解“詩窮而后工”的命題,涉及詩人對詩歌藝術的精心錘煉和對人生社會的深刻認識。

  C.對一個人而言,適當的缺失性體驗不可缺少,它有利于生命的健康發展,讓人感情深厚、精神敏銳,避免生命因膨脹而滅亡。

  D.對于“窮”的內涵,材料一和材料二的闡釋并不相同,前者闡釋為詩人不幸的處境遭遇,后者闡釋為詩人的缺失性體驗。

  2. 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由材料一第二段對“詩窮而后工”的闡述可知,若一位詩人在遷謫中以詩抒發憂國之情,這種情感會被歐陽修贊賞。

  B.以下內容不適合作為材料一第三段的論據:李白年輕時漫游各地,雄奇秀美的自然山水助他妙筆生花,留下大量佳作。

  C.材料二中歐陽修的“內有憂思感憤之郁積”等話語揭示了詩歌創作的心理規律,其中的“郁積”即為心理能量的蓄積。

  D.對于“窮而后工”之說,材料二重在從心理學的角度進行剖析,這比材料一從詩人處境的角度所作的論述更為深刻。

  3.下列對材料一和材料二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材料一首先提出“詩窮而后工”的命題,然后從不同方面闡述這一命題,最后總結了它的價值所在。

  B.材料一認為宋代有人將“窮”視為上天對優秀詩人的獎賞,所引用的蘇軾的詩句便可以證明這一點。

  C.材料二第一段通過分析兩種體驗對人生的影響,論證了該段的中心論點:適當的缺失性體驗對人而言不可缺少。

  D.材料二以上緊了發條的時鐘為喻,形象地闡明了缺失性體驗所導致的心理失衡推動詩人進行創作的情形。

  4. 材料一作者懷疑,歐陽修“詩窮而后工”的看法是針對宋祁而發的。作者這樣懷疑的理由可能是什么?請結合材料一簡要說明。

  5. 閱讀下面的材料,回答問題。

  江淹,南朝梁文學家。少孤而家貧,愛好文學。劉宋時入仕,輾轉于諸王幕府,郁郁不得志。齊時受到賞識,逐漸顯達。至梁,官運亨通,官職顯赫,深居廟堂,安享尊榮。江淹早年以辭賦著名于世,晚年仕梁后才思減退,再未有佳篇傳世。

  為什么江淹晚年再未有佳篇傳世?請結合材料一、材料二簡要探究。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講故事的人【注】(節選)

  莫言

  尊敬的瑞典學院各位院士,女士們、先生們:

  ①通過電視或者網絡,我想在座的各位,對遙遠的高密東北鄉,已經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們也許看到了我的九十歲的老父親,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但有一個我此刻最想念的人,我的母親,你們永遠無法看到了。我獲獎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榮,但我的母親卻無法分享了。

  ②我母親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在村東邊的桃園里。去年條鐵路要從那兒穿過,我們不得不將她的墳墓遷移到距離村子更遠的地方。掘開墳墓后,我們看到,棺木已經腐朽,母親的骨殖,已經與泥土混為一體。我們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從那一時刻起,我感到,我的母親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訴說,就是對母親的訴說。

  ③我母親不識字,但對識字的人十分敬重。我們家生活困難,經常吃了上頓沒有下頓,但只要我對她提出買書、買文具的要求,她總是會滿足我。她是個勤勞的人,討厭懶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為看書耽誤了干活,她從來沒批評過我。有一段時間,集市上來了一個說書人。我偷偷地跑去聽書,忘記了母親分配給我的活兒。為此,母親批評了我,晚上當她就著一盞小油燈為家人趕制棉衣時,我忍不住把白天從說書人那里聽來的故事復述給她聽,起初她有些不耐煩,因為在她心目中說書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務正業的人,從他們的嘴里冒不出什么好話來。但我復述的故事漸漸地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給我派活,默許我去集上聽書。為了報答母親的恩情,也為了向她炫耀我的記憶力,我會把白天聽到的故事,繪聲繪色地講給她聽。

  ④很快的,我就不滿足復述說書人講的故事了,我在復述的過程中不斷地添油加醋,我會投我母親所好,編造一些情節,有時候甚至會改變故事的結局。我母親在聽完我的故事后,有時會憂心忡忡地,像是對我說,又像是自言自語:“兒啊,你長大后會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呢?難道要靠要貧嘴吃飯嗎?”

  ⑤我小學未畢業即輟學,因為年幼體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灘上去放放牛羊。到了荒灘上,我把牛羊放開,讓它們自己吃草。藍天如海,草地一望無際,周圍看不到個人影,沒有人的聲音,只有鳥兒在天上鳴叫。我感到很孤獨,很寂,心里邊空空蕩蕩。有時候,我躺在草地上,望著天上懶洋洋地飄動著的白云,腦海里邊浮現出許多莫名其妙的幻象。有時候我會蹲在牛的身旁,看著湛藍的牛眼和牛眼中的我的倒影。有時候我會模仿著鳥兒的叫聲,試圖與天上的鳥兒對話。有時候我會對著一棵樹訴說心聲。但鳥兒不理我,樹也不理我。許多年后,當我成為一個小說家,當年的許多幻想,都被我寫進了小說。就像中國的先賢老子所說的那樣:“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我童年輟學,飽受饑餓、孤獨、無書可讀之苦,但我因此也像我們的前輩作家沈從文那樣,及早地開始閱讀社會人生這本大書。

  ⑥輟學之后,我混跡于成人之中,開始了“用耳朵閱讀”的漫長生涯。兩百多年前,我的故鄉曾出了一個講故事的天才--蒲松齡,我們村里的許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傳人。我在集體勞動的田間地頭,在生產隊的牛棚馬廄,在我爺爺奶奶的熱炕頭上,甚至在搖搖晃晃行進著的牛車上,聆聽了許許多多神鬼故事、歷史傳奇、逸聞趣事,這些故事都與當地的自然環境、家庭歷史緊密聯系在一起,使我產生了強烈的現實感。

  ⑦1976年2月,我應征入伍。在軍營的枯燥生活中,我迎來了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文學熱潮,我從一個用耳朵聆聽故事,用嘴巴講述故事的孩子,開始嘗試用筆來講述故事。起初的道路并不平坦,我那時并沒有意識到我二十多年的農村生活是文學的富礦,那時我以為文學就是寫好人好事,就是寫英雄模范,所以,盡管也發表了幾篇作品,但大部分文學價值不高。

  ⑧1984年秋,我考入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在我的恩師、著名作家徐懷中的啟發指導下,我寫出了《秋水》《紅高粱》等一批中短篇小說。在《秋水》這篇小說里,第一次出現了“高密東北鄉”這個字眼,從此,就如同一個四處游蕩的農民有了一片土地,我這樣一個文學的流浪漢,終于有了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場所。我必須承認,在創建我的文學領地“高密東北鄉”的過程中,美國的威廉·福克納和哥倫比亞的加西亞·馬爾克斯給了我重要啟發。我對他們的閱讀并不認真,但他們開天辟地的豪邁精神激勵了我,使我明白了一個作家必須要有一塊屬于自己的領地。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應該謙卑退讓,但在文學創作中,必須頤指氣使,獨斷專行。

  ⑨我追隨在這兩位大師身后兩年,即意識到必須盡快地逃離他們。我在一篇文章中寫道:他們是兩座灼熱的火爐,而我是冰塊,如果離他們太近,就會被他們蒸發掉。根據我的體會,一個作家之所以會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響,其根本是因為影響者和被影響者靈魂深處的相似之處。正所謂“心有靈犀一點通”。所以,盡管我沒有很好地去讀他們的書,但只讀過了幾頁,我就明白了他們干了什么,也明白了他們是怎樣干的,隨即我也就明白了我該干什么和我該怎樣干。我該干的事情其實很簡單,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講自己的故事。

  ⑩我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引發了一些爭議。起初,我還以為大家爭議的對象是我,漸漸的,我感到這個被爭議的對象,是一個與我毫不相關的人。我如同一個看戲人,看著眾人的表演。我看到那個得獎人身上落滿了花朵,也被擲上了石塊、潑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著從花朵和石塊中鉆出來,擦干凈身上的污水,坦然地站在一邊,對著眾人說:對一個作家來說,最好的說話方式是寫作。我該說的話都寫進了我的作品里。用嘴說出的話隨風而散,用筆寫出的話永不磨滅。

  (有刪改)

  【注】此文摘編自莫言2012年在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上的演講。

  6. 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發表獲獎演講時,“我”最懷念的人是母親,因為“我”的小說都是為她而寫的,她卻無法分享“我”獲獎的榮光。

  B. 母親認為說書人油嘴滑舌、不務正業,認為我講故事也是“要貧嘴”,說明她沒有認識到講故事的價值,為我的未來擔憂。

  C. 聽到的許多鬼神故事、逸聞傳奇讓“我”有強烈的現實感,其原因與小說《促織》雖情節荒誕卻充滿現實感的原因不盡相同。

  D. 作者用“炫耀”“文學價值不高”“閱讀并不認真”等詞語描述自己及自己的早期作品,可以看出他的真誠、坦蕩。

  7. 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第⑤段中四個“有時候”領起的一組句子,將“我”在荒草灘上放牧牛羊的孤寂感外化為具體場景,讓孤寂變得鮮活可感。

  B. 第⑧段“如同一個四處游蕩的農民有了一片土地”,作者以“農民”自比,以“土地”喻小說《秋水》,精妙貼切,充滿鄉土氣息。

  C. 第⑧段“頤指氣使”和“獨斷專行”兩個成語一般作貶義使用,用在這里形象生動地說明作家創作時應當充滿自信,自由書寫。

  D. 第⑩段中,作者用“那個得獎人”“他”來稱呼作為“爭議對象”的自己,凸顯了他跳出當事人身份冷靜面對爭議的態度。

  8. 莫言說:“我曾經說過我是一個講故事的人,其實也可以說,我是一個觀察人、研究人,包括研究我自己、觀察我自己的人。”作者研究、觀察“自己”,獲得了哪些認識?請結合文本簡要概括。

  9.這篇演講為什么要以“講故事的人”為標題?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

【廣東高考語文專項模擬題】相關文章:

2015廣東高考語文專項模擬題(4)12-31

2015廣東高考語文專項模擬題(1)12-31

2015廣東高考語文專項模擬題(5)12-31

2015廣東高考語文專項模擬題(6)12-31

2015廣東高考語文專項模擬題(8)12-31

2015廣東高考語文試題03-27

2016年高考數學備考專項模擬題及答案11-11

2015年廣東高考語文模擬試題02-18

2015年廣東高考語文試題及答案03-2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堆龙德庆县| 昌吉市| 湖州市| 张家口市| 万州区| 鲜城| 保靖县| 开原市| 华坪县| 曲松县| 广西| 浮梁县| 铜陵市| 石嘴山市| 堆龙德庆县| 普兰店市| 汝阳县| 安阳市| 清镇市| 柳州市| 榆社县| 侯马市| 湘西| 新兴县| 东至县| 墨江| 突泉县| 若羌县| 万盛区| 沙雅县| 沭阳县| 谢通门县| 凌海市| 麦盖提县| 丰顺县| 祥云县| 永新县| 鹿泉市| 通海县| 策勒县| 桓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