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影響論文
論文關鍵詞: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
論文摘要:四、六考試改革至今已有兩年多的時間,它對大學英語教學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在此背景下,本文簡單介紹了大學英語四、六級改革內容,分析了四、六級改革的原因及改革后的分值比例分配和變化,并就改革對大學英語公共教學的影響進行了討論。
2005年2月25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了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試行方案,而四、六級考試改革也已經開始正式實施了。改革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按照《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修訂考試大綱,去除部分舊題型,開發新題型,改革考試內容和考試形式,突出加強對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的測試;二是全面改革分數計算方式,由原來的100分制改為710分的記分體制,不設及格線,不頒發合格證書,只發放成績單,成績單上將會注明各題的具體分數。改革后的考試,試題題型比較靈活,在不削弱學生讀、寫、譯的前提下,更突出了提高學生聽說能力和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需要。同時要求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分批完成各種題型,考試時間要求比較緊張。改革基本能反映學生應用語言的能力,進一步突出了考試為教學服務的功能。
一、改革的原因
四、六級考試在設立之初,對提高大學英語公共教學質量起到了積極作用。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對英語能力有了更高要求,四、六級考試成績便成為檢驗英語能力的主要標準,所以也就逐步暴露了它本來存在的一些問題。
大部分大專院校把學生是否通過四、六級考試作為能否獲得學位的評判標準,教學片面追求過級率,忽視聽說應用能力的提高,四、六級考試也就逐漸和檢測英語教學這個方向偏離了:考生為了過級而去學習,老師也為了提高過級率去摸命題規律,仍然沒有擺脫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和盲目的應試教育。其實這并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不利于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也不利于企業人才的選拔。許多用人單位在用人標準上也存在一定的誤導。一方面,企業只會片面追求英語等級證書并把它作為進入企業的敲門磚,導致一些有著較強語言運用能力的應聘者因沒有等級證書而被拒之門外。另一方面,部分企業甚至不管招聘崗位是否需要相關英語人才,仍把四、六級證書作為用人的重要條件之一。這樣就產生了一種誤導:學生、學校乃至整個社會都盲目追求四、六級證書,并以此作為能力的體現。
這些顯然跟設立四、六級等級考試的初衷是背道而馳的,從而也就引發了四、六級考試全國范圍的改革。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是以為教學服務為目的的標準化考試,考試改革的方向應該是在保持考試的科學性、客觀性和公正性的同時,使考試最大限度地引導師生合理利用過級考試來正確處理教與學的關系,使考試能真正地為教學服務,為社會服務,培養實用性的人才。而應試教育的結果必然導致學生的啞巴英語,許多學生學了這么多年英語,還不能聽懂人家講的話,也不能流利地跟人用英語交流,要參加國際性的會議是更加不可能的。這些現實問題必然要求四、六級考試盡快地從考試內容和形式上進行改革,以適應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和社會的要求,更加注重檢測學生以聽說能力為主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
當前,大學英語四、六級已經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全面改革。改革減少了對詞匯的要求而將此部分的分值增加到聽力部分,突出了對學生聽力能力的要求。改革更合理地利用了考試來引導學生提高自身的英語實際運用能力,通過改革為社會培養更多高英語水平的復合型人才。
二、改革變化分析
改革后的四、六級題型和改革前的四、六級考試主要存在以下三變化:
第一,評分體系的改變。原來的四、六級考試,一般來說都是60分通過,四級85分以上是優秀,六級80分是優秀。改革以后整個的評分體系就變化了:四、六級有上線即滿分是710分,下線即最低分是290分。換而言之,只要考生在答題卡上填寫了姓名,那他就不會是0分而已經有290分了。整個考試的平均分是500分。也就是說在考試的過程中會有一個把考試的原始分換算成標準分這樣一個過程。并且有關部門不再設定考試的分數線。由于不受試卷難度的影響,考試分數更能體現考生的英語水平。
第二,題型及內容的變化。聽力理解部分,其分值比以前增加了15%。新聽力由八個短對話、兩篇長對話、三篇短文及一篇復合式聽寫短文構成,與舊題型相比增加的是兩篇長對話。從近兩年新題型考試的內容來看,聽力材料大部分來源于現實生活或最近的報紙、周刊。四、六級考試聽力題型基本持平,只是六級的對話長度略有增長,但總體難度不大。
對于閱讀理解部分,快速閱讀是新四、六級最主要的新題型。四級大概1200詞左右,六級1500詞左右,共設10個題目,其中四級包括7個“對、錯、未提及(Y/N/NG)”和3個填空題,而六級相應地為4個判斷和6個填空,答題時間均為15分鐘。這部分題目的難度在于要求考生在有限的15分鐘內讀完1000多詞匯的文章并完成10個題目,通常文章話題比較陌生并且生詞較多。這就需要學生平常就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并掌握一定的快速獲取文章大意的能力。
閱讀填空題也是新四、六級嶄新的一個題型。實質上與傳統的完型填空在形式和原則上仍是一致的。仍采用選擇的形式,填10個空,但題目僅給出15個詞匯選項,也就是說有5個詞是多余的。而且每個詞只能使用一次。這就給考生增加了一定的難度,考生做題時必須在考慮詞匯用法的同時顧及全文內容的銜接,屬于深度理解。從內容上來看,題目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一般不設空,所挖空之處基本是影響全文的一些實詞,如名詞、動詞、形容詞和副詞。很多詞考生必須認識才能做題,這實際上又增加了詞匯的難度,可以說去除的傳統的詞匯考試在這一部分又得到了延伸和補充。
接下來的兩篇仔細閱讀,雖然題型沒有發生變化,但對答題速度有了更高的要求,考生答題的時間由原來的35分鐘內完成4篇文章提高到15分鐘完成2篇文章。可以看出,新的四、六級更強調閱讀的速度。
對于綜合測試部分的15%,翻譯占了5%的分值,考核的基本上是學生的語言基本知識和固定的詞組搭配,難度雖然不大,但許多考生卻經常因為做前面題目的'時間分配不合理而沒有時間來完成這部分題目。那么它真正的難點也就剛好在這里。
從詞匯量來看,改革前后的四、六級考試基本上持平。但由于新題型的準主觀性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標準化試題的可猜測性和可投機性,再加上新試題信息量的增加,給考生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和挑戰。 第三,考試結構的變化,即考生答題順序也發生了變化。答題順序分別是:寫作測試、快速閱讀理解、聽力理解、仔細閱讀理解、完型填空和翻譯。
考試時間大概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寫作時間,新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形式的最大變化就是將30分鐘的短文寫作放在了考試的開始。雖然這一變化某種程度上有利于緩解考生的緊張情緒,但這一點緩解卻被緊接下來的15分鐘的快速閱讀試題所抵消。考生這兩部分的答案寫在答題卡1上并且必須在答題時間完畢后被收回,然后再發其他部分的試卷。第二部分是35分鐘的聽力理解考試時間,雖然此部分的答案不需要馬上交回,但學生又必須馬上投入緊張的做題當中。因為在最后一部分的時間里,考生得在剩下的45分鐘內做完一篇閱讀填空、兩篇仔細閱讀、完型填空或改錯以及5道句子翻譯題,這些部分的答案寫在答題卡2上。這樣,在整堂考試當中,學生基本沒有多余的時間,甚至沒有足夠的時間做完題目。這就需要考生在平常的練習當中注意效率和速度一起抓。在這樣的緊張氛圍中能不能拿到高分,這是對學生能力測試的更高要求,其實也對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一個更大的挑戰。
三、改革對大學公共英語教學的影響
總的來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體現了新的大學英語教學要求所提出的培養目標。測驗學生是否達到了教學要求,考試以評價學生的英語綜合實用能力為主。改革后的四六級考試著重在聽力理解和閱讀能力的考核,對閱讀速度和效率的要求也比較高。應改革趨勢的要求,大學英語教學應進一步加強對學生聽說和讀寫能力的培養,注重提高學生綜合應用語言能力的培養。
但是,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尚處于初期,學生在答題時間及技巧等方面還存在許多的不適應和問題。各學校應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英語能力與大學英語教學實際情況而采取相應改革措施,正確理解大學英語教改的精神,明確認識改革的實質。在這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我們要繼續發揚已有的小班上課的傳統優勢,在不削弱讀、寫、譯教學的前提下,突出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而不要顧此失彼。實現“教”與“學”相輔相成,老師由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角色逐漸轉變成學生的學習合作伙伴;并努力促使學生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由單純的接受式的學習轉向主動式、研發式的學習。各高校應抓住這次改革機遇,使其更好地為大學英語教學服務,培養更多適于社會需求的學生,為社會培養更多實用性人才。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2004.
[2]張四友.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改革題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影響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大學英語四級新題型考試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反撥作論文05-09
大學英語教學的論文格式06-20
信息素養對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影響的論文07-19
關于會計從業資格考試改革及影響的論文01-04
大學英語教學評優總結11-23
如何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對英語的寫作興趣論文12-19
英語教學論文01-22
有關大學英語四六級辯論式議論文寫作范本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