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課題研究的開題報告
物理課是一門探究性學科,下面就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物理課題研究的開題報告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伙伴哦!
物理課題研究開題報告一
課題名稱
初中物理導學案編寫研究
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1.導學案是教育教學發展進步的產物,有諸多的背景因素,主要有:
①現階段,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核心是堅持以人為本,在學校堅持以人為本就是堅持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因此,落實以學生為本就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主動參與、自主發展。
②當今社會是競爭的時代,形成競爭的關鍵因素是創新,而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絕不是靠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接受知識所能完成的,因此,學生的學習過程應該是主動思維和積極探討的過程。
③素質教育的要求是面向全體,全面發展。培養少數尖子不行,只重知識不重能力與學法不行,所以我們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進來,在平等參與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④傳統的教育培養目標是單一的,新課改后的教育培養目標是“三維”的,這就需要教學過程必須把知識問題化,能力問題化,情感態度價值觀潛移化。
⑤學生多,難以滿足學生個性化教育需要,教學質效低;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期望高,要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優質教學需求,在不增加學生課業負擔的前提下,不讓一個學生掉隊,盡量滿足每一個孩子成功的需要。 “導學案”不失為一劑良方。
2.研究意義
①導學案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導學案導學,自始至終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學生在教師的動態點撥和導學案的書面指導下自覺地參與群體中,成了學習的主人。
②導學案真正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從學習目標的確立,學習方法的設計,學習內容、學習環節的設計,無一不是教師個體和群體的智慧體現,教師真正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啟發、點撥、誘導學生的學習。
③導學案真正實現了因材施教。學生完全可以自主地、自由地設計和實施自己的學習策略,教師則可以根據教學情況因人、因事隨機做好指導。
④導學案真正做到了低負高效。導學案涵蓋了“三維目標”的基本要求,學生通過導學案進行必要的學習、探究,真正跳出了題海,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
⑤導學案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集中學習精力。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調動,主動參與成了學生的一大特征。不僅有利于學生的學習,也利于學生良好品質的形成。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1. 初中物理導學案編寫研究旨在追求實用、高效、有趣,以期實現師生愛用、好用之目標。
2. 導學案編寫是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以素質教育要求為目標,經教師集體研究、個人備課、再集體研討制訂,用于指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優化發展的學習方案。它以學生為本,以“三維目標”的達成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新、自主發展的路線圖。
3. 導學案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按照學生的學習全過程設計,將學生的重心前移,充分體現課前、課中、課后的發展和聯系,主要依據五大環節:課前預習導學—課堂學習研討—課內訓練鞏固—當堂檢測評估—課后拓展延伸。在先學后教的基礎上實現教與學的最佳結合。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一、研究目標:
1.改善學習方式。完善學習方式,拓展學習時空,倡導自主探究、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 改善課堂教學效益。優化教學過程,實行精細化教學,力求在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同時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3.落實校本研究。搭建備課組合作共享的實踐平臺,充分發揮骨干教師的作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團隊水平的整體提升。
二、研究步驟
1. 準備階段(XX年5月—9月)
(1)確定研究課題,做好申請立項的準備工作,整理好研究的基本的思路。
(2)利用假期,收集一些素材,為教學做好準備。
(3)撰寫《開題報告》。
2. 實施階段(XX年9月—XX年6月)
(1)“導學案”的備課模式:
“提前備課,集體研討、輪流主備、優化學案、師生共用”。
①.周六備課,了解學生,疏通教材,從縱橫兩方面把握知識體系。
②.集體備課
備課組長提前兩周召集全體組員就一周內所要講的內容進行說課,著重圍繞如何確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設計教學流程,分析學情等方面內容。
③.輪流主備
在集體研討的基礎上,備課組長將內容進行分工,主備教師提前一周拿出“導學案”初稿,并交給備課組長審查修改;備課組長將一周的“導學案”草稿交分管領導審定,制成正式文本。
④.課前備課
上課前一天將“導學案”發至學生,正式上課前收齊后適度批閱,任課教師對“導學案”再次進行閱讀理解和補充完善。
⑤.課后備課
師生共用“導學案”實施課堂教學,課后教師在“導學案”的有關欄目或空白處填寫“課后記”,用于下次集體備課時小組交流。
⑥.整理成冊
備課組長負責將“導學案”整理成冊(本組內保留電子稿),作為本備課組的教案,每學期交教導處一份,以備檢查和存檔。
(2)“導學案”的編寫原則:
①主體性原則:確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讓學生在做中學。
②導學性原則:具有指導學生學習的作用,師生可共同參與。
③探究性原則:盡可能設計可供學生在研究中學習的內容,有可供師生豐富完善的“留白處”,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④層次性原則:關照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需求。
具體要求:
①明確的學習目標;
②幫助學生梳理知識結構體系;
③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的指導;
④應提供檢測學習效果的適當材料(每周一檢測);
⑤不能把“導學案”寫成類似學習輔導用書的模式。
⑥導學案的編寫一般按課時進行,與教師上課同步,適合不同課型的教學需要。
(3)“導學案”的使用
對學生的要求
①根據“導學案”內容認真進行課本預習。所有學生必須自行解決“導學案”中基礎題部分,學有余力的同學可以做拓展題,生疏或難以解決的問題應做好標記,第二天與同學交流或在課堂上向老師質疑。
②課堂上注意做好學習方法和規律的筆記,以便今后復習,學完一課后,要在“導學案”的空白處寫上“學后記”(學后心得)。
③每隔一周將“導學案”進行整理,裝訂成復習資料。
對教師的要求
①一般不布置另外書面課外作業,認真指導學生使用“導學案”,在上課前必須抽批部分“導學案”,以便了解學情,再次進行課前備課。
②課堂教學時要充分發揮課本的范例示范作用,努力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新知識放手讓學生主動思考;重點、難點讓學生議論;問題讓學生思考解答;
規律讓學生尋找歸納等。除了注意開拓學生的思維外,教師還要提升自己,做到教學相長。
③上課過程一般可分為:a.預習交流(小組內進行互幫互助);b.預習疑難反饋、重點講解(可學生解答或教師解答);c.分組合作(小組成員板演,小組長領導本組學生把自己分的題全部講會,讓全部組員掌握);d.展示提升(各組派代表講清本組的題目,其它小組同學提出疑問及不足);e.穿插鞏固;f.達標測評,拓展延伸。
④要做到“四精四必”:精選、精講、精練、精批,有發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評、有評必糾。教師必須提高三種能力,即:提高備課中的“廚師”能力;提高課堂上的“公關”能力;提高教學時的“導演”能力。
其他使用要求
①教師必須在實施課堂教學的前一天將“導學案”發給學生,學生預習后交給老師,教師根據需要抽批或全批“導學案”,了解學情,二次備課,進一步優化教學策略。嚴禁組織學生代替教師的批閱。
②要求學生使用“導學案”時堅持主動性和獨立性。不管課前還是課上都要主動依據“導學案”進行自學探究,逐步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教育學生課前預習時切忌抄襲他人,弄虛作假。
③課堂上要求教師以學定教、靈活使用。課堂上要隨時把握學情,靈活進行調控,努力做到學生自己能解決的問題堅決不講,教師只講學生的疑點,引導學生總結規律、提煉方法,最大限度的減少多余的講解和不必要的指導,確保學生有足夠的學習和訓練時間。課后,教師要在“導學案”上填寫“教后記”,針對課堂教學情況形成“錯題集”。
④定期的鞏固復習:有針對地實施“周周清”“單元清”等鞏固練習。
有關保障措施:
①實施“導學案”后,原則上停用除與教材配套練習冊外的教輔材料、除“導學案”與“周周清”或“單元清”鞏固練習卷外,不得另外印制試卷;傳統意義的備課模式停止;嚴格按課程標準開足課程,并按標準課時安排學科教學時間。
②周周清、每次月調研考試題必須有不低于60%的內容來源于教材和“導學案”的原題。
③實施“導學案”后為確保學生學習方式的真正改善,班主任要強化學生學習品行和學習習慣的培養,切實落實“二先二后”(先預習后上課,先思考后提問)的學習程序,倡導課前真預習、課上樂學習、課后善整理的學習風氣。
④合理安排學生座位,建立“632學習小組”。班主任要協同任課教師,根據學生原有知識基礎,合理安排學生座位,以便于開展小組合作,同伴互助。
即將全班學生分成“6人異質學習小組”,相互競爭。每個學習小組再分成3個兩人組。有問題2人組先進行研討,解決不了提交6人組討論,這樣就充分發揮了“兵教兵、兵練兵、兵強兵、”的功能,同時每組確定2名小組長,負責本組成員的達標、紀律等。一周評一次參與積極的小組和個人(每參與一次發言,本組所有成員都加1分)。
⑤實施“導學案”的學科教師,學校將發放適當的備課加班津貼。
⑥對實施“導學案”學科教師的課堂評價標準是:看學生氣氛是否濃厚;看學生的參與面是否廣,參與人次是否多;看學生占用的時間多少;看老師采取的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方法是否好;看效果,看效率。學校驗評組評課,強調兩個字:一是活,看學生參與和學習氣氛;二是實,看課堂是否很實在,看學生是否會學、學會。
3. 結題階段(XX年6月)
(1)完成結題報告。
(2)形成具有原創特點的論文將實踐經驗升華。
(3)形成編輯成冊的完善導學案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1. 中期報告、結題報告。
2. 形成具有原創特點的論文。
3. 形成編輯成冊的完善導學案
物理課題研究開題報告二
一、課題主要依據和目標
㈠、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新課程改革是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它集中體現了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強調課程功能要從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體現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通過實踐,我們不難發現城鄉孩子存在著差別:首先,社會環境造成城鄉孩子的課外知識積累有差別。 其次,家庭環境造成城鄉孩子所受家庭影響不同,城市的.孩子接受智力開發相對較早,家庭教育優于農村孩子。最后,學校教育城市優于農村。因此, 探討新教材對農村學生的適應性,轉變教育觀念,摒棄應試教育的弊端,對新教材的教學方法及適應性研究,有利于農村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利于發展地區文化,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和水平,以及對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有著重要的意義。
㈡、課題的界定
“農村初中物理教材運用與課堂實施組織策略的研究”指在農村初中學校中,針對初中物理教材運用中出現的適應性和不適應性進行調查分析,探求適合農村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組織方法和形式的研究。
“農村初中”是指學校位處農村,教學條件相對較差。學生的文化背景、生活經驗、接受能力與城市中學的學生相比都有較大的差異。
“物理教材”指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2002年初審通過的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
“教材運用”指教師對教材的靈活處理。新課程改革由以前的一“綱”一“本”到現在的一“標”多“本”,這就賦予教師更多的選擇權和自主處理的空間,這要求教師在處理教材時要甄別、取舍,要能夠判斷、組織,要勇于擔當。新課程要求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但創造性使用教材并非簡單地改變教材,具體體現在教師要對教材有深刻和獨到的見解,對教學有獨特的思路和設計,做出有個性的演繹。面對復雜多變的教育情景教師應及時增刪、延展固有觀念,創造出有益于師生對話的氛圍,使教學活動更加鮮活生動。
“課堂組織”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為完成教學任務,采取一系列組織管理和調節控制措施,不斷地組織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學習,建立和諧的教
學環境,達到預期課堂目的的行為方式。教師課堂組織技能決定了課堂進行的方向,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保證。它不僅影響到整個課堂教學的效果,而且與學生思想、情感、智力的發展有密切的關系。教師與學生都可以參與課堂組織,其中教師的組織行為是起主導作用。一個組織方法得當、秩序井然的課堂,學生的注意集中,教師循循善誘,必然會使課堂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
“策略”是為了實現某一個目標,預先根據可能出現的問題制定出若干對應的方案,并且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根據形勢發展和變化來制定出新的方案,或根據形勢的發展和變化來選擇對應的方案,最終實現目標。
㈢、課題主要研究的內容和擬解決的問題
新教材的編寫充分體現了現代教育思想,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體現了時代特征,但與農村地區和學校之間又形成了一種新的差距,農村學校課改中出現了幾種不適應性。
⒈對教材中某些素材的不完全適應性
⒉農村現有辦學條件的不適應性
⒊教師對教材的不適應性
⒋農村學校學生的不適應性
教師、教材、學生教育教學的三個要素和其它方面與課改之間存在的問題,已經構成了對課改實施的影響,嚴重地阻礙了課改的推進。
針對以上現狀,為盡快轉變教學觀念,探討新教材對農村學生適應性的教學方法,加強課改的深入研究 ,提高教師研究水平,探索構建自主學習、合作交流、體現差異、發展個性、師生互動等有效改變學生被動接受學習的教學模式。我們決定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研究:
⒈探討新教材在認知結構上對農村學生適應性作用。
⒉探討新教材在編寫意圖上對農村學生的促進作用。
⒊探討農村學生對新教材的接受方法,構建“教案+學案”的教學模式。 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研究,勤于動手,提高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㈣、課題研究的現狀及預計的突破
我校地處偏遠鄉村,經濟條件落后,教學條件較城市中學有很大的差距。學生中留守學生太多,家庭教育監管力度不夠,學生厭學情緒較濃,教育教學難度很大。而物理學科知識邏輯性強,部分內容還較為枯燥,學生感覺物理難學,教師感覺物理難教。怎樣結合物理學科特點,怎樣結合學校實際,更為有效地、創
造性地使用好教材,已成為我校物理教學工作急待解決的問題。
北京教育學院張維善教授在《關于物理教科書功能的一些思考》(《物理教學探討》2003年第10期)中提出:⑴物理教科書要為實現三維課程目標服務。⑵物理教科書要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教學方式多樣化創造條件。
安徽省銅陵縣教研室沃承龍教授在《農村中學物理課程改革的實踐與探索》(《物理教學探討》2005年第11期)中提出:⑴改革物理教學模式,將課內與課外相結合。①教師在課堂教學時,除必要的物理基礎知識教學外,還應盡可能充實一些當地農業生產中用到的物理學科有關的知識。②組織學生走出物理課堂,到廣闊的農村去學習物理知識。⑵深入調查研究,著力開發服務農業生產的物理課程資源。①調整課本上現有的物理課程資源,充實為農服務的內容。②結合教學實際,大力開發服務于農業生產的物理課程資源。③充分利用校本教研功能,提高教師教學水平。④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擴大師生為農服務的知識面。
本研究課題的創新點在于立足教材,結合本地農村初中環境條件與學生實際,研究新教材與農村學校學生不相適應的諸多因素,農村學生更熟悉與農業生產有關的物理知識,因此加強物理課程與農業生產的聯系,尋求農村學生對新教材的適應,充分發揮一線教師創造性使用教材的作用,走出一條具有農村特色的物理課改之路。
課題預計的突破:
⒈通過研究,能夠將國內外最先進的教學理論用來指導農村初中物理的教學工作,增強農村初中物理教學的科學性。
⒉通過研究,促使教師更新觀念,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從而促進農村初中物理教師的成長,提升農村初中物理教師的素質。
⒊通過研究,培養農村學生學習初中物理知識的興趣,激發他們學習初中物理的動力,提高農村學生學習的效率。
二、課題實驗的理論依據
㈠、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獲得知識的多少取決于學習者根據自身經驗去建構有關知識的意義的能力,而不取決于學習者記憶和背誦教師講授內容的能力。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⑴學習不是對于教師所授予的知識的被動接受,而
是學習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的建構活動。⑵學習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構對于事物的理解,從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標準的理解。但是,學習者據此展開的合作學習可以使理解更加豐富和全面。
建構主義教學觀認為:⑴教學就是要努力創造一個適宜的學習環境,使學習者能積極主動建構他們自己的知識。要更為注重教與學過程中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⑵教學模式為: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作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
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指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是: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培養目標是: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應體現時代要求,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新的課程觀把教材定義為“一種育人的媒體和手段”, 葉圣陶老先生也有過精辟的論述:“教材無非是個例子。” 精辟地對教材意義做了準確的定位,教材是給教師完成教學目標提供的范例。既然是“范例”,教師就有對其進行選擇、補充、調整的權利。教師應結合學生所處的社會、家庭和學校等實際生活環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是從屬于、服務于教學需要的。
教材是載體,是材料,教學時可以選擇,更應當創新。創新的最終著眼點是激活學生的思維,培養其創新能力。畢竟教材并非盡善盡美,許多內容及教材要求完全可以根據實際進行再創造。創造性地運用教材,包括變更教材體系,調整教材順序,摒棄和添加某些內容,甚至自編教材。教師要融入自己的科學精神和智慧,對教材知識進行重組和整合,選取更好的內容對教材進行加工,充分有效地將教材的知識激活。
㈢、《物理課程標準》指出:⑴必須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去設計教學目標。⑵必須培養學生的物理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
【物理課題研究的開題報告】相關文章: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范本03-16
英語課題的研究開題報告04-05
教育研究課題開題報告01-04
教育課題研究開題報告08-21
研究課題的開題報告寫作范例03-05
研究性學習課題開題報告04-26
關于課題研究和開題報告格式03-19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內容怎么寫04-07
美術課題研究開題報告范本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