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開題報告的部分資料
一、研究的可行性:
1.理論依據
早在20世紀2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并實施過“創造教育”,在西方,創造教育的研究已有近百年歷史,可以追溯到本世紀初的美國教育家杜威。
我們這里所說的創新教育,是指在基礎教育階段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實踐。創新教育是一個時代命題,其實質就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為目標的教育方式。
2.國家政策
江澤民同志多次強調創新對于國家和民族的重要意義。他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及“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整體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和民族創新能力”。 溫家寶同志指出,原始創新是一個國家競爭力的源泉。中國的`現代化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變革。科學技術是推動這場變革的重要動力。只要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起來,中國這艘巨輪就能產生無盡的力量,任何人都阻擋不了我們前進的步伐。中國科技一定能夠支撐和引領我們偉大的祖國實現現代化宏偉目標。
3.職校資源
4.社會需求
5.學生及家長的主觀愿望
二、創新教育活動的涵義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曾經把人的創造性分為有特別才能的創造性;自我實現的創造性。前者是指科學家、藝術家、天才人物的創造性,后者是指人人皆可有的行為與經驗,但其創新活動不一定得到社會承認,而只是他們自己才感受到是有價值的新經驗。顯然,創新教育活動中的創新,從學生主體角度看,主要是個人意義上的創新,大多不直接顯示其創新的社會意義。
我們提出的創新教育活動是指以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為目的,以創造性思維為橋梁,以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激發為實施手段,以創新人格的養成為指向的教育活動。
三、研究意義:
"三創教育"適應了知識經濟對人才培養規格的需要,不僅有利于培養中職學生的職業競爭力,而且也有利于中職學校自身的發展。
四、研究目標
通過對學生創新教育活動方案的設計與研究,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不斷的設計和積累創新活動方案,提煉創新教育活動的組織、實施、評價等相關操作方法;把開展創新教育活動研究作為一項完整的系統工作來對待,通過對教育教學的目標、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和手段以及校園文化等諸多要素進行較為深刻的變革,而在整體上形成一
種在過程和結果上都具有創新特征的教育環境和教育氛圍,使學校的創新教育系統化、規范化和科學化。
1.調整中職學校辦學指導思想
2.改革中職學校人才培養模式
3.加強中職學校師資隊伍建設
4.形成與當今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教學管理制度
五、研究內容
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是:在原有開展的相關活動中,以創新作為理念,在科技教育、德育和學科教學三大板塊進行創新教育活動方案設計與研究,并在不斷的實踐操作中日漸形成一套創新教育活動模式。
六、研究創新之處
形成學校、企業、家庭、社區一體化的三創教育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