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2016年以清明節為主題的黑板報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2016年的清明節即將到來了,如下是中國人才網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學校清明節主題的黑板報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清明起源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提起清明,人們自然會想起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詩。但在起初,清明并不具有這種意味,而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清明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氣候轉暖,萬物復蘇,正是春耕春種的最佳時機,田間地頭到處是農民忙碌的身影,民諺常說:“清明谷雨兩相連, 浸種耕田莫遲延。”
這種敦促春耕的節氣,是怎樣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的呢?應該說這與此前兩天(或一天)的寒食節有關。傳說中“寒食節”的起源地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為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饑”而不圖為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也因此又稱“介山”。>>
其實,從歷史的實際來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國古人改火習俗的遺跡。原始社會,我們的先民們鉆木取火,火種來之不易,取火的樹種往往因季節變化而不斷變換,因此,改火與換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時節,人們在新火未到之時,要禁止生火。漢代稱寒食節為禁煙節,因為這天百姓人家不得舉火,到了晚上才由宮中點燃燭火,并將火種傳至貴戚重臣家中。對此,唐代詩人韓的《寒食》詩有生動描寫:“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由于寒食節期間禁止生火做飯,就需準備一些事先做好的熟食(即冷食),以備禁火期間食用,相沿成習,遂成寒食風俗。寒食節期間的食品,在北方,主要有以面粉做成蒸餅,上附紅棗并捏成燕子形狀的“子推燕”;有用梗米及麥芽糖調制成的醴酪。在南方,主要有油炸至金黃色近似今日點心的環餅;有用糯米與雀麥草汁舂合而成,以棗泥或豆沙為餡料的蒸食——青白團子。此外,鴨蛋、棗糕、杏仁粥、凍豬肉、凍魚肉,也是寒食節常用的食品。
寒食節期間的習俗,除了禁火冷食,還有后來成為清明節主要內容的祭掃墳墓。中國古人對祭祀祖先十分重視。上古時候,家中有人去世時,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墳丘標志,祭祀主要在宗廟進行。后來在挖墓坑時還筑起墳丘,將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質上的依托。戰國時期,墓祭之風逐漸濃厚起來。
秦漢時代,祭掃墳墓的風氣更盛。據《漢書》記載,大臣嚴延年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定期還鄉祭掃墓地。在唐代,不論士人還是平民,都將寒食節掃墓視為返本追宗的儀節,由于清明距寒食節很近,人們還常常將掃墓延至清明。詩人們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韋應物有詩句說:“清明寒食好,春園百卉開。”白居易也有詩句說:“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朝廷鑒于民間寒食、清明并舉已相沿成習,就以官方文書的形式正式規定,清明到來時,可以與寒食節一起放假。這項規定距今已經1200多年,說明從那時起清明開始具有某種國家法定節日的色彩。
宋元時期,清明節逐漸由附屬于寒食節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這不僅表現在上墳掃墓等儀式多在清明舉行,就連寒食節原有的風俗活動如冷食、蹴鞠、蕩秋千等,也都被清明節收歸所有了。
清明節后來還吸收了另外一個較早出現的節日—上巳節的內容。上巳節古時在農歷三月初三日舉行,主要風俗是踏青、祓禊(臨河洗浴,以祈福消災),反映了人們經過一個沉悶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調整的心理需要。晉代陸機有詩寫到:“遲遲暮春日,天氣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穢游黃河。”即是當時人們在上巳節祓禊、踏青的生動寫照。
大約從唐代開始,人們在清明掃墓的同時,也伴之以踏青游樂的活動。踏青的風俗,可以追溯到周代的“祓禊”。“祓禊”是一種古老的除災祛病活動。冬去春來,大地復蘇,許多危害人們健康的疾病也隨著天氣轉暖而頻頻出現。古人為了確保人畜平安,消災祛病,每到大地回春之時,便聚在一起沐浴、熏身。到了魏晉時,人們把踏青定在了上巳節即農歷三月初三。每到這一天,人們便興致勃勃地到風景區尋芳踏青,在涓涓溪水旁席地而坐,吃著帶來的春食春酒,樂趣盎然。由于清明上墳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順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騁足青青原野,也算是節哀自重轉換心情的一種調劑方式吧。因此,清明節也被人們稱作踏青節。秉性貪玩的孩童,常常不滿足于踏青游樂僅僅在清明舉行一次,誠如唐代大詩人王維詩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融匯了兩個古老節日精華的清明節,終于在宋元時期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風俗與上巳踏青等活動相融合的傳統節日。明清大體承接前代舊制,清明節仍然堅持并發展著其在春季生活中一個必不可少的大節的地位。民國時期,清明節這天,除了原有的掃墓、踏青等習俗,植樹也被確定為常規項目,這實際上不過是對民間長期延續的植樹風俗的一個官方認定。
在中國傳統文化里,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及離世親人的節日。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并伴以踏青、植樹等活動,節日體現飲水思源、凝聚族群、迎春健身及關愛自然的意義。杜牧的《七絕·清明》詩,勾畫出了一幅美麗的水墨畫,春雨、牧童、酒家,詩人匆匆的步履牽引著清明節的詩情。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則把人們帶入另一番節日盛景,如林的店鋪、熙熙攘攘的人流、形態各異的車馬轎舟,一片忙碌、一派繁華盡在畫卷中。今天的清明節,依然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著重要的位置。紀念先人,慎終追遠;緬懷先烈,展望未來,共創幸福美好未來,是我們過節的主題。
清明節為何“屬”陽歷
與春節、元宵節、中秋、端午等傳統節日不同的是,清明節“屬”陽歷,其日期基本落在陽歷的4月4日-6日。這主要是因為清明“身擔二職”的緣故,其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我國傳統的節日。
我國古代無論是計時,還是記人的生辰,都是以農歷為依據的,這也注定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基本是以農歷時間為準,如春節是正月初一,元宵節是正月十五。
不過,清明節與其他大部分傳統節日不一樣,其“身擔二職”。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從根本上講,二十四節氣屬于陽歷的范疇,因為其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因此,節氣在陽歷上的日期是基本固定的,前后僅相差一兩天,而在陰歷里的日期卻變化很大。
當然,與其他節氣不同的是,清明還成為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會在清明節掃墓。如今,清明節前后,人們還會舉行一些公祭活動,集體祭祀一些故去的文化名人、革命戰士、先進人物等。
清明陽歷日期為何不固定
民間有“四五清明”的說法,但事實上清明節并不固定在4月5日這一天,而是在4月4日-6日之間變動。這是什么原因呢?
在我國傳統節日中,清明節是比較特殊的,其不但是重要的節日,同時還是二十四節氣之一。這也決定了清明的時間與太陽的運動密切相關。
地球繞太陽一圈的時間稱為“回歸年”或“太陽年”,太陽在星空背景下的運行路線稱為“黃道”。自清代開始,定以春分點為0度,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定為一個節氣,二十四節氣因而為24個特定的時刻,而非特定的24天。由于一年的長度是用太陽的運行定出,二十四節氣也是用太陽的位置定出,基本上,每一節氣在每年中的日期變動不大。
然而,一個回歸年實際長度為365.2422天,歷法上的一年長度則為365天,因此每年會多出0.2422天(相當于5.8小時),節氣的特定時刻也會每年“順延”0.2422天;如此一來,累積4年后為0.9688天,幾近一天,為修正之,故公歷歷法中有“閏年”制度,每4年會多出2月29日一天。若順延的結果,使得某節氣的時刻越過午夜至隔日,或因閏年之故而提前到前一日,都會使節氣的日期改變,但日期差異只會在3天內。
近幾十年來,“清明”的日期一直是在4月4日至6日之間變動的。天文年歷顯示,從2008年開始后的20年中,凡逢閏年以及下一年的清明均為4月4日。
【學校2016年以清明節為主題的黑板報】相關文章:
關于清明節主題的黑板報03-21
關于清明節主題黑板報03-17
以中秋為話題的作文01-02
以呼喚為話題的作文12-26
以書為話題的作文12-24
以雨為話題的作文12-08
以心為話題的作文12-07
以牽掛為主題的作文01-07
以感恩為主題的作文12-30
以自由為主題的隨筆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