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高考語文古詩詞常見意象總結及例文
從1988年語文高考首次出現詩詞鑒賞題以來,詩詞鑒賞題在高考語文卷中所占的分值越來越大。考試大綱對詩詞鑒賞這部分所提出的要求是“鑒賞古詩詞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并分析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考題多以主觀題形式出現。
古詩詞的形象包括人的形象以及物的形象。那么,意象又是什么呢?簡而言之,詩人在客觀之物上加上主觀之意,便創造出一定的意象。在古詩詞的創作和發展中,有些事物所包含的主觀感情被逐漸固化下來,用以表現特定的場景和寓意。在高考中,有一些意象是反復出現的。筆者在此用一首小詩把高考中經常出現的意象進行總結,以助考生記憶,從而更好地解答詩詞鑒賞題:
松梅竹菊寓高潔,
借月托雁寄鄉思。
杜鵑鷓鴣啼凄凄,
梧桐葉落透悲意。
別時長亭柳依依,
落花流水傳愁緒。
烏鴉燕子系興衰,
草木仍在人事移。
1、“松梅竹菊”寓高潔:
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潔、不畏邪惡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這四種形象表現高潔的情操。劉楨《贈從弟》有云:“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王吉《詠竹》則言:“歲寒別有非常操,不比尋常草木同。”元稹《菊花》一詩有云:“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寫梅的詩句也有很多,如“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2004年北京卷考察的是蘇軾的《紅梅》,該詩表現出了紅梅不畏嚴寒,不與桃杏爭春的高潔品格。
2、借“月”托“雁”寄鄉思
皓月當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鄉之情,喚起詩人的懷遠之念,如:李白《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再如蘇軾“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均表達了詩人的思鄉之情。
雁是一種候鳥,古詩詞常用大雁南飛的景象書寫在外游子的思鄉之情。2004年湖北高考語文卷所出的.詩是王灣的《次北固山下》。詩的最后兩句寫道:“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詩人漂泊流浪,到底什么時候能重返故鄉,連泊舟中的詩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歸的大雁為自己傳書了。歸雁這一意象寫出了作者的思歸之情。
3、“杜鵑”“鷓鴣”啼凄凄
杜鵑,又名子規、杜宇等,在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讓位于他的臣子后隱居山林,死后靈魂化為杜鵑,又說杜鵑叫聲如“不如歸去”,于是古詩中的杜鵑就成為了凄涼、哀傷的象征。2004年全國卷Ⅱ詩詞鑒賞題考察的是晏幾道的《鷓鴣天》:
【關于高考語文古詩詞常見意象總結及例文】相關文章:
初中語文常見成語及解釋匯總12-15
高考英語寫作常見錯誤及解決方法06-19
2017高考語文古詩詞鑒賞解題技巧02-22
成人高考高起點語文古詩詞識記匯總12-21
2017高考湖北語文試題及答案06-08
語文古詩詞解析02-23
2017高考語文復習訓練試題及答案05-17
成人高考語文古詩習題及答案01-11
成人高考語文訓練題及答案01-10
成人高考語文試題及答案解析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