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鑒賞精品15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沒少看到經(jīng)典的古詩吧,古詩作為一種詩歌體裁,指的是與近體詩相對的古體詩,又稱古風、往體詩。古詩的類型多樣,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古詩詞鑒賞,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詩詞鑒賞1
疏林紅葉,芙蓉將謝,天然妝點秋屏列。
斷霞遮,夕陽斜,山腰閃出閑亭榭。
分付畫船且慢者。歌,休唱徹;詩,乘興寫。
譯文翻譯
深秋來了,落木蕭蕭,原先茂密的樹林看上去變得稀疏了。但是,那山上的紅葉,還有那即將謝去的芙蓉,這時卻格外惹人喜愛。周圍的群山,造化成了秋天的屏障,一重一重,千姿百態(tài)的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
晚霞被遮斷,夕陽斜照在山坡上,山腰間又忽然顯露出悠悠然的令人神往的亭榭。
啊,多么美好的景色呵!畫船上的艄公,請你慢慢的劃,讓我再看看。唱歌的,請繼續(xù)唱,不要停下來。寫詩的,請乘著自己興致,盡情的寫吧,千萬不要停筆。
注釋解釋
秋屏:秋天的屏障。
亭榭:亭閣臺榭。
分付:囑咐;命令。
詩文賞析
這首寫西湖秋景的小令,一開始渲染深秋景色,稀疏樹林,被秋霜染紅的楓葉,將要凋謝的木芙蓉。但是,作者要強調(diào)的,不是這蕭瑟的景象,而是天然裝點成的`秋天特有的重重疊疊的山巒的可愛。深秋時節(jié),有的樹木雖然落葉,而不落葉的樹木依然翠綠,加上經(jīng)霜的紅葉,那秋山被點綴得何等斑斕,因而使人沒有絲毫傷感。接著寫晚霞映在山坡上,寫山腰間驀然露出的亭榭,晚霞前用一個“斷”字,亭榭前用一個“閃”字,這都使自然界的景象機趣盎然,活靈活現(xiàn),令人感到儀態(tài)萬方,千姿百態(tài)。在亭榭閃出后,又用一個“閑”字。一“閃”一“閑”,既驀然,又悠然,想象豐富,意境悠遠。作者薛昂夫是維吾爾族詩人,對漢文化造詣頗深。當時的評論者稱“其詩詞新嚴飄逸”(王德淵《薛昂夫詩集序》),就這首小令而言,也可見他的文字功夫非同一般。
古詩詞鑒賞2
寄韓諫議
[唐] 杜甫
今我不樂思岳陽,身欲奮飛病在床。
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
鴻飛冥冥日月白,青楓葉赤天雨霜。
玉京群帝集北斗,或騎騏驎翳鳳凰。
芙蓉旌旗煙霧樂,影動倒景搖瀟湘。
星宮之君醉瓊漿,羽人稀少不在旁。
似聞昨者赤松子,恐是漢代韓張良。
昔隨劉氏定長安,帷幄未改神慘傷。
國家成敗吾豈敢,色難腥腐餐風香。
周南留滯古所惜,南極老人應壽昌。
美人胡為隔秋水,焉得置之貢玉堂。
分類標簽: 唐詩三百首
【注解】:
。、鴻飛冥冥:指韓已遁世。
。、羽人:穿羽衣的仙人。
。、帷幄未改:帷幄本指帳幕,此指謀國之心。
【韻譯】:
眼下我心情不佳是思念岳陽,
身體想要奮飛疾病逼我臥床。
隔江的韓注他品行多么美好,
常在洞庭洗足放眼望八方。
鴻鵠已高飛遠空在日月之間,
青楓樹葉已變紅秋霜已下降。
玉京山眾仙們聚集追隨北斗,
有的騎著麒麟有的駕著鳳凰。
芙蓉般的旌旗被煙霧所淹沒,
瀟湘蕩著漣漪倒影隨波搖晃。
星宮中的仙君沉醉玉露瓊漿,
羽衣仙人稀少況且不在近旁。
聽說他仿佛是昔日的赤松子,
恐怕是更象漢初韓國的張良。
當年他隨劉邦建業(yè)定都長安,
運籌帷幄之心未改精神慘傷。
國家事業(yè)成敗豈敢坐視觀望,
厭惡腥腐世道寧可餐食楓香。
太史公留滯周南古來被痛惜,
但愿他象南極壽星長泰永昌。
品行高潔之人為何遠隔江湖,
怎么才能將他置于未央宮上?
【評析】:
此詩屬于游仙詩一類,隱約含蓄,反復涵詠,始能體味。
詩前六句為第一段,寫懷念韓某遠在洞庭,日月更迭,思念益切!坝窬绷錇榈诙,寫朝廷小人得勢,而賢臣遠去。點出韓某已罷官去國!八坡劇绷錇榈谌,寫聽到韓某罷官原因,以張良比之,頌其高潔有才。末四句為第四段,抒寫自己感想,并望韓某再度出山,為國出力。
詩思嚴慎細致周密,寫得隱晦曲折。格調(diào)卻清新激昂,鏗鏘有力。
翻譯、評析:劉建勛
鶴注依梁氏編在大歷元年之秋,姑仍之!抖乓堋罚涸娧栽狸枴⒍赐、瀟湘、南極,韓蓋楚人,岳陽其家也。
今我不樂思岳陽①,身欲奮飛病在床②。美人娟娟隔秋水③,濯足洞庭望八荒④。鴻飛冥冥日月白⑤,青楓葉赤天雨⑥。
(首敘懷思韓君之意。《楚辭》以美人比君子,此指韓諫議也。岳陽、洞庭,韓居之地。鴻飛冥冥,韓已遁世。青楓赤葉,時屬深秋矣。)
、佟对姟罚骸敖裎也粯!睅熓显唬骸兜乩碇尽罚涸乐莅土昕,在岳之陽,故日岳陽,有君山、洞庭湖、湘江之勝。②《詩》:“不能奮飛!庇郑骸盎蛸认⒃诖!雹塾郑骸氨嗣廊速猓鞣街速狻!滨U照詩:“娟娟似蛾眉。”《莊子》:“秋水時至!雹茏笏荚姡骸罢褚虑ж饘,濯足萬里流。”此濯足,用《滄浪歌》。《揚雄傳》:“陟西岳以望八荒!雹荨斗ㄑ浴罚骸傍欙w冥冥,弋人何篡焉。”⑥謝靈運詩:“曉霜楓葉丹。鮑照詩:“北風驅雁天雨霜。”
玉京群帝集北斗①,或騎騏驎翳鳳凰②。芙蓉旌旗煙霧落③,影動倒景搖瀟湘④。星宮之君醉瓊漿⑤,羽人稀少不在旁⑥。
(唐汝詢曰:此借仙官以喻朝貴也。北斗象君,群帝指王公。麟鳳旌旗,言騎從儀衛(wèi)之盛。影動瀟湘,謂聲勢傾動乎南楚。星君,比近侍之沾恩者。羽人,比遠臣之去國者。)
①《靈樞奎景內(nèi)經(jīng)》:下離塵境,上界玉京。元君注:玉京音,無為之天也。東西南北,各有八天,凡三十二天,蓋三十二帝之都。玉京之下,乃昆侖北都。江淹詩:“群帝共上下!薄沮w注】群帝,如五方之帝,三十二天之帝,雖皆稱帝,而于大帝為卑,猶諸王三公之于天子也!稌x·天文志》:“北斗七星,在太微北,人君之象,號令之主!雹凇都射洝罚喝合僧吋,位高者乘鸞,次乘麒麟,次乘龍,鸞鶴每翅各大丈余。《杜臆》:翳,語助詞。舊解翳為蔽,引《甘泉賦》“登鳳凰兮翳芝”,恐非。③北齊蕭愨詩:“芙蓉露下落。”此處落字所本,謂旌旗如落于煙霧之中,若作煙霧樂,謂樂音微細,如奏于煙霧中也,《列子》:“黃帝張樂于洞庭之野!雹芟嗳纭洞笕速x》:“貫列缺之倒景。”注引《凌陽子明經(jīng)》:“列缺氣去地二千四百里,倒景氣去地四千里,其景皆倒在下!薄稘h·郊祀志》:“登遐倒景。”注:“在日月之上,反從下照,故其景倒。”⑤《楚辭》:“華酌既陳,有瓊漿些!薄墩嬲a》:“羽童捧瓊漿。”⑥《楚辭》:“仍羽人于丹丘!庇鹑耍w仙也。羽人稀少,韓已去位。此句起下。
似聞昨者赤松子①,恐是漢代韓張良②。昔隨劉氏定長安,帷幄未改神慘傷。國家成敗吾豈敢③?色難腥腐餐楓香④。
。ù松昝髦G議去官之故。以張良方韓,是嘗平定西京者。帷幄未改,言老謀仍在。成敗豈敢,言不忘憂國。色難腥腐,蓋厭濁世而思潔身矣。)
、佟稄埩紓鳌罚骸霸溉ト碎g事,從赤松子游耳!薄读邢蓚鳌罚撼嗨勺,神農(nóng)時雨師,能入火自燒。②《漢書》:張良,字子房,其先韓人也。陸機《高祖功臣傳》:太子少傅、留文成侯、韓張良!陡咦婕o》:“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③《出師表》:“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④《前漢·鄧通傳》:太子癰而色難之!渡裣蓚鳌罚簤毓珨(shù)試費長房,繼令啖溷,臭惡非常,房色難之。鮑照《升天行》:“何時與爾曹,啄腐共吞腥!弊ⅲ骸白母绦,謂酒肉之人。”《爾雅注》:楓,似白楊,葉圓而岐,有脂而香,今之楓香是也!渡胶=(jīng)注》:宋山楓木,即今楓香樹。《南史》:任昉營佛齋,調(diào)楓香二石!緩堖h注】楓香,道家以之和藥,故云餐。《鶴林玉露》引佛書,凡諸所齅,風與香等。朱注引范成大詩“懸知佛骨有青冥,風香久已滌膻腥”。其說皆迂曲。鄭侯升曰:杜詩又有“獨嘆風香林,春時好顏色”,亦豈用佛書耶?
周南留滯古所惜①,南極老人應壽昌②。美人胡為隔秋水,焉得置之貢玉堂③?
。┫肫淅铣伤尥俪龆鴿揽锞!抖乓堋,南極老人,非祝其多壽。此星治平則見,進此人于玉堂,是即老人星見矣,蓋意在治平也。此章,前三段各六句,末段四句收。)
、佟妒酚洝罚禾饭魷苣。②《晉書》:老人一星在弧南,一曰南極,常以秋分之旦見于丙,秋分之夕沒于丁,見則治平,主壽昌。③焉得置之,上四字略讀。《前漢·翼奉傳》:久污玉堂之署,顏師古曰:玉殿在未央宮!稉P雄傳》:上玉堂。朱鶴齡曰:韓諫議,不可考,其人大似李鄴侯,必肅宗收京時嘗與密謀,后屏居衡湘,修神仙羽化之道。公思之而作。似聞以下,美其功在帷幄,翛然遠引。周南以下,惜其留滯秋水,而不得大用也。
盧元昌曰:韓官居諫議,必直言忤時,退老衡岳,公傷諫臣不用,功其出而致君,不欲終老于江湖,徒托神仙以自金也。首尾美人,中間羽人及赤松子、韓張良、南極老人,總一諫議影子。
吳江潘耒曰:少陵平生交友,無一不見于詩,即張曲江、王思禮、未曾款洽者,亦形諸歌詠,若李鄴侯,則從無一字交涉,蓋杜于五月拜官,李即于十月乞歸,未嘗相往還也。此詩題云“寄韓諫議”,則所云美人,當即指韓,《錢箋》移之鄴侯,有何確據(jù)?杜既推李如此,他詩何不一齒及,而獨寓意于寄韓一篇?且何所忌諱,而庾辭隱語,并題中不一見姓氏耶?若云詩中語非鄴侯不足當,則韓既諫官而與杜善,安知非扈從收京,曾參密議者耶?錢氏歸其說于程孟陽,亦自知其不的也。
黃生曰:錢氏謂此詩欲韓諫議貢李泌于玉堂,其說近鑿。韓時在岳陽,其官之有無不可知,何得以薦賢望之?觀泌語肅宗云“殺臣者,乃五不可”,則其君臣之間,正非諫議小臣所能與也。予意韓張良,當即指韓諫議,亦在靈武從駕,故曰“昔隨劉氏定長安”,既而肅崩代立,故曰“帷幄未改神慘傷”,其人必見時事不佳,故棄官遠游,公特微其辭曰“國家成敗吾豈敢,色難腥腐餐楓香”也。前段“玉京群帝”云云,指當時在朝之臣,遠方流落者望之猶登仙也,公蓋與韓有舊,故作此寄之,而因以自寓,所以結處深致慨惜,言此人自宜在玉堂之上耳,焉得置而不用耶?朱注雖不徑指為李泌,顧云其人必肅宗時常與密謀,后屏居衡山,修神仙之道,公思之而作,則亦總為“玉京群帝”等語所惑也。予初疑公以子房比韓,或張之先與韓同出。因檢《史記索隱》注云:王符、皇甫謐皆言子房本韓之公族,因秦索之急,故變姓名。益知本句不曰漢代張子房,而曰漢代韓張良,公之所指本明白,人自不解耳。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chuàng)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zhàn)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xiàn)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古詩詞鑒賞3
1、《塞下曲·其一》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
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
從來幽并客,皆共塵沙老。
莫學游俠兒,矜夸紫騮好。
2、《塞下曲·其二》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zhàn),咸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3、《塞下曲·其三》
奉詔甘泉宮,總征天下兵。
朝廷備禮出,郡國豫郊迎。
紛紛幾萬人,去者無全生。
臣愿節(jié)宮廄,分以賜邊城。
4、《塞下曲·其四》
邊頭何慘慘,已葬霍將軍。
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聞。
功勛多被黜,兵馬亦尋分。
更遣黃龍戍,唯當哭塞云。
5、《從軍行·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6、《從軍行·其二》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7、《從軍行·其三》
關城榆葉早疏黃,日暮云沙古戰(zhàn)場。
表請回軍掩塵骨,莫教兵士哭龍荒。
8、《從軍行·其四》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9、《從軍行·其五》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zhàn)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10、《從軍行·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葉城西秋月團。
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
11、《從軍行·其七》
玉門山嶂幾千重,山北山南總是烽。
人依遠戍須看火,馬踏深山不見蹤。
12、《出塞》
其一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1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其二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zhàn)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相關閱讀:
王昌齡的邊塞詩與盛唐氣象
盛唐時代,文人追求功名是人生價值的重要取向。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側重于國家和天下的選取?婆e取士與邊陲建功是取得功名的兩條道路,一部分文人以科舉、明經(jīng)尋求價值理想;而另一部分文人選取了出塞,選取了從軍入邊,渴望立業(yè)邊疆,功就名成。于是,在邊塞詩中充滿了對于功名理想的熱衷追求和昂揚的愛國情懷。這種激越昂揚、達觀進取的時代精神,是社會的群體意識在時代的波濤中關乎人格的理想和價值的體現(xiàn),是一種為國、為君、為社稷的強烈的外斂意識和追求。這種追求和意識激發(fā)了文人出世的熱情。綜觀盛唐詩歌流派,唯邊塞詩派最能表現(xiàn)盛唐之音。無論是“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還是“君不見走馬川,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都貫注著雄健奔放的氣勢,激昂慷慨的精神。邊塞詩派雖以高適、岑參為代表,但作為“七絕圣手”的王昌齡,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代表詩人,他的邊塞詩不可避免地帶上了時代特色,體現(xiàn)了盛唐氣象。
一
“盛唐氣象”又稱“盛唐之音”,自從林庚先生提出迄今,對其內(nèi)涵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是,總的認為有兩方面:一是盛唐詩歌中所反映出的時代精神,用林庚原話即“蓬勃的朝氣,青春的旋律”;二是藝術風貌。關于此點古今學者論述頗多。宋代嚴羽《滄浪詩話》云:“盛唐諸人唯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绷指壬J為此“興趣”即“氣象”、“風骨”,“羚羊掛角”喻詩歌的超脫,“無跡可求”喻詩歌的自然。嚴羽《答出繼叔臨安吳景仙書》:“盛唐諸公之詩,為顏魯公書,既筆力雄壯,又氣象渾厚。”現(xiàn)當代有人認為“盛唐之音”即“風骨”、“興寄”等的結合體,指剛勁有力、明朗豁達的精神氣魄、豐富的社會體驗與飽滿的政治熱情,與作者創(chuàng)造出的精煉、含蓄、自然、清新的語言相結合,構成了外形鮮明而又內(nèi)蘊深沉的藝術境界,是一種自然的美麗。盛唐詩人多以氣為詩,以詩抒情,即“雄厚渾成”。
盛唐氣象指的是詩歌中蓬勃的氣象,這蓬勃不只是指它發(fā)展的盛況,更重要的乃是一種蓬勃的思想感情所構成的時代性格。時代性格不能離開了那個時代而存在,盛唐氣象因此是盛唐時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盛唐時代是出此刻百年來不斷上升的和平繁榮的發(fā)展中,是幾百年來成熟了的封建社會中民主斗爭的方式,它是一個進展得較為順利的解放中的時代。一種春風得意、一瀉千里的展望,所謂“天生我材必有用”、“黃河之水天上來”、“大道如青天”、“明月出天山”,這就是盛唐氣象。這是一個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解放的時代,它孕育了鮮明的性格,解放了詩人的個性,他的那些詩篇永遠是生氣勃勃的,它豐富到只能用一片氣象來說。由此看來,所謂“盛唐氣象”既是一種精神面貌,也是一種時代特征,甚至也包含了作為一個時代詩人群體的個性特質(zhì)。如果按此追溯,其實在林庚先生以前就有人提到了“盛唐氣象”,只是沒有使用這一概念而已。胡適就曾1928年在《白話文學史》中寫道:盛唐“是一個解放的時代”,“這個時代的人生觀是一種放縱的,愛自由的,求自然的人生觀”,“因此這個時代產(chǎn)生的文學也就多解放的,自然的文學”,“文學的風尚很明顯地表現(xiàn)種種浪漫的傾向”。蘇雪林先生則在1933年于《唐詩概論》一書里發(fā)展了胡適之論
,指出盛唐時期的“作品里反射的只是青春的光熱,生命的歌頌,自然的美麗,祖國的莊嚴,什么人生的悲哀,社會的痛苦,永遠不會到他們心上……這種人生觀和富裕繁華、奢侈閑暇的環(huán)境結合,當然產(chǎn)生一種春花爛漫、虹彩繽紛的爛漫文學。”而鄭振鐸先生則在1932年完成的《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一書里,從藝術風格入手概括盛唐詩歌,認為盛唐時期“雖只有短短的.四十三年(713—755),卻展布了種種的詩壇的波瀾壯闊的偉觀,呈獻了種種不一樣的獨特的風格。這不單純的變幻百出的風格,便代表了開元、天寶的這個詩的黃金的時代。在那里,有著飄逸若仙的詩篇,有著風致澹遠的韻文,又有著壯健悲涼的作風;有著醉人的譫語,有著壯士的浩歌,有著隱逸者的閑詠,也有著寒士的苦吟:有著田園的閑逸,有著異國的情調(diào),有著濃艷的閨情,也有著豪放的意緒。”李澤厚先生說:“是一種豐滿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熱情和想像”,“即使是享樂、頹喪、憂郁、悲傷,也仍然閃爍著青春、自由和歡樂”,“痛快淋漓,天才極至,”似乎沒有任何約束,似乎毫無規(guī)范可循,一切都是沖口而出,隨意創(chuàng)造,卻是這樣的美妙奇異、層出不窮和不可思議!
“盛唐氣象”的內(nèi)核,應當是一種自尊自強、自由自在的人性自覺與人格獨立,是一種青春、浪漫、飄逸、開朗、清麗、率真、雄闊、遠大、渾厚、沉郁、慷慨、豪邁的美學境界,是一種舍小我為大我、兼濟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是一種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的人生態(tài)度,是一種蔑視傳統(tǒng)、挑戰(zhàn)權威、不拘俗態(tài)、敢破敢立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理想主義,是一種高昂的英雄主義(盛唐詩人個性任俠尚武、勇于犧牲,風行書劍從軍、建功邊關),是一種充盈著強大生命力的自信高放、傲睨、傭儻之氣。它們不僅僅是“盛唐氣象”之魂,同時也是唐詩之魂、唐代禮貌之魂,是一種與時共進、放飛青春的時代精神,是盛唐詩歌、盛唐詩人對當時社會所作出的一份最值得驕傲的貢獻,也是留給后人的一筆最為寶貴的財富。
二
立功邊塞,是盛唐知識份子取得功名的一條重要途徑。邊塞軍旅的豪情生活,邊塞雄奇壯偉的景色,最足以引起向往不世功業(yè)的盛唐知識份子的感情共鳴。不管是否能夠在邊塞中立功,是否能夠得遂初愿,他們始終熱烈地向往著、追求著并沉醉于一半為理想所浸透,—半為現(xiàn)實雄奇豪壯情調(diào)所籠罩的邊塞生活,這就極為自然地留下了那些氣勢豪雄、情感昂揚的歌吟。吟唱出“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的王昌齡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王昌齡(約698—757),字少伯,西安人,生活于我國封建社會發(fā)展的頂峰——國力強盛的盛唐,“這是一個開擴的時代,一個外向的時代……這是一個富有獻身精神的時代,充滿英雄主義的時代”。正因身處這樣的時代,詩人雖然屢遭貶抑,但卻毫無悲觀幽怨之情。他來往于經(jīng)濟發(fā)達的中原、東南地區(qū),也曾去過當時的荒僻之地:嶺南、湘西。之后又滿懷豪情地遠赴西北邊地:蕭關、臨洮,寫下了不少富有特色、充滿“盛唐之音”的邊塞詩,尤以七絕邊塞詩最為著名。明王世貞譽其“與(李)太白爭勝毫厘,俱是神品”(《藝苑卮言》)。故而能夠說,王昌齡的詩歌成為盛唐之音的先導,啟開了盛唐氣象的序幕。盛唐造就了王昌齡,更造就了王昌齡享有盛譽的七絕邊塞詩。王昌齡邊塞詩數(shù)量并不算太多,但幾乎篇篇俱佳,最有代表性的為《從軍行》、《出塞》兩組組詩。其邊塞詩多用易于入樂的七絕。盛唐之時,“寫邊塞,說戎旅成了一代之風”,體現(xiàn)了唐人“開放的心態(tài),開闊的胸襟,遠大的目光,對異域文化之向往,汲取一切新鮮事物的膽量魄力”,“這開放性的文化氛圍,正是唐代邊塞詩那充滿異域風情的熱烈歌唱得以超多產(chǎn)生的情感、心理基礎”。王昌齡的邊塞詩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丹納說:“作品的產(chǎn)生取決于時代精神和周圍的風
俗”。透過王昌齡的邊塞詩我們能夠看到“盛唐氣象”。反映到詩歌中,首先便是精神昂揚,高度自信,關心政治,熱衷功業(yè),即便寫“愁”,也被奔放、奮發(fā)的氣氛沖淡了。其次,是雄厚渾成的藝術境界,嚴羽“既筆力雄壯,又氣象渾厚”便為最妙的詮釋,即便寫“悲”也是“悲壯”。王昌齡在邊塞詩中燃起寧邊安民的理想之火,表達愿為國家安邊寧民、長治久安做出貢獻的雄心壯志,以及盛唐時代廣大知識分子的積極進取精神。“三面黃金甲,單于破膽寒”(王昌齡《從軍行》),“氣高輕赴難,誰顧燕山銘”(王昌齡《少年行》),“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王昌齡《從軍行》)等等,都從不一樣方面表達了王昌齡意欲投身報國的抱負和胸襟。這種高揚英雄主義氣魄與滿腔愛國主義的熱情洋溢于字里行間,一種盛世進取精神始終引人奮發(fā)向上。“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zhàn)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王昌齡《從軍行》其五)構筑了邊塞獨有的自然景物和氣象,在描摹邊塞的艱苦和殘酷的同時,以時代的職責抒發(fā)著達觀、自信和悲壯的感懷!冻鋈菲涠骸膀t馬新跨白玉鞍,戰(zhàn)罷沙場月色寒。城頭鐵鼓聲猶振,匣里金刀血未干!彪m然用的是象征性筆法,但其高度的自信和豪情,敵人不滅戰(zhàn)斗不止的精神卻是完
全一樣的。這充滿熱情、自信的詩篇“無疑是唐代國力強盛與疆土意識強化的產(chǎn)物,是舉國上下,全民族關懷祖國統(tǒng)一和興旺的心理情感的反映”。即使抒寫“邊愁”,也是意境雄渾開擴,情調(diào)激越的,如“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王昌齡《從軍行》其一)“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彈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保ㄍ醪g《從軍行》其二)激揚慷慨,毫無中晚唐邊塞詩的傷感衰颯氣。
王昌齡的邊塞詩還體現(xiàn)了“盛唐氣象”的“雄厚渾成”。如《從軍行七首》其四:“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贝嗽娨欢鋵懱栖婇_赴前線時,從青海、祁連、長城直到玉門關漫長的國界線上已是狼煙四起,烏云彌漫,強敵壓境,大戰(zhàn)在即。后兩句用斬釘截鐵的語氣,表達了邊防戰(zhàn)士誓死保家衛(wèi)國、不敗敵兵、絕不罷休的決心。全詩意境開闊,感情悲壯,意蘊豐富,振奮人心。篇章結構上,承接自然,全無造作。整首詩作盡管寫出了戰(zhàn)爭的艱苦,但給人的實際感受是雄壯有力,決無低沉傷感。詩末兩句是在深深意識到戰(zhàn)爭艱苦的基礎上發(fā)出的更堅定更深沉的誓言。盛唐時代的恢宏闊大的絕世氣度,最終塑造了王昌齡邊塞詩“手揮利刃,以御外敵”的雄渾氣魄。王昌齡邊塞詩即自覺不自覺地染有濃重的時代特色。具體論述其特色者,廖立先生在《岑參邊塞詩的風格特色》中的一段文字最為中肯:“王昌齡邊塞詩不乏悲壯之作,但他的基本格調(diào)是壯麗的。王昌齡應對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關塞,謳歌著城頭的鐵鼓,匣里帶血的金刀,追憶起十年苦戰(zhàn),邊侮塵雪,這是悲壯的格調(diào)。但王詩節(jié)調(diào)輕快,色彩繽紛,悲壯中又有絢麗,王詩或登高而臨海風,黃昏中聆羌笛而起鄉(xiāng)思;或戰(zhàn)罷日暮,掩埋戰(zhàn)骨,云沙飛
揚,榆葉疏黃;或青海雪山,黃沙金甲,大漠日昏,紅旗半卷,這是一種清俊飄逸之美,風格壯麗,色調(diào)明麗!倍@壯而不凄,明而不澀正是“盛唐氣象”在王昌齡邊塞詩中的體現(xiàn),也正是其詩能“感動激發(fā)人意”的根本原因。王昌齡詩中表達的樂觀豁達卻成為唐音中稀有的珍品,詩人以浪漫主義的濃墨重彩和烈火般熱烈的激情,使其邊塞詩成為“往往能感動激發(fā)人意”的好詩。
國威的浩蕩,文化的繁榮所生發(fā)的恢宏氣勢和闊大胸襟充斥在王昌齡的邊塞詩中,簡短有力的詩行中流動著一股難以遏止的濟世之心和報國宏愿。王昌齡邊塞詩洋溢的正是盛唐氣象,其精神實質(zhì)與之后李(白)、杜(甫)、王(維)、高(岑)、岑(參)詩中所表現(xiàn)的資料實無二致。由此可見,“盛唐氣象”是時代的產(chǎn)物。盛唐詩人們得天獨厚之處,就在于他們那個時代盡管并非事事如意,但總的來說,國家、社會和知識分子個人前途都充滿期望。王昌齡的邊塞詩的思想藝術特征和成就,離不開那個時代的種種條件。時至中晚唐,詩人們能夠學到前人的創(chuàng)作技巧,甚至有所發(fā)展,但他們無法復制盛唐時代的客觀環(huán)境和氛圍。盛唐詩作中這種“無法復制”的東西即為“盛唐氣象”。
王昌齡的邊塞詩
王昌齡《從軍行》組詩第五首,是以詩歌形式取得成功的。全詩如下:
《從軍行其五》
王昌齡
大漠風塵日色昏,
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zhàn)洮河北,
已報生擒吐谷渾。
【注釋】
從軍行:樂府舊題,屬相和歌辭平調(diào)曲,多是反映軍旅辛苦生活的。
前軍:指唐軍的先頭部隊。洮河:河名,源出甘肅臨洮西北的西傾山,最后流入黃河。
吐谷渾:中國古代少數(shù)民族名稱,晉時鮮卑慕容氏的后裔。據(jù)《新唐書·西域傳》記載:“吐谷渾居甘松山之陽,洮水之西,南抵白蘭,地數(shù)千里!碧聘咦跁r吐谷渾曾經(jīng)被唐朝與吐蕃的聯(lián)軍所擊敗。
【白話譯文】
塞北沙漠中大風狂起,塵土飛揚,天色為之昏暗,前線軍情十分緊急,接到戰(zhàn)報后迅速出擊。先頭部隊已經(jīng)于昨天夜間在洮河的北岸和敵人展開了激戰(zhàn),剛剛聽說與敵人交火,現(xiàn)在就傳來了已獲得大捷的消息。
【作者簡介】
王昌齡(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漢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早年貧賤,困于農(nóng)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他的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diào)高昂,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世稱王龍標,有“詩家天子王江寧”之稱,存詩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齡集》。
【賞析】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可能對第五回“關云長溫酒斬華雄”有深刻印象。這對塑造關羽英雄形象是很精彩的一節(jié)。但書中并沒有正面描寫單刀匹馬的關羽與領兵五萬的'華雄如何正面交手,而是用了這樣一段文字:(關羽)出帳提刀,飛身上馬。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眾皆失驚。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云長提華雄之頭,擲于地上,其酒尚溫。
這段文學,筆墨非常簡煉,從當時的氣氛和諸侯的反應中,寫出了關羽的神威。論其客觀藝術效果,比寫揮刀大戰(zhàn)數(shù)十回合,更加引人入勝。羅貫中的這段文字,當然有他匠心獨運之處,但如果就避開正面鋪敘,通過氣氛渲染和側面描寫,去讓人想象戰(zhàn)爭場面這一點來看,卻不是他的首創(chuàng),象王昌齡的這首《從軍行》,應該說已早著先鞭,并且是以詩歌形式取得成功的。
從描寫看,詩人所選取的對象是未和敵軍直接交手的后續(xù)部隊,而對戰(zhàn)果輝煌的“前軍夜戰(zhàn)”只從側面帶出。這是打破常套的構思。如果改成從正面對夜戰(zhàn)進行鋪敘,就不免會顯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絕句中無法完成,F(xiàn)在避開對戰(zhàn)爭過程的正面描寫,從側面進行烘托,就把絕句的短處變成了長處。
它讓讀者從“大漠風塵日色昏”和“夜戰(zhàn)洮河北”去想象前鋒的仗打得多么艱苦,多么出色。從“已報生擒吐谷渾”去體味這次出征多么富有戲劇性。一場激戰(zhàn),不是寫得聲嘶力竭,而是出以輕快跳脫之筆,通過側面的烘托、點染,讓讀者去體味、遐想。這一切,在短短的四句詩里表現(xiàn)出來,在構思和驅遣語言上的難度,應該說是超過“溫酒斬華雄”那樣一類小說故事的。
古詩詞鑒賞4
1、讓學生在古詩苑中有靈性的成長
古詩詞往往反映一種內(nèi)化的、含蓄的情感,詩人把自己的志意和感情寓含在詩文中。在教學中,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探究古詩詞的內(nèi)涵。而“自主、合作、探究”是《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適合時代要求的全新學習方式,在語文古詩詞教學中,要堅持貫徹和落實這一教學理念,大膽放手,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尊重學生的獨特感悟,激發(fā)學習興趣,讓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激發(fā)學生體會古詩詞中詩人的愛國熱情以及思鄉(xiāng)惜友之情,同時教給學生闡事明理,為人處世之道,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反復朗誦,探究古詩詞之情感“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三分詩七分吟”?梢娬b讀是培養(yǎng)感受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古詩詞教學中,要盡可能讓學生多誦讀,通過誦讀去體味古詩詞中的韻味,在誦讀中品味古詩詞的情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誦讀,讓學生放開朗讀,盡情投入;讓學生在朗讀中把握古詩詞的節(jié)奏;讓學生在朗讀中融入感情,讀出作者要表達的情感。在不斷的誦讀中,學生定能增強對古詩詞有一定的感悟。
2、發(fā)揮想象,探究古詩詞之情境
中國古典詩詞言約意豐,貴在含蓄,時空跌宕,跳躍騰挪,非想象不能領悟其意境、意趣!按猴L又綠江南岸” “僧敲月下門”,一字風流,意境全出。“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緊抓一個“盡”和“入”字,腦海里就能展現(xiàn)“高山漸漸隱去,現(xiàn)出空曠的平原,迢迢江水,仿佛流進廣闊的荒原”這樣的畫面。學生先得要讀懂詩歌,之后再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畫面效果自然就出來了。再比如《次北固山下》,次聯(lián)的“潮平兩岸闊”,“闊”,是表現(xiàn)“潮平”的結果。春潮涌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人的視野也因之開闊。這一句,寫得恢弘闊大,下一句“風正一帆懸”,便愈見精采!皯摇笔嵌硕酥敝钡馗邟熘臉幼印T娙瞬挥谩帮L順”而用“風正”,是因為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一帆懸”。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夠“懸”。那個“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內(nèi)容。這一句寫小景已相當傳神。但還不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這句詩的妙處,還在于它“以小景傳大景之神”《姜齋詩話》卷上。可以設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轉彎子,這樣的小景是難得出現(xiàn)的。如果在三峽行船,即使風順而風和,卻依然波翻浪涌,這樣的小景也是難得出現(xiàn)的。詩句妙在通過“風正一帆懸”這一小景,把平野開闊、大江直流、風平浪靜等等的大景也表現(xiàn)出來了。引導學生這樣一細細體會,學生理解就能很全面了。在古詩詞苑漫步,含英咀華,就更離不開想象,只有驅遣想象,才能讀出詩詞背景,讀出作者感受,讀出畫意真情。學生通過想象才能走進古詩詞的意境、詩人詞人的世界。讀者閱讀的過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體驗、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識與文本背后潛藏著的生命對話的過程,就是實現(xiàn)讀者自我生命成長和提升的過程。想象是這個過程的催化劑和通衢大道。
3、備考之法
第一,咬定《附錄》中的篇目不放松。每篇古詩詞力求爛熟于心。課文中所選的古詩詞篇幅都不長,且句式整齊,意境優(yōu)美,朗朗上口,做到這一點,對于同學來說,應該是易如反掌的事。
第二,理解、分析,整體把握和抓住重點相結合,在背誦的基礎上,要透徹理解每句詩的含義是什么?每首詩的意境是什么?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懷?分析找出哪一句或哪一聯(lián)是這首詩詞的點睛之筆,每一首詩都有膾炙人口的名句,抓住這些"詩眼"便是抓住了重點。
第三,多做練習,在使用中理解,在實踐中強記。在聯(lián)系中理解詩句含義。在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在古詩古韻中放飛自己的思想,和古人交流對話,高屋建瓴的從深層次認識把握古詩詞的神韻。
古詩風韻
——評王建平老師的《古詩詞鑒賞》
這節(jié)王老師的《古詩詞鑒賞》課給我一些啟發(fā)及思考。
值得借鑒的地方:
(一)從目標定位來看,王老師的古詩詞復習課都把目標立足于“讀懂古詩詞”。長沙市語文中考對“古詩詞閱讀與鑒賞”這一考點的考查目標主要有兩個:一是初步鑒賞詩詞作品中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二是初步評價詩詞作品中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而這兩個目標的大前提都是要“讀懂古詩詞”。但日常的古詩詞教學中,不少語文教師是忽視了“讀懂”這一必需的環(huán)節(jié),而直接進入“鑒賞”,使學生對詩詞的感悟只是被動接受老師的觀點,進而死記硬背,并不能形成能力。王老師的教學目標都是定位于先讀懂古詩詞意思,后感悟詩詞表現(xiàn)的情感,王老師的目標還更進了一步——品語言。應該說這王老師的目標定位對大部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實際情況而言是很準確的,對教師的日常教學也有明顯的導向作用。
(二)從教學目標的陳述來看,王老師都能按照目標導向的教學策略的思想來敘述教學目標。王老師對目標的確立、達成、檢測三方面的問題,可見教學目標對整個教學過程起到了重要的導向作用。王老師的教學設計為我們提供很好的研討示例,他的教學目標的敘述都注意到行為主體是學生,他沒有要求學生必須按照所謂的標準答案,而是,如“能夠說出意思”“能夠說出及寫出表達的情感”等。
。ㄈ⿵恼n堂教學來看,我覺得有以下的亮點:
、偻趵蠋煻甲⒁獾搅嗽诔跞膹土曊n上發(fā)揮中考真題的作用,無論是導入還是精講、練習,都以中考真題為材料,拉近了學生與中考的距離,也讓學生具體認識中考考什么、怎樣考。
②王老師的閱讀指導都能重視緊扣文本,這在古詩詞閱讀中尤為難得。
、弁趵蠋熤匾暦椒ǖ臍w納總結,而且方法很到位。會給學生及聽課老師帶來不少的啟發(fā)。如:《次北固山下》中“平”“闊”“正”“懸”等詞煉得好。王老師歸納出來的推敲古詩用詞的主要思路(意情法、聯(lián)想法、替換法)以及感悟古詩詞情感的基本方法(找情詞、巧聯(lián)想、品手法),還有一些答題的規(guī)范句式,都較好地為學生進行古詩詞閱讀的答題指出方向。
、芡趵蠋煹恼n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復習課的特點,講練結合,即時反饋,而且練的形式比較多樣化。
聽完這節(jié)復習課,我也有幾點困惑之處:
、俟旁娫~復習課與日常的古詩詞教學課,目標的定位有何區(qū)別?王老師的教學目標似乎放在任何一節(jié)的古詞教學課都可以,該如何區(qū)分新授課和復習課的目標呢?
、谧鳛閺土曊n,似乎教師講得多了一點如何在復習課上真正是學生在“復習”值得思考。
③有效的復習課,除了到位的方法歸納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會用方法,所以我比較傾向于復習課采用“講——練——評——練”這樣的模式,尤其是教師的精講方法,師生的相互評點(賦分評點更能激發(fā)興致),而一些有缺陷的答案可能更會引起學生的思考,促進吸收,這應該是復習課精華所在,這節(jié)課在“評”的環(huán)節(jié)上可作一些修改。
以上只是我對王老師古詩詞復習課的粗淺看法,總的來說啟發(fā)很大。
古詩詞鑒賞5
古詩原文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與疏狂。曾批給雨支風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詩萬首,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
譯文翻譯
我是天宮里掌管山水的郎官,天帝賦予我狂放不羈的性格。曾多次批過支配風雨的手令,也多次上奏留住彩云,借走月亮。
我自由自在,吟詩萬首不為過,喝酒千杯不會醉,王侯將相,哪兒能放在我的眼里?就算是在華麗的天宮里做官,我也懶得去,只想插枝梅花,醉倒在花都洛陽城中。
注釋解釋
清都山水郎:在天上掌管山水的官員。清都,指與紅塵相對的仙境。
疏狂:狂放,不受禮法約束。
支風券:支配風雨的手令。
章:寫給帝王的奏章
觴(shāng):酒器
玉樓金闕慵(yōng)歸去:不愿到那瓊樓玉宇之中,表示作者不愿到朝廷里做官。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詞是詞人早年從京師返回洛陽后所作,故題為“西都作”,體現(xiàn)了詞人早年淡泊情致。年輕時期,他一直隱居在洛陽的山水之間,過著神仙般逍遙快活的生活。這首《鷓鴣天》,可以說是他前期詞的代表作,也是他前半生人生態(tài)度和襟懷抱負的集中反映。
詩文賞析
上片主要寫作者在洛陽時縱情于山水,豪放不羈的生活。首句以“山水郎”自居,寫自己熱愛山水乃出于天性。直抒自己的生活理想,他不喜塵世,流連山水。接下來“天教分付與疏狂”則聲稱自己懶散的生活方式和狂放的性格特征亦屬天賦,因而無法改變。這兩句充分表現(xiàn)出了詞人的性格特征,坦蕩直爽,豪氣四溢。 “曾批給雨”二句以天意抒懷抱,透露出作者遠避俗世,怡然自得的心理。這二句充滿了浪漫的精神,富于神奇的幻想,不僅對首句進行了絕妙而風趣的解釋,而且透露了他對大自然的由衷熱愛和對世俗發(fā)自內(nèi)心的.鄙棄。
下片用巧妙的方法表現(xiàn)作者賽神仙的淡泊胸懷!霸娙f首,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寫作者詩思的豐富,酒量的很大,隱逸生活的全部內(nèi)容都表現(xiàn)為對詩與酒的鐘情。面對“侯王”幾曾看過,凸顯詞人對功名富貴的鄙夷,面對王侯的傲骨錚錚。 “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這二句表現(xiàn)出作者不愿意返回京城官場,只想縱詩飲酒,與山水為伴,隱逸歸老。玉樓金闕,本是人人羨慕向往的榮華富貴,但詞人用一“慵”字,十分準確地表現(xiàn)了自己鄙薄名利的態(tài)度,相反對于“插梅花醉洛陽”的生活卻十分欣賞留戀,體現(xiàn)名士的清高、名士的風流,“梅花”是高潔的象征,這里意在言詞人的品性高潔。將高潔與疏狂的品性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表現(xiàn)出不愿與污濁的社會同流合污的狂放。
全詞清雋婉麗,自然流暢,前后呼應,章法謹嚴,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蔑視權貴、傲視王侯、瀟灑狂放的性格特征。
古詩詞鑒賞6
古詩原文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
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
相命肆農(nóng)耕,日入從所憩。
桑竹垂馀蔭,菽稷隨時藝;
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
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
童孺縱行歌,班白歡游詣。
草榮識節(jié)和,木衰知風厲。
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
怡然有余樂,于何勞智慧?
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
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
愿言躡清風,高舉尋吾契。
譯文翻譯
秦王暴政亂綱紀,賢士紛紛遠躲避。
四皓隱居在商山,有人隱匿來此地。
往昔蹤跡消失盡,來此路途已荒廢。
相喚共同致農(nóng)耕,天黑還家自休息。
桑竹茂盛遮濃蔭,莊稼種植按節(jié)氣。
春蠶結繭取長絲,秋日豐收不納稅。
荒草遮途阻交通,村中雞犬互鳴吠。
祭祀仍遵古禮法,衣裳沒有新款式。
兒童歡跳縱情歌,老者欣然自游憩。
草木花開知春到,草衰木凋知寒至。
雖無年歷記時日,四季推移自成歲。
歡快安逸樂無窮,哪還需要動知慧?
奇蹤隱蔽五百歲,一朝開放神奇界。
浮薄淳樸不同源,轉眼深藏無處覓。
請問世間凡夫子,可知塵外此奇跡?
我愿踏乘輕云去,高飛尋找我知己。
注釋解釋
嬴(yíng)氏:這里指秦始皇嬴政。
黃綺:漢初商山四皓中之夏黃公、綺里季的合稱。此指商山四皓。
伊人:指桃源山中人。云:句中助詞,無義。逝:離去,即逃至山中。
往跡:人或車馬行進所留下的蹤跡。湮(yān):埋沒。
相命:互相傳令,此指互相招呼。肆:致力。
從:相隨。所憩:休息的處所。
菽(shū):豆類。稷(jì):谷類。藝:種植。
靡(mǐ):沒有。
曖(ài):遮蔽。
俎(zǔ)豆: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饗時盛食物用的兩種禮器。亦泛指各種禮器。
衣裳(cháng):古時衣指上衣,裳指下裙。后亦泛指衣服。
童孺(rú):兒童。
班白:指須發(fā)花白。班,通“斑”。詣(yì):玩耍。
節(jié)和:節(jié)令和順。
紀歷:紀年、紀月、紀日的歷書。
成歲:成為一年。
余樂:不盡之樂。
于何:為什么,干什么。
五百:五百年。從秦始皇到晉太元中的五百多年。
神界:神奇的界域。
淳:淳厚,指桃源山中的人情風尚。薄:浮薄,指現(xiàn)實社會的人情世態(tài)。
旋:很快。幽蔽:深暗。
游方士:游于方外之士。
塵囂:世間的紛擾、喧囂。
躡(niè):踩。
契(qì):契合,指志同道合的人。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作于陶淵明晚年,約為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的作品。元熙三年(421年),劉裕采取陰謀手段,用毒酒殺害晉恭帝。陶淵明借助創(chuàng)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短一ㄔ丛姟肪褪窃谶@樣的背景下創(chuàng)作的。
詩文賞析
陶淵明寫桃花源,用了散文與詩兩種文體!短一ㄔ从洝分饕敲鑼憹O人出入桃花源的經(jīng)過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桃花源詩》是以詩人的口吻講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寧!短一ㄔ丛姟穬(nèi)容豐富,對于了解陶淵明描寫桃花源的意圖和生活理想很有幫助。
詩分三段。開頭六句為第一段,敘述、說明桃花源中人的來歷,跟《桃花源記》中所記“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意思大體相同。但詩中具體列出黃(夏黃公)、綺(綺里季)避秦時亂到高山的實例,來暗示桃花源中人與這些古代賢者志趣一致,或者說,正是那些賢者帶他們到桃花源的'。
中間十八句為第二段,介紹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先寫桃花源里人參加勞動,日出而作,日沒而息!跋嗝赁r(nóng)耕”,是說相互招呼,努力耕作!扒锸烀彝醵悺,是說到了秋收時,勞動果實歸勞動者所有,用不著向官府繳納賦稅,說明沒有封建剝削和壓迫。“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和《桃花源記》中的“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相照應,兩句意思大體一致。接著寫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仍然保持著古代的禮儀,衣裳也是古代的式樣。孩子們縱情地歌唱,老人們自由自在地游樂。最后寫那里的一切都是順應自然,怡然自得。隨著季節(jié)的自然變化調(diào)節(jié)生活和勞作,所以連歷法也用不著,更不用竭盡思慮、費心勞神了。
最后八句為第三段,詩人發(fā)表議論和感慨!捌孥欕[五百”,是說從秦到晉,桃花源中人隱居了五百年(概數(shù),實際是約六百年)!耙怀ㄉ窠纭笔钦f桃花源被漁人發(fā)現(xiàn),泄露了這個神仙般的世界的秘密!靶龔瓦幽蔽”,是說桃花源剛敞開又立即與外界隔絕,也就是《桃花源記》中所說的“遂迷,不復得路”。既然漁人離開桃花源時已“處處志之”,那么怎么會再也找不著呢?其實這個問題在《桃花源詩》里已經(jīng)作了回答,那就是“淳薄既異源”,意思是說,世俗生活的淺薄與桃花源中民風的淳樸,是格格不入,絕然不同的。如果真在那么一個桃花源,而它又果真給劉子驥他們找到了,那么,它就不能獨立存在。東晉末期,戰(zhàn)亂頻繁,徭役繁重,人民逃亡。詩人把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寫得那么安寧、和諧,這正是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一種否定。千余年來,不知有多少人對桃花源的有無進行過探討。有人說,避亂逃難時,確實有許多人跑到深山野林,窮鄉(xiāng)僻壤去過理想的生活。但顯然不能據(jù)此而把這個理想與桃花源等同起來,因為桃花源中的生活情景是被詩人理想化了的!敖鑶栍畏绞浚蓽y塵囂外”,意思是世上的一般人“游方士”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塵囂外”(桃花源)的生活情景的!霸秆攒b輕風,高舉尋吾契!边@是詩人抒發(fā)自己的感情,具有浪漫主義色彩。意思是希望能駕起輕風,騰飛而起,去追求那些與自己志趣相投的人們(其中包括詩的開頭所說的古代賢者和桃花源中人)。
據(jù)蕭統(tǒng)《陶淵明傳》記載:“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弦琴一張,每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睙o弦琴是彈奏不出聲音的,撥弄它是為了“寄其意”,描寫一個美好的世外桃源,雖然超塵脫俗,無法實現(xiàn),卻也正是為了“寄其意”。
從以上簡單的分析來看,《桃花源詩》在有些方面確比《桃花源記》寫得更為具體、詳細。《桃花源記》局限于寫漁人的所見所聞,漁人在桃花源逗留時間不長,見聞有限。而《桃花源詩》顯得更為靈活自由,也便于詩人直接抒寫自己的情懷,因此讀《桃花源記》不可不讀《桃花源詩》。
《桃花源詩》和《桃花源記》都是描寫同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但并不讓人覺得重復!队洝肥巧⑽,有曲折新奇的故事情節(jié),有人物,有對話,描寫具體,富于小說色彩;《詩》的語言比較質(zhì)樸,記述桃源社會的情形更加詳細。《記》是以漁人的經(jīng)歷為線索,處處寫漁人所見,作者的心情、態(tài)度隱藏在文本之后,而《詩》則由詩人直接敘述桃源的歷史狀態(tài),并直接抒發(fā)自己的感慨與愿望,二者相互映照,充分地顯示桃花源的思想意義和審美意義。
有人認為《桃花源詩》贊美“古法”,不要“智慧”是一種消極、倒退的表現(xiàn)。這其實是沒有真正領會詩人寫作的本意。所謂“古法”,雖是一種寄托,表示向往古代社會的淳樸,而并非是要開歷史的倒車;所謂“于何勞智慧”實際是對世俗生活中的爾虞我詐、勾心斗角表示憎惡與否定。正如前人所指出的,陶淵明是一個“有志天下”“欲為為而不能為”的人,他有自己的理想和報負而無法實現(xiàn),這才是他的思想本質(zhì)。
古詩詞鑒賞7
《西江月》
作者: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
注釋:
1、西江月:詞牌名
2、夜行黃沙道中:詞名
3、黃沙:黃沙嶺,在江西信州上饒之西,作者閑居帶湖時,常常往來經(jīng)過此嶺。
4、別枝驚鵲:驚動喜鵲飛離樹枝。
5、社林:土地廟附近的樹林。
6、見:通假字“見”通“現(xiàn)”,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顯現(xiàn)。
詩意:
天邊的明月升上了樹梢,
驚飛了棲息在枝頭的喜鵲。
清涼的晚風仿佛吹來了遠處的蟬叫聲。
在稻谷的香氣里,
人們談論著豐收的年景,
耳邊傳來一陣陣青蛙的叫聲。
天空中輕云漂浮,閃爍的星星時隱時現(xiàn),
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
詩人急急從小橋過溪想要躲雨。
往日,土地廟附近樹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
拐了彎,茅店忽然出現(xiàn)在我的眼前。
賞析:
單從表面上看,這首詞的題材內(nèi)容不過是一些看來極其平凡的景物,語言沒有任何雕飾,沒有用一個典故,層次安排也完全是聽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卻有著詞人潛心的構思,淳厚的感情。在這里,讀者也可以領略到稼軒詞于雄渾豪邁之外的另一種境界。作者筆下這一個個畫面,流露出詩人對豐收之年的喜悅和對農(nóng)村生活的熱愛。這正是作者忘懷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樂。這是一首描寫田園風光的詞,讀后讓我們感受到一種恬靜的生活美。詞的上闕寫月明風清的夏夜,以蟬鳴、蛙噪這些山村特有的聲音,展現(xiàn)了山村鄉(xiāng)野特有的情趣。詞的下闕以輕云小雨,天氣時陰時晴和舊游之地的突然出現(xiàn),表現(xiàn)夜行鄉(xiāng)間的樂趣。全詩散發(fā)著濃郁的生活氣息,表現(xiàn)了詞人豐收之年的喜悅和對鄉(xiāng)村生活的熱愛之情。
這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一首吟詠田園風光的詞。閱讀這首詞,要注意時間和地點。時間是夏天的傍晚,地點是有山有水的農(nóng)村田野。這首詞描寫的是人們熟悉的月、鳥、蟬、蛙、星、雨、店、橋,然而詩人卻把這形象巧妙的組織起來,讓我們感受到一種恬靜的美。
辛棄疾的這首《西江月》前兩句“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表面看來,寫的是風、月、蟬、鵲這些極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經(jīng)過作者巧妙的組合,結果平常中就顯得不平常了。鵲兒的驚飛不定,不是盤旋在一般樹頭,而是飛繞在橫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為月光明亮,所以鵲兒被驚醒了;而鵲兒驚飛,自然也就會引起“別枝”搖曳。同時,知了的鳴叫聲也是有其一定時間的。夜間的鳴叫聲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鳴,而當涼風徐徐吹拂時,往往特別感到清幽?傊,“驚鵲”和“鳴蟬”兩句動中寓靜,把半夜“清風”、“明月”下的景色描繪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來“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卑讶藗兊年P注點從長空轉移到田野,表現(xiàn)了詞人不僅為而說豐年的主體,不是人們常用的鵲聲,而是那一片蛙聲,這正是詞人匠心獨到之處,令人稱奇。在詞人的感覺里,儼然聽到群蛙在稻田中齊聲喧嚷,爭說豐年。先出“說”的內(nèi)容,再補“聲”的創(chuàng)造。
以上四句純?nèi)皇鞘銓懏敃r當?shù)氐南囊股降赖木拔锖驮~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卻是洋溢著豐收年景的夏夜。因此,與其說這是夏景,還不如說是眼前夏景將給人們帶來的幸福。
因此下闋開頭,詞人就樹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運加強穩(wěn)定的音勢!捌甙藗星天外,兩三的路徑盡管很忘卻了越過“天外”,邁過“山前”,連早已臨近的那個社廟旁樹林邊的茅店,也都沒有察覺。前文“路轉”,后文“忽見”,既襯出了詞人突然間看出了分明臨近舊屋的歡欣,又表達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遠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體現(xiàn)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底,人玩味無窮。
《西江月》原題是《夜行黃沙道中》,記作者深夜在鄉(xiāng)村中行路所見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緒。讀前半闋,須體會到寂靜中的熱鬧!懊髟聞e枝驚鵲”句句話是一種很細致的寫實,。烏鵲對光線的感覺是極靈敏的,日蝕時它們就驚動起來,亂飛亂啼,月落時也是這樣。這句話實際上就是“月落烏啼”(唐張繼《楓橋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烏啼”說得更生動,關鍵的意味。鵲驚時常啼,這里不說啼而啼自見,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與“鳴蟬”造成堆砌呆板的結果!暗净r明深刻,它把農(nóng)村夏夜里熱鬧氣氛和歡樂。這可以說就是典型環(huán)境。這四句話里每句都有聲音:鵲聲、蟬聲、人聲、蛙聲,卻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靜。這兩種風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覺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闋的局面有些變動了。天外稀星表示時間已有進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對夜行人卻是一個威脅,這是一個平地波瀾,可想見夜行人的焦急。
有這一波瀾,便把收尾兩句襯托得更有力!芭f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是個倒裝句,倒裝便把“忽見”的驚喜表現(xiàn)出來。正在愁雨,走過溪頭,路轉了方向,就忽然見到社林邊從前歇過的那所茅店。這時的快樂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那兩句詩所說的。詞題原為《夜行黃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寫景物,只有最后兩句才見出有人在夜行。這兩句對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寫夜行了。先藏鋒不露,到最后才一針見血,收尾便有畫龍點睛之妙。這種技巧是值得學習的。
這首詞,有一個生動具體的氣氛(通常叫做景),表達出一種親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簡稱情)。這種情景交融的整體就是一個藝術的形象。藝術的形象的有力無力,并不在采用的情節(jié)多寡,而在那些情節(jié)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為觸類旁通的據(jù)點,四面伸張,伸入現(xiàn)實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它就會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了。我們說中國的詩詞運用語言精練,指的就是這種廣博的代表性和豐富的暗示性。
古詩詞鑒賞8
作品原文
陳遺至孝
陳遺至(1)孝。母好食鐺(2)底焦飯,遺作郡主簿,恒(3)裝一囊,每煮食,輒(4)貯收(5)焦飯,歸以遺(6)母。后值(7)孫恩(8)掠郡,郡守袁山松(9)即日(10)出征。時遺已聚斂(11)得數(shù)斗焦飯,未及歸家,遂攜而從軍。與孫恩戰(zhàn),敗,軍人潰散,遁入山澤,無以為糧,有饑餒(12)而死者。遺獨以焦飯得活,時人以為至孝之報也。
作品注釋
。1)至:很,十分。
。2)鐺:鍋。
。3)恒:經(jīng)常,常常。
(4)輒:總是。
。5)貯收:貯存,收藏。貯,積存,儲藏。
(6)遺(wèi):贈予、送給。
。7)值:正好遇到,恰逢。
。8)孫恩:字靈秀,晉安帝隆安三年,聚集數(shù)萬人起義,攻克會嵇等郡,后來攻打臨?r遭敗,投海而死。
(9)袁山松:時為吳郡太守,被孫恩軍隊殺害。
。10)即日:當天,當日。
(11)斂:積攢
。12)餒:饑餓。
。13)主簿:郡守的屬官,負責文書等事。
作品譯文
陳遺極孝順。他母親喜歡吃鍋底的焦飯。陳遺擔任主簿時,總是收拾好一個口袋,每次煮飯,就把鍋底的焦飯(鍋巴)儲存起來,等到回到家里,就帶給母親。后來遇上孫恩侵入?yún)强,當天郡守袁山松就要出兵征討。這時陳遺已經(jīng)積攢到幾斗鍋底的焦飯,來不及回家,便帶著隨軍出征。雙方在滬瀆開戰(zhàn),袁山松被孫恩打敗了,軍隊潰散,逃入山林沼澤,沒有什么可以用來做糧食的,有因為饑餓而死了的人。唯獨陳遺靠鍋底的焦飯活了下來,當時人們都認為這是對最孝順的人的報答。
作品寓意
也許有人會說這只是一個偶然,但不可否認的是:陳遺在發(fā)生戰(zhàn)爭之前,確實是秉著他純厚的孝心去儲存鍋巴的'。因此可見,不論這是不是上天對他的恩澤,陳遺那一顆純厚的孝心是無法取代的。
歷史背景
大元十二年(公元兆7年),青、兗兩州刺史在征得荊州刺史殷仲堪的支持下,以討伐司馬道子的朋黨王國寶、王緒為由起兵,使東晉戰(zhàn)火又起。隆安三年(公元399年)秋,道教首領孫思趁機聚眾反晉。他從海上攻上虞(今屬浙江。瑲⒖h令,襲據(jù)會稽,殺內(nèi)使王凝之,擁軍數(shù)萬,會稽、吳郡、吳義、義興、臨海(今浙江臨海東南海濱)、永嘉(今浙江溫件怖)、東陽(今浙江金華市)、淳安(今浙江淳安西北)等八郡紛紛響應,孫思率大軍,準備進攻建康。劉牢之指揮北府兵前去鎮(zhèn)壓,連敗孫恩軍,孫恩率眾20萬退入海中。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孫恩重新攻打上虞,隨后擊殺謝談。劉牢之率兵進攻孫恩,孫思敗退入海島。隆安五年(公元40年),孫思軍沿海北上到長江口,攻殺駐防滬讀(今上海市)的晉國內(nèi)史袁山松。然后以兵士10余萬,船只20xx多艘進攻建康。與晉廷所派劉牢之決戰(zhàn)于京口,孫恩大敗,損失慘重,再次退人海島。元興元年(公元402年),孫恩舉軍攻臨海,失敗后投海自殺。
古詩詞鑒賞9
蘆雪廣即景聯(lián)句(第五十回)
【說明】
此詩是寶玉與眾姊妺相聚于蘆雪廣“割腥啖膻”、飲酒賞雪時所共吟。
廣(音眼),就山崖建造的房子。蘆雪廣正“傍山臨水”而筑!皬V”不是“廣”的簡化字。諸本或作“庵”,或作“庭”,或作“亭”,皆后人所改,今從庚辰本。
聯(lián)句,是好多人聯(lián)合起來作詩,通常用排律形式。聯(lián)法是由一人起頭一句,接著的人就聯(lián)二、三兩句,以后再接的人照例都是聯(lián)一對句以對別人的出句,并擬下一聯(lián)的出句讓別人來對,最后一人用一句作結。但也有聯(lián)一句的,詩的后半首即是,小說中用以顯示興高搶先的情景。聯(lián)句較長,為檢閱方便,“注”直接寫在一聯(lián)之下。后面《中秋夜大觀園即景聯(lián)句》也仿此。
一夜北風緊,(熙鳳)開門雪尚飄。
注:小說中借眾人之口評起句說:“這句雖粗,不見底下的,這正是會作詩的起法,不但好,而且留下了寫不盡的多少地步與后人!
入泥憐潔白,(李紈)匝地惜瓊瑤。
注:意即“〔雪質(zhì)〕潔白而憐其入泥,〔雪似〕瓊瑤〔美玉〕而惜其匝(音扎,滿,遍)地!
有意榮枯草,(香菱)無心飾萎苕。
注:榮枯草,使枯草榮。草經(jīng)雪覆蓋,入春萌發(fā)更茂。飾,裝飾。苕,葦花,秋開冬萎,開時一片白,詩中多喻雪。如蘇軾《將之湖州賦詩》:“溪上苕花正浮雪!碧J雪廣“四面皆是蘆葦掩覆”,亭名當由此而得,此所以“即景”而詠!败妗,程高本作“苗”,大誤,苗何以用雪來“飾”?
價高村釀熟,(探春)年稔府粱饒。
注:價高,指酒漲價,因大雪天寒。語用唐代詩人鄭谷《輦下冬暮詠懷》詩:“煙含紫禁花期近,雪滿長安酒價高”釀,酒。年稔,年成好。稔,莊稼成熟。古人以為“雪是五谷之精”,冬雪大瑞,便得“年登歲稔”。府粱饒,官倉糧食很多。
葭動灰飛管,(李綺)陽回斗轉杓。
注:上句意即“管中葭灰飛動”。葭,蘆葦。古代候驗節(jié)氣的器具叫灰管,將蘆葦莖中薄膜制成灰,放在十二樂律的玉管內(nèi),置于特設的室內(nèi)木案上,到某一節(jié)氣,相應律管內(nèi)的灰就會自行飛出。見《后漢書·律歷志》。陽回,陽氣復來,冬至“陰極陽生”。斗,北斗七星,即大熊星座,形如水杓,其方位隨時改變,同一時刻斗柄所指四季不同。兩句都以節(jié)氣寫雪。杜甫《小至》詩:“冬至陽生春又來”,又“吹葭六管動飛灰”。因出于同一首詩,故用以成對。
寒山已失翠,(李紋)凍浦不生潮。
注:上句說雪積,下句說冰封。
易掛疏枝柳,(岫姻)難堆破葉蕉。
注:主語都是雪。
麝煤融寶鼎,(湘云)綺袖籠金貂。
注:麝煤,本謂合麝香的煙墨,此指芳香燃料。融,炊燒使氣上騰。鼎,鼎爐。上句說燃鼎爐以取暖,下句說籠兩袖于貂皮中以御寒。
光奪窗前鏡,(寶琴)香黏壁上椒。
注:意即“〔雪〕奪窗前之鏡光,〔雪〕黏壁上〔沾得〕椒香”。奪,掩蓋,超過。椒,芳香植物,古時后妃居室多以椒和泥涂壁,取其溫暖芳香。
斜風仍故故,(黛玉)清夢轉聊聊。
注:故故,屢屢、陣陣之意。聊聊,稀少之意。下句說夢因冷而難成。
何處梅花笛?(寶玉)誰家碧玉簫?
注:梅花笛,因《梅花落》笛曲而名。碧玉簫,指簫截竹制成,以碧玉喻翠竹。
鰲愁坤軸陷,(寶釵)龍斗陣云銷。
注:上句說大海龜恐雪壓大地塌陷而發(fā)愁。《列子》有巨鰲背負大山的傳說。坤軸,地軸,古代傳說以昆侖山為地軸。見《河圖括地象》。又“地不周載”,女媧“斷鰲足,以立四極”,亦鰲所以發(fā)愁。參見《緣起詩》注。下句以玉龍斗罷為喻說雪。宋代張元《詠雪》詩:“戰(zhàn)罷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龍斗時云集,斗罷云消。《后漢書·光武帝紀》:“劉秀發(fā)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龍斗野!眱删浠螂[寫末世白地景象。
野岸回孤棹,(湘云)吟鞭指灞橋。
注:回孤棹,孤舟返回,以寫雪。參見《結詩社帖》“棹雪”注。下句典用南宋尤袤《全唐詩話》:“〔唐昭宗時〕相國鄭綮,善詩;蛟唬骸鄧鼮樾略姺?’對曰:‘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子上,此何以得之?”因作詩而用“ 吟”。灞橋在長安東。
賜裘憐撫戍,(寶琴)加絮念征徭。
注:意謂皇帝憐恤將士雪中辛勤撫邊戍守而賜棉衣,制衣的人同情服兵役者寒冷而把棉花加厚。唐開元時,宮中制棉袍賜邊軍。有士兵在袍子中找到一首詩說:“沙場征戍客,寒苦若為眠?戰(zhàn)袍經(jīng)手做,知落阿誰邊?蓄意多添線,含情更著綿。今生已過也,重結后生緣!”士兵把詩交給將帥,將帥進呈玄宗。查問結果是一個宮女所作。玄宗就叫她離開宮廷,嫁給那個士兵。見《唐詩紀事》。
坳垤審夷險,(湘云)枝柯怕動搖。
注:意謂覆雪之地須察高低不平,擔心樹枝動搖掉下雪來。柪,低洼地。垤,小土堆。審,細察。夷,平坦、安全?拢瑯渲。
皚皚輕趁步,(寶釵)剪剪舞隨腰。
注:皚皚,白,多形容雪。剪剪,風尖細之狀。本以“風回雪舞”喻女子步態(tài)(見《警幻仙姑賦》注),這里反過來以女子輕步舞腰來點風雪。李商隱《歌舞》詩:“回雪舞輕腰”。
煮芋成新賞,(黛玉)撒鹽是舊謠。
注:這兩句程高本改為“苦茗成新賞,孤松訂久要!庇谩墩撜Z·憲問》語,贊孤松為歲寒之友,有道學氣,不合人物性格。
葦蓑猶泊釣,(寶玉)林斧不聞樵。
注:長著蘆葦?shù)乃歇q有蓑衣人泊舟垂釣,林間已不聞樵夫的斧聲。書中說蘆雪廣可“垂釣”,寶玉“披蓑帶笠”,人稱“漁翁”。唐代柳宗元《江雪》詩:“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鄙暇湔闷湟鈱懷,又是即景,且漁與樵對仗,比程高本這一句作“泥鴻從印跡”工切!澳帏櫋本,意謂鴻雁在雪泥上隨處印下足跡。用宋代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詩意:“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不聞樵”戚序本作“乍停樵”,“乍”字不妥;程高本作“或聞樵”,更誤。雪中豈能“聞樵”?且大觀園哪里真會有人打柴?今從庚辰本。
伏象千峰凸,(寶琴)盤蛇一徑遙。
注:意即“千峰凸起如象狀,一徑遙遙似蛇盤”。象色白,故為喻;雪覆大地,足印使小徑曲曲彎彎的痕跡更顯。唐代韓愈《詠雪贈張籍》詩:“岸類長蛇攬,陵猶巨象豗(音灰,打架)!
花緣經(jīng)冷結,(湘云)色豈畏霜凋。
注:花、色,指雪花、雪色;雪叫“六出花”。緣,因為。
深院驚寒雀,(探春)空山泣老鸮。
注:大雪雀饑,噪聲如驚。鸮,鴟鸮(音癡消),即貓頭鷹,叫聲凄厲。
階墀隨上下,(岫煙)池水任浮漂。
注:意即“〔雪〕隨階墀上下〔覆蓋〕,任池水漂浮!避_階。
照耀臨清曉,(湘云)繽紛入永宵。
注:主語都是雪。永宵,長夜,冬季夜長。
誠忘三尺冷,(黛玉)瑞釋九重樵。
注:上句說將士因忠誠而忘卻戍守的寒苦,下句說皇帝因瑞雪能兆豐年而解除了焦慮。三尺,劍。語出《漢書·高帝紀》:“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苯枰哉f將士與戍守事,雪里刀劍隨身,尤覺寒冷。九重,宋玉《九辯》:“君之門以九重”。后用以稱皇帝。此句是稱頌功德。
僵臥誰相問,(湘云)狂游客喜招。
注:上句用“袁安臥雪”典故:漢代有一次大雪積地一丈余,洛陽令出外視察,見百姓都除雪開路,方能出門。到袁安門口,無路可通,以為袁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戶,見安僵臥。問:‘何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餓,不宜干人。’”見《錄異傳》。下句說踏雪狂游之客喜有人招飲可御寒。唐時,王元寶每逢大雪就叫仆人從巷口到家門,掃雪開路,招客飲宴,名曰“暖寒會”。見王仁裕《開元遺事》。
天機斷縞帶,(寶琴)海巿矢絞絹。(湘云)
注:天機,傳說天上織女所用的織機?c帶,白色絲帶,喻雪。海巿,海市屢樓,海中幻境。鮫絹,參見《題帕三絕句》注。兩句取喻相類。
寂寞對臺榭,(黛玉)清貧懷簞瓢。(湘云)
注:獨坐雪中臺榭,寂寞凄清。或有隱意。第七十九回脂評說,原稿后半部有寶玉“對境悼顰兒”情節(jié),并謂書中所寫“軒窗寂寞,屏帳翛然”,先為其“作引”!皩Α背谈弑咀鳌胺狻,主語就不是指人了,與對句不相稱。下句說懷念在風陋巷中過著“一簞(音單,盛飯的圓竹器)食,一瓢飲”的清貧生活的人。典出《論語·雍也》。這里只借取其常用義。從脂評說寶玉后來過“寒冬噎酸齏,雪夜圍破氈”的生活看,或所說“懷”人,也有隱指。
烹茶冰漸沸,(寶琴)煮酒葉難燒。 (湘云)
注:漸,遲,很慢。冰雪之水,因此難沸;柴葉沾濕,所以燒不著。“冰”程高本作“水”。
沒帚山僧掃,(黛玉)埋琴稚子挑。(寶琴)
注:意即“山僧掃沒帚〔之雪〕”。用“江邊掃雪夕陽僧”詩意。雪中埋琴,出處不詳。
石樓閑睡鶴,錦罽暖親貓。(黛玉)
注:閑睡鶴,雪夜鶴閑已睡。錦罽,錦毯。見《冬夜即事》詩注。這句說,天冷,貓貼著毯子以取暖。黛玉戲語作詩,所以“笑得握著胸口”。
月窟翻銀浪,(寶琴)霞城隱赤標。(湘云)
注:月窟,指月。見《詠白海棠》注。銀浪,喻月光。宋代陳與義《詠月》詩:“玉盤忽征露,銀浪瀉千頃!边@里轉而形容雪如月光傾瀉大地。翻,傾。霞城,常指碧霞城仙境,與“赤標”并用則指赤城山,在浙江天臺縣北,“土色皆赤,狀似云霞,望之如雉堞(城墻)”。見《會稽記》。晉代孫綽《天臺賦》:“赤城霞起而建標!背鄻,謂赤色高峰望之可作標識。隱,指隱沒于雪中。
沁梅香可嚼,(黛玉)淋竹醉堪調(diào)。(寶釵)
注:上句典出《花史》:宋時,“鐵腳道人常愛赤腳走雪中,興發(fā)則朗誦《南華·秋水篇》,嚼梅花滿口,和雪咽之。曰:‘吾欲寒香沁入肺俯!毕戮湟庵^醉聞雪壓竹之聲,正好彈琴。用宋代王禹偁《黃岡竹樓記》意:“冬宜密雪,有碎玉聲;宜鼓琴,琴調(diào)和暢。”文中亦言“醉”酒。
或濕鴛鴦帶,(寶琴)時凝翡翠翹。(湘云)
注:主語都是雪。或、時,都是“有的”的意思。翹,古代貴族婦女頭上的首飾。
無風仍脈脈,(黛玉)不雨亦瀟瀟。(寶琴)
注:脈脈、瀟瀟,都是風雨瀟灑的樣子,這里用以形容雪之紛紛揚揚。
欲志今朝樂,(李紋)憑詩祝舜堯。(李綺)
注:志,記載。舜堯,唐堯、虞舜,傳說中古代的賢君。
【鑒賞】
蘆雪廣吟詠,參加聯(lián)句者就多至十二人,確乎盛況空前。但盛會只是暫時的表象。薛寶琴、邢岫煙、李氏姊妺等一大批人涌到賈府“來訪投各人親戚”,為的就是求人家“治房舍,幫盤纏”,或暫找一個避風之所。這說明古代封建已到末世,社會的各類問題正在進一步加劇。她們借以蔭庇棲身的大樹,雖然表面枝葉尚茂,但內(nèi)部早已朽爛不堪。在這幾回以后,它的頹敗征象也就很快地從各方面暴露出來了。一些貴族豪門不管眼前興衰景況如何,都在或早或遲地走向滅亡。今日的歡笑隱伏著明天更大的悲哀。
聯(lián)句,這種詩體本起于宮廷(相傳濫觴于漢代“柏梁詩”),雖然淵源久長,但歷來從未產(chǎn)生過什么有價值的作品,始終只是上層文人墨客比賽作詩技巧的一種文字游戲,嚴格說來它不能算作文學創(chuàng)作。清代文人相據(jù)聯(lián)句之風特盛,與曹雪芹交往很密的敦誠的《四松堂集》中也就有不少聯(lián)句詩可以說明這一情況。所以,小說中這些情節(jié)也是借虛構的人物故事對當時詩人墨客的這種習好所作的現(xiàn)實的'描繪。
清代有人評這首聯(lián)句說:“起首插入鳳姐,自是新妙,然后半太嫌雜亂,毫無精采!吟煊衤(lián)句中既有‘斜風仍故故’,又有‘無風仍脈脈’,斷無此復疊之法。雪芹于此似欠檢點!(野鶴:《讀紅樓札記》)批評者論詩還是有一點見地的,比如指出黛玉兩句不應相犯。但論小說就很成問題:他沒有能脫出脂評所說的“雪芹撰此書,中亦有傳詩之意”等流俗的陋見。“雜亂”,本是這種百衲衣式的聯(lián)句體的通病。如果作者一心為了傳自己的詩,而把這首五言排律寫得脈絡分明,層次清楚,自然一氣,“精采”動人,避免了聯(lián)句本來無法避免的疵病,結果對小說反映現(xiàn)實真實這一點來說就欠缺了許多。湘云說:“我也不是做詩,竟是搶命呢!”描寫這類“搶命”的而作的東西,既能在各別詩句上注意照顧人物的不同特點(比如那些“頌圣”的句子就不出于寶、黛之口;黛玉說“斜風仍故故”,寶玉接“清夢轉聊聊”之類的安排,也顯然是有所用意的),又在總體上并不使它顯得有什么思想藝術價值,忠實于事物本來應有的面貌,這正是作者高明的地方。
古詩詞鑒賞10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挝奶煜<<過零丁洋>>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侮懹<<示兒>>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仆醪g<<出塞>>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评钯R<<南園>>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擬回頭望故鄉(xiāng)!啤ち詈<<少年行>>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贫拍<<泊秦淮>>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明·戚繼光<<馬上作>>
試看天塹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清·鄭成功<<出師討滿夷自瓜州至金陵>>
一簫一劍平生意,負盡狂名十五年。——清·龔自珍<<漫感>>
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迩镨<<對酒>>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清徐錫麟<<出塞>>
古詩詞鑒賞11
原文:
拍堤春水蘸垂楊,水流花片香。
弄花噆柳小鴛鴦,一雙隨一雙。
簾半卷,露新妝,春衫是柳黃。
倚闌看處背斜陽,風流暗斷腸。
譯文
拍岸春水蘸著輕柔垂楊,流水中花片飄香。追啄花片爭叼柳絲小鴛鴦,它們相親相愛一雙跟隨著一雙。
小樓上珠簾半卷,露出佳人的新妝,薄薄的春衫是柳黃。她轉身倚靠欄桿背著斜陽,為那風流情事暗自傷心斷腸。
注釋
醉桃源:詞牌名,又名“阮郎歸”等,雙調(diào)四十七字,上片四句四平韻,下片五句四平韻。
蘸:以物浸入水中,這里是形容垂楊輕拂水面。
噆(zǎn):銜,叼。
風流:風情,風韻。
賞析:
這首詞以輕快活潑的筆調(diào),將春天的美景和此景下美人的嬌顏、春怨,一一寫出。清新自然,朗朗上口。是嚴仁的又一佳作。
詞的上片所寫的境界,是較為常見的,但寫得更為有聲有色,有情有味,將畫境、詩意、音響感融為一體,在美學上達到一個很高的境界。首句“拍堤春水”,讓人仿佛感覺到風吹浪起,湖水輕輕地拍打堤岸的聲音;而堤上的楊柳倒掛湖面,輕輕拂水,象是有聲,然而卻非常細微。水中的瓣瓣落花,隨波蕩漾,種種色彩,陣陣幽香,都刺激著我們的感官。然而詞人并未到此為止,又添上一對對鴛鴦。它們在湖上自由自在游戲,一會兒嬉弄花瓣,一會兒又用小嘴去咬下垂的柳梢。這一“噆”字非常準確地表現(xiàn)了鴛鴦動作的迅速與細巧。添上鴛鴦,整個畫面就活了,完整了,并且充滿了生命的氣息和動態(tài)美。
詞的下片轉入抒情。只見小樓上的珠簾卷處,一位佳人露出淡雅的新妝,在這新妝中最突出的一點是她那件柳黃色的春衫!按荷朗橇S”,同上片的“垂楊”是一樣的顏色,讓人感覺人的裝束與周圍的環(huán)境取得了和諧一致。詞人接著為讀者攝下了這樣一幅剪影:她背著斜陽,憑闌凝望。至于她的容顏和表情究竟如何,詞人并未從正面予以描畫,而僅僅從側面著筆,寫她的情韻;只是最后“風流暗斷腸”一句,才用作者的主觀評價給她的情緒淡淡地抹上一筆哀愁的色調(diào)。這首詞前面幾句自然輕快,后面一個轉折,表現(xiàn)了輕微的哀怨。
這首詞的基調(diào)是輕快靈妙的。全詞筆致輕靈,意境新穎,讀后能給人以精神上的愉悅。另外詞的`下片還注意藝術上的藏和露的關系,露出的是人物最富特征的春衫和倚闌的身影,隱藏的是人物的思想感情。這就留下足夠的空間,讓讀者去想象,去回味。而成功的詞作,大多如此。
古詩詞鑒賞12
《重過圣女祠》
白石巖扉碧蘚滋,上清淪謫得歸遲。
一春夢雨常飄瓦,盡日靈風不滿旗。
萼綠華來無定所,杜蘭香去未移時。
玉郎會此通仙籍,憶向天階問紫芝。
古詩簡介
重過圣女祠,唐李商隱七律意境撲朔迷離,托寓似有似無,比有些無題詩更費猜詳。題內(nèi)的`“圣女祠”,或以為實指陳倉(今陜西寶雞市東)的圣女神祠,或以為托喻女道士居住的道觀。后一種說法可能比較接近實際。
注釋
、攀ヅ簦骸端(jīng)·漾水注》“武都秦岡山,懸崖之側,列壁之上,有神像,若圖指狀婦人之容,其形上赤下白,世名之曰‘圣女神’!蔽涠迹诮窀拭C省武都縣,是唐代由陜西到西川的要道。李商隱公元837年(開成二年)冬自興元回長安時途經(jīng)這里,曾作《圣女祠》詩。據(jù)張《箋》,公元856年(大中十年)商隱隨柳仲郢自梓州還朝重過此地,故題“重過”。
⑵白石巖扉:指圣女祠的'門。碧蘚滋:江淹《張司空華離情》:“閨草含碧滋。”
⑶上清:道教傳說中神仙家的最高天界!鹅`寶本元經(jīng)》:“四人天外曰三清境,玉清、太清、上清,亦名三天。”淪謫得歸遲:謂神仙被貶謫到人間,遲遲未歸。此喻自己多年蹉跎于下僚。
、葔粲辏呵毒鸥琛贰皷|風飄兮神靈雨。”王若虛《滹南詩話》引蕭閑語:“蓋雨之至細若有若無者謂之夢。”
⑸靈風:神靈之風!对企牌吆灐罚骸办`風揚音,綠霞吐津!碧蘸刖啊墩嬲a》:“右英王夫人歌:‘阿母延軒觀,朗嘯躡靈風。’”《漢書·郊祀志》:“畫旗樹太乙壇上,名靈旗!辈粷M旗:謂靈風輕微,不能把旗全部吹展。
、瘦嗑G華:仙女名。陶弘景《真誥·運象》:“萼綠華者,自云是南山人,不知是何山也。女子年可二十上下,青衣,顏色絕整。以升平三年十一月十日夜降于羊權家,自此往來,一月輒六過,來與權尸解藥!
、硕盘m香:仙女名!盾窍射洝罚骸岸盘m香者,有漁父于湘江之岸見啼聲,四顧無人,唯一二歲女子,漁父憐而舉之。十余歲,天姿奇?zhèn),靈顏姝瑩,天人也。忽有青童自空下,集其家,攜女去,歸升天。謂漁父曰:‘我仙女也,有過,謫人間,今去矣!浜蠼涤诙赐グ綇埓T家!薄端焉裼洝罚骸皾h時有杜蘭香者,自稱南康人氏,以建業(yè)四年春數(shù)詣張碩,言本為君作妻,情無曠遠,以年命未合,其小乖,太歲東方卯當還求君!薄稌x書·曹毗傳》:“桂陽張碩為神女杜蘭香所降,毗以二詩嘲之,并續(xù)《蘭香》歌詩十篇!辈芘渡衽盘m香傳》:“杜蘭香自云:‘家昔在青草湖,風溺,大小盡沒。香年三歲,西王母接而養(yǎng)之于昆侖之山,于今千歲矣!薄短接[》引《杜蘭香別傳》:“香降張碩,既成婚,香便去,絕不來。年余,碩忽見香乘車山際,碩不勝悲喜,香亦有悅色。言語頃時,碩欲登其車,其婢舉手排碩,凝然山立。碩復于車前上車,奴攘臂排之,碩于是遂退。”
⑻玉郎:神仙名。《金根經(jīng)》:“青宮之內(nèi)北殿上有仙格,格有學仙簿錄,及玄名年月深淺,金簡玉札,有十萬篇,領仙玉郎所掌也!瘪T注引《登真隱訣》:“三清九宮并有僚屬,其高總稱曰道君,次真人、真公、真卿,其中有御史、玉郎,諸小輩官位甚多!贝艘窭珊沃福炕蛟谱杂;或云喻柳仲郢,時柳奉調(diào)將為吏部侍郎,執(zhí)掌官吏銓選。
、蛻洠捍搜韵胪、期望。天階:宮殿前的臺階。問:求取。紫芝:《茅君內(nèi)傳》:“句曲山有神芝五種,其三色紫,形如葵葉,光明洞徹,服之拜為龍虎仙君。”此喻指朝中之官職。
賞析/鑒賞
這是一首性質(zhì)類似無題的有題詩。意境撲朔迷離,托寓似有似無,比有些無題詩更費猜詳。題內(nèi)的“圣女祠”,或以為實指陳倉(今陜西寶雞市東)的圣女神祠,或以為托喻女道士居住的道觀。后一種說法可能比較接近實際。不過,詩中直接歌詠的還是一位“上清淪謫”的“圣女”以及她所居住的環(huán)境—圣女祠。因此,讀者首先仍不妨從詩人所描繪的直接形象入手來理解詩意。
古代有不少關于天上神女謫降人間的傳說,因此詩人很自然地由眼前這座幽寂的圣女祠生出類似的聯(lián)想!鞍资瘞r扉碧蘚滋,上清淪謫得歸遲。”—圣女祠前用白石建造的門扉旁已經(jīng)長滿了碧綠的苔蘚,看來這位從上清洞府謫降到下界的圣女淪落在塵世已經(jīng)很久了。首句寫祠前即目所見,從“白石”、“碧蘚”相映的景色中勾畫出圣女所居的清幽寂寥,暗透其“上清淪謫”的身份和幽潔清麗的風神氣質(zhì);門前碧蘚滋生,暗示幽居獨處,久無人跡,微逗“夢雨”一聯(lián),同時也暗寓“歸遲”之意。次句是即目所見而引起的聯(lián)想,正面揭出全篇主意!皽S謫得歸遲”,是說淪謫下界,遲遲未能回歸天上。
頷聯(lián)從門前進而擴展到對整個圣女祠環(huán)境氣氛的描繪—“一春夢雨常飄瓦,盡日靈風不滿旗!比缃z春雨,悄然飄灑在屋瓦上,迷蒙飄忽,如夢似幻;習習靈風,輕輕吹拂著檐角的神旗,始終未能使它高高揚起。詩人所看到的,自然只是一段時間內(nèi)的景象。但由于細雨輕風連綿不斷的態(tài)勢所造成的印象,竟仿佛感到它們“一春”常飄、“盡日”輕揚了。眼前的實景中融入了想象的成分,意境便顯得更加悠遠,詩人凝望時沉思冥想之狀也就如在目前。單就寫景狀物來說,這一聯(lián)已經(jīng)極富神韻,有畫筆難到之妙。不過,它更出色的地方恐怕還是意境的朦朧縹緲,能給人以豐富的聯(lián)想與暗示。王若虛《滹南詩話》引蕭閑語云:“蓋雨之至細若有若無者,謂之夢!边@夢一般的細雨,本來就已經(jīng)給人一種虛無縹緲、朦朧迷幻之感,再加上高唐神女朝云暮雨的故實,又賦予“夢雨”以愛情的暗示,因此,這“一春夢雨常飄瓦”的'景象便不單純是一種氣氛渲染,而是多少帶上了比興象征的意味。它令人聯(lián)想到,這位幽居獨處、淪謫未歸的圣女仿佛在愛情上有某種朦朧的期待和希望,而這種期待和希望又總是象夢一樣的飄忽、渺茫。同樣地,當讀者們聯(lián)系“何處西南待好風”(《無題二首》之一)、“安得好風吹汝來”(《留贈畏之》)一類詩句來細加體味,也會隱隱約約感到“盡日靈風不滿旗”的描寫中暗透出一種好風不滿的遺憾和無所依托的幽怨。這種由縹緲之景、朦朧之情所融合成的幽渺迷蒙之境,極富象外之致,卻又帶有不確定的性質(zhì),略可意會,而難以言傳。這是一種典型的朦朧美。盡管它不免給人以霧里看花之感,但對于詩人所要表現(xiàn)的特殊對象—一位本身就帶有虛無縹緲氣息的“圣女”來說,卻又有其特具的和諧與適應!吧衽脑菈簟保ā稛o題二首》之二)。這夢一般的身姿面影、身世遭遇,夢一般的愛情期待和心靈嘆息,似乎正需要這夢一樣的氛圍來表現(xiàn)。
頸聯(lián)又由“淪謫”不歸、幽寂無托的“圣女”,聯(lián)想到處境與之不同的兩位仙女。道書上說,萼綠華年約二十,上下青衣,顏色絕整,于晉穆帝升平三年夜降羊權家,從此經(jīng)常往來,后授權尸解藥引其升仙。杜蘭香本是漁父在湘江岸邊收養(yǎng)的棄嬰,長大后有青童自天而降,攜其升天而去。臨上天時蘭香對漁父說:“我仙女也,有過謫人間,今去矣。”來無定所,蹤跡飄忽不定,說明并非“淪謫”塵世,困守一地;去未移時,說明終歸仙界,而不同于圣女之遲遲未歸。頷、頸兩聯(lián),一用烘托,一用反襯,將“圣女”淪謫不歸、長守幽寂之境的身世遭遇從不同的側面成功地表現(xiàn)出來了。
“玉郎會此通仙籍,憶向天階問紫芝。”玉郎,是天上掌管神仙名冊的仙官。通仙籍,指登仙界的資格(古稱登第入仕為通籍)。尾聯(lián)又從圣女眼前淪謫不歸的處境轉想她從前的情況,“憶”字貫通上下兩句。意思是說,遙想從前,職掌仙籍的玉郎仙官曾經(jīng)與圣女相會,幫助她登上仙界,那時的圣女曾在天宮的臺階上采取紫芝,過著悠閑自在的仙界生活,而此時卻淪謫塵世,凄寂無托,不能不慨然。一結以“憶”字喚起今昔之感,不言而黯然神傷。“天階問紫芝”與“巖扉碧蘚滋”正構成天上人間的鮮明對照。
這首詩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淪謫不歸、幽居無托的圣女形象。有的研究者認為詩人是托圣女以自寓,有的則認為是托圣女以寫女冠。實際上圣女、女冠、作者,不妨說是三位而一體:明賦圣女,實詠女冠,而詩人自己的“淪謫歸遲”之情也就借圣女形象隱隱傳出。所謂“圣女祠”,大約就是女道觀的異名,這從七律《圣女祠》中看得相當清楚。所不同的,只是《圣女祠》借詠圣女而寄作者愛情方面的幽渺之思,而《重過圣女祠》則借詠圣女而寄其身世沉淪之慨罷了。清人錢泳評“夢雨”一聯(lián)道:“作縹緲幽冥之語,而氣息自沉,故非鬼派”(《履園譚詩》)。由于其中融合了詩人自己遇合如夢、無所依托的人生體驗,詩歌的意境才能在縹緲中顯出沉郁。尾聯(lián)在回顧往昔中所透露的人間天上之感,也隱然有詩人的今昔之感寄寓在里面。
古詩詞鑒賞13
詩經(jīng) 秦風《小戎》
小戎俴收,五楘梁輈.
游環(huán)脅驅,陰靷鋈續(xù)。
文茵暢轂,駕我騏馵.
言念君子,溫其如玉。
在其板屋,亂我心曲。
四牡孔阜,六轡在手。
騏騧是中,騮驪是驂。
龍盾之合,鋈以觼軜。
言念君子,溫其在邑。
方何為期?胡然我念之。
俴駟孔群,厹矛鋈鐓。
蒙伐有苑,虎韔鏤膺。
交韔二弓,竹閉緄滕。
言念君子,載寢載興。
厭厭良人,秩秩德音。
【注釋】:
小戎:士兵所乘的車。
俴:音劍,淺的車廂
楘:音木,皮革
輈:音周,梁輈,曲轅。古時馬車上的一根彎曲的轅。形式像房屋的棟梁。上面有五處用皮條箍牢,所以稱以五楘
游環(huán):活動的環(huán),古時車前四馬連在一起就用游環(huán)結在馬頸套上,用它貫穿兩旁驂馬的外轡。
靷:音印,鋈:音誤,陰靷鋈續(xù):車上飾物
馵:音住,左蹄有白花或四蹄皆白的馬。
君子:此指在外從軍的丈夫。
板屋:木板蓋的'房屋,這是西戎,今甘肅一帶的民俗,比喻代指西戎。
騧:音瓜,黃馬黑喙
騮:紅黑色的馬。
驂:駟馬兩旁的馬。
觼:音決,有舌的環(huán),
軜:音納,轡繩
厹:矛,矛頭為三棱形的長矛,
鐓:音求,三偶矛下的金屬套。
韔:音唱,弓囊
竹閉緄滕:用竹制的弓架,以繩系在馳弓之里
【賞析】:
《小戎》描寫對出征西戎的丈夫的思念,既寫了思婦思念的深切,但更多的卻是對丈夫的贊美,并以此來加深思念的情感,同時也表現(xiàn)出內(nèi)心的慰藉。詩的構思層次顯豁,先寫兵車,再寫戰(zhàn)馬,最后寫兵器,這些正是從征將士的象征,而反復地描寫其華貴、精美,又正是陪襯主人公的英武高貴,而性格又溫柔如玉。這樣一個人物形象帶有后世儒將的特征,說《秦風》有華夏之聲,這在文化精神上正可見其共性。
古詩詞鑒賞14
風雨
唐代:李商隱
凄涼寶劍篇,羈泊欲窮年。
黃葉仍風雨,青樓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舊好隔良緣。
心斷新豐酒,銷愁斗幾千。
譯文
我雖然胸懷匡國之志,也有郭元振《寶劍篇》那樣充滿豪氣的詩篇,但卻不遇明主,長期羈旅在外虛度華年。
黃葉已經(jīng)衰枯,風雨仍在摧毀,豪門貴族的高樓里,闊人們正在輕歌曼舞,演奏著急管繁弦。
新交的朋友遭到澆薄世俗的非難,故舊日的老友又因層層阻隔而疏遠無緣。
心中想要斷絕這些苦惱焦煩,要用新豐美酒來銷愁解悶,管它價錢是十千還是八千。
注釋
這首詩取第三句詩中“風雨”二字為題,實為無題。
寶劍篇:為唐初郭震(字元振)所作詩篇名!缎绿茣す饌鳌份d,武則天召他談話,索其詩文,郭即呈上《寶劍篇》,中有句云:“非直接交游俠子,亦曾親近英雄人。何言中路遭捐棄,零落飄淪古岳邊。雖復沉埋無所用,猶能夜夜氣沖天!蔽鋭t天看后大加稱賞,立即加以重用。
羈泊:即羈旅飄泊。窮年:終生。
黃葉:用以自喻。仍:仍舊,依然。
青樓:青色的高樓。此泛指精美的樓房,即富貴人家。
新知:新的知交。遭薄俗:遇到輕薄的世俗。
舊好:舊日的好友。隔:阻隔,斷絕。
心斷:意絕。新豐:地名,在今陜西省臨潼縣東,古時以產(chǎn)美酒聞名!缎绿茣ゑR周傳》載,馬周不得意時,宿新豐旅店,店主人對他很冷淡,馬周便要了一斗八升酒獨酌。后得常何推薦,受到唐太宗的賞識,授監(jiān)察御史。
幾千:指酒價,美酒價格昂貴。
創(chuàng)作背景
李商隱早年受知于牛僧孺黨的令狐楚,登進士及第后又娶了李德裕黨人王茂元的女兒。牛李黨爭激烈,李黨失勢,令狐楚的兒子令狐绹長期執(zhí)政,排抑李商隱,使他成為了黨爭中的犧牲品。雖然他自己并不愿攀附牛李集團的任何一個,但他卻始終不能施展才具,實現(xiàn)政治抱負,一生四處漂泊寄跡幕府,窮愁潦倒。這首詩就抒寫他凄酸的生活境遇。
詩人簡介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nèi)(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于鄭州滎陽。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yōu)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于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鄉(xiāng)沁陽(今河南焦作市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為《李義山詩集》。
賞析
這首詩大約作于詩人晚年羈泊異鄉(xiāng)期間。是他在生命之火將要熄滅之前寫下的一曲慷慨不平的悲歌。
“凄涼寶劍篇,羈泊欲窮年”。一開頭就在一片蒼涼低沉的氣氛中展示出詩人的理想抱負與實際境遇的矛盾!秾殑ζ肥翘拼捌诿麑⒐衤渫匚从鰰r所寫的托物抒懷之作。詩借古劍埋土托寓才士不遇,磊落不平。后來郭元振上《寶劍篇》,深得武后賞愛,他終于實現(xiàn)匡國濟世之志。這里暗用此典。意旨為自己盡管也懷有象郭元振那樣的宏才大略和匡國濟世的熱情,卻沒有他那樣的幸運,只能將滿腔懷才不遇的悲憤,羈旅飄泊的凄涼托之于詩歌。首句中的“寶劍篇”,系借指自己抒發(fā)不遇之感的詩作,故用“凄涼”來形容。從字面看,兩句中“凄涼”“羈泊”連用,再加上用“欲窮年”更加突出凄涼漂泊生涯的永無止境。但“寶劍篇”這個典故本身在讀者腦海中引起的聯(lián)想,卻是在羈旅飄泊的凄涼中蘊育著一股寶劍塵埋的郁勃不平之氣。
頷聯(lián)“黃葉仍風雨,青樓自管弦。”進一步抒寫羈泊異鄉(xiāng)期間風雨凄涼的人生感受。上句觸物興感,實中寓虛,用風雨中飄落滿地的黃葉象征自己不幸的身世遭遇,與下句實寫青樓管弦正形成一寂一喧的鮮明強烈對比,形象地展現(xiàn)出沉淪寒士與青樓豪貴苦樂懸殊、冷熱迥異的兩幅對立的人生圖景。兩句中“仍”“自”二字,開合相應,“仍”是更、兼之意。黃葉本已凋落,再加風雨摧殘,其凄涼景象令人觸目神傷。
它不僅用寫出風雨之無情和不幸之重沓,而且有力地加重渲染了內(nèi)心難以忍受的痛苦。“自”字既有轉折意味,又含“自顧”之意,勾勒出青樓豪貴得意縱恣、自顧享樂、無視人間憂苦的情景。它與“仍”字對應,正顯示出苦者自苦、樂者自樂那樣一種冷酷的社會現(xiàn)實和人情關系,而詩人對這種社會現(xiàn)實的憤激不平,卻是通過這種含而不露的藝術手法表現(xiàn)出來。
在羈泊異鄉(xiāng)的凄涼孤孑境況中,友誼的溫暖往往是對寂寞心靈的一種慰藉,頸聯(lián)“新知遭薄俗,舊好隔良緣”。引出對“新知”“舊好”的思念。但思憶反而給心靈帶來更深的痛苦——“新知遭薄俗,舊好隔良緣。”新交的朋友遭到澆薄世俗的詆毀,舊日的'知交也關系疏遠,良緣阻隔。兩句中一“遭”一“隔”,寫出了詩人在現(xiàn)實中孑然孤獨的困境,也蘊含了詩人對“薄俗”的強烈不滿。凄冷的人間風雨,已經(jīng)滲透到朋友知交中,茫茫人世,似乎只剩下冰涼的雨簾,再也找不到任何一個溫暖的角落了。
惟一能使凄涼的心得到暫時溫暖的便只剩下酒:
“心斷新豐酒,銷愁斗幾千?”馬周落拓未遇時,西游長安,宿新豐旅舍。店主人只顧接待商販,對馬周頗為冷遇。馬周只好取酒獨酌。后來馬周得到皇帝賞識,身居高位。詩人想到自己只有馬周當初懷才未遇時的落拓,卻無馬周后來的幸運,所以只有盼望著用新豐美酒一澆胸中塊壘?墒橇b泊異鄉(xiāng),遠離京華,即使想象馬周失意時一樣取新豐美酒獨酌也不可獲得,所以說“心斷”。通過層層回旋曲折,詩人內(nèi)心的郁積苦悶終于發(fā)抒到極致。末句以問語作收,似結非結,正給人留下苦悶無法排遣、心緒茫然的印象。
題稱“風雨”,是一個象征性的題目,象征著包圍、壓抑、摧殘才智之士的冷酷的社會現(xiàn)實和社會氛圍。但它又不單純表現(xiàn)了人間風雨的凄冷,而是在表現(xiàn)它的同時透露了詩人內(nèi)在的濟世熱情與熱愛生命的熱情。首、尾兩聯(lián),暗用郭元振、馬周故事,不只是作為自己當前境遇的一種反襯,同時也表露出對唐初開明政治的向往和匡世濟時的強烈要求。即使是正面抒寫自己的孤孑、凄涼與苦悶,也都表現(xiàn)出一種憤郁不平和掙脫苦悶的企圖,于是使得環(huán)境的冷與內(nèi)心的熱的相互映襯,獲得矛盾統(tǒng)一。
古詩詞鑒賞15
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
二十里中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
譯文:那一年騎馬經(jīng)過錦官城的西面時,曾為絢麗的梅花陶醉,曾為此在那里喝酒欣賞并大醉了一場。
從青羊宮到浣花溪,二十多里路,梅花的香氣未曾間斷,令人陶醉。
注釋:錦城:現(xiàn)在的成都。
鑒賞:古代文人說起梅花,一般都是“梅花香自苦寒來”或是“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連陸游自己也說“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傊,都是寒冬凌翹,一副高冷孤傲的姿態(tài),用來象征人的精神啦,品格啦,讓人讀起來有點負擔。
今天這首梅花詩,很不一樣,這大概是梅花在古代詩歌里最輕松的`一次。
創(chuàng)作背景:陸游罷官后,蟄居山陰,看到山陰的梅花,回想起他在四川十年的生活,所以寫下了這首詩。
在錦城,就是今天的成都,陸游騎著馬,在梅花叢中,一邊走馬一邊喝酒,直到醉如爛泥,卻還記得一路上梅花的香味。梅花在這里,沒有什么象征意味,只代表它本身,可光它本身,就已經(jīng)有無限的風情和遐想了。
【古詩詞鑒賞】相關文章:
古詩詞鑒賞12-21
古詩詞鑒賞09-14
古詩詞鑒賞01-06
《稻田》古詩詞鑒賞10-22
春寒古詩詞鑒賞03-13
《精衛(wèi)》古詩詞鑒賞11-09
《春雪》古詩詞鑒賞10-30
塞下曲古詩詞鑒賞12-27
《孤雁》古詩詞鑒賞12-27
無題古詩詞鑒賞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