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做人爱视频免费,97久久精品人人搡人妻人人玩,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999zyz玖玖资源站永久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唐宋古詩詞鑒賞

時間:2023-03-17 18:30:53 古詩詞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唐宋古詩詞鑒賞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古詩吧,古詩有固定的詩行,也會有固定的體式。你知道什么樣的古詩才經典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唐宋古詩詞鑒賞 ,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唐宋古詩詞鑒賞

唐宋古詩詞鑒賞 1

  望月懷遠·賞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這是一首羈旅詩,寫的是詩人客居他鄉,望月思念遠方親人,表達其對遠方親人的深切懷念。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開始兩句詩人用樸素自然的筆觸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壯麗的月亮初升的景象。海面上冉冉升起一輪皎潔的月亮,詩人此時想,與自己遠隔天涯的親人們此時可能也在對月相思。詩人由景入情,自然過渡聯想到家中的親人。在這里本應該是詩人非常想念親人,而詩人卻對面著墨,想到親人在此時也在思念他的情形,可見詩人構思之巧妙,同時,親人思念他的情形寫得越清晰,表明詩人自己對家人的思念越深切。其中一個“生”字,運用得非常生動恰當,動感十足。這和前面我們講到的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中“海上明月同潮生”詩句中的“生”一樣的精妙。“天涯共此時”暗用了謝莊《月賦》中“隔千里兮共明月”的句意,這句話之前的“海上”、“天涯”勾勒出的壯麗畫面,使這一句“天涯共此時”展現的境界更為遼闊明朗。第一句寫的是望月實景,第二句是詩人自己想到的.,詩文在開始便情景交融,虛實結合,定格了整首詩的環境背景,總攬全詩,而之后的抒情都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的。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這是詩人由前面的想象又轉到現實生活,寫詩人望月回來想要就寢卻無法安眠的心理。這兩句的意思是,多情人抱怨這漫漫長夜,一整夜對月相思,無法入眠。詩人因為思念而無法入睡,因為無法入睡所以抱怨夜晚太長。這一系列的動作體現了詩人內心煩躁,苦思無法安寧。一個“怨”字飽含了詩人內心因為思念而產生的深深的痛。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詩人思念遠方的親人,徹夜難眠,吹滅燭燈后,更喜愛月光的皎潔圓滿,于是披衣走出屋外,望月凝思,就這樣不知道過了多長時間,直到露水沾濕了衣裳才從思念情緒中醒悟過來。此時詩人表面上是去欣賞月亮,實則是深深地沉浸在了對家鄉親人的懷想中,這更突出了詩人思親之切。因望月而懷念親人,因為懷念親人而去望月,兩相照應,表現出了詩人幽遠的懷鄉情。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這兩句寫詩人思念親人卻不能相見,于是就產生了把月亮捧起送給親人的想法。這兩句的意思是,但是怎么能贈給遠方的親人呢,還是回去安寢吧,也許在夢里能夠有相見的機會。其中充斥了詩人無法見到親人的無奈心情。晉人陸機擬古詩《明月何皎皎》中有“照之有余輝,攬之不盈手”,詩人借此更襯托出他思念遠方親人的真摯情感,使詩的懷遠之情更含蘊、更細膩。詩文在詩人希望與失望的矛盾心情中結束了,余韻猶存,意味深遠。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該詩通篇緊緊圍繞“望月”和“懷遠”這個線索,通過“望月”懷遠,然后,又通過“懷遠”無法入眠而“望月”,雖寫思念而情緒不過度感傷,情深真純。同時詩人無論是寫月還是寫詩人懷遠的煩躁心理都是恰到好處,細致入微。頷聯一改律詩工整的對偶,而是使用了流水對形式,使詩文顯得更為自然、貼切、親切感人。張九齡這種自然質樸的文風對之后的孟浩然、王維等詩人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后人點評】

  郭云:清渾不著,又不佻薄,較杜審言《望月》更有余味。(《增定評注唐詩正聲》)

唐宋古詩詞鑒賞 2

  宿建德江·賞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曾前往長安、洛陽求取功名,求仕無成,于是,又游歷吳越一帶。這首詩就大概作于游歷吳越的途中,詩中表達了羈旅愁思。

  從“移舟泊煙渚”句可見詩人以行船停靠在煙霧迷茫的小洲邊的畫面為開頭,不以或船行在途中,或詩人出發為背景,而是獨辟蹊徑,精取這樣一個靜謐的背景,烘托了整首詩的氣氛,為詩文下邊的抒情做鋪墊。

  “日暮客愁新”,這一句是整首詩的中心句,“日暮”兩字承接上一句的“泊”和“煙”,日暮西山,所以船要停泊靠岸。同時它又引出了“客愁新”,《王風·君子于役》中有:“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寫的'是黃昏中婦人思夫的情景。可見這樣黃昏的景色,總是會引起人們的愁緒,孟浩然也不例外。詩人雖然在這里露出一個“愁”字,但沒有深寫,而是筆調一轉又開始描寫景物。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詩人用一對寫景的句子,將自己的種種愁緒化入到無邊無盡的景中。暮色蒼蒼,平野遼闊,天空好像比樹木還要低;清澈江水中的月影,和游子好似最親近。“曠”和“低”相互映襯,“清”和“近”相互襯托,詩人選取了這個只有在舟中才能領略到的獨特江景,寄寓他內心的愁緒。在寂靜的夜色中,詩人終于發現明月還和游子親近,這頓然使愁苦的心情寬慰了許多。詩人看到水中明月又會想到什么呢?詩文寫到此突然停止,言止而意未盡,讓人產生無限的遐想。雖然有明月陪伴可以稍稍安心,但是重重愁緒又怎么能是一個明月就能驅散得了的呢?詩人沒有在最后鋪陳寫月就說明了這點。其實這其中不僅僅是鄉愁,結合孟浩然苦讀詩書三十多年,最后求取功名卻處處碰壁、一事無成這個經歷,可知他心中自然愁緒難消。在客居他鄉之時,他思念家鄉,也不免因為自己的坎坷求仕之路而惆悵滿懷。整首詩中的幽靜氣氛,恰恰反襯了詩人心潮澎湃,內心無法平靜。

  孟浩然的這首五言絕句,短短四句,卻情景交融,景色淡中有味,感情表達含而不露,意蘊無窮,思緒和景色和諧統一,精練巧妙,渾然天成。

  【后人點評】

  《唐人絕句精華》:詩家有情在景中之說,此詩是也。

唐宋古詩詞鑒賞 3

  長干行·賞析·李白

  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

  十四為君婦,羞顏未嘗開。

  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會。

  十五始展眉,愿同塵與灰。

  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

  十六君遠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觸,猿聲天上哀。

  門前遲行跡,一一生綠苔。

  苔深不能掃,落葉秋風早。

  八月蝴蝶黃,雙飛西園草。

  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

  早晚下三巴,預將書報家。

  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

  這首詩是以一位少婦回憶自己和丈夫的結合到離別的人生經歷,表達了少婦對遠離家鄉丈夫的懷戀。

  前六句(從“妾發初覆額”到“兩小無嫌猜”),主要描繪了少婦和丈夫幼時一起玩耍的活潑快樂、天真可愛的形象。表現了少婦和丈夫之間親密無間的友誼。“折”、“劇”、“騎”、“弄”這些動詞將兩人童年時可愛的形象靈活現地表現了出來,非常形象生動,文字活潑歡快。

  接著詩文以年齡為界限,描寫了少婦的婚后生活。

  從“十四為君婦”到“千喚不一會”,描寫了少婦剛剛出嫁時羞怯、可愛的形象。用筆細膩,刻畫真實。

  從“十五不可觸”到“豈上望夫臺”,敘述了少婦婚后開始顯露出幸福表情,和丈夫的感情親親密密、如膠似漆。同時這里用了尾生抱柱和望夫臺這兩個典故,強烈地渲染了少婦對丈夫忠貞不渝的感情。但是這樣美滿的生活沒有過多長時間,一個“豈”字暗示后邊的分別,起到了轉折作用,詩文自然過渡到了下邊的'分別。同時這個字也暗含了少婦對和丈夫在一起的幸福生活的懷念和對與丈夫分別的無奈之情。

  從“十六君遠行”到“瞿塘滟滪堆”,這四句描寫的是丈夫遠行,少婦在家日夜掛念的情景。少婦沒有丈夫的消息,所以,心中思緒萬千,突然想到了滟滪堆,那個地方最容易出事故。詩中精選了一個“滟滪堆”,生動地刻畫了少婦內心的心理變化。仿佛正在眉頭緊鎖,擔心丈夫的少婦就在眼前。“猿聲天上哀”烘托了少婦內心的深深擔憂。

  “門前舊行跡”到“坐愁紅顏老”這八句,主要描寫的是少婦苦苦等待和因景引發思念。在門前等待丈夫留下的蹤跡,門前已經長了青苔,夏天過去秋天到了,少婦還在盼望、等待著丈夫歸來,看到八月里的蝴蝶成雙成對地在草間飛翔,不禁感嘆時間流逝,容顏易老,所以,就更加盼望丈夫早歸。“早”字突出了時間流逝之快,少婦不禁有些驚訝。這里詩人用委婉流利的語言表達了少婦思夫之情。

  最后四句是少婦對丈夫的直接傾訴,意思是什么時候你才能從三巴沿江回來,回來前先寄回書信來,我去迎接夫君不怕路途遠,直到七百里外的長風沙。這里用夸張的手法,強有力地表現了少婦渴望見到丈夫的強烈愿望,體現了少婦對丈夫熱烈而深沉的愛。所有的回憶都是為這最后一句的直抒胸臆積累感情,最后一句將少婦內心強烈的愛意,暢快淋漓地表達了出來,使整首詩的情感達到了高潮。

  這首五言古詩敘事有血有肉,充滿生活情趣,對少婦心理的刻畫細膩、真實,融情于景,敘事和抒情結合,感情真摯動人、熱烈奔放。

  【后人點評】

  清人愛新覺羅·弘歷:兒女子情事,直從胸臆間流出,縈迂回折,一往情深。(《唐宋詩醇》)

唐宋古詩詞鑒賞 4

  月夜憶舍弟·賞析·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九月,史思明從范陽起兵南下,攻陷汴州,逼近洛陽,山東、河南等地都處在戰亂中,杜甫的幾個弟弟就分散在這些地區,戰亂中音信全無,于是,引起了詩人無限的擔憂和思念,便作下這首詩寄托自己的心情。

  詩人在詩文的開始分別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描繪了一幅蒼涼、孤寂的邊塞景象,“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戍樓的更鼓阻斷了人們的行路,天邊的一只大雁在孤鳴。一只孤雁的鳴叫沒有打破第一句的沉悶,反倒是以動襯靜,反襯了這種沉悶的氣氛,使詩人筆下的環境更加單調冷寂。“斷人行”點明了社會環境,體現了戰事持續久且頻繁,所以道路都受阻。這兩句詩烘托了悲哀凄涼的氛圍,也點明了詩人寫作的背景環境,這樣寂寥的蒼涼的環境更容易引起人們的離愁別緒。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這兩句描寫點題,描寫了月夜的環境,也點出了詩人寫作的時間,即一個有白霧的夜晚。白露在月亮清輝的照耀下越發顯得清冷。“月是故鄉明”,這一句不似寫露那樣客觀描寫景物,詩人在月中融入了自己的感情。各地明月都是一樣的,但是在詩人眼里,故鄉的月亮分外的明亮,而且充滿了肯定色彩。其實,這里表現了詩人內心的'微妙變化,表明詩人對家鄉的分外懷念之情。這兩句寫得雄健有力。“月是”這一句自然引出了文章的主題,即詩人兄弟之情。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詩人直接表達了自己的擔憂,詩人在這樣悲傷的環境中想到同胞兄弟們音信全無、生死不知,擔憂之情可見一斑。所以,這兩句表達的感情也是非常沉痛的。弟兄離散,家已經不存在了,感情悲傷真摯。這兩句詩非常具有代表性,概括了安史之亂中廣大百姓的共同遭遇。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緊承第五、第六句,詩人進一步說明自己的憂慮心情。兄弟們四處離散,在平日里寄書就難以保證到達,更何況是現在戰亂紛繁的時候呢,所以,親人生死難料啊,言外之意,充滿了詩人深深的擔憂和眷念之情。

  這首五律,語約義豐,結構緊密,上下承接自然。

  【后人點評】

  宋人王得臣:杜子美善于用故事及常語,多離析或倒句,則語峻而體健,意亦深穩,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是也。(《麈史》卷中)

唐宋古詩詞鑒賞 5

  趙佶《燕山亭·北行見杏花》

  裁剪冰綃,輕疊數重,淡著胭脂勻注。新樣靚妝,艷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易得凋零,更多少無情風雨。愁苦。問院落凄涼,幾番春暮。

  憑寄離恨重重,這雙燕,何曾會人言語。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怎不思量,除夢里有時曾去。無據。和夢也新來不做。

  【翻譯】

  剪裁好白色的絲綢,輕輕疊成數層,又將淡淡的胭脂均勻的涂抹,時髦的漂亮衣服,艷麗的色彩融入四溢的清香,簡直羞殺了天上的蕊珠宮女。紅顏易凋零,更何況,經歷了多少無情的風雨,面對愁苦的情景,扣問凄涼的院落,還要經受幾番春暮。誰幫我寄去重重的離愁,這雙飛的燕子哪里懂得人間的苦痛。天遙地迵,萬水千山阻隔,哪里知道故園今在何處?只有在夢中有時曾去。就連夢也難做成,因我痛苦的徹夜難眠。

  【賞析】

  此詞是宋徽宗趙佶于1127年與其子欽宗趙桓被金兵擄往北方時途中所寫,是作者身世、遭遇的悲慘寫照。全詞通過寫杏花的凋零,借以哀傷自己悲苦無告、橫遭摧殘的命運。

  詞之上片先以細膩的筆觸工筆、描繪杏花,外形而及神態,勾勒出一幅絢麗的杏花圖。近寫、細寫杏花,是對一朵朵杏花的形態、色澤的具體形容。杏花的瓣兒好似一疊疊冰清玉潔的縑綢,經過巧手裁剪出重重花瓣,又逐步勻稱地暈染上淺淡的胭脂。朵朵花兒都是那樣精美絕倫地呈現人們眼前。“新樣”三句,先以杏花比擬為裝束入時而勻施粉黛的美人,她容顏光艷照人,散發出陣陣暖香,勝過天上蕊珠宮里的仙女。“羞殺”兩字,是說連天上仙女看見她都要自愧不如,由此進一步襯托出杏花的形態、色澤和芳香都是不同于凡俗之花,也充分表現了杏花盛放時的動人景象。

  以下筆鋒突轉,描寫杏花遭到風雨摧殘后的黯淡場景。春日絢麗非常,正如柳永《木蘭花慢》中所云:“正艷杏燒林,緗桃繡野,芳景如屏。”但為時不久就逐漸凋謝,又經受不住料峭春寒和無情風雨的摧殘,終于花落枝空;更可嘆的是暮春之時,庭院無人,美景已隨春光逝去,顯得那樣凄涼冷寂。這里不僅是憐惜杏花,而且也兼以自憐。試想作者以帝王之尊,降為階下之囚,流徙至千里之外,其心情之愁苦非筆墨所能形容,杏花的爛漫和易得凋零引起他的,種種感慨和聯想,往事和現實交雜一起,使他感到杏花凋零,猶有人憐,而自身淪落,卻只空有“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無窮慨恨。”愁苦“之下接一”問“字,其含意與李后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亦相仿佛。

  詞之下片,以杏花的由盛而衰暗示作者自身的境遇,抒寫詞人對自身遭遇的沉痛哀訴,表達出詞人內心的'無限苦痛。前三句寫一路行來,忽見燕兒雙雙,從南方飛回尋覓舊巢,不禁有所觸發,本想托付燕兒寄去重重離恨,再一想它們又怎么能夠領會和傳達自己的千言萬語?但除此以外又將憑誰傳遞音問呢?作者這里借著問燕表露出音訊斷絕以后的思念之情。“天遙”兩句嘆息自己父子降為臣虜,與宗室臣僚三千余人被驅趕著向北行去,路途是那樣的遙遠,艱辛地跋涉了無數山山水水,“天遙地遠,萬水千山”這八個字,概括出他被押解途中所受的種種折磨。回首南望,再也見不到汴京故宮,真可以說是“別時容易見時難”了。

  以下緊接上句,以反詰說明懷念故國之情,然而,“故宮何處”點出連望見都不可能,只能求之于夢寐之間了。夢中幾度重臨舊地,帶來了片刻的慰安。結尾兩句寫絕望之情。晏幾道《阮郎歸》末兩句“夢魂縱有也成虛,那堪和夢無”,秦觀《阮郎歸》結尾“衡陽猶有雁傳書,郴陽和雁無”,都是同樣意思。夢中的一切,本來是虛無空幻的,但近來連夢都不做,真是一點希望也沒有了,反映出內心百折千回,可說是哀痛已極,肝腸斷絕之音。

  作者乃北宋著名書畫家,其繪畫重高寫生,以精工通真著稱于世。這種手法于此詞的景物刻畫中也有所體現,尤其上片對杏花的描繪,頗具工筆畫的意蘊。

唐宋古詩詞鑒賞 6

  周邦彥《蘇幕遮·燎沈香》

  燎沉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注釋】

  ①燎:燒。

  ②沈香:木名,其芯材可作熏香料。沈,現寫作沉。沈(沉)香,一種名貴香料,置水中則下沉,故又名沉水香,其香味可辟惡氣。

  ③溽(rù)暑:潮濕的暑氣。沈約《休沐寄懷》:“臨池清溽暑,開幌望高秋。”溽,濕潤潮濕。

  ④呼晴:喚晴。舊有鳥鳴可占晴雨之說。

  ⑤侵曉:快天亮的時候。侵,漸近。

  ⑥宿雨:昨夜下的雨。

  ⑦清圓:清潤圓正。

  ⑧一一風荷舉:意味荷葉迎著晨風,每一片荷葉都挺出水面。舉,擎起。司空圖《王官二首》詩:“風荷似醉和花舞,沙鳥無情伴客閑。”

  ⑨吳門:古吳縣城亦稱吳門,即今之江蘇蘇州,此處以吳門泛指江南一帶。作者乃江南錢塘人。

  ⑩長安:原指今西安,唐以前此地久作都城,故后世每借指京都。詞中借指汴京,今河南開封。

  ⑾旅:客居。

  ⑿楫:劃船的短槳。

  ⒀芙蓉浦:有荷花的水邊。有溪澗可通的荷花塘。詞中指杭州西湖。唐張宗昌《太平公主山亭侍宴》詩:“折桂芙蓉浦,吹蕭明月灣。”浦,水灣、河流。芙蓉,又叫“芙蕖”,荷花的別稱。

  【譯文】

  細焚沉香,來消除夏天悶熱潮濕的暑氣。鳥雀鳴叫呼喚著晴天(舊有鳥鳴可占雨之說),拂曉時分我偷偷聽它們在屋檐下的“言語”。荷葉上初出的陽光曬干了昨夜的雨,水面上的荷花清潤圓正,荷葉迎著晨風,每一片荷葉都挺出水面。(看到這風景)我想到遙遠的故鄉,何日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吳越一帶,長久地客居長安。五月,我故鄉的小時候的伙伴是否在想我,劃著一葉扁舟,在我的夢中來到了過去的荷花塘(詞中指杭州西湖)。

  【賞析】

  這首詞雖寫久居汴京與消夏思歸的情思,但卻以描繪荷花的風神而著稱于世。

  上片寫醒后之所感、所聞、所見。首四句寫時間與季節的特點,看似平常,實則頗具匠心,用筆不茍。“燎沉香”句,雖可構成煙霧繚繞的畫面,但這句并非動作的刻畫,而是就嗅覺這方面來描述的。作者剛剛醒來,便嗅到昨夜點燃的沉香仍彌漫室內,那使人感到悶熱的暑氣,已經消失。“消溽暑”句,包括觸覺上的反應,這是作者醒后的第一個感受。“鳥雀呼晴”是醒后的第二個感受,這是從聽覺方面來寫的。溽暑消失,天氣放晴,故鳥雀也十分活躍,從爭噪的鳴聲之中透露出雨后新晴帶來的喜悅。這首詞與“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的意境大體相同,不同的是這首詞寫的是盛夏的清晨,而孟浩然寫的是“春曉”。“侵曉窺檐語”,是醒后的第三個感受,是從視覺方面來寫的,對“呼晴”作進一步的補充。作者聽到鳥雀的歡叫之聲以后,由于關心天氣的陰晴,他立即睜開眼簾朝窗外望去,富先看到的便是雀兒們映著晚色,立在屋檐上往下窺視,一邊彼此叫個不停。“語”,在這里不光是鳴聲,而是側重于刻畫鳥鳴時搖頭張口與尾部翕張抖顫的動作,這是視覺的形象。上四句是第一層。“葉上初陽干宿雨”三句是第二層。這兩句是詞中的重點,是詞人來至戶外之所見。“初陽,接“晴”“宿雨”承“溽暑”。荷葉上反映出旭日的光彩,進一步把“晴”字形象化、具體化了。“宿雨”的被蒸發、被曬干,不僅在點染“晴”字,同時還扣緊“溽暑”這一季節特點。這句很象特寫鏡頭,連荷葉上的雨滴以及雨滴被“干”掉的過程也都被攝進畫面。形象如此逼真!“水面清圓”是“葉上”一句的擴大。作者把鏡頭遠遠拉開、推高,然后居高臨下,俯視整個荷塘,終于攝下那鋪滿水面的圓圓荷葉。繼之,又把鏡頭拉下,轉移角度,進行水平攝影,鏡頭在水面上緩緩推進:那一株株亭亭玉立的荷葉,仿佛由什么人高高擎起,在晨風中搖曳生姿,在鏡頭面前紛紛后退。這三句,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運用不同的鏡頭攝下了荷花豐富多彩、栩栩如生的形象。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贊美這幾句說:“真能得荷花之神理者。”

  下片,寫對故鄉的懷念。前四句是思歸。換頭兩句故作推宕。詞筆由實轉虛,從面前的荷花想到遙遠的故鄉,引出深沉的鄉愁。“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兩句承前,把空間的想象落實在兩個點上:一是“吳門”,一是“長安”。但仍以荷花把兩地牽連。“五月”三句寫夢游。這三句把孤立的兩點進一步縮小并使之具體化。“吳門”化作“漁郎”,“長安”化作作者自己。“五月”二字是串接時間的長線,它一頭挽住過去,一頭接通現今(“溽暑”),甚至牽連到作者的夢境。“夢入芙蓉浦”終于把時間與空間的距離縮短,使作者思歸之心得到片刻的滿足。下片抒情,敘寫夢境,情中見景,并以逆挽手法呼應起句,補足“水面清圓”的畫面。

  這首詞的內容很簡單,全篇六十二字,寫的不外是荷花以及與荷花有關的情事。但是,作者善于把荷花的形象以及與之有關的情事集中起來,從不同的側面、不同的角度來加以烘托,于是,作者的美感便層次清晰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受。這一點集中體現于詞的上片。上片七句,雖然構成的側面有所不同,但,可貴的`是,其中每一句都帶有動作性或視覺性,幾乎句句都可構成一個或幾個畫面,構成角度不同的鏡頭。鏡頭與鏡頭之間的連結媒介幾乎被作者壓縮到絕無僅有的微小程度。作者的情思,作者的美感是靠畫面、靠鏡頭的組接,靠蒙太奇表現出來的。

  本詞以荷花為焦點,并從這一點上散射開來,最后又集中在這一點上加以收束。全詞可分四層,上片前四句是一層,烘托五月雨后清晨的氣氛。后三句多側面刻畫荷花的風神。下片前四句是一層,分別疊印出“吳門”與“長安”兩個不同的地點。后三句又以“夢入芙蓉浦”把前幾層散射出的側面加以歸結、收束。

  周邦彥是善于使用藝術語言的大師,他往往運用優美的語詞來創造生動的形象,有時精雕細刻,富艷精工;有時用典,融化古人的詩句人詞。但這首詞卻既未用典,也未融化前人的詩句,而主要是用從生活中提煉出的詞語,準確而又生動地表現出荷花的風神,抒寫了自己的鄉愁,有一種從容雅淡、自然清新的風韻。

唐宋古詩詞鑒賞 7

  周邦彥《蘭陵王·柳》

  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

  閑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在天北。

  凄惻,恨堆積!漸別浦縈回,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里,淚暗滴。

  【注釋】

  ⑴直:柳陰連成一條直線。

  ⑵煙:薄霧。弄:飄拂。

  ⑶隋堤:汴河之堤,隋煬帝時所修。

  ⑷飄綿:指柳絮隨風飄揚。行色:行為出發時情狀。

  ⑸京華:京師。

  ⑹長亭:路旁供行人休息或送別的亭子。

  ⑺柔條:柳枝。古人有折柳贈別之習。

  ⑻舊蹤跡:過去的情狀。

  ⑼趁:逐,追隨。哀弦:哀怨的樂聲。

  ⑽離席:送別的筵席。

  ⑾寒食:清明前一天為寒食。榆火:朝廷于清明節取榆、柳之火以賜百官。

  ⑿迢遞:遙遠。驛:驛站。

  ⒀望人:送行人。

  ⒁凄惻:悲傷。

  ⒂漸:正當。別浦:水流分支的地方。

  ⒃津堠:碼頭上守望的地方。津:渡口。堠:哨所。岑寂:空寂靜謐。

  ⒄冉冉:慢慢移動的樣子。

  ⒅念:想到。月榭:月光下的樓臺。

  ⒆露橋:布滿露珠的橋梁。

  【譯文】

  正午的柳蔭直直地落下,

  霧靄中,絲絲柳枝隨風擺動。

  在古老的隋堤上,

  曾經多少次看見柳絮飛舞,

  把匆匆離去的人相送。

  每次都登上高臺向故鄉了望,

  杭州遠隔山水一重又一重。

  旅居京城使我厭倦,

  可有誰知道我心中的隱痛?

  在這十里長亭的路上,

  我折下的柳條有上千枝,

  可總是年復一年地把他人相送。

  我趁著閑暇到了郊外,

  本來是為了尋找舊日的行蹤,

  不料又逢上筵席給朋友餞行。

  華燈照耀,我舉起了酒杯,

  哀怨的音樂在空中飄動。

  驛站旁的梨花已經盛開,

  提醒我寒食節就要到了,

  人們將把榆柳的薪火取用。

  我滿懷愁緒看著船像箭一樣離開,

  梢公的竹篙插進溫暖的水波,

  頻頻地朝前撐動。

  等船上的客人回頭相看,

  驛站遠遠地拋在后面,

  端的離開了讓人愁煩的京城。

  他想要再看一眼天北的我喲,

  卻發現已經是一片蒙朧。

  我孤零零地十分凄慘,

  堆積的愁恨有千萬重。

  送別的河岸迂回曲折,

  渡口的土堡一片寂靜。

  春色一天天濃了,

  斜陽掛在半空。

  我不禁想起那次攜手,

  在水榭游玩,月光溶溶。

  我們一起在露珠盈盈的橋頭,

  聽人吹笛到曲終……

  唉,回憶往事,

  如同是一場大夢。

  我暗中不斷垂淚,

  難以排遣的是那永遠的隱痛。

  【賞析】

  自從清代周濟《宋四家詞選》說這首詞是“客中送客”以來,注家多采其說,認為是一首送別詞。胡云翼先生《宋詞選》更進而認為是“借送別來表達自己‘京華倦客’的抑郁心情。”把它解釋為送別詞固然不是講不通,但畢竟不算十分貼切。其實這首詞是周邦彥寫自己離開京華時的心情。此時他已倦游京華,卻還留戀著那里的情人,回想和她來往的舊事,戀戀不舍地乘船離去。宋張端義《貴耳集》說周邦彥和名妓李師師相好,得罪了宋徽宗,被押出都門。李師師置酒送別時,周邦彥寫了這首詞。王國維在《清真先生遺事》中已辨明其妄。但是這個傳說至少可以說明,在宋代,人們是把它理解為周邦彥離開京華時所作。那段風流故事當然不可信,但這樣的理解恐怕是不差的。

  這首詞的題目是“柳”,內容卻不是詠柳,而是傷別。古代有折柳送別的習俗,所以詩詞里常用柳來渲染別情。隋無名氏的《送別》:“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便是人們熟悉的一個例子。周邦彥這首詞也是這樣,它一上來就寫柳陰、寫柳絲、寫柳絮、寫柳條,先將離愁別緒借著柳樹渲染了一番。

  “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這個“直”字不妨從兩方面體會。時當正午,日懸中天,柳樹的陰影不偏不倚直鋪在地上,此其一。長堤之上,柳樹成行,柳陰沿長堤伸展開來,劃出一道直線,此其二。“柳陰直”三字有一種類似繪畫中透視的效果。“煙里絲絲弄碧”轉而寫柳絲。新生的柳枝細長柔嫩,像絲一樣。它們仿佛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就故意飄拂著以顯示自己的美。柳絲的碧色透過春天的煙靄看去,更有一種朦朧的美。

  以上寫的是自己這次離開京華時在隋堤上所見的柳色。但這樣的柳色已不止見了一次,那是為別人送行時看到的:“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隋堤,指汴京附近汴河的堤,因為汴河是隋朝開的,所以稱隋堤。“行色”,行人出發前的景象。誰送行色呢?柳。怎樣送行色呢?“拂水飄綿。”這四個字錘煉得十分精工,生動地摹畫出柳樹依依惜別的情態。那時詞人登上高堤眺望故鄉,別人的回歸觸動了自己的鄉情。這個厭倦了京華生活的客子的悵惘與憂愁有誰能理解呢:“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隋堤柳只管向行人拂水飄綿表示惜別之情,并沒有顧到送行的京華倦客。其實,那欲歸不得的倦客,他的心情才更悲凄呢!

  接著,詞人撇開自己,將思緒又引回到柳樹上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古時驛路上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亭是供人休息的地方,也是送別的地方。詞人設想,在長亭路上,年復一年,送別時折斷的柳條恐怕要超過千尺了。這幾句表面看來是愛惜柳樹,而深層的涵義卻是感嘆人間離別的頻繁。情深意摯,耐人尋味。

  上片借隋堤柳烘托了離別的氣氛,中片便抒寫自己的別情。“閑尋舊蹤跡”這一句讀時容易忽略。那“尋”字,并不是在隋堤上走來走去地尋找。“蹤跡”,也不是自己到過的地方。“尋”是尋思、追憶、回想的意思。“蹤跡”指往事而言。“閑尋舊蹤跡”,就是追憶往事的意思。為什么說“閑”呢?當船將開未開之際,詞人忙著和人告別,不得閑靜。這時船已啟程,周圍靜了下來,自己的心也閑下來了,就很自然地要回憶京華的往事。這就是“閑尋”二字的意味。現代人也會有類似的經驗,親友到月臺上送別,火車開動之前免不了有一番激動和熱鬧。等車開動以后,坐在車上靜下心來,便去回想親友的音容乃至別前的一些生活細節。這就是“閑尋舊蹤跡”。那么,此時周邦彥想起了什么呢?“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有的注釋說這是寫眼前的送別,恐不妥。眼前如是“燈照離席”,已到夜晚,后面又說“斜陽冉冉”,時間如何接得上?所以這應是船開以后尋思舊事。在寒食節前的一個晚上,情人為他送別。在送別的'宴席上燈燭閃爍,伴著哀傷的樂曲飲酒。此情此景真是難以忘懷啊!這里的“又”字告訴讀者,從那次的離別宴會以后詞人已不止一次地回憶,如今坐在船上又一次回想起那番情景。“梨花榆火催寒食”寫明那次餞別的時間,寒食節在清明前一天,舊時風俗,寒食這天禁火,節后另取新火。唐制,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催寒食”的“催”字有歲月匆匆之感。歲月匆匆,別期已至了。

  “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在天北。”周濟《宋四家詞選》曰:“一愁字代行者設想。”他認定作者是送行的人,所以只好作這樣曲折的解釋。但細細體會,這四句很有實感,不像設想之辭,應當是作者自己從船上回望岸邊的所見所感。“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風順船疾,行人本應高興,詞里卻用一“愁”字,這是因為有人讓他留戀著。回頭望去,那人已若遠在天邊,只見一個難辨的身影。“望人在天北”五字,包含著無限的悵惘與凄惋。

  中片寫乍別之際,下片寫漸遠以后。這兩片的時間是連續的,感情卻又有波瀾。“凄惻,恨堆積!”“恨”在這里是遺憾的意思。船行愈遠,遺憾愈重,一層一層堆積在心上難以排遣,也不想排遣。“漸別浦縈回,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從詞開頭的“柳陰直”看來,啟程在中午,而這時已到傍晚。“漸”字也表明已經過了一段時間,不是剛剛分別時的情形了。這時望中之人早已不見,所見只有沿途風光。大水有小口旁通叫浦,別浦也就是水流分支的地方,那里水波回旋。“津堠”是渡口附近的守望所。因為已是傍晚,所以渡口冷冷清清的,只有守望所孤零零地立在那里。景物與詞人的心情正相吻合。再加上斜陽冉冉西下,春色一望無邊,空闊的背景越發襯出自身的孤單。他不禁又想起往事:“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里,淚暗滴。”月榭之中,露橋之上,度過的那些夜晚,都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宛如夢境似的,一一浮現在眼前。。想到這里,不知不覺滴下了淚水。“暗滴”是背著人獨自滴淚,自己的心事和感情無法使旁人理解,也不愿讓旁人知道,只好暗息悲傷。

  統觀全詞,縈回曲折,似淺實深,有吐不盡的心事流蕩其中。無論景語、情語,都很耐人尋味。

唐宋古詩詞鑒賞 8

  涼州詞·賞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詩人初到涼州,面對黃河、邊城的遼闊景象,又耳聽著《折楊柳》曲,有感而發,寫成了這首表現戍守邊疆的士兵思念家鄉情懷的詩作。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這兩句主要寫的是詩人遠眺到的涼州一帶景象。洶涌的黃河水奔騰而去,遠遠地向西望去,它好像是飛入了白云之中。在高山大河環抱中的一座座戍邊孤城,孤零冷清地挺立在那里。高大山川和矮小的孤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突出表現了荒蕪的邊疆環境。這兩句描繪出了祖國山河的雄渾壯闊,也體現了戍守邊防地區戰士們蒼涼而荒蕪的境況,為整首詩勾勒出了一個典型的背景。

  “羌笛何須怨楊柳”,在這樣蒼涼的環境背景下,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又是《折楊柳》,這不禁勾起戍邊士兵們的思鄉之愁。因為“柳”和“留”諧音,所以古人常常在別離的時候折柳相贈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中有《折楊柳枝》:“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就提到了行人臨別時折柳。這種折柳送別風氣在唐朝尤其盛行。士兵們聽著哀怨的曲子,內心非常惆悵,詩人也不知道該如何安慰戍邊的士兵,只能說,羌笛何必總是吹奏那首哀傷的《折楊柳》曲呢?春風本來就吹不到玉門關里的。既然沒有春風又哪里有楊柳來折呢?這句話含有一股怨氣,但是又含無可奈何語氣,雖然鄉愁難耐,但是戍守邊防的責任更為重大啊。一個“何須怨”看似寬慰,但是,也曲折表達了那種抱怨,使整首詩的意韻變得更為深遠。這里的'春風也暗指皇帝,因為皇帝的關懷到達不了這里,所以,玉門關外士兵處境如此的孤危和惡劣。詩人委婉地表達了對皇帝不顧及戍守玉門關邊塞士兵的生死,不能體恤邊塞士兵的抱怨之情。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筆調蒼涼悲壯,雖寫滿抱怨但卻并不消極頹廢,表現了盛唐時期人們寬廣豁達的胸襟。詩文中對比手法的運用使詩意的表現更有張力。用語委婉精確,表達思想感情恰到好處。

  【后人點評】

  《唐賢三昧集箋注》:此狀涼州之險惡也。笛中有《折柳曲》,然春光已不到,尚何須作楊柳之怨乎?明說邊境苦寒,陽和不至,措詞宛委,深耐人思。

【唐宋古詩詞鑒賞】相關文章:

關于唐宋的古詩詞有哪些02-16

古詩詞鑒賞09-14

古詩詞鑒賞12-21

古詩詞塞下曲古詩詞鑒賞02-14

古詩詞鑒賞李清照12-27

李清照古詩詞鑒賞01-05

古詩詞鑒賞方法06-20

《漁翁》古詩詞鑒賞01-15

《氓》古詩詞鑒賞01-15

古詩詞鑒賞《古意》02-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河县| 资溪县| 利辛县| 高碑店市| 游戏| 南陵县| 枝江市| 慈溪市| 北碚区| 苏尼特左旗| 鄢陵县| 万宁市| 黔江区| 霍邱县| 夏邑县| 汽车| 长春市| 阜康市| 遂昌县| 达孜县| 双牌县| 榕江县| 五台县| 平凉市| 潜江市| 台江县| 盐山县| 留坝县| 香港 | 崇明县| 马边| 威信县| 清苑县| 濮阳县| 迁西县| 平泉县| 邹平县| 上蔡县| 集贤县| 封开县| 兰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