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做人爱视频免费,97久久精品人人搡人妻人人玩,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999zyz玖玖资源站永久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古詩詞

時間:2023-01-11 19:59:57 古詩詞 我要投稿

關于古詩詞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一些使用較為普遍的古詩吧,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于古詩詞,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于古詩詞

關于古詩詞1

  1、先生醉也,童子扶者。——曹德《三棒鼓聲頻·題淵明醉歸圖》

  2、怪見溪童出門望,雀聲先我到山家。——劉因《山家·馬蹄踏水亂明霞》

  3、狎浪兒童,橫江士女,笑指漁翁一葉輕。——吳偉業《沁園春·觀潮》

  4、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蘇軾《守歲》

  5、今我不為樂,知有來歲不?命室攜童弱,良日登遠游。——陶淵明《酬劉柴桑》

  6、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黃庭堅《牧童詩》

  7、去日兒童皆長大,昔年親友半凋零。——竇叔向《夏夜宿表兄話舊》

  8、陂中饑烏啄牛背,令我不得戲垅頭。——李涉《牧童詞》

  9、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孟浩然《田家元日》

  10、欲吊沈累無所,但有漁兒樵子,哀此寫離憂。——張孝祥《水調歌頭·過岳陽樓作》

  11、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鮑照《擬行路難·其六》

  12、媼引濃妝女,兒扶爛醉翁。——范成大《寒食郊行書事》

  13、童子柳陰眠正著,一牛吃過柳陰西。——楊萬里《桑茶坑道中》

  14、癡兒呆女賀新涼,也不道、西風又起。——吳潛《鵲橋仙·扁舟昨泊》

  15、雪中行師等兒戲,夜取蔡州藏袖底。——惠洪《題李?畫像》

  16、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杜甫《又呈吳郎》

  17、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掃不開。——蘇軾《花影》

  18、野童扶醉舞,山鳥助酣歌。——孟浩然《夏日浮舟過陳大水亭》

  19、兒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陳師道《示三子》

  20、兒童見說深驚訝,卻問何方是故鄉。——殷堯藩《同州端午》

關于古詩詞2

  《絕句》

  唐·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終南望余雪》

  唐·祖詠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問劉十九》

  唐·白居易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梅花》

  宋·王安石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冬至夜懷湘靈》

  唐·白居易

  艷質無由見,寒衾不可親。

  何堪最長夜,俱作獨眠人。

  《別董大》

  唐·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塞下曲》

  唐·盧綸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冬夕》

  唐·岑參

  浩汗霜風刮天地,溫泉火井無生意。

  澤國龍蛇凍不伸,南山瘦柏消殘翠。

  《初冬夜飲》

  唐·杜牧

  淮陽多病偶求歡,客袖侵霜與燭盤。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誰此憑欄干?

  《冬夜送人》

  唐·賈島

  平明走馬上村橋,花落梅溪雪未消。

  日短天寒愁送客,楚山無限路迢迢。

  《窮冬曲江閑步》

  唐·裴夷直

  雪盡南坡雁北飛,草根春意勝春暉。

  曲江永日無人到,獨繞寒池又獨歸。

  《冬郊行望》

  唐·王勃

  桂密巖花白,梨疏樹葉紅。

  江皋寒望盡,歸念斷征篷。

  《冬夜即事》

  唐·呂溫

  百憂攢心起復臥,夜長耿耿不可過。

  風吹雪片似花落,月照冰文如鏡破。

  《冬日觀早朝》

  唐·施肩吾

  紫煙捧日爐香動,萬馬千車踏新凍。

  繡衣年少朝欲歸,美人猶在青樓夢。

  《初冬旅游》

  唐·王建

  遠投人宿趁房遲,僮仆傷寒馬亦饑。

  為客悠悠十月盡,莊頭栽竹已過時。

  《初冬偶作》

  唐·皮日休

  豹皮茵下百余錢,劉墮閑沽盡醉眠。

  酒病校來無一事,鶴亡松老似經年。

  《冬柳》

  唐·陸龜蒙

  柳汀斜對野人窗,零落衰條傍曉江。

  正是霜風飄斷處,寒鷗驚起一雙雙。

  《初秋到慈州冬首換絳牧》

  唐·唐彥謙

  秋杪方攀玉樹枝,隔年無計待春暉。

  自嫌暫作仙城守,不逐鶯來共燕飛。

  《冬夜》

  唐·韋莊

  睡覺寒爐酒半消,客情鄉夢兩遙遙。

  無人為我磨心劍,割斷愁腸一寸苗。

關于古詩詞3

  1、《已酉端午》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2、《午日處州禁競渡》

  獨寫菖蒲竹葉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甌江死,舟楫何勞吊屈來。

  3、《午日觀競渡》

  共駭群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

  云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

  4、《五日·選一》

  吳天五月水悠悠,極目煙云靜不收。

  拾翠有人盧女艷,弄潮幾部阿童游。

  珠簾枕簟芙蓉浦,畫槳琴箏笮艋舟。

  擬向龍樓窺殿腳,可憐江北海西頭。

  5、《節令門·端陽》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6、《端午》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7、端午日賜衣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

  意內稱長短,終身荷圣情。

  8、《七律·端午》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9、《五絲》

  越人傳楚俗,截竹競縈絲。

  水底深休也,日中還賀之。

  章施文勝質,列匹美于姬。

  錦繡侔新段,羔羊寢舊詩。

  但夸端午節,誰薦屈原祠。

  把酒時伸奠,汨羅空遠而。

  10、《端午日賜衣》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

  意內稱長短,終身荷圣情。

  11、《端午》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后昆芳。

  12、《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五月符天數,五音調夏鈞。

  舊來傳五日,無事不稱神。

  穴枕通靈氣,長絲續命人。

  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

  方殿臨華節,圓宮宴雅臣。

  進對一言重,遒文六義陳。

  股肱良足詠,鳳化可還淳。

  13、《五月五日》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14、《和端午》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15、《五絲唐》

  越人傳楚俗,截竹競縈絲。

  水底深休也,日中還賀之。

  章施文勝質,列匹美于姬。

  錦繡侔新段,羔羊寢舊詩。

  但夸端午節,誰薦屈原祠。

  把酒時伸奠,汨羅空遠而。

關于古詩詞4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說的是一個宋之問巧遇駱賓王的故事。

  初唐詩人駱賓王曾參與起兵反對武則天,但歸于失敗,他只得隱姓埋名,出家當和尚。

  這天,杭州靈隱寺來了一個年輕的游客,此人正是宋之問。晚間,宋之問于寺間長廊漫步,見皓月當空,野山魃魃,便詩興大發,吟出“鷲嶺郁昭嘵,龍宮隱寂寥”兩句詩來,自覺有些意味,可是下面兩句卻一時接不上來。長廊盡頭,宋之問忽見一老僧打坐。他便上前招呼。老僧抬眼寒喧幾句,道:“老衲倒有兩句——”于是,他緩緩吟來:“樓觀滄海日,門聽浙江潮。”宋之問聽了,深感佩服。

  宋之問回房細細品味,覺得老和尚的兩句妙不可言,第二天一早就興沖沖地跑去拜見老和尚,可不見人影。正在徘徊悵然之際,一個小和尚經過,宋之問趕忙上去詢問,和尚道:“噢,他就是駱賓王啊。”

  宋之問曾經被朝廷流放到廣東羅定縣一帶,后來偷偷地從那里逃回家鄉,這首詩就是逃跑途中,經過漢江時寫的,感情比較真摯。

  前兩句回憶流放到廣東時,不僅生活困苦,而且還得不到家人的任何消息。這種情況持續了很長的時間。“斷”和“復”字用得很好,表現出詩人在廣東度日如年,與世隔絕的痛苦。

  后兩句寫了一個逃亡之人接近故鄉時的矛盾之情:一方面詩人日夜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時刻擔心家人由于自己的牽累而遭受不幸。而且這種矛盾之情越接近家鄉時就越強烈,導致詩人特別害怕碰到熟人,害怕自己的擔心會變成現實。

  此詩寫了古人在遭受流放這種特殊情況下,心理矛盾的發展。讀者可以從中體會到詩人的心情。這種抒寫真切可感、富有感情,耐人尋味。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兩句,后代曾廣為流傳。

關于古詩詞5

  〖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與發展·因勢利導,促進發展·開拓思路,培養探究問題的能力

  求知欲是從問題開始的。在探索研究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親身參與研究,會從中獲得相關的諸多知識,從而給學生以主動探究、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使之逐步形成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清平樂·村居》一文時,有學生對“無賴”一詞的理解產生了疑問,許多學生說小兒“空閑,不干事,不成器”。如果教師只是簡單地告訴學生答案,則學生的觀察與思維的能力就得不到訓練與提高。此時,教師讓學生來給有關的畫面配解說詞,并要求學生仔細觀察畫面,體會“無賴”的正確含義。學生在觀察中討論發現,“小兒”趴在地上邊剝蓮蓬邊品嘗的神態是多么的可愛啊!哦,原來“無賴”在這兒是“年幼頑皮”的意思啊!并體會出詩人對小兒的喜愛之情,而并無貶義。就這樣,學生在親身研究中開拓了思路,獲得了相關的知識,從而在主動探究中逐步培養了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讓古詩教學詩意盎然· 把握詩意講解的“度”·對古詩的整體把握、融會貫通應注意點撥,引導自悟

  齡前 古詩的整體把握重在了解詩序、結構、表達等多方面的特色,并不同于熟背全詩翻譯。如同唱歌,會唱出每個音符并不一定就能傳神,需要將其旋律、情感起伏、華彩樂段自如表現才會有繞梁三日的回味。教師在教學古詩時需要找到埋于詩中的“線”,才有利于學生串起粒粒珠貝。竇桂梅老師在教學《清平樂·村居》時,先讓學生感受并描述一幅幅畫面,再借助“溪”把畫面連起來,讓詩人領著讀者去村子中走去看。詩詞畫面的“分”“合”,實際上是帶著學生在反復涵詠,整合頭腦中的情境。在情境中,學生不僅能讀懂詩詞,更能體會到詩詞獨特的韻味。

  〖量體裁“文” 因“材”施教·嘗試之二:查找替換·字的辨析

  教學《清平樂·村居》這首詞時,有學生把“臥剝蓮蓬”理解為“俯下身子”,我引導他看插圖,學生豁然明白,應解釋成“伏下身子”。我繼續讓學生對這兩個音近形異的字辨析,如果不參照插圖,究竟哪一個字更合適?很快,學生爭鳴出了“伏”,能形象的體現小兒的天真、可愛。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導語妙用·創設情境、自然導入

  一堂課就是一次演出,演員是老師,觀眾是學生。演出中,導入新課是第一幕,如何演好第一幕,如何在第一幕中讓你的觀眾被你的臺詞所吸引, 并產生共鳴,這就需要創設情境。創設情境,是指用形象的語言把某個場合的情形和景象描繪出來,使學生通過聯想與想象,獲得生動鮮明的感受。

  我曾經在引導學生欣賞古詩《清平樂·村居》一詩時先隨著悠揚舒緩的音樂,欣賞幾幅功力非凡的國畫。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告別了都市的高樓大廈、喧囂與繁華,今天我們將一同去感受美好的鄉間生活。接著給學生播放課件:一組國畫,加上老師委婉動聽的敘述:“國畫是我國傳統的繪畫藝術,它講究用墨的濃淡,線條的疏密,有時它還留有許多空白,給人以無限的遐想,國畫上一般還題上字,蓋上印章,使之成為一幅完美之作。畫是一種含蓄深刻的語言,(播放課件:村居圖)下面請同學們看看這幅圖上畫的內容,展示在學生眼前的是一幅寧靜、閑適的鄉村風景圖,圖上雅致、清新的田園生活.”一下子深深地吸引了學生。學生屏息凝視,從那專注的眼神看出他們已經沉浸在畫面所描繪的情景之中。不難看出,學生已經完全進入了詩詞所描寫的意境。

  古詩詞的教學由于作者寫作時間的特殊性,在教學中,首先應根據詩詞所表達的不同意境來設計不同的導語或情境,使學生很快與詩詞所描繪的意境產生一種和諧的心向,這樣也有助于他們展開想象,感情的升華。設計好富有感染力的教學導語,是培植審美心境的第一步。而導語的情緒色彩應和詩詞的情感色彩聲氣暗通。

  〖小學古詩文教學困惑與對策·我們的探索·探索古詩文課堂教學,讓學生入情入境,走進古詩·將創新引入古詩教學·將古詩改寫成小故事

  有些古詩文本身就是一幅圖,圖中描寫著一個動聽、美妙的故事。像我們剛剛學過的詞《清平樂·村居》,詞的第二節“大二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這就是一幅很美的鄉村生活圖,課堂上我對學生進行啟發,引導他們觀察課文的插圖,從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心理活動等入手,大膽拓展開來去想象圖畫上面以及背后的故事,課堂上我點名一兩名學生口頭說故事,全班同學點評,在這個引導的基礎上,再將這個題目以小作文的形式進行布置,從作業情況來看,各有特色,效果非常不錯。

  〖淺議教后記·記學生理解

  學生的理解對于學習語文至關重要,語文著重要培養學生的理解與習作能力。在課堂上,我總是耐心地聽學生對于問題的理解,有一次我在教《清平樂·村居》時,朗讀到最后一句話時“溪頭臥剝蓮蓬”,有同學舉手說:“老師,你讀錯了,“bāo”應讀第一聲,“pèng”應讀輕聲。”他還振振有詞,磁帶上也是這樣讀的。我覺得這個理解提得很好,并把它記了下來。回到辦公室和同事商量,他們有的對此不屑一顧,有的在議論紛紛。還是組長有辦法,他提出:“bāo 應讀第一聲,蓬應從詞的平仄要求來看,也應該是讀第二聲,而非輕聲。”大家一致表示同意。

  〖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讀是培養認真閱讀習慣的需要·學生要透徹理解文章

  語言是記錄思相想的載體,是物化了的思想,而文字又是記錄語言的符號。小學語文課文大多是生動的情境或豐富曲折的故事,或動人心弦的場面,或包含著耐人尋味的意蘊。對文章的朗讀,就是將語言文字還原成形象的生活,再現文中的情境與圖景,思想與內內涵。

  為了達到這樣一種朗讀的境界,就有必要讓學生對朗讀的內容進行深入的理解,通過還原與再造,讓學生的眼前,展現由文字所描繪的人、物、景等等,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鮮明的情境,以形象的過程演繹文字的內容。可以讓學生通過已有的生活經驗,把自己經歷過的或體驗的情境與文字聯系起來,形成形象,或是通過文字在進行豐富的想象,或通過多媒體的輔助等,當讀到“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時,便讓學生想象那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學生讀著讀著就會入情入境,還可以利用一段音樂,調動學生的想象與聯想,如《清平樂·村居》在導入課題時,讓學生先聽一首很舒緩恬適的音樂,然后再問學生:從音樂中能聽到什么?這樣做,學生對田園生活有一種初步的感受,所以在初讀時也能讀得有聲有色。對于朗讀來說,是一種非常有利的條件,在指導學生朗讀時,讓學生在音樂聲中朗讀,學生會更加容易地進入境界,更容易達到朗讀的要求。

  〖中高年級古詩詞教學要培養那些學習習慣·在“讀詩(詞)句,曉詩(詞)意”中讓“釋、換、猜、調、補”成為習慣

  試看新課改下古詩詞教學對詩(詞)句的理解,不管是名師課堂,還是一線教師的普通課堂,大都利用多媒體、注釋等粗知大意,不求直譯(古今詞義對譯)。長期這樣教學,何談翻譯古詩詞、理解古詩詞的能力?在中高年級古詩詞教學中要堅持訓練學生用“釋、換、猜、調、補”的學習方法直譯古詩詞,讓其成為學習習慣,終身受用。

  1、釋──看注釋:

  這是學習古詩文的常用方法。在教學中我們要時時提醒學生利用這一學習資源,直譯詩句。

  2、換──古今詞對換:

  如我在教學新課標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古詩詞三首》《牧童》一詩,理解“草鋪橫野六七里”中的“鋪”時,我先讓學生,學生找到詞條“把東西展開或鋪平”,聯系詩句大致理解意思后,再讓學生給“鋪”組詞,學生很快想到了鋪天蓋地(把古代漢語中的單音節詞“鋪”換成了現代漢語的多音節詞“鋪天蓋地”),一下子就理解了草長得茂盛,草野遼闊的意境。

  3、猜──聯系上下文推測古詩(詞)中詞語的含義:

  如我在教學新課標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古詩詞三首》《清平樂·村居》這首詞,理解“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中的“臥”時,我讓學生聯系上下文推測其含義,有的說是“躺”,有的說是“趴”,雙方爭持不下。于是,我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展開辯論,結果是既可解釋為“躺”,也可解釋為“趴”,兩個意思都表現了兒童天真、頑皮的天性。

  4、調──調換順序:

  即古詩詞句中的詞序有時與現代漢語語句的敘述順序不同,需要調換才能正確直譯。如在教學新課標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古詩詞三首》《牧童》一詩,理解“笛弄晚風三四聲”時,應調換為“晚風笛弄三四聲”,翻譯為“晚風中牧童吹笛嬉戲,不時傳來悠揚的笛聲,笛聲時續時斷”。

  〖中高年級古詩詞教學要培養那些學習習慣·在“尋詩(詞)眼,悟詩(詞)情”中讓“尋、想、悟、誦”成為習慣

  這是古詩詞教學的第三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教師要在學生理解詩詞句子意思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全詩(詞)尋找詩(詞)眼,緊扣詩(詞)眼想象詩(詞)的意境,體會詩詞理與情,在正確、流利地朗讀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誦、背誦全詩。如我在教學新課標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古詩詞三首》中《舟過安仁》一詩,(通過“知詩人,解詩題;讀詩句,曉詩意”的.學習,理解了詩句意思后)到最后一步“找詩眼,悟詩情”,學生找到了詩眼“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中的“使”時,我首先讓學生把“使”換成“讓”,體會詩句中是用“使”,還是用“讓”更能表現其意境。學生聯系前面學習中對“使風”的理解(即借風),進行了一次“使”好,還是“讓”好的討論。通過爭論,學生最后一致認為還是原文的“使”好,其理由是:這是詩人看到孩童異常的行為,就開始認真地觀察、思考,結果恍然大悟:怪不得沒下雨他們也張開了傘,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傘使風讓船前進啊!這里的“使”是“借、利用”的意思,是“利用傘借風順風順水行船”;而“讓”的意思是“指使、容許或聽任”的意思,沒有“借、利用”的意思。這個“使”字,把漁童玩耍中透出的天真爛漫、聰明頑皮的天性寫活了。然后,指導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再現兒童天真爛漫、聰明頑皮的天性,品出這首古詩表現出來的古代兒童獨特的生活情趣。最后,要求學生背誦這首古詩,并把它改寫成300字左右的記敘文。這一訓練過程,不但體味了詩人楊萬里用“使”的精妙,而且玩賞吟誦了“張傘借風行船”的美妙意境與精妙詩句,培養了學生“尋詩眼,想詩境,悟詩情,誦詩文”的能力。這樣堅持幾年、十幾年即可形成習慣。

關于古詩詞6

  1.《尋隱者不遇》唐朝·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2.《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宋朝·辛棄疾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3.《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宋朝·柳永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4.《后赤壁賦》宋朝·蘇軾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

  5.《長干行》唐朝·崔顥

  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家臨九江水,來去九江側。同是長干人,生小不相識。

  6.《摸魚兒·雁丘詞》元朝·元好問

  乙丑歲赴試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

  7.《望天門山》唐朝·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8.《秋興八首》唐朝·杜甫

  其一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9.《陳情表》晉朝·李密

  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兇。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

  10.《送友人入蜀》唐朝·李白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

關于古詩詞7

  1、雪聲偏傍竹,寒夢不離家。——戎昱《桂州臘夜》

  2、修竹傍林開,喬松倚巖列。——德隱《新秋晚眺》

  3、到君棲跡所,竹徑與衡門。——黃滔《題友人山居》

  4、竹柏皆凍死,況彼無衣民。——白居易《村居苦寒》

  5、窗前竹葉,凜凜狂風折。——張淑芳《滿路花·冬》

  6、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劉長卿《送靈澈上人》

  7、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龍孫繞鳳池。——鄭燮《新竹》

  8、新竹高于舊竹枝,全憑老干為扶持。——鄭燮《新竹》

  9、擢擢當軒竹,青青重歲寒。——呂太一《詠院中叢竹》

  10、繡襦不整鬢鬟欹。——顧敻《臨江仙·月色穿簾風入竹》

  11、此君志欲擎天碧,聳出云頭高百尺。——際智《詠新竹》

  12、湘淚淺深滋竹色,楚歌重疊怨蘭叢。——李商隱《潭州》

  13、但令無剪伐,會見拂云長。——杜甫《嚴鄭公宅同詠竹》

  14、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李商隱《瑤池》

  15、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

  16、大雪北風催,家家貧白屋。——環山樵《薛寶釵·雪竹》

  17、野竹交淇水,秋瓜蔓帝邱。——司馬光《送云卿知衛州》

  18、緬懷文典可,佳畫添幾幅。——環山樵《薛寶釵·雪竹》

  19、竹憐新雨后,山愛夕陽時。——錢起《谷口書齋寄楊補闕》

  20、不種閑花,池亭畔、幾竿修竹。——陸容《滿江紅·詠竹》

  21、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22、南國辛居士,言歸舊竹林。——孟浩然《都下送辛大之鄂》

  23、蜀魂飛繞百鳥臣,夜半一聲山竹裂。——林景熙《冬青花》

  24、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杇株。——陶淵明《歸園田居·其四》

  25、新荷跳雨淚珠傾。——周邦彥《浣沙溪·翠葆參差竹徑成》

  26、翠葆參差竹徑成。——周邦彥《浣沙溪·翠葆參差竹徑成》

  27、瀟灑江梅,向竹梢疏處,橫兩三枝。——李邴《漢宮春·梅》

  28、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李賀《李憑箜篌引》

  29、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王維《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

  30、道人庭宇靜,苔色連深竹。——柳宗元《晨詣超師院讀禪經》

  31、席上看君,竹清松瘦。——辛棄疾《感皇恩·滁州為范倅壽》

  32、嶧山畔,淇泉路。——張寧《滿江紅·題碧梧翠竹送李陽春》

  33、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符曾《上元竹枝詞》

  34、竹馬踉蹡沖淖去,紙鳶跋扈挾風鳴。——陸游《觀村童戲溪上》

  35、風動仙人鳴佩遂,雨余凈女添膏沐。——陸容《滿江紅·詠竹》

  36、愛向竹欄騎竹馬,懶于金地聚金沙。——金地藏《送童子下山》

  37、君看蕭蕭只數葉,滿堂風雨不勝寒。——李東陽《柯敬仲墨竹》

  38、負草堂春綠,竹溪空翠。——張輯《疏簾淡月·寓桂枝香秋思》

  39、澗影見松竹,潭香聞芰荷。——孟浩然《夏日浮舟過陳大水亭》

  40、坐蔭從容煩暑退,清心恍惚微香觸。——陸容《滿江紅·詠竹》

  41、迸籜分苦節,輕筠抱虛心。——柳宗元《巽公院五詠·苦竹橋》

  42、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43、西窗下,風搖翠竹,疑是故人來。——秦觀《滿庭芳·碧水驚秋》

  44、竹房苔徑小,對日暮、數盡煙碧。——吳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45、種竹淇園遠致君,生平孤節負辛勤。——王汝舟《詠歸堂隱鱗洞》

  46、蓼岸荻花中,隱映竹籬茅舍。——張昪《離亭燕·一帶江山如畫》

  47、倚竹不勝愁,暗想江頭歸路。——王之道《如夢令·一晌凝情無語》

  48、楚客欲聽瑤瑟怨,瀟湘深夜月明時。——劉禹錫《瀟湘神·斑竹枝》

  49、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鳴秋。——李白《謝公亭·蓋謝脁范云之所游》

  50、淇園春竹美,軍宴日椎牛。——司馬光《送龔章判官之衛州·新及第》

  51、潤逼琴絲,寒侵枕障,蟲網吹黏簾竹。——周邦彥《大酺·越調春雨》

  52、歡宴良宵好月,佳人修竹清風。——吳文英《風入松·麓翁園堂宴客》

  53、香燼暗消金鴨冷,可堪辜負前期。——顧敻《臨江仙·月色穿簾風入竹》

  54、月色穿簾風入竹,倚屏雙黛愁時。——顧敻《臨江仙·月色穿簾風入竹》

  55、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蘇軾《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墻》

  56、一叢萱草,幾竿修竹,數葉芭蕉。——石孝友《眼兒媚·愁云淡淡雨瀟瀟》

  57、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蘇軾《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墻》

  58、一曲清商,人別后、故園幾度。——張寧《滿江紅·題碧梧翠竹送李陽春》

  59、冷淡還如西草,凄迷番作江東樹。——張寧《滿江紅·題碧梧翠竹送李陽春》

  60、憑欄久,黃蘆苦竹,擬泛九江船。——周邦彥《滿庭芳·夏日溧水無想山作》

  61、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鄭燮《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62、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鄭燮《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63、竹邊荷外再相逢,又還是、浮云飛去。——趙以夫《鵲橋仙·富沙七夕為友人賦》

  64、寒梅也不禁,何只君瑟縮?讀書小窗前,不見青矗矗。——環山樵《薛寶釵·雪竹》

  65、華表月明歸夜鶴,嘆當時、花竹今如此。——吳文英《金縷歌·陪履齋先生滄浪看梅》

關于古詩詞8

  明代:唐寅

  紅滿苔階綠滿枝,杜宇聲聲,杜宇聲悲!交歡未久又分離,彩鳳孤飛,彩鳳孤棲。

  別后相思是幾時?后會難知?后會難期?此情何以表相思?一首情詞,一首情詩。

  雨打梨花深閉門,忘了青春,誤了青春。賞心樂事共誰論?花下銷魂,月下銷魂。

  愁聚眉峰盡日顰,千點啼痕,萬點啼痕。曉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注釋

  ①一剪梅:此詞牌以周邦彥所作起句有“一剪梅花萬樣嬌”句,故取為調名。又名“玉簟秋”、“臘梅香”。重頭六十字,平韻。

  ②“雨打梨花”句:用宋人李重元《憶王孫·春詞》結末成句。

  ③銷魂:黯然神傷。

  ④顰:皺眉。“愁聚”句意為整日眉頭皺蹙如黛峰聳起。

  ⑤“曉看”句:兩個“看”字實系無意義舉止,乃特定心態的外現行為。

  簡析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閉門》就是明代詞人、一代文豪唐寅,即唐伯虎的作品。這首詞的佳處不只在于詞句之清圓流轉,其于自然明暢的吟哦中所表現的空間阻隔灼痛著癡戀女子的幽婉心態更加是動人。唐寅輕捷地抒述了一種被時空折磨的痛苦,上下片交叉互補、回環往復,將一個淚痕難拭的癡心女形象靈動地顯現于筆端。

  唐寅這闋《一剪梅》的佳處不只在于詞句之清圓流轉,其于自然明暢的吟哦中所表現的空間阻隔灼痛著癡戀女子的幽婉心態更加是動人。空間,既無情地拉開著戀者的距離,而空間的阻隔又必然在一次次“雨打梨花”、春來春去中加重其往昔曾經有過的“賞心樂事”的失落感;至若青春年華也就無可挽回地在花前月下神傷徘徊之間被殘酷地空耗去。時間在空間中流逝,空間的凝滯、間距的未能縮卻,尤加速著時光的消失。上片的“花下銷魂,月下銷魂”,就是無處不令“我”回思往時的溫馨;下片的“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則寫盡朝暮之間無時不在翹首企盼所戀者的歸來,重續歡情。唐寅輕捷地抒述了一種被時空折磨的痛苦,上下片交叉互補、回環往復,將一個淚痕難拭的癡心女形象靈動地顯現于筆端,誠無愧其“才子”之譽稱。

關于古詩詞9

  1、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2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無畔。

  3、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

  4 、終日望夫夫不歸,化為孤石苦相思。望來已是幾千載,只似當時初望時。

  5 、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

  6 、待把相思燈下訴,一縷新歡,舊恨千千縷。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

  7 、尊前擬把歸期說,未語春容先慘咽。

  8 、瘦影自憐秋水照,卿須憐我我憐卿。

  9、曉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1 0 、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

  1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1 2、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

  1 3、有美人兮,見之不忘,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

  1 4、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

  1 5、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1 6、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1 7、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

  1 8、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1 9、人生自古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

關于古詩詞10

  《白雪武判官歸京》

  【唐】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猶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雪梅》

  【宋】盧梅坡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送盧員外》

  【唐】薛濤

  玉壘山前風雪夜,錦官城外別離魂。

  信陵公子如相問,長向夷門感舊恩。

  《觀獵》

  【唐】王維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

  回看射雕處,千里暮云平。

  《終南望余雪》

  【唐】祖詠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問劉十九》

  【唐】白居易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梅花》

  【宋】王安石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北風行》

  【唐】李白

  燭龍棲寒門,光耀猶旦開。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風號怒天上來。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

  幽州思婦十二月,停歌罷笑雙蛾摧。

  倚門望行人,念君長城苦寒良可哀。

  別時提劍救邊去,遺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又白羽箭,蜘蛛結網生塵埃。

  箭空在,人今戰死不復回。

  不忍見此物,焚之已成灰。

  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

  《別董大》

  【唐】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關于古詩詞11

  《校獵義成,喜逢大雪,率題九韻,以示群官》

  (唐 李隆基)

  弧矢威天下,旌旗游近縣。一面施鳥羅,三驅教人戰。

  暮云成積雪,曉色開行殿。皓然原隰同,不覺林野變。

  北風勇士馬,東日華組練。觸地銀獐出,連山縞鹿見。

  月兔落高矰,星狼下急箭。既欣盈尺兆,復憶磻溪便。

  歲豐將遇賢,俱荷皇天眷。

  《保大五年元日大雪,同太弟景遂汪王景逖齊王》

  (唐 李璟)

  珠簾高卷莫輕遮,往往相逢隔歲華。

  春氣昨宵飄律管,東風今日放梅花。

  素姿好把芳姿掩,落熱還同舞勢斜。

  坐有賓朋尊有酒,可憐清味屬儂家。

  《元次山居武昌之樊山,新春大雪,以詩問之》

  (唐 孟彥深)

  江山十日雪,雪深江霧濃。起來望樊山,但見群玉峰。

  林鶯卻不語,野獸翻有蹤。山中應大寒,短褐何以完。

  皓氣凝書帳,清著釣魚竿。懷君欲進謁,谿滑渡舟難。

  《阮郎歸 紹興乙卯大雪行鄱陽道中》

  (宋 向子諲)

  江南江北雪漫漫。遙知易水寒。

  同云深處望三關。斷腸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難。

  頻聞遣使問平安。幾時鸞輅還。

  《病中大雪數日未嘗起觀虢令趙薦以詩相屬戲用》

  (宋 蘇軾)

  經旬臥齋閣,終日親劑和。不知雪已深,但覺寒無奈。飄蕭窗紙鳴,堆壓檐板墮。(關中皆以板為檐。風飆助凝冽,幃幔困軒簸。惟思近醇醲,未敢窺璨瑳。何時反炎赫,卻欲躬臼磨。誰云坐無氈,尚有裘充貨。西鄰歌吹發,促席寒威挫。崩騰踏成徑,繚繞飛入座。人歡瓦先融,飲俊瓶屢臥。嗟余獨愁寂,空室自困坷。

  《除夜大雪留濰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復作》

  (宋 蘇軾)

  除夜雪相留,元日晴相送。東風吹宿酒,瘦馬兀殘夢。蔥昽曉光開,旋轉余花弄。下馬成野酌,佳哉誰與共。須臾晚云合,亂灑無缺空。鵝毛垂馬駿,自怪騎白鳳。三年東方旱,逃戶連欹棟。老農釋耒嘆,淚入饑腸痛。春雪雖云晚,春麥猶可種。敢怨行役勞,助爾歌飯甕。

  《北風行》

  李白

  燭龍棲寒門,光曜猶旦開。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風號怒天上來。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

  幽州思婦十二月,停歌罷笑雙蛾摧。

  倚門望行人,念君長城苦寒良可哀。

  別時提劍救邊去,遺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雙白羽箭,蜘蛛結網生塵埃。

  箭空在,人今戰死不復回。

  不忍見此物,焚之已成灰。

  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

關于古詩詞12

  立冬

  李白〔唐代〕

  凍筆新詩懶寫,寒爐美酒時溫。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滿前村。

  立冬前一日霜對菊有感

  錢時〔宋代〕

  昨夜清霜冷絮裯,紛紛紅葉滿階頭。

  園林盡掃西風去,惟有黃花不負秋。

  夢江南·紅茉莉

  屈大均〔清代〕

  紅茉莉,穿作一花梳。金縷抽殘蝴蝶繭,釵頭立冬鳳凰雛。肯憶故人姝。

  立冬即事二首

  仇遠〔元代〕

  細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葉半青黃。

  小春此去無多日,何處梅花一綻香。

  立冬

  王穉登〔明代〕

  秋風吹盡舊庭柯,黃葉丹楓客里過。

  一點禪燈半輪月,今宵寒較昨宵多。

  立冬夜舟中作

  范成大〔宋代〕

  人逐年華老,寒隨雨意增。山頭望樵火,水底見漁燈。

  浪影生千疊,沙痕沒幾棱。峨眉欲還觀,須待到晨興。

  立冬

  陸文圭〔元代〕

  旱久何當雨,秋深漸入冬。黃花猶帶露,紅葉已隨風。

  邊思吹寒角,村歌相晚舂。籬門日高臥,衰懶愧無功。

  詠廿四氣詩立冬十月節

  元稹〔唐代〕

  霜降向人寒,輕冰淥水漫。蟾將纖影出,雁帶幾行殘。

  田種收藏了,衣裘制造看。野雞投水日,化蜃不將難。

  立冬

  陸文圭〔元代〕

  早久何當雨,秋深漸入冬。

  黃花獨帶露,紅葉已隨風。

  邊思吹寒角,村歌相晚春。

  籬門日高臥,衰懶愧無功。

  立冬日作

  陸游〔宋代〕

  室小才容膝,墻低僅及肩。方過授衣月,又遇始裘天。

  寸積篝爐炭,銖稱布被綿。平生師陋巷,隨處一欣然。

  以上就是關于立冬節氣的古詩,立冬之日,天氣寒冷,古人們對于立冬的描寫更是入木三分,而那份對時光的感慨,恰似那金菊凌霜綻放,不負秋光,也警醒了現如今的我們。

關于古詩詞13

  1、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2、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3、長相思

  作者:納蘭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4、秋思

  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5、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6、楓橋夜泊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7、烏衣巷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8、無題 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關于古詩詞14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孟郊《游子吟》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唐.杜甫《月夜憶舍弟》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唐.王維《雜詩三首》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唐.賀知章《回鄉偶書》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唐李白《春夜洛陽聞笛》

  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薩蠻》

  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李煜《浪淘沙》

關于古詩詞15

  【太常引】

  (宋)辛棄疾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

  把酒問姮娥:被白發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譯文

  一輪緩緩移動的秋月灑下萬里金波,就像那剛磨亮的銅鏡又飛上了天廓。我舉起酒杯問那月中的嫦娥:怎么辦呢?白發日增,好像故意欺負我。

  我要乘風飛上萬里長空,俯視祖國的大好山河。還要砍去月中搖曳的桂樹枝柯,人們說,這將使月亮灑下人間的光輝更多。

  注釋

  ⑴太常引:詞牌名。

  ⑵呂叔潛:名大虬,生平事跡不詳,似為作者聲氣相應的朋友。

  ⑶金波:形容月光浮動,因亦指月光。《漢書》卷二十二《禮樂志》:“月穆穆以金波”。顏師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蘇軾《洞仙歌》詞:“金波淡,玉繩低轉”。

  ⑷飛鏡:飛天之明鏡,指月亮。甘子布《光賦》:“銀河波曀,金颸送清,孤圓上魄,飛鏡流明”。李白《把酒問月》:“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⑸姮娥:即嫦娥,傳說中的月中仙女。《淮南子·覽冥訓》:“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高誘注說,她后來“得仙,奔入月中為月精”。

  ⑹被白發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懷》“青春背我堂堂去,白發欺人故故生”詩意。

  ⑺“斫去”三句:化用杜甫《一百五十日夜對月》詩中“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句意。斫:砍。桂:桂樹。婆娑:樹影搖曳的樣子。《酉陽雜俎》載:“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遂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

  【中秋旅思】

  臺灣民謠

  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鄉秋憶月,異國夜驚潮。

  手未攀丹桂,以猶卷緣蕉;登樓悲作賦,西望海天遙。

  描寫中秋的好詩詞

  關于中秋的好詩詞

  【月夜思鄉】

  星稀月冷逸銀河,萬籟無聲自嘯歌;

  何處關山家萬里,夜來棖觸客愁多。

  【煎熬】

  夜深沉,明月高掛天正中,寂無聲;睡眼朦朧,

  恍若夢中;生臥徘徊以不寧,故國家園縈腦中;

  苦煎熬,歸去成空,如焚王衷。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譯文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上了一層霜雪那樣白,樹上的鴉雀停止了聒噪,進入了夢鄉。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濕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當空,人們都在賞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誰家?

  注釋

  ⑴十五夜:指農歷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杜郎中,名杜元穎。

  ⑵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⑶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樣子。

  ⑷鴉:鴉雀。

  ⑸冷露:秋天的露水。

  ⑹盡:都。

  ⑺秋思:秋天的情思,這里指懷人的思緒。

  ⑻落:在,到。

  寫作背景

  此是詩人在中秋佳節與朋友相聚時所作。詩題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見是寄友人杜元穎的。原詩詩題下注云:“時會琴客”,說明佳節良友相聚,并非獨吟。

  【關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古詩詞】相關文章:

古詩詞塞下曲古詩詞鑒賞02-14

古詩詞征文:我愛古詩詞03-03

古詩詞04-06

經典的古詩詞12-01

經典古詩詞07-28

經典古詩詞11-17

古詩詞的經典座右銘12-29

品茶古詩詞01-09

古詩詞座右銘03-14

黃庭堅古詩詞03-1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州市| 梨树县| 方山县| 木兰县| 瑞丽市| 兴和县| 周口市| 沈丘县| 巧家县| 莲花县| 武义县| 长乐市| 七台河市| 莱西市| 霞浦县| 海盐县| 辉南县| 巴楚县| 冀州市| 祁连县| 府谷县| 贵港市| 淅川县| 彰武县| 台南县| 定安县| 武平县| 崇礼县| 资兴市| 吉安市| 门源| 遵义县| 商水县| 民丰县| 来凤县| 锡林郭勒盟| 寿阳县| 屯昌县| 娄烦县| 星子县| 攀枝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