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行古詩詞鑒賞 推薦度:
-
山行古詩詞鑒賞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山行古詩詞鑒賞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說起古詩詞鑒賞,大家都很熟悉吧?古詩詞鑒賞,就是對古詩詞進行分析,從單純的字、詞到句子的翻譯解釋,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其中內涵。大家知道古詩詞鑒賞的方法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山行古詩詞鑒賞,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山行
朝代:唐朝
作者: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深秋時節,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云霧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可以看見幾戶人家。我不由自主地停車靠邊,是因為這傍晚楓林的美景著實吸引了我,那被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的花兒還要紅。
注釋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時候的山。
3、徑:小路。
4、斜:此字讀xiá,為傾斜的意思。
5、深:另有版本作“生”。
6、坐:因為。
7、霜葉:楓樹的葉子經深秋寒霜之后變成了紅色。
8、遠上:登上遠處的。
9、山:高山。
10、車:轎子。
11、楓林晚:傍晚時的楓樹林。
12、紅于:比……更紅,本文指霜葉紅于二月花。
13、晚:晚上,通常指夕陽落下的傍晚。
賞析:
原文第二句中,是“深”還是“生”字在學術界仍就存在爭議。清康熙陳夢雷編輯《古今圖書積塵》作“白云深處有人家”。明萬歷趙宦光刊本,宋洪邁編《萬首唐人絕句》作“白云深處有人家”。清乾隆《四庫全書》收入的兩種版本都有,例如明高棅編《唐詩品匯》和《御定全唐詩》作“白云深處有人家”,而宋洪邁編《萬首唐人絕句》作“白云生處有人家”。有些課本中本詩也從原來的“白云深處有人家”修改為現在的“白云生處有人家”,并于注釋處說明“‘生處’一作‘深處’”(考試時應以使用的課本為準)。94年版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作“白云深處有人家”。
創作背景
這首詩記述了一次遠山旅行,其具體創作時間難以確證。作者秋登寒山,有了充滿詩意的發現,于是創作此詩以記之。
鑒賞
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色彩絢爛、風格明麗的山林秋色圖。詩里寫了山路、人家、白云、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并列地處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有主有從,有的處于畫面的中心,有的則處于陪襯地位。簡單來說,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造氣氛的,起鋪墊和烘托作用。
“遠上寒山石徑斜”,寫山,寫山路。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頭。“遠”字寫出了山路的綿長,“斜”字與“上”字呼應,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這樣寫,從題意來說,寫出了“行”的特點,而從構圖來說,卻借勾畫山路逶迤綿遠之特點山勢幽深平緩的形體特點,同時自然地把人們的視線沿著山路引向白云生處的人家。
“白云生處有人家”,寫云,寫人家。詩人的目光順著這條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飄浮的地方,有幾處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墻。這里的“人家”照應了上句的“石徑”,“石徑”就是那幾戶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這樣就把兩種景物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了。白云仿佛從山嶺中生出,飄浮繚繞,既可見山之高,又表現云之淡白與山之蒼翠相映襯,點染出明快色調。詩人用橫云斷嶺的手法,讓這片片白云遮住讀者的視線,卻給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一定會有另一種景色。
對這些景物,詩人只是在作客觀的描述。雖然用了一個“寒”字,也只是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現詩人的感情傾向。它畢竟還只是在為后面的描寫蓄勢——勾勒楓林所在的環境。“停車坐愛楓林晚”便不同了,傾向性已經很鮮明,很強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沒有使詩人動心,這楓林晚景卻使得他驚喜之情難以抑制。為了要停下來領略這山林風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前兩句所寫的景物已經很美,但詩人愛的卻是楓林。通過前后映襯,已經為描寫楓林鋪平墊穩,蓄勢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點明喜愛楓林的原因。
“霜葉紅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補足,一片深秋楓林美景具體展現出來了。詩人驚喜地發現在夕暉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如染,真是滿山云錦,如爍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艷麗。難能可貴的是,詩人通過這一片紅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樣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現一種熱烈的、生機勃勃的景象。第四句是全詩的中心,是詩人濃墨重彩、凝聚筆力寫出來的。不僅前兩句疏淡的景致成了這艷麗秋色的襯托,即使“停車坐愛楓林晚”一句,看似抒情敘事,實際上也起著寫景襯托的作用:那停車而望、陶然而醉的詩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這種景象,才更顯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筆重寫之后,戛然便止,又顯得情韻悠揚,余味無窮。
這是一首秋色的贊歌。詩人沒有像古代一般文人那樣,在秋季到來的時候,哀傷嘆息。他歌頌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體現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種英爽俊拔之氣拂諸筆端,表現了詩人的才氣,也表現了詩人的見地。
名家點評
明人瞿佑《歸田詩話》:予為童子時,十月朝從諸長上拜南山先壟,行石磴間,紅葉交墜。先伯元范誦杜牧之“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之句……至今每見紅葉與飛落,輒思之。
清人劉邦彥《唐詩歸折衷》:唐云:妙在冷落中尋出佳景。
清人黃生《唐詩摘鈔》:次句承上“遠”字說,此未上時所見。三四則既上之景。詩中有畫,此秋山行旅圖也。
清人何焯《唐三體詩評》:“白云”即是炊煙,已起“晚”字;“白”、“紅”二字,又相映發。“有人家”三字下反接“停車”,“愛”字方有力。
清人盛傳敏《磧砂唐詩》:敏曰:味此詩,似與“老馬反為駒,不顧其后”之語同義。
清人黃叔燦《唐詩箋注》:“霜葉紅于二月花”,真名句。詩寫山行,景色幽邃,而致也豪蕩。
清人范大士《歷代詩發》:結句寫得秋光絢爛。
近人俞陛云《詩境淺說續編》:詩人之詠及紅葉者多矣,如“林間暖酒燒紅葉”、“紅樹青山好放船”等句,尤膾炙詞壇,播諸圖畫。唯杜牧詩專賞其色之艷。謂勝于春花。當風勁霜嚴之際,獨絢秋光,紅黃紺紫,諸色咸備,籠山絡野,春花無此大觀,宜司勛特賞于艷李秾桃外也。
近人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讀此可見詩人高懷逸致。霜葉勝花,常人所不易道出者。一經詩人道出,便留誦千口矣。
作者簡介
杜牧(803-853),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大和(827—835)年間登進士第,授宏文館校書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歷任監察御史,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詩以七言絕句著稱,晚唐諸家讓渠獨步。人謂之小杜,和李商隱合稱“小李杜”,以別于李白與杜甫。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為后世傳誦。注重軍事,寫下了不少軍事論文,還曾注釋《孫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為其外甥裴延翰所編,其中詩四卷。又有宋人補編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別集》各一卷。《全唐詩》收杜牧詩八卷。
人物生平
早期仕途
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據唐人的習慣,被稱為“杜十三”。
杜牧政治才華出眾,杜牧十幾歲的時候,正值唐憲宗討伐藩鎮,振作國事。他在讀書之余,關心軍事,后來杜牧專門研究過孫子,寫過十三篇《孫子》注解,也寫過許多策論咨文。特別是有一次獻計平虜,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獲成功。
長慶二年(822年),杜牧20歲時,博通經史,尤其專注于治亂與軍事。杜牧23歲作出《阿房宮賦》。25歲時,杜牧又寫下了長篇五言古詩《感懷詩》,表達他對藩鎮問題的見解。此時的杜牧已經很有名氣,作品流傳。
大和二年(828年),杜牧26歲,進士及第。同年考中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被授弘文館校書郎、試左武衛兵曹參軍。
大和七年(833年),杜牧被淮南節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一職,后轉為掌書記,負責節度使府的公文往來。京銜是監察御史里行。這時杜牧居住在揚州,特別喜歡宴游。
大和九年(835年),杜牧三十三歲,被朝廷征為監察御史,赴長安任職,分司東都。八月在東都洛陽上任。因此逃過了十一月的甘露之變的險惡風波。在這里他遇到了宣州的故人張好好,寫下了著名的《張好好詩》。在洛陽期間,由于職務清閑,他四處憑吊古跡,寫下了不少詩篇。
開成二年(837年),杜牧入宣徽觀察使崔鄲的幕下,被召為宣州團練判官。
開成四年(839年),年底杜牧離開宣州,去長安任左補闕、史館修撰。開成五年,杜牧升官為膳部員外郎。
遷官外放
會昌元年(841年),杜牧調任比部員外郎。
杜牧 江南春會昌二年(842年),外放為黃州刺史。
杜牧外放的原因史書上并無記載,杜牧自己認為是宰相李德裕的排擠。而李杜兩家為世交,李德裕為何不喜歡杜牧,有人認為是杜牧為人倜儻,不拘小節,與李德裕的理念不合;而且牛李黨爭,杜牧與牛僧孺私交甚好,可能被李德裕認為是牛黨。
唐時的黃州(古黃州又名齊安郡,唐時治所在今武漢市新洲區邾城街),在華夏屬下等洲,兵連禍結,戰火紛飛,官不曾安位,民不得聊生,是個地地道道的荒郡、廢邯,晚唐以后是一處外放“逐臣”的地方,被京官視為“鄙陋州郡”, 到北宋“蘇門四學子”之一的張耒,在其《齊安秋日》詩中也曾說黃州是一處 “齊安荒僻地,平昔放逐臣”的地方。
杜牧在黃州任上,無異于貶謫,但他對自己充滿信心,文人逐放地方官,是官還是文人。世云“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而杜牧在黃州的寓所是“使君家似野人居”,他為政清廉,《唐書》本傳中稱他“剛直有奇節”。明弘治《黃州府志》贊其“有才名,多 奇節,吏民懷服之”。
杜牧在黃州刺史任上三年,把黃州治理得井井有條,也是唐代繼韓愈之后的又一尊孔大家。黃州有孔子山、孔子河,是春秋末孔子周游列國時的過往之地,有“孔子使子路問津處”等圣跡,山旁建有孔子廟(問津書院前身)。由于年久失修,瀕臨傾倒。杜牧為 了宣揚孔子思想和施展自己遠大的政治抱負,在孔子山擴建孔廟, 拜謁孔子圣像,親自改孔廟名為“文宣廟”,并在廟中設置學堂(時稱廟學),教化士民。他雖身居吏職,仍在學堂講學不輟。講學之時,其弟子自遠方至數百人。他在《黃州刺史謝上表》中說:“獨能不徇時俗,自行教化,唯德是務,愛人如子,廢鞭笞責削之,用忠恕撫字之道”,“使一州之人,知上有圣仁二天子,所遣刺史,不為虛受,熏其和風,感其歡心,庶為瑞為祥, 為歌為詠,以裨盛 業,流乎無窮”
明、清時的《黃州府志》《問津院志》均載杜牧在黃州地方“興學教士,立廟崇祀先圣,一時家循孔教,人頌儒書”。
后杜牧任池州、睦州刺史。為政能興利除弊,關心人民。
會昌四年九月(844年9月),杜牧遷池州刺史,這年四十二歲。池州治所秋浦縣(今安徽貴池)。
會昌五年(845年),七月,武宗下詔禁毀佛教。杜牧對于這一措施是很贊同的,后來他在宣宗大中年間作《杭州新造南亭子記》,詳細敘述武宗禁毀佛教事。
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得宰柏周墀的幫助,入為司勛員外郎、史館修撰,轉吏部員外郎。
人生暮年
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就因為京官俸祿低,而難以養家請求外放杭州刺史,但是沒有批準。
宣宗大中四年(850年),他被升為吏部員外郎。但是杜牧仍然多次請求外放湖州刺史,連上三啟,終于應允了他的要求。但是也有人認為,杜牧請求外放并不僅僅是經濟原因,而是不滿意朝政,認為自己無法在朝中有所作為。同年秋天,杜牧到任湖州刺史。他在湖州憑吊前賢,結識詩友,作了不少詩。一年后,他又被內升為考功郎中、知制誥。到長安第二年,遷中書舍人。這段時期,杜牧重新整修了祖上的樊川別墅,并且閑暇之時經常在這里以文會友。
宣宗大中六年(852年),冬天病重逝世。
主要作品
問津書院名宦祠杜牧供像杜牧有《樊川文集》二十卷,是其甥裴延翰所編,宋以后人又輯有《樊川外集》、《樊川別集》等等。四部叢刊本《樊川文集》二十卷、別集一卷、外集一卷,乃據翻宋雕本影印。又有清楊壽昌的景蘇園影宋本,是楊守敬令書手從日本楓山官庫藏本影摹的本子。此二本均可謂善本。通行本則有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樊川文集》。這部校點本是以四部叢刊影印明翻宋刊本為底本,并同景蘇園影宋本對校,以《唐文粹》、《文苑英華》為參校,還參考了其他有關資料而成,本文以此為底本,所引用的杜牧詩文皆此本。杜牧詩,由裴延翰所編的《樊川文集》前四卷是可信的,但裴延翰手編《樊川文集》收得不全,因此到宋代就產生了《樊川外集》、《樊川別集》等補遺之作。清人馮集梧注《樊川詩集》,除這兩個集子附錄外,又增編了《樊川詩補遺》。1962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印馮集梧《樊川詩集注》時,又據《全唐詩》增加了《樊川集遺收詩補錄》,因此現存題為杜牧詩者共有486題524首。
杜牧絕句代表作品
《過華清宮絕句》《清明》《赤壁》《泊秦淮》
《山行》《秋夕》《江南春》《題烏江亭》
《寄揚州韓綽判官》《贈別(其一)》《遣懷》《過勤政樓》
《念昔游三首(其一)》《念昔游三首(其二)》《念昔游三首(其三)》《沈下賢》
《長安秋望》《齊安郡后池》《題齊安城樓》《初冬夜飲》
《屏風》《屏風絕句》《秋浦途中》《題桃花夫人廟》
《將赴吳興登樂游原一絕》《題木蘭廟》《讀韓杜集》《兵部尚書席上作》
《送隱者一絕》《南陵道中》《嘆花》《金谷園》
《有感》《悵別》《紫薇花》《七夕》
《登樂游原》《鷺鷥》《書懷》《嘆花》
杜牧律詩代表作品
《早雁》《九日齊山登高》《潤州二首(其一)《梅》
《題揚州禪智寺》《村行》《題宣州開元寺水閣》《感懷詩》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登九峰樓寄張祜》《齊安郡中偶題二首》《送國棋王逢》
《商山麻澗》《題武關》《盧秀才將出王屋,高步名場,江南相逢贈別》《送劉三復郎中赴闕》
《羊欄浦夜陪宴會》《送杜顗赴潤州幕》《河湟》《旅宿》
杜牧散文代表作品
《阿房宮賦》《罪言》《守論》《原十六衛》
《李賀集序》《上安州崔相公書》《答莊充書》《上周相公書》
《戰論》《上李太尉論邊事啟》《上昭儀劉司徒書》《上司徒李相公論用兵書》、
《注孫子序》《唐故豈府巡官裴君墓志銘》《禮部尚書崔公行狀》《黃州刺史謝上表》
主要成就
成就綜述
樊川詩集杜牧的文學創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詩、賦、古文都身趁名家,喜老莊道學。杜牧主張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對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有比較正確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長處,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風貌。杜牧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他的近體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
七律《早雁》用比興托物的手法,對遭受回紇侵擾而流離失所的北方邊塞人民表示懷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齊山登高》卻是以豪放的筆調寫自己曠達的胸懷,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詩歌的總的趨向是藻繪綺密,杜牧受時代風氣影響,也有注重辭采的一面。這種重辭采的共同傾向和他個人“雄姿英發”的特色相結合,風華流美而又神韻疏朗,氣勢豪宕而又精致婉約。
詩歌成就
林建略《晚唐詩人杜牧之》認為,杜牧的詩可分為兩大類:一是豪邁的,一是香艷的,前者“或為遣愁,或為吊古,或為感懷之作,多是用一種拗峭的筆調寫成,立意奇特”;后者“大半是用一種清新的筆調來輕描淡寫的,所以便不至滿紙都脂粉氣了”。王叔箱《詩人杜牧》認為,杜牧的“文是那樣的陳厚奇變,詩又是那樣的英姿雄發”,“他的詩辭旖旎動人,拗峭過甚,正以如此,有時也就流入纖巧了。不過要知道,元鎮、白居易、李商隱、溫庭筠等都是與他上下同時,他既不愿效風行一時的元白所創作的元和體,又不愿效溫李的晦澀;不得不自成一色,力矯時弊,立意必在奇辟。”繆錢《杜牧詩簡論》認為,杜牧詩中俊爽的風格,能在峭健之中而又有風華流美之致,在晚唐是杰出的,在整個唐代詩壇中是獨創的。這是杜牧平生憂國憂民的壯懷偉抱與傷春傷別的綺思柔情交織在一起而以藝術天才表現出來的特征。
葛曉音《杜牧和他的詩歌》認為,“渴望為國立功的理想給杜牧的詩歌帶來了豐富的想象和豪放的氣概,但他的務實精神又使他的想象和比喻從不帶有神仙世界的險怪色彩。”又由于杜牧在“以直達的語言表現對生活美的敏銳感覺”方面特具的天賦,“他總是能從日常的景色中發現獨特的美,并找到某一種與意境最相和諧的情調,通過畫面的巧妙組織表現出來。”王西平、張田《杜牧詩歌藝術美淺析》`認為,杜牧詩歌的藝術美在于具有“豪爽健朗的形象美”,“強烈坦蕩的詩情美”、“清新明潔的意境美”。王西平《杜牧創作個性與藝術風格綜論》指出,杜牧在表現上多用率真直賦;寓理于詩;用拗折法,而反說(翻案法)和設問則是杜牧拗變的主要手段,從而形成了豪爽俊健的風格。吳在慶《杜牧詩歌表現手法初探》認為,“他的詩歌之所以形象鮮明,富有感染力,這與他采用比喻、擬人、寓情于景、以景表情、對比等手法有更密切的關系。而翻案法、掉尾一波、設問深入、應用典故等表現手法對于開拓他詩歌的新意境,深化思想內涵,也不無作用。”“直抒胸臆、語法句式的倒置改變,這對于他古詩的豪爽勁健,惆攪不羈的風格有直接影響”,“而含蓄婉轉、掉尾一波、寓情于景,以景表情、設問深入等更明顯地有助于他絕句的遠韻遠神、流情婉轉風格特色的形成。”
古詩
杜牧的古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善于將敘事、議論、抒情三者融為一體,氣格緊健,造句瘦勁,如《感懷詩》、《杜秋娘詩》、《張好好詩》、《李甘詩》、《郡齋獨酌》、《雪中書懷》、《落中送冀處士東游》、《送沈處士赴蘇州李中壓招以詩贈行》、《池州送孟遲先輩》、《題池州弄水停》等,都是典型的例子。其中更常見的則是散文似的夾敘夾議。杜牧的古詩受韓愈的影響好發議論。但有時他用比喻、形象的語言進行議論,富有抒情勝。杜牧的古詩往往別有境界,寫得古樸純厚,雄豪健朗,如《池州送孟遲先輩》。晚唐詩風,氣格卑弱,多是律詩、絕句,很少有人能作長篇古詩,杜牧的古詩在中晚唐詩壇上也是出類拔萃的,他的這一類詩作,和以“俊爽”見稱的律、絕佳作,構成了他詩歌創作的三個主要方面。
絕句
杜牧的絕句數量與律詩相當,亦有很高成就,一向享有盛譽。管世銘《讀雪山房唐詩序例》云:“杜紫微天才橫逸,有太白之風,而時出入于夢得。七言絕句一體,殆尤專長。”
`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云:“杜紫微詩,惟絕句最多風調,味永趣長,有明月孤映,高霞獨舉之象,余詩則不能爾。”“沈德潛認為杜牧絕句“托興幽微”,可稱盛唐絕之“嗣響”,把其特色概括為“遠韻遠神”。他的七絕成就最高,意境幽美、議論警拔、韻味雋永。詠史絕句,立意出奇,史識高絕。杜牧的寫景抒情絕句,意境幽美,韻味雋永,于盛唐七絕之外,別開妙境。杜牧善于捕捉自然景物中美的形象,用絕句體小詩加以描寫,含蓄精煉,情景交融,在短短的四句中,寫出一個完整而幽美的景象,宛如一幅圖畫,如《江南春絕句》。
律詩
杜牧的律詩,其數量相當可觀,在《樊川文集》中約有一百余首,加上《樊川外集》與《別集》,約為一百六七十首。他的律詩在全部詩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藝術成就也很高,尤其是七律。杜牧詩歌俊爽峭健、雄姿英發的風格在律詩中最為突出。后代詩評家都曾指出,“拗峭”是杜牧律詩的特點。宋代劉克莊《后村詩話》云:“杜牧、許渾同時,然各為體。牧于唐律中,常寓少拗峭以矯時弊。”明代楊慎云:“律詩至晚唐,李義山而下,惟杜牧之為最。宋人評其詩豪而艷,宕而麗,于律詩中特寓拗峭,以矯時弊,信然。”杜牧在律詩中之所以“寓少拗峭”或“特寓拗峭”的原因就在于如清人趙翼所說的:“自中唐以后,律詩盛行,競講聲病,故多音節和諧,風調圓美。杜牧之恐流于弱,特創豪宕波峭一派,以力矯其弊。”拗峭,一方面是指用不依律體格律而加以變化的詩句所造成的陡直峻拔的氣勢;另一方面是指在律詩中所表現出來的與古體詩有某種相似的豪宕雄渾的意境。杜牧在律體中故作拗句,或出以古意,表現出一種勁直峻峭、氣力健舉的氣勢,以力矯詩壇平弱圓熟之風。杜牧的七律有較強的現實性,此外,杜牧的律詩時用古調,豪宕纏綿中別有一種古樸瀟灑的風韻。
散文成就
王西平、張田《略論杜牧的文和賦》較全面地論述了《樊川文集》中杜牧的文和賦,認為其主要特點是:一、筆鋒犀利,寓意深刻;二、旁征博引,條分縷析,說理充分;三、議論和抒情相結合,議論中帶有濃郁的抒情色彩;四、善于形象地描寫、敘述,鮮明生動,富于真切感。文章又指出,可以從兩方面看出他的文章從唐向宋過渡的印跡:一是開宋文明白曉暢之先河,二是奠定了驕散結合的文賦基礎。寇養厚((論杜牧的散文》5指出杜牧的散文在思想內容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現在政論談兵的長篇政論文中,他們的藝術熱點是:縱橫設辯,文勢充沛。結構嚴謹,推理周密。巧用偶句,散驕相輝。而他的一些記人敘事抒情狀物的文章在藝術上也別開生面,獨具匠心。文章最后說,“杜牧在繼承韓愈所領導的古文運動優良傳統的同時,又能獨辟蹊徑,自成一家。”
吳在慶《杜牧與韓愈古文運動》認為,從杜牧的創作主張及創作實踐看,他與韓柳、特別是韓愈的淵源關系是明顯的。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對待文章的意、氣、辭的關系上,杜牧繼承了韓柳的觀點,又有所發展。
二、杜牧提出的文以氣輔的主張,也與韓愈所說的“氣”的概念大體相同。
三、在對待文章的詞采章句、文體的形式上,也可看出杜牧對韓柳的繼承和發展關系。
文章最后指出,在晚唐時代,驕文隨著文風的浮艷有所發展的情況下,杜牧卻能反浮艷,堅持散體文的方向,力避用驕,實在比韓愈徹底。
軼事典故
崔郾力薦
杜牧像當時,崔郾侍郎奉命到東都洛陽主持進士科考試,此時吳武陵——崔郾是柳宗元的老朋友——正任太學博士,也騎著一頭老毛驢過來湊熱鬧。崔郾正在酒席上喝得高興,聽說吳老這位有名的清流人士也過來了,非常吃驚,連忙離席前來迎接。吳老看見崔郾,把崔郾拉到一邊,拍著崔郾的肩膀說:你擔負此任,乃是眾望所歸。我老了,不能為朝廷排憂解難了,不如為你推薦一個賢士。前些日子,我偶然發現一些太學生情緒激昂地討論一篇文章,走近一看,原來是這次要參加考試的杜牧所寫的《阿房宮賦》。這篇文章寫得真好,這個人也太有才了。崔侍郎你工作繁重,日理萬機,恐怕沒有閑暇去瀏覽這篇文章,不如讓我為你誦讀一下。 說到這里,吳老就字正腔圓地、搖頭晃腦地將《阿房宮賦》讀了起來。崔郾也是一個有品味的知識分子,聽后也稱贊不已。吳武陵乘熱打鐵,要求崔郾在接下來的考試中將杜牧評為狀元。崔郾面露難色,推辭道:狀元已經被他人預定了。吳老窮追不舍,大聲說道:如果真得當不了狀元,就退一步,讓杜牧以第五名進士及第。崔郾還在躊躇猶豫,吳老倚老賣老地說:如果還不行的話,就把這篇賦還給我,看有沒有比這寫得更好的賦。崔郾迫不得已,只好滿口答應,然后目送吳老離開。
回到酒席上,喝酒的同僚問吳博士來做什么。崔郾回答說,吳老推薦了一個人為第五名進士。酒客連忙追問是誰,崔侍郎回答說是“杜牧”。旁邊立刻有人接茬說:聽說過杜牧這人,才氣是大大的有,只是品行不太好,不拘小節,喜歡煙花風月,好出入娛樂場所。崔侍郎為難地說:我已經答應吳博士了。即使杜牧是個屠夫或賣酒的小販子,我也不會改變了。
游玩軼事
牧童遙指杏花村按照慣例,新科進士要到曲江游玩。曲江是當時最熱鬧的場所,尤其在春天更是摩肩接踵。晚唐詩人姚合曾大發感慨,賦詩說:“江頭數頃杏花開,車馬爭先盡此來。欲待無人連夜看,黃昏樹樹滿塵埃。
這時的杜牧顧盼生輝,一舉手一投足都“才”情萬種。他們一行三五人來到曲江寺院,正巧碰見一位打坐的僧人,便攀談起來。僧人問杜牧姓名,杜牧得意地報上大名,心想“天下誰人不識我”,以為僧人會大吃一驚,露出“追星族”的狂熱。誰知僧人面色平靜,木然不知,這讓杜牧分外失落,很是惆悵,遂現場賦詩一首云:“家住城南杜曲旁,兩枝仙桂一時芳。老僧都未知名姓,始覺空門氣(意)味長。”
張好好詩
大和二年十月,杜牧進士及第后八個月,杜牧就奔赴當時的洪州,即王勃寫《滕王閣序》那個地方,開始了杜牧長達十多年的幕府生涯。其時沈傳師為江西觀察使,辟召杜牧為江西團練巡官。沈家與杜家為世交,沈氏兄弟是文學愛好者,對當時的知名文人都很眷顧,與杜牧的關系也頗為密切。杜牧撰寫《李賀集序》,就是應沈傳師之弟沈述師所請。杜牧經常往沈述師家中跑,聽歌賞舞,蹭飯蹭酒,還對沈家中的一個歌女張好好很有好感,可惜主人對此女子分外珍惜,搶先一步,成全了自己,將她納為小妾,使小杜空有羨漁之情。
大和八年,小杜在洛陽與張好好不期而遇,此時的張好好已經淪落為他鄉之客,以當壚賣酒為生。杜牧感慨萬分,寫了一首五言長篇《張好好詩》。由于情緒飽滿,不僅文筆清秀,而且書法更為飄逸,為杜牧贏得了書法家的美名。《宣和書譜》評論道:“(杜)牧作行草,氣格雄健,與其文相表里。”清人葉奕苞《金石錄補》也給于了極高的評價:“牧之書瀟灑流逸,深得六朝人風韻,宗伯(董其昌)云:顏、柳以后,若溫飛卿、杜牧之,亦名家也。”今人所能見到的唐朝真跡少之又少,這幅《張好好詩卷》自然珍貴異常,紙本上有宋徽宗、賈似道、年羹堯、乾隆等一堆名人的鑒定印章。當年溥儀皇帝“北狩”之時,倉皇之中還不忘攜帶此卷,后為民國四大公子之一張伯駒個人所有,又捐贈政府,藏于故宮博物院。
杜秋娘詩
杜秋娘像小杜另一首與歌女有關詩歌為杜牧博得了盛名,這就是《杜秋娘詩》。
杜秋娘本是金陵美女,嫵媚動人,能歌善舞,能聯詩作曲,十五歲時,一曲《金縷衣》就俘虜了鎮海節度使李锜: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李锜聽后,將之收為小妾,讓她度過一段甜蜜時光。后來李锜起兵對抗朝廷,兵敗被殺,杜秋娘作為罪臣家眷被送入后宮為奴,繼續充當歌舞姬。杜秋娘再以這一曲《金縷衣》俘虜了年輕的唐憲宗,被封為秋妃。杜秋娘雖然總是唱同一首歌,但智商很高,經常不著痕跡地參與軍國大事,甚得憲宗皇帝寵信。后來宰相李吉甫勸唐憲宗再選天下美女充實后宮,憲宗皇帝自豪地說我有一秋妃足矣。穆宗皇帝即位后,還任命杜秋娘為皇子李湊的保姆。也正是這一任命,讓她卷入權力的角逐中。李湊失勢被廢,杜秋娘也被攆回老家。
到金陵出差的小杜,看見曾經光彩照人的杜秋娘如今又老又窮,便提筆寫下了《杜秋娘詩》。這首詩當時膾炙人口,傳唱大江南北,可能是因為大家對這個風云一時的歌女太熟悉了。李商隱與小杜結識后,共寫過兩首給杜牧,一首自謙“高樓風雨敢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稱頌“刻意傷春復傷別,人間惟有杜司勛”,另一首起句就是“杜牧司勛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詩》”,可見“小李”也認為這首詩為“小杜”的代表作。
十年之約
杜牧及有關作品(12)杜牧在宣州幕下任書記時,聽說湖州美女如云,便到湖州游玩。湖州刺史崔君素知杜牧詩名,盛情款待。崔把本州所有名妓喚來,供杜挑選。可杜牧看了又看,有些遺憾地說:“美是很美啊!但還不夠盡善盡美。”又說:“我希望能在江邊舉行一次競渡的娛樂活動,讓全湖州的人都來觀看。到時候我就在人群中慢慢地走著,細細地尋找,希望或許能找到我看中的人。” 湖州刺史按照杜牧的意愿,舉行了這樣一次競渡活動。那天,兩岸圍觀的人密密麻麻,可杜牧挑了一天,直至傍晚,竟沒有找到一個合意的。眼看就要收船靠岸,在人群中,有一位鄉村老婦人,帶領一個女孩子,大約十幾歲。杜牧看了好一會,激動地說:“這個女孩子真是天姿國色,先前的那些真等于虛有其人啊!”就將這母女倆接到船上來談話。這母女倆都很害怕。杜牧說:“不是馬上就娶她,只是要訂下迎娶的日期。”老婦人說:“將來若是違約失信,又應當怎么辦呢?”杜牧說:“不到十年,我必然來這里作郡守。如果十年不來,就按照你們的意思嫁給別人吧。”女孩的母親同意。杜牧便給了貴重的聘禮。
分別后,杜牧一直想念著湖州,想念著這位女孩子。可杜牧官職較低,不能提出調任湖州的請求。后來杜牧出任黃州、池州和睦州刺史,都不是杜牧的本意。等到杜牧的好朋友周墀出任宰相,杜牧便接連寫了三封信,請求出任湖州刺史。大中三年,杜牧四十七歲,獲得湖州刺史的職位。此時距離與當年那母女倆約定的時間,已經過去了十四年。那位女孩子已經出嫁三年,生了三個孩子。杜牧將女孩的母親叫來。這老婦人帶了外孫來見杜牧。杜牧責問說:“從前你已經答應將女兒許配給我,為什么要違背諾言呢?”老婦人說:“原來的約定是十年,可你十年過了,沒有來。這才出嫁的。”杜牧取出盟約看了看,想了想,說:“她講得很有道理。若是強迫她,是會鬧出禍事來的。”便送給老婦人很多禮物,讓她走了。為著這件傷心事,杜牧寫下了《嘆花》。
藏書之家
作品入仕后累官至遷膳部員外郎。被李德裕排擠,而后復為用。入朝,官至中書舍人。所作《感懷詩》、《過華清宮絕句》、《赤壁》、《江南春》、《泊秦淮》、《山行》等,意義深婉,風格飄逸。藏書亦多,祖父杜佑,德宗時曾為宰相,撰《通典》200卷。杜牧繼承杜氏家族遺書,為此撰詩文記述稱:“舊第開朱門,長安城中央。第中無一物,萬卷書滿堂”。杜牧自己亦閱遍所藏詩書,自稱:“經書括根本,史書閱興亡。高摘屈宋艷,濃薰班馬香。李杜泛浩浩,韓柳摩蒼蒼。” 生平所作詩文頗多,去世后,由外甥裴延翰編輯為《樊川文集》20卷,收文450篇。
賭酒取姬
晚唐大詩人杜牧跟著名詩人張祜極為要好。一次,作客淮南的張到官府赴宴時,看到杜也在座。而當時,兩人都愛戀座中一位漂亮的歌妓,于是決定索取骰子用賭輸贏的方式來決定誰有權去繼續愛戀。杜牧當下遂開始悠然吟道:骰子逡巡裹手拈,無因得見玉纖纖。張祜一聽,也不甘示弱地接口續吟著:但須報道金釵落,仿佛還因露指尖。語音剛落,兩人就不覺大笑著,反而把原本賭酒取妓的事兒給忘了。
死前燒文
杜牧臨死之時,心知大限將至,自撰墓志銘,但這篇短文寫得卻是平實無奇,絲毫不顯文豪手筆。據《新唐書》載,墓志銘寫就,杜牧閉門在家,搜羅生前文章,對火焚之,僅吩咐留下十之二三。
【山行古詩詞鑒賞】相關文章:
山行古詩詞鑒賞6篇01-01
山行古詩詞鑒賞(6篇)01-01
《早行》古詩詞鑒賞02-08
《桃源行》古詩詞鑒賞11-25
《朗月行》古詩詞鑒賞12-30
《從軍行》古詩詞鑒賞08-09
雁門太守行古詩詞鑒賞12-07
望天門山的古詩詞鑒賞12-09
望天門山古詩詞鑒賞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