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的鑒賞(通用16首)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收藏過自己喜歡的古詩吧,古詩是中文獨有的一種文體,有特殊的格式及韻律。那么你有真正了解過古詩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古詩詞的鑒賞,歡迎閱讀與收藏。
古詩詞的鑒賞1
浣溪沙·洞庭
張孝祥
行盡瀟湘到洞庭。楚天闊處數峰青。旗梢不動晚波平。
紅蓼①一灣紋纈亂,白魚雙尾玉刀明。夜涼船影浸疏星。
注:①紅蓼,指生在水邊的紅色蓼草。
鑒賞:
這首詞是張孝祥在公元1168年(宋孝宗乾道四年),由知潭州(今湖南長沙)調知荊南(荊州,今湖北江陵)兼荊湖北路安撫使時,洞湘江入沿庭湖所作。他前年為諫官所劾,罷任北歸,也曾泛湘江而至洞庭,作《念奴嬌過洞庭》詞,有“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發蕭騷襟袖冷”等語,流露出一種疾俗憤世的情緒,這一首寫得心氣平和多了。他從長沙出發,舟行至洞庭湖,前一段路程以“行盡瀟湘”一筆帶過,“到洞庭”三字引出下文。“楚天闊處數峰青”一句,寫洞庭湖全景恰到好處。范仲淹《岳陽樓記》云:“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是在岳陽樓上俯視洞庭之景。詞人泊舟湖中,不復寫湖之大如何如何,只說四圍廣闊,遠處峰青,則規模可 見,氣象可想。“旗梢不動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時景象,呈現出大自然清幽的靜態美。旗梢,即旗旓。船頭所插旌旗上的飄帶一絲不動,表明此刻的湖面,風平浪靜,所以出現傍晚水波平靜的景象,唯有鱗鱗細浪了。這樣夕陽斜照湖面停泊的船舟,與遼闊的楚天,青色的山逢,共同構成一幅境界開闊而又幽靜的山水畫面。
下片寫停船后泛覽湖景所見。“紅蓼一灣紋 纈亂,白魚雙尾玉刀明”兩句,不僅對仗工整,而且隨著視野的轉換,顯示出另一番情趣,并給人一種紅白鮮明的色彩感。“ 紅蓼”,指生于水邊的紅色蓼草。南宋朱弁《曲洧舊聞》卷四云:“紅蓼,即《詩》所謂游龍也。俗呼水紅。江東人別澤蓼,呼之為火蓼。”唐代詩人杜牧《歙州盧中丞見惠名醞》:“猶念悲秋分賜,夾溪紅蓼映風蒲。”而詞中的`“紅蓼”與“白魚”相對,更感到作者的構思精巧,觀察入微。詞人既寫了遠處一條水灣倒映出的紅蓼圖,又寫了似的雙尾白魚。魚稱“雙尾”而“明”,是躍出水面之魚,靜中見動。“夜涼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語收結,尤耐人尋味。
這里作者變換出另一幅畫面,而思緒已超越了時空對念的限制,直接轉入夜景,使讀者有更多的想象余地思考這個過程。再從畫面本身看,是從行舟夜泊的角度落筆,攝取大自然中富有代表性的兩種景象:一是疏星淡月,倒影湖中;二是水中船影遮蓋著星空倒影。這 不僅與前面的“楚天闊”、“晚波平”的自然景象相呼 應,而且充分地展現了優美的詞境。“夜涼”二字,既是詞人的直感,又顯示出流戀自然界的心態。
問題:
(1)這首詞的上闕寫了哪些景物,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3分)
(2)詞的下闕使用了多種藝術手法,請舉出兩例作簡要賞析。(4分)
答案:
(1).上闕寫了遼闊的楚天、青色 的山峰、平靜的湖面、停泊的晚舟等景物;描繪了一幅境界開闊而又幽靜的山水畫面。
(2).①動靜結合,“明”是躍出水面之魚,在這樣的安靜的環境中,靜中見動。②比喻、對比,將雙尾白魚比作“玉刀”,既寫出魚的特征,也和“紅蓼”形成鮮明的色彩對比,給人強烈的色彩感。③想象。停船之時是傍晚,而“夜涼船影浸疏星”一句直接轉入夜景,在想象中展現出水中船影遮蓋著星空倒影的優美境界。(只要任意舉出兩種手法即可)
古詩詞的鑒賞2
[唐]韋應物
貴賤雖異等,出門皆有營。獨無外物牽,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來過,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鳥雀繞舍鳴。
時與道人偶,或隨樵者行。自當安蹇劣,誰謂薄世榮。
注釋:
【1】幽居:隱居,不出仕。
【2】異等:不同等級。《韓非子·八經》:“禮施異等,后姬不疑。”
【3】營:謀求。
【4】外物:身外之物。多指利欲功名之類。
【5】遂:稱心,如愿。
【6】曙:天剛亮的時候。
【7】偶:相對。
【8】自當:自然應當。
【9】蹇(jiǎn)劣:笨拙愚劣的意思。蹇:跛,行動遲緩。劣:一作“拙”。
【10】薄世榮:鄙薄世人對富貴榮華的追求。世榮:世俗的榮華富貴。
作品賞析:
韋應物的山水詩“高雅閑淡,自成一家之體”(白居易《與元九書》),形式多用五古。《幽居》就是比較有名的一首。
詩人從十五歲到五十四歲,在官場上度過了四十年左右的時光,其中只有兩次短暫的閑居。《幽居》這首詩大約就寫于他辭官閑居的時候。全篇描寫了一個悠閑寧靜的境界,反映了詩人幽居獨處、知足保和的心情。在思想內容上雖沒有多少積極意義,但其中有佳句為世人稱道,因而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
“貴賤雖異等,出門皆有營”,開頭二句是寫詩人對世路人情的看法,意思是說世人無論貴賤高低,總要為生活而出門奔走營謀,盡管身分不同,目的不一,而奔走營生都是一樣的。這兩句,雖平平寫來,多少透露出一點感慨,透露出他對人生道路坎坷不平,人人都要為生存而到處奔走的厭倦之情,但詩人并不是要抒發這種感慨,也不是要描寫人生道路的艱難,而是用世人“皆有營”作背景,反襯自己此時幽居的清閑,也就是舉世辛勞而我獨閑了。
所以“獨無外物牽,遂此幽居情”,便是以上二句作反襯而來,表現了詩人悠然自得的心情。由于對官場現實的不滿,他曾經說過:“日夕思自退,出門望故山。君心倘如此,攜手相與還”(《高陵書情寄三原盧少府》),表示了歸隱的愿望。如今,他能夠辭官歸來,實現了無事一身輕的愿望,自然是滿懷欣喜。
吳喬在《圍爐詩話》中說:“景物無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則景哀,情樂則景樂。”韋應物此時的心情是愉快的、安閑的,因而在他筆下所描繪出的景物也自然著上輕松愉快、明麗新鮮的色彩。下邊六句是以愉悅的筆調對幽居生活作具體描寫。
“微雨夜來過,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鳥雀繞舍鳴。”這四句全用白描手法。“微雨”兩句,是人們贊賞的佳句。這里說“微雨”,是對早春細雨的準確描繪;“夜來過”,著一“過”字,便寫出了詩人的感受。顯然他并沒有看到這夜來的春雨,只是從感覺上得來,因而與下句的“不知”關合,寫的是感覺和聯想。這兩句看來描寫的是景而實際是寫情,寫詩人對夜來細微春雨的喜愛和對春草在微雨滋潤下成長的欣慰。這里有一派生機盎然的春天氣息,也有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愉快情趣。比之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登池上樓》),要更含蓄、蘊藉,更豐富新鮮,饒有生意。“青山忽已曙,鳥雀繞舍鳴”,是上文情景的延伸與烘托。這里不獨景色秾鮮,也有詩人幽居的寧靜和心情的喜悅。真是有聲有色,清新酣暢。
這四句是詩人對自己幽居生活的一個片斷的描繪,他只截取了早春清晨一個短暫時刻的山中景物和自己的感受,然后加以輕輕點染,便在讀者面前呈現出一幅生動的圖畫,同時詩人幽居的喜悅、知足保和的情趣也在這畫面中透露出來。
接下去,“時與道人偶,或隨樵者行。”“時與”、“或隨”,說明有時與道士相邂逅,有時同樵夫相過從,這些事都不是經常的,也就是說,詩人幽居山林,很少與人交游。這樣,他的清幽淡漠、平靜悠閑則是可想而知了。
韋應物實現了脫離官場,幽居山林,享受可愛的`清流、茂樹、云物的愿望,他感到心安理得,因而“自當安蹇劣,誰謂薄世榮”。“蹇劣”,笨拙愚劣的意思;“薄世榮”,鄙薄世人對富貴榮華的追求。這里用了《魏志·王粲傳》的典故。《王粲傳》中說到徐干,引了裴松之注說:徐干“輕官忽祿,不耽世榮”。韋應物所說的與徐干有所不同,韋應物這二句的意思是:我本就是笨拙愚
劣的人,過這種幽居生活自當心安理得,怎么能說我是那種鄙薄世上榮華富貴的高雅之士呢!對這兩句,我們不能單純理解為是詩人的解嘲,因為詩人并不是完全看破紅塵而去歸隱,他只是對官場的昏暗有所厭倦,想求得解脫,因而辭官幽居。一旦有機遇,他還是要進入仕途的。所以詩人只說自己的愚拙,不說自己的清高,把自己同真隱士區別開來。這既表示了他對幽居獨處、獨善其身的滿足,又表示了對別人的追求并不鄙棄。
韋應物的詩受陶淵明、謝靈運、王維、孟浩然等前輩詩人的影響很大,前人說:“應物五言古體源出于陶,而化于三謝,故真而不樸,華而不綺”(《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又說:“一寄穗秾鮮于簡淡之中,淵明以來,蓋一人而已”(宋濂《宋文憲公集》卷三十七)。這些評價并不十分恰當,但是可以說明韋詩的藝術價值和藝術風格的。
古詩詞的鑒賞3
唐代:駱賓王
寒更承夜永,涼夕向秋澄。
離心何以贈,自有玉壺冰。
譯文
寒夜的敲更聲接續著這漫漫長夜,清涼的夜晚像秋天那般澄澈。
離別時難以割舍,拿什么贈送給你呢?我這自有如裝在玉壺冰一樣真心。
賞析
這首詩把離情表現得高潔純真,不似前人作品般悲切哀傷,此種手法少見于初唐詩歌。前兩句是寫長長的秋夜寒冷,渲染離別時難舍的氣氛。后兩句用“玉壺冰”表明心情,體現了兩位朋友之間坦誠相見的真正友誼。
俗話說:君子之交淡如水。這并不是說君子把人與人之間的友誼看得比水還要淡,而是說:君子之間的友誼應該像清澈見底的水一樣純潔。這首詩正體現了這種純潔的友誼。
詩的前二句運用了倒裝句法,先說“夜永"、“更寒”,然后再倒轉回去說:在秋高氣爽的秋日黃昏,他和一位朋友已經促膝話別。這種章法的運用,改變了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來敘述的方式,強調了“更寒”、“夜永”,突出了兩位摯友之間依依惜別的心情。收到了化平鋪直敘為起伏跌宕的藝術效果。“秋澄”、“夜永”巾的“澄”、“永”,不只是點明節序的特征與時間,而且也映帶出朋友之間的真誠相見與友誼長存;“涼夕”,“寒更”中的“涼”、“寒”也同樣是不只說明環境的“涼”、“寒”,而且顯示出一對朋友在臨別之際心緒不佳。倒裝、側重、心與境諧等藝術手法被詩人揉合在兩句詩中,顯示出詩人高超的藝術造詣。
既然兩人的友誼是那樣的深長,在離別之際用什么贈給對方就值得思考了。“離心何以贈,自有玉壺冰”,這出人意表的兩句詩體現了兩位朋友之間坦誠相見的.真正友誼。詩人贈給對方的,不是客套式的祝愿,而是一顆冰清玉潔的心。在這首詩中,詩人把自己的“離心”比作“玉壺冰”。其命意同于王勃的名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古詩詞的鑒賞4
古詩村居的意思:
《村居》是由清代詩人高鼎晚年歸隱于上饒地區,閑居農村時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村居》描寫了詩人居住在鄉村時因春天來臨而喜悅,所見到的春天景象和放學后孩子們放風箏的情景。
英文解釋
Ruralarea
詳細解釋
寓居鄉村。
唐薛調《無雙傳》:“仙客捨輜騎驚走,歸襄陽,村居三年。”《紅樓夢》第一二○回:“賈政道:‘提起村居養靜,甚合我意,只是我受恩深重,尚未酬報耳。’”
鄉村的住宅。
明唐順之《答陳澄江僉事村居韻》之七:“村居鄰北郭,野語學東齊。”許地山《女兒心》六:“一會是同坐紫洞艇游河,一會又回到白云山附近的村居。”
指鄉村、村莊。
元汪元亨《沉醉東風·歸田》曲:“遠城市人稠物穰,近村居水色山光。”
原文:
村居①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②。
兒童散學歸來早③,忙趁東風放紙鳶④。
作品注釋
①村居:在鄉村里居住時見到的景象。
②楊柳拂堤:像楊柳一樣撫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煙:春天水澤、草木間蒸發形成的煙霧般的水汽。
③散學:放學。
④紙鳶:泛指風箏,它是一種紙做的形狀像老鷹的風箏。鳶:老鷹。
白話譯文
農歷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經漸漸發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楊柳披著長長的綠枝條,隨風擺動,好像在輕輕地撫摸著堤岸。在水澤和草木間蒸發的水汽,如同煙霧般凝集著。楊柳似乎都陶醉在這濃麗的.景色中。村里的孩子們放了學急忙跑回家,趁著東風把風箏放上藍天。
創作背景
詩人晚年遭受議和派的排斥和打擊,志不得伸,歸隱于上饒地區的農村。在遠離戰爭前線的村莊,寧靜的早春二月,草長鶯飛,楊柳拂堤,受到田園氛圍感染的詩人有感于春天來臨的喜悅而寫下此詩。
古詩詞的鑒賞5
攜扙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
譯文翻譯
攜杖出門去尋找納涼圣地,畫橋南畔,綠樹成蔭,坐靠在胡床之上愜意非常。
寂寂明月夜,參差的笛聲響起在耳邊縈繞不覺,晚風初定,池中蓮花盛開,幽香散溢,泌人心脾。
注釋解釋
倚胡床:坐靠胡床。倚:坐靠。
詩文賞析
這句連用“攜”、“來”、“追”三個動詞,把詩人攜杖出戶后的動作,分出層次加以表現。其中“追”字更是曲折、含蓄地傳達出詩人追尋理想中的納涼勝處的內在感情,實自杜甫《羌村》“憶昔好追涼”句點化而成。這樣,詩人急于從火海中解脫出來的情懷,通過一系列動作,就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
次句具體指出了柳外納涼地方的方位和臨時的布置:“畫橋南畔倚胡床。”這是一個綠柳成行,位于“畫橋南畔”的佳處。詩人選好了目的地,安上胡床,依“倚”其上,盡情領略納涼的況味。在詩人看來,這也可算“最是人間佳絕處”(《睡足軒》)了。胡床,即交椅,可躺臥。陶潛“倚南窗以寄傲”(《歸去來兮辭》),是為了遠離塵俗;秦觀“倚胡床”以“追涼”,是為了驅解煩熱,都是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向往,他們或多或少是有相通之處的。
一二兩句寫仔細尋覓納涼勝地。三四兩句則展開了對它的.美妙景色的描繪:“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月明之夜,船家兒女吹著短笛,笛聲參差而起,在水面縈繞不絕。晚風初定,池中蓮花盛開,自在幽香不時散溢,沁人心脾。詩人閑倚胡床,怡神閉目,不只感宮上得到滿足,連心境也分外舒適。這兩句采取了對偶句式,把納涼時的具體感受藝術地組合起來,于是,一個納涼勝地的自然景色,就活現在讀者面前。
此詩以納涼為題,詩中著力表現的是一個絕離煩熱之處。詩人首先經過尋訪,發現了這個處所的秘密,其次進行具體布置,置身其間,與外境融而為一,把思想感情寄托在另外一個“自清涼無汗”的世界。
宋人呂本中曾在《童蒙詩訓》中評論“少游此詩閑雅嚴重”(《詩林廣記》引),“閑雅”當指此詩詞語上的特點而言,“嚴重”則涉及此詩嚴肅而鄭重的內容。它很可能是秦觀在仕途遭到挫折后的作品。
《納涼》是一首描寫景物的短詩。從字面上看,可以說沒有反映什么社會生活內容。但是,透過詩句的表面,卻隱約地表現出:詩人渴望遠離的是炙手可熱的官場社會,這就是他刻意追求一個理想中的清涼世界的原因。秦觀是一個有用世之志的詩人。他對官場的奔競傾奪表示厭棄,力求遠避,此詩表達的就是這種感情。這種把創作念圖隱藏在詩句背后的寫法,讀者應著意體會。
古詩詞的鑒賞6
古詩原文
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
我有所感事,結在深深腸。
鄉遠去不得,無日不瞻望。
腸深解不得,無夕不思量。
況此殘燈夜,獨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曉,風雨正蒼蒼。
不學頭陀法,前心安可忘。
譯文翻譯
我有著深深思念的人,卻相隔在遠遠的異鄉。
我有所感懷的事情,深深的刻在心上。
故鄉遙遠回不去,我沒有一天不遙望它。
內心痛苦萬分卻無處化解,日日夜夜未曾停止思念。
我的前途似乎也迷茫無望,孤獨的在空空的屋子里睡覺。
秋天尚未來臨,卻已風雨紛紛。
不曾學過苦行僧的佛法,如何忘記曾經的過往!
注釋解釋
鄉:家鄉。
瞻望:往遠處或高處看,敬仰并寄以希望。
夕:日落的時候:夕陽。夕照。朝夕相處。無夕:日日夜夜。
殘燈:不好的事。夜:黑夜,代指前途的黑暗。
空堂:空屋。
曉:到來,來臨。
正:此時。蒼蒼:紛紛。
頭陀:苦行僧。
安:怎么。
創作背景
此詩寫于元和六年(公元811年),白居易四十歲。從“獨宿在空堂”可以看出,此詩是為一個與作者相愛的女子而寫。且學者周相錄考證,這個女子就是白居易幾度在詩作中提到過的“東鄰嬋娟子”湘靈。
詩文賞析
首句開門見山,寫出了所要記敘的事情,強烈的感情色彩也在無需意像的渲染的情況下,立刻展現在讀者面前。四句話形式上兩兩相同,但情感上卻是層層深入的,第一句提到了人的思念和遠,都是平平的概述,點到為止,并沒有提及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如何的思念她。第二句則重點寫到了思念,寫到思念的程度,也并沒有深寫。行文至此,全詩的中心已經點明框架,已經明晰,但還只是一幅,如果用畫畫作比的話,構圖,或者說是工筆前的白描圖,線條簡潔而有力。第三句對第一句進行了擴充和延伸,鄉遠遠的程度,對故鄉,更準確的說是對故鄉的生活,故鄉的人的思念之深。第四句是對第二句進行了擴充和延伸。一、三句是寫實,故鄉、人都是客觀存在的。二、四句是寫虛,回憶中的事和肝腸絞痛的感覺是詩人主觀的感情。一實,一虛,把氣氛渲染開來,行文至此,白描已經被染,出現了淡淡的色彩,陰陽、冷暖色初步分明。詩人付與“人”一個“隔”,付與“事”一個“結”字。“隔”、“結”都是冰涼涼的字眼,給人一種一對火熱的戀人被活生生分扯開來的感覺。詩人用兩個冰冷的字形象地寫出了自己火熱的情感,而火熱又敗于冰冷,這時引出自己肝腸絞痛的感覺顯得自然,又打動了讀者。在這里,詩人又用了一個打動人的動詞“瞻望”。鄉遠,瞻望卻不可相望見,可是還要望,縱是眼望不見那心也早已回到了那故鄉的戀人身畔。
前四句是對一個長時間一直以來狀態的寫,從“況此”一句開始,詩人就開始描繪一個夜雨的場景了。作者在描寫夜雨場景的時候,卻是惜字如金。他只用了兩句話二十個字。這兩句話不寫思,不寫念,不寫人,不寫事,只是用簡潔的言語描繪了許多意像,燈、堂、天、風雨。一個況字說明這四句所描寫的這些是在前四句的`前提上進一步增加的。所以,在情感上也是在前四句的思念上增加的。一個“況”字就替代了千言萬語的心理描寫。“夜”是時間,在“夜”之前詩人用了一個名詞作形容詞來形容“夜”,“殘燈”。燈從晚上點,點到殘,一定已是深夜。詩人夜不能寐,久久的思念著心中的戀人。殘燈昏暗的光下,長長的燈芯使光閃爍著,詩人在這情景萬分傷心,沒有言自然顯得寂靜,寂靜使屋子顯得“空”,顯得寂寥。“空”不一定是真的缺少家具,而是因為缺少“人”。夜雨同話五更的人“空堂”不一定是堂“空”也寫出詩人心中的悵然若失。“秋天”“未曉”“風雨”更是融情于景。“蒼蒼”二字既是對風雨的描寫,又是詩人此時的心境。這兩句,不著一字思念,而又字字句句把詩人的思念之情著色,分染過的白描已經基本上上好了顏色。最后一句話,可謂畫龍點睛之筆,使用直抒胸意的寫法,將全詩推向高潮。想忘,又不能忘,想忘,又不敢忘。詩人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就在這無果的結局中謝幕,無數的思念,向何處傾訴。
整首詩貫穿著白居易的大、簡、妙風格,雖是寫愛情,寫思念,但不像多數愛情詩一樣婉約,它大氣、又不失細膩,這不是刻意為之,而是一種情感之至,一種渾然天成。這首詩不是唐代所流行的工整的今體詩,它共有七句話,前四句大量的重復用字,也并不合乎詩歌的習慣。意像的描寫被放在了敘事之后,全詩沒有比喻、沒有用典,也沒有大量的興、比之作,可以說是完全沒有格律的羈絆,用最直白的語言,抒發了最真摯的情感。
古詩詞的鑒賞7
【原文】
《論詩》
趙翼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注釋】
李杜:指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此處指大李杜,小李杜指李商隱和杜牧。)
傳:相傳。
江山代有才人出:國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江山:國家。才人,有才華的人。
風騷:指《詩經》中的“國風”和屈原的《離騷》。后來把關于詩文寫作的詩叫做“風騷”。這里指在文學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遠影響。
【譯文】
李白和杜甫的詩篇曾經被成千上萬的人傳頌,現在讀起來感覺已經沒有什么新意了。
國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華的`詩人,他們的詩篇文章以及人氣都會流傳數百年(流芳百世)。
【簡評】
此詩反映了作者詩歌創作貴在創新的主張。他認為詩歌隨時代不斷發展,詩人在創作的時候也應求新求變,并非只有古人的作品才是最好的,每個時代都有屬于自己的風格的詩人。本詩雖語言直白,但寓意深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一句表達了文學創作隨著時代變化發展的主題思想與中心。
趙翼論詩提倡創新,反對機械模式。他通過對詩家李白、杜甫成就的回顧,以歷史發展的眼光來看,各個時代都有其標領風騷的人物,不必唯古人是從,詩歌也應隨著時代不斷發展。
古詩詞的鑒賞8
古詩原文
二月巴陵日日風,春寒未了怯園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
譯文翻譯
二月的巴陵,幾乎天天都刮風下雨。料峭的春寒還未結束,給園林的花木帶來了災難,叫人擔心害怕!
嬌嫩的海棠,毫不吝惜鮮紅的花朵,挺身獨立在寒風冷雨中開放著。
注釋解釋
選自《簡齋集》。陳與義(1090—1138),號簡齋。宋代詩人。此詩寫于高宗建炎三年(1129)二月。
巴陵:古郡名,今湖南岳陽市。
園公:詩人自注:“借居小園,遂自號園公。”
胭脂:一種紅色顏料。也泛指紅色。
詩文賞析
這首絕句與其說是寫春寒,不如說是詠海棠。說到詠海棠,自然忘不了蘇軾的《海棠》詩:“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其實,這兩首海棠詩都是借海棠寫自己。蘇軾筆下的海棠圣潔、幽寂,是他貶官黃州時的寫照;陳與義筆下的`海棠雅致孤高,是他流亡時的寫照。 因此,頭兩句的“風”“寒”就不僅僅是自然界的風寒,更主要的是社會的風寒——金兵南侵,南宋小朝廷“山河破碎風飄絮”,詩人則“身世浮沉雨打萍”,怎不感到“怯”?后兩句詩人用類似于刻劃松、梅、菊、竹的手法來寫海棠,說它傲然“獨立”于風雨中,哪怕有損于自己美麗的“胭脂色”。海棠的風骨和雅致得到充分的表現。詩人點化杜甫的“林花著雨胭脂濕”,別創意境,不但更具風致,而且更具品格。詩人將自己的風骨、品格、雅致融入對海棠的描寫中,使這首詩成為詠物上乘之作,這就是詠物詩創作的訣竅。
古詩詞的鑒賞9
《月夜》
作者:唐朝,杜甫
《月夜》原文:
月夜
杜甫〔唐代〕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注釋】
鄜州:今陜西富縣。閨中:指妻子。小兒女:尚不懂事的子女。解:懂得。憶長安:思念身在長安的父親。肅宗至德元載(756),叛軍攻陷潼關,杜甫攜家眷逃至郫州,聞肅宗在靈武即位,于是前往效力,途中為叛軍所俘,被解回長安。香霧:月夜的霧氣。虛幌:薄紗。雙照:指月光同時照著身處異地夫妻二人。
《月夜》拼音解讀:
jīn yè fū zhōu yuè,guī zhōng zhǐ dú kān。
yáo lián xiǎo ér nǚ,wèi jiě yì cháng ān 。
xiāng wù yún huán shī,qīng huī yù bì hán 。
hé shí yǐ xū huǎng,shuāng zhào lèi hén gān 。
相關翻譯
今晚秋月是多么皎潔,你卻在鄜州的家中獨看。
料想家中年幼的兒女,還不懂你為何思念長安。
霧氣濃重,可沾濕你秀發?月光如水,玉臂能共時候,才可覺涼寒?
什么是淚照干那滿倚薄慢,讓月痕的臉。
相關賞析
安史之亂爆發后,杜甫獨自困居在淪陷的長安城中,在月夜思念家人,寫下這首情深意切的詩。
此詩構思巧妙,詩人本來望月懷妻,卻設想妻子在月下想念自己;本來自己在月下懷念年幼的兒女,卻設想天真幼稚的小兒女隨著母親看月還不懂得想念在長安的自己。
詩人只身在外,當然是獨自看月。但是妻子身邊有兒女陪伴,為什么也是“獨看”呢?下一聯隨即給出了答案:妻子看月,并不是真的在賞月,而是在“憶長安“,但是小兒女不諳世事,自然也不明白人間的離別之恨與相思之情,又哪里會懂得“憶長安”呢。詩人巧妙地用小兒女的“未解憶“來反襯妻子的“憶”,突出了“獨”字,情感上又深化了一層。
接下來通過描寫妻子獨自看月的形象,進一步表現“憶長安”。詩人想象妻子在月下久久佇立徘徊以至于霧濕云鬟,月寒玉臂。進而盼望聚首相倚,雙照團圓。
每當想到妻子夜不能寐的情景時,詩人自己也忍不住傷心落淚,由此激起了對于結束這種痛苦生活的渴望,于是很自然地以表現希望的.詩句收束全篇:“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這首詩借看月而抒離情,但又不僅僅是一般的夫妻離別之情,而是浸透了天下亂離的悲哀,在“獨看”的淚痕里,"雙照”的清輝中閃耀著詩人期待四海升平的理想。辭旨婉切,章法緊密,無一字不是從月色中照出,既精麗絕俗,又感人肺腑。
作者介紹
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陽,后遷居河南鞏縣。詩人社審言之孫。年輕時應進士舉,不第,浸游各地,后客居長安十年。安史之亂中提奔唐肅宗,授左拾遺。后棄官入蜀,定居成都洗花溪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式重中任參謀,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嚴武死后攜家出題,漂油江南,病元于途中。其詩以古體、律詩見長,展現了唐代由盛而我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講史”。是我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與李白齊名,并稱“李杜”,有《杜工郵集》詳情
古詩詞的鑒賞10
偏承雨露潤毛衣,黑白分明眾所知。
高處營巢親鳳闕,靜時閑語上龍墀。
化為金印新祥瑞,飛向銀河舊路岐。
莫怪天涯棲不穩,托身須是萬年枝。
譯文:
偏偏受上天的恩澤,雨露濕潤了喜鵲的羽毛,黑白分明的毛色是大家共知的。
高處營建的巢穴靠近著鳳凰的棲息處,閑靜時上到龍墀處“喳喳”地叫著。
山鵲化為金印的傳說預兆著祥瑞氣,飛向九天銀河做牛郎織女相會的橋梁。
不要怪天涯飄泊居無定所,能托身一處便是萬年的瓊枝。
注釋:
營巢:筑巢。
鳳闕:漢代宮闕名。皇宮的美稱。
龍墀:皇宮的`臺階。
萬年枝:年代悠久的大樹,喻指唐王朝。
簡析:
“偏承雨露潤毛衣”表層意思是鵲經雨承露而羽毛潤澤的姿態,暗寓自己受到帝王恩澤。
“黑白分明眾所知”寫鵲的羽毛有明顯的黑白兩種顏色,暗喻自己有愛憎分明的品行。
“高處營巢親鳳闕”暗喻自己曾在朝為官。
“飛向銀河舊路岐”化用喜鵲為牛郎織女在銀河上架橋的傳說,表達自己隱居南安、心系朝廷的中心。
“莫怪天涯棲不穩,托身須是萬年枝。”是說自己如今棲身天涯,遷徙不定,能夠托身的只有唐王朝,抒發了詩人去國懷鄉之痛和不忘君恩,是非分明的愛國情懷。
古詩詞的鑒賞11
《春曉》
年代:唐作者: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注釋:
1.春曉:春天的早晨。
2.聞:聽。
賞析:
詩歌從春鳥的啼鳴、春風春雨的吹打、春花的謝落等聲音,讓讀者通過聽覺,然后運用想象的思維方法,轉換到視覺,在眼前展開一夜風雨后的春天景色,構思非常獨到。詩歌語言自然樸素,通俗易懂,卻又耐人尋味:不知不覺的又來到了一個春天的早晨,不知不覺的又開始了一次花開花落。思想著這一年一度的春色,人生的感慨便會油然而起,或淡或濃地縈回心頭。
《春曉》這首小詩,初讀似覺平淡無奇,反復讀之,便覺詩中別有天地。它的藝術魅力不在于華麗的辭藻,不在于奇絕的藝術手法,而在于它的韻味。整首詩的風格就象行云流水一樣平易自然,然而悠遠深厚,獨臻妙境。千百年來,人們傳誦它,探討它,仿佛在這短短的四行詩里,蘊涵著開掘不完的藝術寶藏。
自然而無韻致,則流于淺薄;若無起伏,便失之平直。《春曉》既有悠美的韻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詩味醇永。詩人要表現他喜愛春天的感情,卻又不說盡,不說透,“迎風戶半開”,讓讀者去捉摸、去猜想,處處表現得隱秀曲折。
“情在詞外曰隱,狀溢目前曰秀。”(張戒《歲寒堂詩話》引)寫情,詩人選取了清晨睡起時剎那間的感情片段進行描寫。這片段,正是詩人思想活動的啟始階段、萌芽階段,是能夠讓人想象他感情發展的最富于生發性的頃刻。詩人抓住了這一剎那,卻又并不鋪展開去,他只是向讀者透露出他的.心跡,把讀者引向他感情的軌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該由讀者沿著詩人思維的方向去豐富和補充了。
寫景,他又只選取了春天的一個側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詩人都不去寫。他只是從聽覺角度著筆,寫春之聲:那處處啼鳥,那瀟瀟風雨。鳥聲婉轉,悅耳動聽,是美的。加上“處處”二字,啁啾起落,遠近應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陰道上,應接不暇之感。春風春雨,紛紛灑灑,但在靜謐的春夜,這沙沙聲響卻也讓人想見那如煙似夢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眾卉新姿。這些都只是詩人在室內的耳聞,然而這陣陣春聲卻逗露了無邊春色,把讀者引向了廣闊的大自然,使讀者自己去想象、去體味那鶯囀花香的爛熳春光,這是用春聲來渲染戶外春意鬧的美好景象。這些景物是活潑跳躍的,生機勃勃的。它寫出了詩人的感受,表現了詩人內心的喜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宋人葉紹翁《游園不值》詩中的“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是古今傳誦的名句。其實,在寫法上是與《春曉》有共同之處的。葉詩是通過視覺形象,由伸出墻外的一枝紅杏,把人引入墻內、讓人想象墻內;孟詩則是通過聽覺形象,由陣陣春聲把人引出屋外、讓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幾筆,就寫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兩詩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擋不住的,你看,它不是沖破了圍墻屋壁,展現在你的眼前、縈回在你的耳際了嗎?
施補華曰:“詩猶文也,忌直貴曲。”(《峴傭說詩》)這首小詩僅僅四行二十個字,寫來卻曲屈通幽,回環波折。首句破題,寫春睡的香甜;也流露著對朝陽明媚的喜愛;次句即景,寫悅耳的春聲,也交代了醒來的原因;三句轉為寫回憶,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為惜春。愛極而惜,惜春即是愛春──那瀟瀟春雨也引起了詩人對花木的擔憂。時間的跳躍、陰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變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給人帶來無窮興味。
《春曉》的語言平易淺近,自然天成,一點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跡。而言淺意濃,景真情真,就象是從詩人心靈深處流出的一股泉水,晶瑩透澈,灌注著詩人的生命,跳動著詩人的脈搏。讀之,如飲醇醪,不覺自醉。詩人情與境會,覓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這是最自然的詩篇,是天籟。
古詩詞的鑒賞12
《雪》
瑞雪驚千里,同云暗九霄。
地疑明月夜,山似白云朝。
逐舞花光動,臨歌扇影飄。
大周天闕路,今日海神朝。
《雪》譯文
千里瑞雪,白茫茫一片,令人驚艷,天上的白云也不能與之相比。
看到照射在地面的月光就知道是夜晚了,看到雪白如云的山峰就知道已經到了早晨。
蹁躚起舞如同花的色彩一般閃動,歌唱時搖扇的風姿韻態搖曳生姿。
武周時期京都的道路,就像今天海神來朝一樣。
《雪》注釋
瑞雪:應時而下的雪量適中的雪。
九霄:天之極高處。
《雪》賞析
題目是“雪”,卻非詠雪,而是發了一通雪是否瑞兆的議論。絕句長于抒情而拙于議論,五絕篇幅極狹,尤忌議論。作者偏用其短,看來是有意造成一種特殊的風格。
瑞雪兆豐年。辛勤勞動的農民看到飄飄瑞雪而產生豐年的聯想與期望,是很自然的。但眼下是在繁華的帝都長安,這“盡道豐年瑞”的聲音就頗值得深思。“盡道”二字,語含譏諷。聯系下文,可以揣知“盡道豐年瑞”者是和“貧者”不同的另一世界的人們。這些安居深院華屋、身襲蒙茸皮裘的達官顯宦、富商大賈,在酒酣飯飽、圍爐取暖、觀賞一天風雪的時候,正異口同聲地大發瑞雪兆豐年的議論,他們也許會自命是悲天憫人、關心民生疾苦的仁者呢!
正因為是此輩“盡道豐年瑞”,所以接下去的是冷冷的一問:“豐年事若何?”即使真的豐年,情況又怎樣呢?這是反問,沒有作答,也無須作答。“盡道豐年瑞”者自己心里清楚。唐代末葉,苛重的賦稅和高額地租剝削,使農民無論豐歉都處于同樣悲慘的境地。“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山前有熟稻,紫穗襲人香。細獲又精舂,粒粒如玉珰。持之納于官,私室無倉箱”。這些詩句對“事若何”作出了明確的回答。但在這首詩里,不道破比道破更有藝術力量。它好象當頭一悶棍,打得那些“盡道豐年瑞”者啞口無言。
三、四兩句不是順著“豐年事若何”進一步抒感慨、發議論,而是回到開頭提出的雪是否為瑞的問題上來。因為作者寫這首詩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抒寫對貧者雖處豐年仍不免凍餒的同情,而是向那些高談豐年瑞者投一匕首。“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好象在一旁冷冷地提醒這些人:當你們享受著山珍海味,在高樓大廈中高談瑞雪兆豐年時,恐怕早就忘記了這帝都長安有許許多多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露宿街頭的“貧者”。他們盼不到“豐年瑞”所帶來的好處,卻會被你們所津津樂道的“豐年瑞”所凍死。一夜風雪,明日長安街頭會出現多少“凍死骨”啊!“為瑞不宜多”,仿佛輕描淡寫,略作詼諧幽默之語,實際上這里面蘊含著深沉的憤怒和熾烈的感情。平緩從容的語調和犀利透骨的揭露,冷雋的諷刺和深沉的憤怒在這里被和諧地結合起來了。
雪究竟是瑞兆,還是災難,離開一定的前提條件,是很難辯論清楚的,何況這根本不是詩的任務。詩人無意進行這樣一場辯論。他感到憎惡和憤慨的是,那些飽暖無憂的達官貴人們,本與貧者沒有任何共同感受、共同語言,卻偏偏要裝出一副對豐年最關心、對貧者最關切的面孔,因而他抓住“豐年瑞”這個話題,巧妙地作了一點反面文章,扯下了那些“仁者”的假面具,讓他們的尊容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詩里沒有直接出現畫面,也沒有任何形象的描繪。但讀完了全詩,詩人自已的形象卻鮮明可觸。這是因為,詩中那些看來缺乏形象性的議論,不僅飽含著詩人的憎惡、蔑視、憤激之情,而且處處顯示出詩人幽默詼諧、憤世疾俗的性格。從這里可以看出,對詩歌的形象性是不宜作過分偏狹的理解的。
古詩詞的鑒賞13
王維《渭川田家》原文
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王維《渭川田家》譯文
村莊處處披滿夕陽余輝,牛羊沿著深巷紛紛回歸。
老叟惦念著放牧的孫兒,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
雉雞鳴叫麥兒即將抽穗,蠶兒成眠桑葉已經薄稀。
農夫們荷鋤回到了村里,相見歡聲笑語戀戀依依。
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羨慕?我不禁悵然地吟起《式微》。
注釋
⑴渭川:一作“渭水”。渭水源于甘肅鳥鼠山,經陜西,流入黃河。田家:農家。
⑵墟落:村莊。斜陽:一作“斜光”。
⑶窮巷:深巷。
⑷野老:村野老人。牧童:一作“僮仆”。
⑸倚杖:靠著拐杖。荊扉:柴門。
⑹雉雊(zhìgòu):野雞鳴叫。《詩經·小雅·小弁》:“雉之朝雊,尚求其雌。”
⑺蠶眠:蠶蛻皮時,不食不動,像睡眠一樣。
⑻荷(hè):肩負的意思。至:一作“立”。
⑼即此:指上面所說的情景。
⑽式微:《詩經》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歸”之句,表歸隱之意。
王維《渭川田家》賞析
這是王維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面對夕陽西下的田家晚歸,產生了一種羨慕之情。
“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描寫村晚歸牧,夕陽斜照村落的景象。夕陽的余暉照射在村莊中,偏僻簡陋的里巷,徐徐走著歸來的牛羊。作者把視線投在尋常農民家中,一個“歸”字,隱透出作者的`向往。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寫歸牧圖中的一個場景:老人因牽掛放牧的小孩,拄著拐杖在柴草編織的門前迎候。這個動人場景洋溢著一種獨有的農家樂,一切是那么親切、靜謐、安詳。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寫蠶麥豐收,野雞在田野上鳴叫著,麥地里的莊稼長勢很好,蠶開始吐絲人眠,桑葉也稀少了。這又是從人民最關切的生計角度寫出農家恬淡自足的生活。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寫淳樸交談。農夫們如有相遇,扛著鋤頭親切交談,是那么戀戀不舍。這是從感情上寫農家的和平寧靜、怡然自得。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寫作者感慨。作者想到自己在官場上的不順,看見農村的安逸,不禁產生了羨慕之情。“《式微》”,指《詩經·邶風·式微》“式微,式微,胡不歸”;“吟《式微》”即希望歸隱田園之意。作者借此表達了自己欲歸田園的急迫心情。
本詩通過對夕陽田家晚歸圖的描繪,表現了自己欲歸田園之意。
全詩純用白描,不加雕琢,樸素清新。一切看似作者將所見隨手人詩,實則經過認真選擇,如“野老倚杖”,極為傳神,“田夫荷鋤”,又頗有代表性。前八句描繪,為最后兩句蓄足了勢,使最后作者發出的感慨更為深沉。
古詩詞的鑒賞14
作者:李商隱
原文:
客去波平檻,蟬休露滿枝。
永懷當此節,倚立自移時。
北斗兼春遠,南陵寓使遲。
天涯占夢數,疑誤有新知。
譯文
當初你離去時春潮漫平欄桿;
如今秋蟬不鳴露水掛滿樹枝。
我永遠懷念當時那美好時節;
今日重倚檻前不覺時光流逝。
你北方的住處象春天般遙遠;
我在南陵嫌送信人來得太遲。
遠隔天涯我屢次占卜著美夢;
疑心你有新交而把老友忘記。
意境
《涼思》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一首五律。這是一首因時光流逝,對涼秋而懷舊的詩歌。此詩流露了作者盼望友人來信,卻大失所望之心情,最終竟懷疑對方已有新交,唯恐為人所棄。懷疑對方將自己忘了,則把詩人對友情的執著寫得更深了一層。詩人在涼秋中回憶友人離去的情景,寄托了無限的思念,也暗喻出自已難展抱負的愁懷。全詩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語言風格爽朗清淡,不雕飾,不造作,用詞簡練,意蘊溫婉,清新淡雅,情深意長。
賞析
這是寫詩人初秋夜晚的一段愁思。
首聯寫愁思產生的環境。訪客已經離去,池水漲平了欄檻,知了停止噪鳴,清露掛滿樹枝,好一幅水亭秋夜的清涼圖景!但是,詩句的勝處不光在于寫景真切,它還細致地傳達出詩人心理感受的微妙變化。如“客去”與“波平檻”,本來是互不相關的兩件事而連在一起敘述,是大有道理的。大凡人在熱鬧之中,是不會去注意夜晚池塘漲水這類細節的。只有當客人告退、孤身獨坐時,才會突然發現:喲,怎么不知不覺間面前的水波已漲得這么高了!同樣,鳴蟬與滴露也是生活里的常事,也只有在陡然清靜下來心緒無聊時,才會覺察到現象的變化。所以,這聯寫景實際上反映了詩人由鬧至靜后的特殊心境,為引起愁思作了鋪墊。
第二聯開始,詩人的筆觸由“涼”轉入“思”。詩人的身影久久倚立在水亭欄柱之間,他凝神長想,思潮起伏。讀者雖還不知道他想的什么,但已經感染到那種愁思綿綿的悲涼情味。
詩篇后半進入所思的內容。頸聯兩句意思是:離開長安已有兩個年頭,滯留遠方未歸;而托去南陵傳信的使者,又遲遲不帶回期待的消息。處在這樣進退兩難的境地,無怪乎詩人要產生被棄置天涯、零丁無告的感覺,屢屢借夢境占卜吉兇,甚至猜疑所聯系的'對方有了新結識的朋友而不念舊交了。“涼思”一題,語意雙關:既指“思”由“涼”生,也意味著思緒悲涼。按照這樣的理解,“涼”和“思”又是通篇融貫為一體的。
此詩抒情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不像作者一般詩作那樣婉曲見意,但傾吐胸懷仍有宛轉含蓄之處,并非一瀉無余。語言風格疏郎清淡,不假雕飾,也有別于李商隱一貫的精工典麗的作風,正適合于表現那種凄冷蕭瑟的情懷。語言風格爽朗清淡,不雕飾,不造作。細細吟來,一種悲思綿綿的悲涼情味隨之而生。大作家善于隨物賦形,不受一種固定風格的拘限,于此可見一斑。
古詩詞的鑒賞15
《池上》
白居易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注釋】:
小娃:小男孩兒或小女孩。
撐:撐船,用篙使船前進。
艇:輕便的船。
白蓮:白色的蓮花。
不解:不知道;不懂得。
浮萍:水生植物,橢圓形葉子浮在水面,下面有須根,夏季開白花。全草類.
一道:一路。
開:分開。
【譯文】
一個小孩撐著小船,
偷偷地采了白蓮回來。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蹤跡,
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船兒劃過的痕跡。
【賞析】
池塘中一個個大蓮蓬,新鮮清香,多么誘人啊!一個小孩兒偷偷地撐著小船去摘了幾個又趕緊劃了回來。他還不懂得隱藏自己偷摘蓮蓬的蹤跡,自以為誰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駛過,水面原來平輔著的密密的綠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顯的`水線,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這首詩好比一組鏡頭,攝下一個小孩兒偷采白蓮的情景。從詩的小主人公撐船進入畫面,到他離去只留下被劃開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動描寫,有心理刻畫,細致逼真,富有情趣;而這個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潑淘氣的可愛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了。
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將一“偷蓮”小童的憨態描繪得惟妙惟肖。詩中最傳神的當是“不解藏蹤跡”一句,寫盡小童頑皮、純真情態。
古詩詞的鑒賞16
《望月有感》
唐朝:白居易
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饑,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
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
田園寥落干戈后,骨肉流離道路中。
吊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譯文
自從河南地區經歷戰亂,關內一帶漕運受阻致使饑荒四起,我們兄弟也因此流離失散,各自在一處。因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觸,便隨性寫成詩一首來記錄感想,寄給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潛的七哥,在烏江的十五哥和在符離、下邽的弟弟妹妹們看。
家業在災年中蕩然一空,兄弟分散各自你西我東。
戰亂過后田園荒蕪寥落,骨肉逃散在異鄉道路中。
吊影傷情好像離群孤雁,漂泊無蹤如斷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都該傷心落淚,一夜思鄉心情五地相同。
注釋
⑴河南:唐時河南道,轄今河南省大部和山東、江蘇、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區。
⑵關內:關內道,轄今陜西大部及甘肅、寧夏、內蒙的部分地區。
⑶阻饑:遭受饑荒等困難。
⑷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長兄白幼文,貞元十四、五年(798—799年)間任饒州浮梁(今屬江西景德鎮)主簿。
⑸於潛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長子,時為於潛(今浙江臨安縣)縣尉。
⑹烏江十五兄:白居易的從兄白逸,時任烏江(今安徽和縣)主簿。
⑺符離:在今安徽宿縣內。白居易的父親在彭城(今江蘇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離。
⑻下邽:縣名,治所在今陜西省渭南縣。白氏祖居曾在此。
⑼時難年荒:指遭受戰亂和災荒。荒,一作“饑”。
⑽世業:祖傳的產業。唐代初年推行授田制度,所授之田分“口分田”和“世業田”,人死后,子孫可以繼承“世業田”。
⑾羈旅:漂泊流浪。
⑿寥落:荒蕪零落。
⒀干戈:古代兩種兵器,此代指戰爭。
⒁吊影:一個人孤身獨處,形影相伴,沒有伴侶。
⒂千里雁:比喻兄弟們相隔千里,皆如孤雁離群。
⒃辭根:草木離開根部,比喻兄弟們各自背井離鄉。
⒄九秋蓬:深秋時節隨風飄轉的蓬草,古人用來比喻游子在異鄉漂泊。九秋,秋天。
⒅鄉心:思親戀鄉之心。
⒆五處:即詩題所言五處。
鑒賞
這是一首感情濃郁的抒情詩。全詩意在寫經亂之后,懷念諸位兄弟姊妹。
此詩讀來如聽詩人傾訴自己身受的離亂之苦。在這戰亂饑饉災難深重的年代里,祖傳的家業蕩然一空,兄弟姊妹拋家失業,羈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鄉田園,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園舍雖在,可是流離失散的同胞骨肉,卻各自奔波在異鄉的道路之中。詩的前兩聯就是從“時難年荒”這一時代的災難起筆,以親身經歷概括出戰亂頻年、家園荒殘、手足離散這一具有典型意義的苦難的現實生活。接著詩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離散各在一方,猶如那分飛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憐;辭別故鄉流離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斷根的蓬草,隨著蕭瑟的西風,飛空而去,飄轉無定。“吊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兩句,一向為人們所傳誦。詩人不僅以千里孤雁、九秋斷蓬作了形象貼切的比擬,而且以吊影分飛與辭根離散這樣傳神的描述,賦予它們孤苦凄惶的情態,深刻揭示了飽經戰亂的零落之苦。孤單的詩人凄惶中夜深難寐,舉首遙望孤懸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聯想到飄散在各地的`兄長弟妹們。他想:如果此時大家都在舉目遙望這輪勾引無限鄉思的明月,也會和自己一樣潸潸淚垂吧!恐怕這一夜之中,流散五處深切思念家園的心,也都會是相同的。詩人在這里以綿邈真摯的詩思,構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鄉愁的圖景,從而收結全詩,創造出渾樸真淳、引人共鳴的藝術境界。
全詩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話語,抒寫人們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實情感。清劉熙載在《藝概》中說:“常語易,奇語難,此詩之初關也。奇語易,常語難,此詩之重關也。香山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這首詩不用典故,不事藻繪,語言淺白平實而又意蘊精深,情韻動人,堪稱“用常得奇”的佳作。
這首詩約作于公元799年秋至800年春之間。其時詩人到符離(今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亂后過流溝寺》詩,流溝寺即在符離。題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詩人自己均在符離,因此合起來就有五處。公元799年(貞元十五年)春二月,宣武(治所在今河南省開封市)節度使董晉死后部下叛亂。三月,彰義(治所在今河南省汝南縣)節度使吳少誠又叛亂。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馬去攻打,戰事發生在河南境內。平叛戰爭規模較大,時間亦長。此即詩題所言“河南經亂”。當時南方漕運主要經過河南輸送關內。由于“河南經亂”使得“關內阻饑”。值此人禍天災紛至沓來之際,田園荒蕪,骨肉離散,詩人自不免憂國思親,傷亂悲離。就在這一年秋天,白居易為宣州刺史所貢,第二年春天在長安考中進士,旋即東歸省親。這首詩大約就寫于這一時期。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陽,葬于香山。
【古詩詞的鑒賞】相關文章:
古詩詞鑒賞09-14
古詩詞鑒賞12-21
古詩詞塞下曲古詩詞鑒賞02-14
《春晚》古詩詞鑒賞08-09
《桃花》古詩詞鑒賞08-10
《清明》古詩詞鑒賞08-10
牡丹古詩詞鑒賞08-10
《寒夜》古詩詞鑒賞08-10
浣溪沙古詩詞鑒賞08-09
《風雨》古詩詞鑒賞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