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留白與中國古詩詞中水意象的翻譯
一、“空白”概念與文學翻譯受現象學
美學家羅曼·英伽登的圖式理論影響.接受美學主要代表人之一— — 沃爾夫岡·伊瑟爾提出了“空白”概念。在The Act of Reading:ATheory ofAesthetic Response一書中,伊瑟爾提供了“空白”概念的定義:“空白”表示“存在于本文自始至終的系統之中的一種空位。讀者填補這種空位就可以引起本文模式的相互作用??空白是本文看不見的結合點。”(伊瑟爾,1978:249)伊瑟爾認為.“每一個本文部分固有的確定性并不包含在它自身之中。這種確定性只有通過它與其他部分的關系才能存在?? 正是本文部分之間的關系把意味賦予了這些本文部分。”(伊瑟爾,1978:266—267)在閱讀過程中,空白激發讀者與文本不斷進行交流,從而促使讀者主動連接各部分,填補各部分之間的空白,重構文本意義。
在文學翻譯過程中,譯者首先是原文的讀者.需要像普通讀者一樣對文本進行解讀。其次.譯者又不同于普通的讀者,他們“為再現而閱讀”“為編碼而解碼”(Hatim&Mason:2001:224)因此,從一定程度上可以說譯者也是譯文的作者。鑒于此,將伊瑟爾的閱讀理論應用于文學翻譯再恰當不過 根據伊瑟爾提出的“空白”概念,“本文中的空白絕不是一種缺陷.相反它們是引起讀者審美反應的基本元素。”(伊瑟爾,1971:12)因此,筆者認為,在文學翻譯過程中.譯者應盡量保留原文中的空白,以期賦予譯文讀者類似的審美體驗。
二、保留空白的必要性
受傳統美學思想影響,中國古代詩人在詩歌創作時往往化實為虛,虛實相生,含蓄為文,追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藝術境界。正如伊瑟爾所言,“如果讀者已被提供了全部故事,沒給他留下什么事情可做。那么,他的想象就一直進入不了這個領域,結果將是,當一切都被現成地設置在我們面前時,不可避免要產生厭煩。”(伊瑟爾,1974:275)。
因此,盡管意欲表達的內容極其豐富,詩人仍然噤1:3不言,只是設計一個空框結構,在各部分之間留下大量空白。通過這種留白技巧刺激讀者發揮想象.從而促使讀者融進詩詞中,領略詩詞余味無窮的意境。既然留白手法是中國古詩詞創作的重要技巧,譯者在翻譯中國古詩詞時,就不應將原詩詞中的空白隨意填補。
此外,譯者在翻譯中或多或少總會受到自己對原詩詞解讀的影響。在翻譯中國古詩詞的過程中,作為原詩詞的讀者,譯者需要像普通讀者一樣根據閱讀經驗、審美習慣和知覺體驗原詩詞中的空白,并將它們填補,完成對原詩詞的解讀。這樣,正如馬蕭所說:“從某種程度上講.翻譯所根據的源語文本應是創作本文與譯者解讀相互作用的辯證的統一。”(馬蕭2000:48)。以唐代詩人柳宗元的《江雪》為例:“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盡管這首詩只有二十個字.但每個字都可以構成一個意象.意象之間充盈著大片空白。水意象出現在最后一行,并以兩種形式出現:江水和雪。詩人將它們并置,省略連接詞,以此設計空白,給讀者留下無限想象空間。對這行詩的理解歷來闡釋各異,這種差異在其譯文中更加明顯。試比較下面三種譯文:
① Angles alone in stream and snow.f趙甄陶譯,1999:126)② Angling silently in the river covered withsnow.(吳經熊譯,2010:238)③ Is fishing snow on river cold.(許淵沖譯.2010:238)對于“江”與“雪”之間的關系.不同譯者有不同的看法。趙甄陶認為二者是并列關系(streamand snow).吳清雄認為是修飾與被修飾關系(theriver covered with snow).而許淵沖教授認為的漁翁是在江上釣雪(fishing snow on fiver cold)。從以上譯文可以看出,譯者在解讀原詩時不可避免地受到自己先在經驗、審美習慣以及主觀想象的影響。
對原詩中空白的具體化自然也帶有主觀色彩。因此。如果譯者在譯文中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解將原詩中的空白填補。不僅會破壞詩人的留白藝術技巧,剝奪讀者想象、創造的機會,而且有可能會導致誤譯,歪曲原詩的意思。
三、保留空白的類型
翻譯中國古詩詞中的水意象時,在譯文中保留水意象與其它部分之間的空白。再現空白在詩詞中的重要作用是必要的。大量的翻譯實踐經驗也表明,保留中國古詩詞中水意象的空白是可行的。通過分析,筆者發現在翻譯中國古詩詞中的水意象時。譯者在保留原詩詞中的空白主要有以下類型。
(一)照搬原詩詞的結構“照搬原詩詞的結構”是指在翻譯中國古詩詞中的水意象時,譯者按照原詩詞的結構翻譯,并對水意象不作任何改變.完全保留原詩詞中的空白和水意象。這種翻譯方法適用于一些容易為譯語讀者理解的空白。在閱讀過程中,他們能夠通過聯系語境以及發揮想象感悟水意象與其它部分之間的聯系。從而自己填補空白,體味水意象的聯想意義,例如劉長卿的《自夏口至鸚鵡洲望岳陽寄元中丞》一詩:
汀洲無浪復無煙 楚客相思益渺然。漢口夕陽斜渡鳥,洞庭秋水遠連天。
這首詩是劉長卿遭貶后觸景生情所作。全詩以寫景為主,首聯描寫了鸚鵡洲上沒有波浪,沒有煙霧,水面寬闊渺然的場景。頷聯點明詩人的思鄉之情,奠定了該詩的情感基調。頸聯和尾聯繼續寫景.雖然詩人只描寫了“夕陽”“鳥”“洞庭水”三個主要意象.沒有直抒胸臆,但是由于頷聯已經流露出濃濃的思鄉之情,這兩句即便像這樣只是寫景,讀者也能從中感受到詩人的苦悶思鄉之情,更不用說是如此凄涼的景象了:夕陽西下,陰冷的漢口邊。飛鳥紛紛歸巢,放眼望去。洞庭湖水仿佛與遠方的天邊連成一片。因為有前兩聯的鋪墊,以及上句飛鳥歸巢的場景描寫,此處直譯水意象與天際相接,保留水意象與其它意象之間的空白,讀者也能將水意象的綿長與詩人的思鄉之情相聯系。請看譯文:
At Hankou,sunset rays aslant the flight ofbirds,And Dongting’S autumn waters melt into theskies.(吳鈞陶譯,1997:399)譯者直譯原詩中的“洞庭水”意象,并照搬原詩的結構,讓譯語讀者自己想象夕陽下飛鳥歸巢、湖水與天空相連的畫面,進而體會湖水的寬闊綿長特性.以及中國古代詩人借水之綿長抒發思念之悠長的手法,從而使譯語讀者不僅發揮想象參與到這首詩中,欣賞這首詩的畫面美,而且對中國古詩詞中水意象的聯想意義有更深的了解。
(二)調整原詩詞的結構“調整原詩詞的結構”是指在翻譯中國古詩詞中的水意象時,保留原詩詞中的水意象,以及水意象與原詩詞中其它部分之間的空白,但為了突出水意象的特性及其引發的聯想意義,或者考慮譯文的節奏和韻律,對原詩詞的結構進行調整。例如李煜所作的《相見歡》一詞: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 自是人生長十艮水長東!
在這首詞中,南唐后主李煜將人生失意的愁苦寄寓在對蕭條衰敗景色的描繪中,是寫景抒情的經典之作。結句“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將詞人內心抽象的情感用具體的“流水”意象表達,“流水”意象被賦予詞人個人的情感色彩。為什么內心的“長恨”如東流之水?詞人為什么選用水意象?詞人采用隱喻的修辭手法留下空白,激起讀者的參與,并使其能動思考。在這個過程中,水意象也因而變得突出。在翻譯時,為了突出水意象特性的同時不破壞詞人留下的空白,譯者可以對這句的結構稍作調整。請看陳君樸先生的譯文:
Endless is water’S eastward flow,Endless is man’s heart-rending woe.9(陳君樸,2007:191)譯者改變了原詞的結構,將這一句拆分為兩句.每旬都以“endless”開頭,突出“流水”與“恨”之間的相似處。但譯者并沒有直接道出二者之間的關系.而是把原詞中的空白予以保留,期望譯語讀者主動參與.在上下旬的對比中將二者聯系起來。這樣水意象在譯語讀者心中會更突出,水意象的特性及其帶來的聯想意義也更加深入人心。
四、結語
水本是自然界中一種物質,其復雜多樣的聯想意義只有在具體的詩詞中才能體現出來。正是詩詞中水意象與其它部分之間的空白賦予水意象具體的聯想意義,作為連接本文各部分的空白因此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它不僅賦予本文各部分意義,而且能激發讀者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獲得審美體驗 此外由于空白允許不同時代、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的多樣解讀,因而文學作品才得以經久不衰,常讀常新。鑒于此,在翻譯中國古詩詞中的水意象時,譯者應盡量保留原詩中的空白,賦予譯文讀者與源語讀者類似的審美體驗。
【留白與中國古詩詞中水意象的翻譯】相關文章:
古詩詞翻譯及賞析03-07
中國最經典的古詩詞02-03
中國古詩詞11-26
古詩詞原文翻譯及賞析02-22
古詩詞中的經典名句10-27
淥水曲古詩詞鑒賞12-30
中國最唯美古詩詞07-22
中國最美古詩詞大全07-19
中國古詩詞大全11-18
古詩詞中的“酒”的別稱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