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戀愛的犀牛》觀后感
摘要:戀愛中的犀牛,是圖拉,是馬路,是明明,亦或是你,是我。希望幾十年后,我們能夠無悔地回答自己,此生愛過誰,是我做過的最好的事。
《戀愛的犀牛》觀后感_篇1
前兩周抽空去看了孟京輝的經典話劇《戀愛的犀牛》,已經演了17年的劇時至今日居然還場場爆滿,劇中華麗的臺詞、富有張力的表演以及大膽的水面舞臺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臺詞,太經典了,當晚回到家就從網上當下了劇本,在安靜的深夜昏暗的臺燈下,我把自己想象成劇中的主角馬路滿懷深情又小心翼翼地讀起了臺詞(好吧,我就是這么作)。本想著第二天要寫篇劇評的,不想卻被次日的一些瑣事擾亂了寫作的沖動,直到今天下午在咖啡廳坐下又看了一遍劇本還是決定補上一篇觀后感吧。
那天演員謝幕即將離開的時候,男主角對著觀眾席說了一句“把美好的東西堅持到底”,進而又贏得了臺下觀眾又一陣熱烈的掌聲。“把美好的東西堅持到底”,也許這就是全劇表達的主題吧,回去的路上我還在想,什么是美好的東西?馬路對明明的愛?明明對陳飛的愛?還是就是“堅持”本身?也許都是吧。不過仔細琢磨,還是不敢茍同這個觀點,更準確的是不敢茍同對“美好”的定義。回到劇情,不過是又講了一個A愛B,B愛C,但B不愛A,C也不愛的B的俗套故事。劇中的男主角馬路愛明明愛的奮發有為愛的此生無悔,女主角愛陳飛愛的執迷不悟愛的自甘墮落,但最終的結果卻都是“想要卻不可得”,兩個人都是一種痛苦和煎熬的狀態,念念不忘,卻沒有回響,難道這就是所謂的“美好”?
“我知道你跟所有人都合不來,就像我和大仙、牙刷他們,我們呆在一起不過是出于無聊。現在他們都認定我是個瘋子,不再理我了。你應該像其他的犀牛一樣順從你的命運,你就不會整天這么郁郁寡歡。順從命運竟是這么難嗎?我看大多數人自然而然也就這么做了,只要人家干什么,你也干什么就行了。所以我們都是不受歡迎的,應該使用麻醉槍的。很多時候我想要放棄了,但是它在我身體的某個地方留下了疼痛的感覺,一想到它會永遠在那兒隱隱作痛,一想到以后我看待一切的目光都會因為那一點疼痛而變得了無生氣,我就怕了,愛她,是我這輩子做過的最好的事。”
我喜歡馬路對著籠中的犀牛圖拉講話的這段臺詞,我欣賞馬路的偏執、特立獨行和不顧一切,即便馬路對明明的執著帶來的是“隱隱作痛”,但馬路卻偏偏享受這種單相思帶來的痛苦,或者說馬路和明明都在享受這種“自虐”的狀態,他們以為這樣才刻骨銘心,這樣才稱之為愛。我可以接受馬路和明明的這種“自虐”,畢竟他們自己看起來實際是在“自我陶醉”,但如果他們的這種單向行為的表達如果給對方帶來的是壓力的話就變成了一種盲目的糾纏、綁架和騷擾,最終既讓自己痛苦不堪也讓對方惶恐不安,何必呢?想起去年看過的電影《尋龍訣》,劇中的王凱旋同樣對逝去20年的丁思甜念念不忘,而過度執念如果一直不肯放手就會變成心中的魔鬼。有時候確實很難分辨什么是勇敢的堅持,什么是魔鬼的執念,我想,如果帶來是內心的欣喜歡愉的話那就繼續勇敢的堅持,如果帶來的是痛苦不安的話那就果斷放下,何須自欺欺人。畢竟,懂得了遺憾,也便懂得了人生。
可惜,身處局中,看不明白,包括我。
《戀愛的犀牛》觀后感_篇2
一頭犀牛,他戀愛了。
她就站在樓梯的拐角。她身上有股復印機的味道。
馬路遇見了那個一身紅裙,天使面孔的女人。那個女人叫明明,美麗神秘,但又憂傷脆弱。黃昏是馬路一天中視力最差的時刻,而他剛好遇見了她。他蒙了心智,不顧一切的愛上她,用盡自己的全力追趕她,抓住她。
那頭叫圖拉的犀牛,那些戀愛講堂,那場荒唐鬧劇,馬路的瘋狂使所有人對他無計可施。他甚至不惜挑釁明明心愛的陳飛,即使遍體鱗傷,換來她的冷眼相待。明明愿對自己所愛的人俯首帖耳,他又何嘗不一樣。在得到了她的身體之后,他卻依然得不到她的心。
“這是我能給你的最后的東西,圖拉的心,和我自己。”殺死自己心愛的犀牛,獻上血淋淋的心臟。舞臺上的馬路卑微絕望,做著最后的努力。“明明,你收留他們嗎。”愛情在最后走向極端,愛情在最后依然無能為力。紅裙的明明依然高傲美麗,她的眼被白絲帶蒙住,一如在愛情中所有被蒙蔽了心智的人。
配樂響起,燈光閃爍。犀牛的愛情故事,在不知不覺走向了終點。
然而正如主演們所說,“明明的故事并沒有結束,愛情需要我們勇敢的去追求。”主角馬路是別人眼中的偏執狂,如他朋友所說過分夸大一個女人和另一個女人之間的差別,在人人都懂得明智選擇的今天,算是人群中的犀牛實屬異類。
在有著無數可能、無數途徑、無數選擇的現代社會,人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都能在情感和實利之間找到一個明智的平衡支點,避免落到一個自己痛苦,別人恥笑的境地。
這是馬路所不會的。
不但感情,所有的事也是如此。沒有偏執就沒有新的創舉,就沒有新的境界,就沒有你想也想不到的新的開始。偏執有時不一定是壞事,也許會為你等到真正的愛情。
“愛你,是我做過的最好的事情。”
《戀愛的犀牛》觀后感_篇3
20xx年1月2日晚,第二次看《戀愛的犀牛》。嗯,沒有哭,很好。
第一次看完《戀愛的犀牛》之后,震撼,然后接連一周的失眠,那首《玻璃女人》便一直單曲循環。然后在網上又找到郝蕾和段龍的版本,從到到尾又看了一遍。這次蜂巢再次開演,提前一個月就屁顛屁顛的買好了票。
廖一梅的愛情悲觀三部曲,最喜歡的還是《戀愛的犀牛》。男女主角近乎偏執狂的愛情,大段大段詩一樣的排比語句,大仙黑子和其他好友們的搞笑反差,馬路和明明奔跑的倒影,混雜在雨水聲中的音樂聲……我不是一個專業懂話劇的人,我只知道,這些,無法不讓我不愛這部話劇。
第一次看完后,對馬路和明明有著很深的感觸,同情,并崇敬著他們的執著與勇氣。
第二次看完,忽然就明白了,他們不過是活在自己愛情中任性的孩子。就像明明自己說的:“愛情不過是這一切作用下,神經末梢那一點點麻酥酥的感覺。”
這一次坐在離舞臺十分近的第二排。明明在跳、在大叫、在吶喊、在發瘋,主頁菌在很近的地方看著明明,心想,原來我當時發瘋的樣子是這樣的啊。離這么近,周圍觀眾還有一些小聲,我只是很木然的看著她,原來這么作啊。
陳飛是誰?明明說,沒有人像陳飛這樣有藝術天分;明明說,陳飛可以來折磨我,只要讓我還愛他。
陳飛是誰?我說,陳飛只不過是一個普普通通把一個女孩給甩了的男人,陳飛不過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前男友。他丫就是一普通裝逼男。明明,請記得他已經被貼上EX的標簽,他是過去式啊。
為什么明明會發瘋?我想用大仙告訴馬路的一句臺詞來解釋:“過分的夸大一個女人和另一個女人的差別,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是的,過分夸大一個男人和另一個男人的差別,是一切痛苦的根源。陳飛真有那么好?還是因為你不想背叛自己的'愛情,希望自己在愛情中是崇高的偉大的不顧一切的,所以陳飛在你心中就完美的近乎不切實際?值得嗎值得嗎?仔細想一想,他已經把你甩了遠走高飛了跟別的女人花前月下了,他已經不屬于你了。仔細想一想,你愛的和他一起,都停留在過去式了。你的不舍,更多的是對自己愛情的不舍,也許他早就變了,早就變得不是你愛的那個陳飛。再或者,他根本沒變,只不過你的心中,他卻活成了你想要的樣子。現在,他遠走高飛,也許這就是真實的陳飛。所以,我只是有那么多的觀眾都喜歡明明,其實我也喜歡,尤其最愛郝蕾版的明明,但我還是說,太作了。姑娘,請你成熟一點吧。
在愛情里,男主馬路和明明一樣,兩個演員,一種執著。我知道,馬路讓很多人心疼,但我也想說,誰讓你自己作。
一個動物園犀牛飼養員開始寫詩,開始學英語學電腦上戀愛公開課,你已經變得越來不像你自己。明明手捧著蛋糕,午夜,馬路和明明一起過了“馬路的生日”。實際上那天是陳飛的生日,但陳飛沒有來,失落的明明把她的蛋糕、禮物和熱情都給了馬路。馬路那天變成了明明愛情的替代品。
“明明,你說我哪天生日我就哪天生日。”馬路不管不顧,只要能跟明明在一起,他就開心,他什么都愿意。但替代品只是暫時的,明明第二天便清醒了。明明心里,依舊只有陳飛。死心眼的馬路只能用簡單粗暴的方式來捆綁住明明,他以為,這樣就能捆綁住自己的愛情。
《戀愛的犀牛》觀后感_篇4
一個平凡的人,也許無法做出多么驚天動地的事,但是他可以成就自己的愛情,奉為一切,高于生命,成為對他來說,此生,做過的最好的事情。我們每一個人,這輩子愛上誰,會是我們做過的最好的事?
久聞孟京輝導演的大名,今天終于得以一觀那頭著名的戀愛的犀牛,這部演了15年的“愛情圣經”,圍繞馬路,明明和犀牛圖拉的愛情故事。圖拉是個象征,象征著馬路,象征著明明,馬路也是另一個明明。編劇廖一梅的臺詞句句都是經典,舞臺的布置、燈光也很特別,看得出一些先鋒話劇的意味,我定會再一次踏入劇場,觀看孟京輝導演的其他作品。
散場過后,有兩幕情景依然縈繞于腦海。在充滿力量和掙扎的音樂伴奏下(系早期版本中的《氧氣》一歌),馬路和明明跳躍,奔跑,一束強光將兩人的身影投射在了劇場的墻壁上,那是巨大的奔跑的身影,是在逃避什么,追趕什么?追趕各自的愛人,無畏所有殘忍的傷害。其中明明的一段舞蹈,修長的雙臂,纖弱的身體,卻有著如她倔強的精神般的力量,用肢體在聲嘶力竭。另一幕,也就是最后一幕,鮮紅的燈光,明明被馬路綁架在椅子上,遮蔽雙眼,用象征著死亡的圖拉的鮮紅的布圍繞,眾人唱起了這樣的歌:“……你是純潔的天真的什么也改變不了,陽光穿過你卻改變了自己的方向……”(《玻璃女人》和《給你的詩》),馬路將自己的心,和圖拉的心,一并交給明明,可明明依舊不會要。他訴說著最后的告白,那是多么令人絕望的憧憬,是馬路最后的偏執,讓人心痛的對愛的執著,讓人窒息的瘋狂。
宣傳冊文案中說“這不是一個寫實的你愛他他不愛你的故事,更多是表達精神狀態的東西”,然而當我坐在返回嘉定的北安跨上,在高架上看著萬家燈火,川流不息的車河,不由得想到,當下有多少人也在經歷著類似的痛苦,類似的故事,在一個又一個人身上,不斷流轉,每個人都害怕傷害,或者正在被傷害著,可又同時在傷害著別人,在痛苦和愛中掙扎。然而正是因為痛苦和愛,我們的生命才是鮮活的,有著生命力的。就像明明說過的那樣:“如果沒有那么多的感動,那么多的痛苦,在狂喜和絕望的兩極來來回回,活著還有什么意思呢?”
那些幽默的朋友勸馬路忘記并不愛自己的明明,然而馬路和他們是不一樣的,“忘掉是一般人能做的惟一的事。但是我決定——不忘掉她。”雖然馬路最終偏執的失去了理智,走向了極端,但是他在自己的愛情面前是那么的勇敢,執著,不顧一切,有多少人選擇做一般人,選擇試圖忘記曾經狠狠傷害過自己的人,忘記傷痛,忘記自己曾經多么深刻地愛過這世界上的另一個人,或者久久地停留在陰影中,害怕付出,似乎失去了愛人的能力。馬路和明明身上,富有我們,或是未來的慢慢老去的我們,已經丟失了的,或即將丟失了的,勇氣、執著、和那純粹的熱烈的愛。這部劇或許能夠提醒我們,是不是該找回些什么?
我想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都經歷過這句臺詞所描述的境況:“也有很多次我想在放棄了,但是它在我身體的某個地方留下了疼痛的感覺,一想到它會永遠在那兒隱隱作痛,一想到以后我看待一切的目光都會因為那一點疼痛而變得了無生氣,我就怕了”于是年輕的我們決定再瘋狂地追逐一次,為什么不呢?我們的心依然年輕,只是被什么別的東西蒙蔽了,束縛了,我不愿在短短的若干年后發現,原來早在幾年前,我就已經丟失了那個可以為愛瘋狂的自己,馬路和明明都已愛到癡狂,這極致的瘋狂,是否喚醒你險些丟失的那個無畏無懼的自己?廖一梅說“生命的真相就是你要承擔很多困惑,度過很多不眠之夜。以何種方式度過我們的人生,可能是人在年輕的時候就應該想清楚的吧。”我不害怕受傷,只愿在我能夠瘋狂的年紀,做我想做的事,只為無悔,為青春,為曾經。
悲劇總是讓人沉重,讓人不斷回想,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