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國情備忘錄》觀后感
《國情備忘錄》是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制作的一部大型電視紀錄片,一共分為中國之謎、人口大計、農字當頭、蒼茫大地、資源掃描、山水之間、民生縱橫、創新元素,以及中國腳步九集。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關于紀錄片《國情備忘錄》的觀后感,供大家閱讀。
《國情備忘錄》觀后感(一)
國情備忘錄,這是一部描述中國三十年來民生和經濟發展的大型紀實片。通過中國三十年前后的比較,中外經濟發展差異的對照以及當代中國民生和經濟中出現的問題,向廣大觀眾深刻詮釋了,現代的中國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國家,中國究竟是怎么樣一個謎。三十年中國經濟突飛猛進,各地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兩億的貧困人口也正向小康昂首前進。
一組組驚人的數據之于我的不僅是贊嘆更有的是驕傲和自豪,同時感到我們這一代人身負重任,因為雖然我國綜合國力越來越強,但仍有很多的問題和矛盾有待解決,這讓我對國家的一些政策和未來的發展認識有了新的視角。
國情就是講當前一個國家的真實情況,不偏不倚,既有好的一面,不足的一面又同時并存。好的一面是我國人均GDP持續上升,各項事業穩步發展,進出口業務位居世界前列等等,然而人口眾多問題,使這些優勢微乎其微,還有經濟發展伴隨而來的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污染已成為當今中國亟待解決的課題,再則東西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城鄉的貧富差距等等無一不被提上日程。好的形式和種種的問題并存使中國的國情復雜化。
本片的目的不是使中國之謎真的變成一個謎,而是將這個復雜化為簡單。片中曾介紹阿根廷和俄羅斯的發展史。曾經的兩個經濟強國,因為對別的國家的經濟理論的盲目應用知識經濟衰退,從而付出慘重代價,最終深受其害的還是廣大的人們群眾。別國的歷史也如一面鏡子,照亮我們前進的路:理論是不可照搬的,從毛澤東領導中國人們實現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這一條路的實踐經驗都告訴我們路是自己在摸索中走出來的,要建設自己的特色,這也就是為什么中國要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非前蘇聯的社會主義,一切要從實際出發。
為什么我們用不足7%的耕地面積養活20%的人口,為什么世界各地遭受金融危機的迅猛襲擊的時候,我國的GDP還在持續的增長?這不就論證了幾代人辛辛苦苦走出來的路是正確的嗎,是到我們通往幸福的康莊大道嗎?也許這個過程中還有曲折倒退,但是總的趨勢是向前的。所以全中國人們正團結一致,攜手共創美好家園。 2008年多傷又多歡的一年:雪災,5?12地震,全國人民緊密團結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周圍,為抵抗災難和災后的救助和重建做著不懈的努力;奧運會的舉辦又使舉國歡騰,國人都沉浸在這無限喜悅之中。
悲傷亦或喜悅的原因是什么?其實就是兩個字:愛國,因為愛國大家互相團結,因為團結大家互相幫助,因為幫助社會更加和諧。 所以我們這代人不要因為看到國家富強的一面就裹足不前,也你要看到落后的一面就望而卻步,因為時代賦予我們的任務就是堅強的走下去。 這就是這部片子給我的啟示。
俞敏洪,馬云是怎么成為市場經濟的贏家的?高瞻遠矚又是怎么個說法?不就是開闊視野后,發現市場經濟中的潛在的發展機遇嗎他們首先是了解這個社會,從中看到這個社會中人們的需求,再經過自身的準備和對市場的研究,終于抓住了機遇,成為了贏家。成功者要打開走向成功的通道必須有一雙敏銳的眼睛,可以洞察社會的瞬息萬變。
通過觀看這部紀錄片,我感受到我們生機勃勃的發展中所飽含的艱辛和無奈,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讓我們以史為鑒,踏著堅實的步伐,堅定不移的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求實進取,開拓創新,昂首走向美好未來。
《國情備忘錄》觀后感(二)
《國情備忘錄》以實事求是的立場,客觀描述了我們的國情,這段視頻把認識國情擺到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位置。國情是我們制定科學發展戰略的基礎,是制定和實施政策所必需直面的現實,而對國情的認識也是凝聚中華民族偉大力量,振興民族的關鍵。該視頻在華夏大地掀起了一股學習討論《國情備忘錄》的熱潮。我們管理工程學院也組織開展了學習討論讀《國情備忘錄》活動。在這次活動中我仔細觀看了這個視頻,大大拓寬了我的視野,豐富了我的實際知識。
三十年改革開放的中國,正像19世紀末的美國、二戰后的日本、20世紀七十年代的韓國,以其經濟奇跡而令世界矚目。但我們的腳步后發而先至。今天全世界的人都在講中國之迷,都在談論中國奇跡,解讀中國奇跡,解讀中國之迷,關鍵在于解讀中國國情。
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讓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30年來,中國經濟年均增幅高達9.8%,其在世界經濟總量中的比重1978年還不到1%,2008年已超過6%。今天,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鋼鐵和水泥生產國,第二大能源消費國。中國的外匯儲備列世界第一,外貿規模世界第三。中國是個資源大國,但同時又是個資源“窮”國,因為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占有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國農村改革近30年來,農民的人均純收入從1978年的134元提高到4140元,年均增長7.5%,總體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農村的貧困人口從2.5億人減少到4007萬人。但是農民收入總體上仍落后于國民經濟發展和城市居民收入增長速度。我們面臨著現代化進程中的各種難題,比如不斷攀升的老齡化人口、步步緊逼的耕地紅線、人均占有量低的煤炭等資源,就業、住房、教育等一系列民生問題。
中國的國情,決定了中國必須走自己的道路。我們今天面對的環境,也已經和西方經濟起步時的情況有了很大的差別。雖然我們面臨著種種的難題,但是我們在探索中前行的腳步從未停止。
國與策,是基于國情的一種智慧。在中國,我們提出的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正是在立足中國基本國情探索著一條符合中國未來的發展之路。今天的中國,正在自己的國土上,化解著工業化、現代化進程所帶來的各種矛盾和難題。撥慢人口鐘、取消農業稅、推進城鄉一體化、完善農村醫療保障制度、大力促進就業,面對一個個社會轉型中的.問題,我們胸有成竹。因為我們確定了基于中國國情的科學發展觀。
六十年的輝煌,讓我們自豪,六十年的成就,讓我們喜悅,看罷《國情備忘錄》,展望未來,我們充滿信心。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未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能夠越走越寬,中華崛起的夢想指日可待,和諧社會的幸福圖景將呈現在每個中國老百姓心中。
《國情備忘錄》觀后感(三)
三十年改革開放的中國,正像19世紀末的美國、二戰后的日本、20世紀七十年代的韓國。以其經濟奇跡而令世界矚目。但我們的腳步后發而先至。
中國自從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已成為世界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中國軟實力的增強同樣是中國前進步伐的有力保證。
今天全世界的人都在講中國之迷,都在談論中國奇跡,解讀中國奇跡,解讀中國之迷,關鍵在于解讀中國國情。
我很有幸參加了這么一部鴻篇巨制《國情備忘錄》的制作。《國情備忘錄》一書,以實事求是的立場,客觀描述了我們的國情,把認識國情擺到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位置。國情是我們制定科學發展戰略的基礎,是制定和實施政策所必需直面的現實,而對國情的認識也是凝聚中華民族偉大力量,振興民族的關鍵。
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讓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30年來,中國經濟年均增幅高達9.8%,其在世界經濟總量中的比重1978年還不到1%,2008年已超過6%。今天,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鋼鐵和水泥生產國,第二大能源消費國。中國的外匯儲備列世界第一,外貿規模世界第三。
中國是個資源大國,但同時又是個資源“窮”國,因為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占有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國農村改革近30年來,農民的人均純收入從1978年的134元提高到4140元,年均增長7.5%,總體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農村的貧困人口從2.5億人減少到4007萬人。但是農民收入總體上仍落后于國民經濟發展和城市居民收入增長速度。
我們面臨著現代化進程中的各種難題,比如不斷攀升的老齡化人口、步步緊逼的耕地紅線、人均占有量低的煤炭等資源,就業、住房、教育等一系列民生問題。
中國的國情,決定了中國必須走自己的道路。我們今天面對的環境,也已經和西方經濟起步時的情況有了很大的差別。
雖然我們面臨著種種的難題,但是我們在探索中前行的腳步從未停止。
國與策,是基于國情的一種智慧。在中國,我們提出的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正是在立足中國基本國情探索著一條符合中國未來的發展之路。今天的中國,正在自己的國土上,化解著工業化、現代化進程所帶來的各種矛盾和難題。撥慢人口鐘、取消農業稅、推進城鄉一體化、完善農村醫療保障制度、大力促進就業,面對一個個社會轉型中的問題,我們胸有成竹。因為我們確定了基于中國國情的科學發展觀。
20多年前,美國人阿爾文·托夫勒的一本書《第三次浪潮》,對剛剛打開國門的中國人心靈造成的沖擊,至今仍然連綿不絕。
但今天,阿爾文·托夫勒面對中國的巨變,感嘆所有的變化都超出了他的預測范圍。他說:沒有人能夠想象中國的崛起。這是一個神奇的時刻,變化如此迅速地降臨。沒有人能夠精確地預測未來。主流的預測在不斷地變化。
六十年的輝煌,讓我們自豪,六十年的成就,讓我們喜悅,六十年發展的背后,中國國情也有不易被大眾所看到的隱憂。
讀罷《國情備忘錄》,展望未來,我們充滿信心。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未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能夠越走越寬,中華崛起的夢想指日可待,和諧社會的幸福圖景將呈現在每個中國老百姓心中。
【紀錄片《國情備忘錄》觀后感】相關文章:
國情備忘錄觀后感2篇04-22
鏡子紀錄片觀后感05-23
山河歲月紀錄片觀后感03-20
紀錄片變形記觀后感04-20
微觀世界紀錄片觀后感05-02
航拍中國紀錄片觀后感3篇04-21
《昆蟲備忘錄》教學設計范文04-09
大學生初進職場備忘錄07-17
民國情書的感人情話03-15
中國夢詩歌:中國夢中國情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