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孤》觀后感
《失孤》是2015年的華誼兄弟制作的一部“打拐”題材的電影,由彭三源自編自導,劉德華、井柏然、吳君如等主演。影片講述了1998年,雷澤寬兩歲的兒子雷達丟了,雷澤寬開始了長達十四年的尋子之路。一路上雷澤寬歷經艱辛,還認識了四歲時被拐修車小伙曾帥。雷澤寬幫曾帥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親人,帶著曾帥送他的導航儀繼續自己的尋子之路。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失孤》觀后感,歡迎閱讀。
《失孤》觀后感
一改幾年前中國電影市場對藝術電影的絕對嫌棄,這兩年的中國電影出現一個新現象,動輒為影片批上一件文藝片的馬甲,這馬甲有時候是創作者自己弄上的,有時候是市場推廣的策略,有時候甚至是來自觀眾的意愿。而真正有藝術追求的電影,仍然攫不住市場的關注。這個現象又混同于市場對影片趨同的期待,也即越來越趨向對明星與故事性的需求,更加使得電影批評的聲音纏繞不清。
正在攀創春季檔票房新高度的國產片《失孤》,觀眾的熱議也基本來自這兩個方面:劉德華的內地農民造型和不夠充分的故事性。導演韓三源的這部銀幕首秀,盡管因風格上的矛盾及敘事的不成熟大大影響了它的主題追求,但是若只讓觀眾聚焦在老牌港星和新偶像的顏值上,那么真可惜了它與影片《親愛的》敘事走向完全不同的努力和嘗試。
對于拐賣兒童這一重大社會問題,如果說影片《親愛的》講的是故事,博求故事的精彩度,成功講述了主人公田文軍(黃渤飾)丟孩子、尋孩子、找到孩子的整個過程。在這個故事過程中相關人物不斷進來,影片以他們與田文軍的沖突和對比一步步推進故事進展。那么影片《失孤》講的是生存狀態,它只反映這個完整故事中的一個環節“尋孩子”,并且僅僅截取其中一小段經歷,盡管這中間給出了一場比較完整的遭遇,但是影片的敘事推動與故事無關。影片一開場,劉德華飾演的安徽農民雷澤寬就以其疲憊、沉默與苦澀的人物狀態與周圍人的激動和噪雜拉開了距離。
它為影片確立的敘事動力是,這個社會底層人物持續十五年機車尋子的強大行動力來自哪里。孩子二歲丟失,找到現在,線索應該是越來越少,但他仍然孤獨地上路,不見希望的尋子是如何在一個普通農民這里變成了宿命般的存在?但凡看到的.、聽到的,如有與父母走失者,他會為他們在機車尾部多插一面旗,在網上多發一個帖,幫助別人如同幫助自己——可以說,影片在最初十分鐘確立的主題與形態遠遠超越了《親愛的》所表達的范圍。
然而,統觀整部影片,它在敘事風格上開掰叉出兩套不同的修辭,不僅體現在對人物和環境的塑造上,也體現在敘事方式中。不同的風格對電影的真實性和假定性的要求不同,兩套修辭的混搭,要么有著明確的反電影的實驗目的,要么追求顛覆類型的創新效果,如若不然,其表意結果就會相互抵消。
最為突兀的,是影片《失孤》中存在兩班人馬。一班是以劉德華為代表的寫實派,包括輪渡上的吵架者、人販子(吳君如)、泉州東海鎮的漁民、雙流冒節子肥腸粉店的女老板、四川鄉間梳辮子的老婦、曾帥親生父母(孫海英 、許娣)及重慶東溪鎮的鄉民。這套人馬有明星、有老戲骨,他們生活化、日常化的寫實狀態與非職業演員趨向了一致,實際上這為演員處理人物的行為和情緒提出了更高的難度。另一班是以井柏然為代表的造型派,包括周天意的母親、糖果姐姐、報警青年、紅發女孩小居,以及城市快寫中那些持著手機、平板電腦和臺式機前上網的鮮亮群像。這類人物常出現在高度類型化的電影中,他們以時尚的都市造型超越了人物的身份,允許夸張,不苛求深入人物進行內心刻畫,人物定位直接交給類型需求或臺詞。
從劇作上看,影片《失孤》讓雷澤寬遇上井柏然,本意是讓這對一老一少在逆向尋親中,重新找回對親情的依賴和信任,從而達成內心的和解,不管未來如何,他們都可獲得人生重新上路的理由。這如同巴西影片《中央車站》的敘事結構,卻受害于混搭,在完成度上大打折扣。
在影片攝制過程中,劉德華徹底改觀的逼真造型能惹得路人搭訕,過問這個“農民漢子”的尋子情況,皆因主創對絕對寫實的苛求。他的服裝直接從農民身上扒下來,連井柏然在演對手戲時都嫌味道過大。井柏然盡管飾演一個縣城的修車青年,在大量近景和特寫鏡頭中卻始終保持著吹彈即破的白凈面龐,他身穿精致的機車夾克和時尚衛衣——他那件美國之鷹的套頭衫在北美和中國明星及都市文藝青年中得到追捧,國內基本上只能代購。
這樣兩個造型取向迥異的人,他們的身體接觸一定需要過程和設計,不然直接影響到觀眾對劇情的接受度。同樣,周天意的母親身著文藝范的女神裝,長發飄飄、白裙及地地在街上晃,經歷風雨與晝夜,直至發瘋,仍不改優雅的妝容投河自盡,影片還以浪漫的水下攝影,體現她死的凄美。但是抱走她女兒的人販子卻極為寫實,一路艱辛輾轉,帶著賣不出去孩子。吳君如抓住了這一人物的冷漠特點,在表演上樸素而生動。
影片的用意如果是為反襯主線雷澤寬的尋子執著,那么應該在母親的脆弱與絕望上下功夫;若意為鞭撻人販,也應該將受難母親表現得比人販更樸實、親切,而不是凄美而空洞的MV造型。造型混搭的效果,幾乎讓劉德華反明星的人物形象,再次獲得明星化的效果。好似劉德華為了農民裝而農民裝,觀眾出離了其表意體系后,只剩下分辨這個港星扮得像不像內地農民了。
再看影片的空間造型和敘事表達上,也存在著寫實與模式化的兩套表意方式,如大量近景中雜亂的城鎮與俯拍鏡頭下明信片式的鄉村,劉德華在全景群戲中的內心刻畫\劉德華與井柏然在大量雙人鏡頭下流于表面的對手戲中(劇情推進和人物刻畫都扔給了旁白)。
影片《失孤》中還出現了幾組饒有設計的表意系列,如執法者:交警、城管、民警、刑警;各種電子媒介的使用者;各種橋梁與隧道;宗教暗示:路邊的香案、海邊的十字架以及行僧解道的禪語。只是,這些電影化的手法落實到影像敘事中,還需要與人物內在情感或事件建立起更具體、更有層次的關系,以切實的達到表意效果。
星光熠熠、情節跌宕的劇情片穿上藝術片的馬甲固然矯情,但有文藝追求的影片,如果在敘事風格上沉不住氣,往往會受累于明星。無論如何,盡管影片《失孤》在敘事表達中還有待成熟,但它畢竟為拐賣兒童這一社會現象,提供了嶄新的視角,而這類意在關照現實和人們生存態度的影片,正是當下中國電影最稀缺的。
【《失孤》觀后感】相關文章:
失孤觀后感01-30
電影失孤觀后感10-06
電影失孤觀后感4篇10-06
失孤經典臺詞09-26
失孤的經典臺詞12-28
《失孤》的經典臺詞語錄04-13
孤芳不自賞觀后感02-09
孤芳不自賞電視劇觀后感02-03
讀《孤雛淚》有感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