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福建節目《道德脊梁》觀后感(精選7篇)
崇德向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也是支撐中華兒女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今天,我們尤其需要這種精神力量。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節目觀后感,歡迎閱讀。
福建節目《道德脊梁》觀后感 1
《道德脊梁》節目精彩紛呈,充分展現我省道德模范的先進事跡,營造崇尚、學習、爭當道德模范的濃厚氛圍,深深影響了觀看現場的每一位老師,大家深受感染,紛紛表示將認真向省道德模范學習,以他們為榜樣,弘揚社會正氣,引領時代精神,并在今后的工作中以身作則、影響他人,大力推動道德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精神文明建設貢獻自己應有的一份力量。
這個世界,虛假的太多,作秀的也太多,人們的心已經被各種各樣的“真情”、“感動”類的節目訓練得“百情不侵”,沒有什么能讓人輕易感動,更甭說本應視“真實”為生命事實上卻反其道而行之的某些新聞了。
可今天,確實有一則新聞著實感動了我一回,讓我反反復復地讀,反反復復地想,很奇怪,寫這篇報道的記者并沒有用什么煽情的語言,我卻有幾次差點要掉淚。
這篇報道刊于2007年12月4日的《湖南日報》頭版頭條,《跨越生死的五秒鐘》,楊應君,湘潭縣響塘鄉金湖村一位普通的農婦,在一次突如其來的車禍中,不顧自己的生死,舍棄了年幼的女兒,挽救了另外5名孩子,而這5名孩子與她非親非故。
一輛垃圾車剎車突然失靈,野馬般從坡上沖向一群上學的孩子們,負責送他們上學的楊應君一邊喊“孩子們,快跑,快跑……”,一邊一口氣救了5個孩子,正準備轉身救其他的孩子,汽車把她撞倒在地,又撞倒了她的女兒黃丹,掛倒了另外兩個孩子,整個過程不到5秒鐘。5秒鐘,楊應君直接救下了5個孩子,卻獨獨沒有去救自己的女兒;5秒鐘,被她喊開和間接推開的還有許多,女兒當時就站在她身后,她有充足的時間去救女兒——只要輕輕地拉她一把——可是楊應君沒有,她的手伸向了別人的孩子,伸向了更多的孩子!——她說,在那一瞬間,她心里只有一個念頭,就是救出更多的孩子,所以,她看見哪里人多就撲向了哪里——更多的孩子,可她獨獨“忘記”了自己的親生女兒!
小黃丹最后的眼神與最后的一聲“媽媽”,終成為楊應君終生的遺憾。
“她看見女兒黃丹坐在離她不遠的地上,瞪著圓圓的眼睛,無助地望著她。楊應君不知道女兒被撞得怎么樣,正想問她,卻見女兒嘴唇張了一下,喊了一聲媽媽,然后頹然地躺了下去,不動了。”那是怎樣的一眼呀,那眼神里“充滿了對母親的貪戀、信任、盼望與求助,充滿了對生命的眷戀”。她想爬起來救女兒,可是疼痛與失血過多讓她暈了過去。
小黃丹的心臟被撞斷的.肋骨刺穿,內臟大出血,這位天真可愛的小姑娘,和媽媽一起被送到醫院搶救,終因搶救無效,永遠地離開了媽媽,離開了這個世界。不知道,在那一瞬間,小黃丹究竟在想些什么?是不是在抱怨媽媽忙著救別人,那一雙熟悉的手為什么不伸向自己的女兒?
曾經很感動于韓紅的那一首《天亮了》,據說歌曲創作自真實的故事,一輛旅游纜車失事,一對夫婦為救自己的孩子,雙雙獻出了年輕的生命:那是一個秋天風兒那么纏綿/讓我想起他們那雙無助的眼/就在那美麗風景相伴的地方/我聽到一聲巨響震徹山谷/就是那個秋天再看不到爸爸的臉/他用他的雙肩托起我重生的起點/黑暗中淚水沾滿了雙眼/不要離開不要傷害/我看到爸爸媽媽就這么走遠/留下我在這陌生的人世間/不知道未來還會有什么風險/我想要緊緊抓住他的手/媽媽告訴我希望還會有/看到太陽出來媽媽笑了/天亮了……
看看,人其實是多么脆弱的一種動物呀。父母救兒女,親情使然,人倫使然,而這樣天經地義的一幕,竟然會讓我莫名地感動。親情,是人類最基本的情感,如果連親情都喪失了,那他也喪失了做人的資格,為人父母的,如果連自己的子女都吝惜施愛,還能奢望他能對別人施愛嗎?
而在楊應君面前,我卻發現了自己藏在皮袍下的“小”來。如果按照我那樣一種理論,楊應君對自己的女兒可以算是狠心的,然而,她為什么又能在霎那間軟化我日趨僵硬麻木的心呢?
正像采寫這篇報道的記者陳永剛所說:“作為一名母親,在危難中保護自己的子女,是一種本能。……楊應君的可貴之處就在于,危難之時,她首先想到和搶救的是他人。這種高尚的道德情懷,這種高貴的人格風范,不是內心中充滿愛和善的人,是無法做到的。”是的,我無法做到,我心中自然有愛也有善,可是這樣的愛,這樣的善,跟楊應君那種驚天地泣鬼神的大愛與大善比起來的,只能算是小愛、小善,像我這樣的尋常父母,所珍視的是自己的孩子,是自己基因的延續,而楊應君所珍視的,是生命,正是因為這樣的內心積淀,使得在危機關頭,楊應君能把別的孩子的生命看得和自己孩子的生命同等重要。這樣的人眼里,只有生命,沒有自己的或是他人的,這樣的人眼里,只有生命,對孩子是這樣,對小貓小狗,小花小草,也是這樣。
讓我和楊應君一起在心里默默祈禱:丹丹,你的在天之靈一定要理解媽媽,原諒媽媽——不,丹丹,你應該為有這樣一位至愛至善的媽媽而欣慰,相信,身在天國已化為天使的你,一定會為你可敬可愛的媽媽灑下一生的祝福的。
因為,媽媽這樣的人,才是新中國道德的脊梁。
福建節目《道德脊梁》觀后感 2
時代進步需要文明風尚引領,社會發展需要道德楷模激勵。
看了節目《道德脊梁》,我獲益良多。這是一次觸及靈魂的精神洗禮,這些故事感動著每一個人。我想起了現在這個年代,人們用“月光族”“啃老族”代指某些年輕人,心中不是滋味,青年應該是充滿著朝氣和奮進的力量,不該和這些貶義詞劃為等號。年輕人雖然剛開始工作,生活中有點困難其實也是在所難免,但是我們需要做的奮起努力,自強不息,這才是時代青年應有的生活正氣,更是社會文明的活力顯現。
不知道我們的青年朋友們有沒有聽說過帶著妹妹上大學的洪戰輝的事跡,這個青年從12歲開始挑起了家庭重擔,11年前,他的家境一貧如洗,父親犯有精神病,母親離家出走,而他才剛剛12歲,還有一個撿來的妹妹。他把妹妹帶在身邊,一邊上學一邊打工。他的事跡感動了全中國,更為我們所有的年輕人樹立了自強不息、勇于擔當的榜樣。他的事跡再次告訴了我們:“人生在世只要脊梁不彎,就沒有扛不起的山!”
父母生我養我們,含辛茹苦地撫養我們成人,看著他們頭上生出的縷縷白發,和洪戰輝比比,我們還有什么理由做“月光族”“啃老族”?雖然從相關新聞調查中發現,今年應屆畢業生平均起薪每月2443元,但是如果我們不追求奢侈,本著能夠體諒父母,勤儉節約,把生活當成是鍛煉自己意志的舞臺,生活不知道要比洪戰輝好出多少倍。
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人,我們首先要學會的不是攀比,不是奢侈,更不是吃好穿好用好。我們要學會孝順、學會感恩,學會吃苦,學會努力,學會靠自己的雙手去創造美好的生活。有句俗語說得好,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父母終究要老,等到他們老了的那一天,他們需要我們的'孝順,需要我們去給他們提供生活和精神的保障。我們青春的脊梁可千萬不能彎曲,才能航得起命運的大旗。
可能我們現在生活的城市成本比較高,我們的收入也很低,但是不經歷風雨,就不會有美麗的彩虹。年輕人首先要在思想上斷乳,雖然這個過程會讓我們付出成長的代價。但是這都是我們人生歷練的必須。否則我們又如何擔當得起家庭的重任?國家民族的重任?如果我們不學會勤儉節約,即使工資再高,錢還是不夠花。我們古代著名的軍事家、思想家、政治家諸葛亮說過:“儉以養德,靜以修身”,勤儉節約不僅是年輕人鍛煉品德、勤儉持家的法寶,也是我們整個國家民族前進不可缺少的寶貴財富。剛開始工作,工資低點,起點地點,這些相反能幫助我們更好地鍛煉自己的意志品德,為自己贏得勝利做好黎明前的準備。
但是話得說回來,某些年輕人“啃老”“月光”,板子也不能光打在年輕人身上,我們的父母和家庭也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如果家庭從小對孩子嬌生慣養,而只重視知識的培養,忽視了品德、意志的鍛煉,從而導致了這幫年輕人走向社會而無所適從,依舊要靠家庭支持才能生存;有的家長自己可能也是 “啃老”“月光”的“榜樣”。要摒棄“啃老”“月光”,就需要我們的社會和家庭給青少年學會節儉、吃苦的更多鍛煉機會。這樣才能真正地幫助年輕人樹立正氣,逐漸改正身上的一些不良習慣,為他們贏得人生打下堅實的基層,扛起家庭和國家民族的責任。
福建節目《道德脊梁》觀后感 3
觀看了福建節目《道德脊梁》,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節目里的道德模范們,以凡人之軀,鑄就了道德的豐碑。
扎根基層審判一線 13 年的 “知心法官” 黃志麗,她用耐心與專業,化解了無數矛盾糾紛,讓群眾感受到法律的.公正與溫暖。在她身上,我看到了敬業奉獻的力量,那是對工作的熱愛,對職責的堅守。還有冒著生命危險,一次次撐起受災群眾生的希望的陳素珍,她的見義勇為,是人性光輝在危急時刻的閃耀。
這些道德模范,他們或許來自不同地方,從事不同職業,但都有著一顆熾熱的道德之心。他們的事跡讓我明白,道德并非遙不可及,它就體現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道德的踐行者,從身邊小事做起,幫助同學解決難題,在公交車上為老人讓座,彎腰撿起地上的垃圾…… 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舉動,卻能匯聚成強大的道德力量,溫暖社會。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要以他們為榜樣,用行動傳遞道德的正能量,讓道德的光輝照亮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福建節目《道德脊梁》觀后感 4
《道德脊梁》猶如一場精神的洗禮,讓我深刻領悟到道德的無窮魅力。
節目中,“孝老愛親” 的羅永秀,七年如一日,堅守在繼子身邊,用愛喚醒沉睡的生命,她的堅韌與善良令人動容。還有一生投身公益事業的郭景國,把愛傳遞給社區的每一個人,他的無私奉獻詮釋了助人為樂的真諦。他們的故事,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以平凡鑄就偉大。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被瑣事困擾,容易忽略身邊的美好。而這些道德模范,用他們的`行動提醒著我們,道德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讓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加融洽。作為社會的一員,我們有責任傳承和弘揚道德精神。從家庭開始,孝敬長輩,關愛家人;在學校,尊敬師長,團結同學;走向社會,遵紀守法,樂于助人。只要我們每個人都付出一點愛,踐行道德準則,我們的社會必將更加美好,道德的脊梁也將更加堅實。
福建節目《道德脊梁》觀后感 5
《道德脊梁》展現了福建省道德模范們的動人風采,他們是社會的中流砥柱,是道德的'楷模。
其中,“誠實守信” 的郭昭軍,用誠信鑄就金字招牌,他堅信做好事不吃虧,這種對誠信的執著堅守,為商業社會樹立了榜樣。這些道德模范的事跡,像一盞盞明燈,照亮了我們前行的道路。他們讓我明白,道德是一種力量,它能激勵我們不斷向上,追求真善美。
反思自身,在生活中,我們也會面臨各種選擇,有時可能會因為一時的利益而動搖。但看了節目后,我深知,只有堅守道德底線,才能無愧于心。我們要向道德模范學習,學習他們的精神品質,將道德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日常的學習和工作中,做到誠實守信,認真負責;在與人交往時,友善待人,互幫互助。讓我們以道德模范為標桿,努力提升自己,為構建美好的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讓道德的脊梁在我們這一代更加挺拔。
福建節目《道德脊梁》觀后感 6
福建節目《道德脊梁》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那些道德模范的身影,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
從扎根基層的黃志麗,到舍己救人的`陳素珍,再到孝順繼母羅永秀等,他們的事跡涵蓋了敬業奉獻、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多個方面。他們用行動證明,道德無關身份地位,無關財富多寡,只要心中有愛,愿意付出,就能成為道德的踐行者。
在當今社會,人們的物質生活日益豐富,但精神層面的追求卻不能缺失。道德模范們為我們指引了方向,他們讓我們明白,生活的意義不僅僅在于追求個人的成功與享樂,更在于為他人、為社會做出貢獻。我們要把對他們的敬佩之情轉化為實際行動,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積極參與志愿服務,關心關愛他人,倡導文明新風尚。讓我們攜手共進,傳承道德力量,讓道德的脊梁支撐起社會的文明大廈,讓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與溫暖。
福建節目《道德脊梁》觀后感 7
觀看《道德脊梁》,我被道德模范們的高尚品質深深打動。他們是生活中的普通人,卻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跡。
節目中的`每一個故事,都飽含著人間真情。黃志麗法官為了公正審判,不辭辛勞;陳素珍在災難面前,挺身而出;羅永秀用愛詮釋了繼母的偉大…… 他們的行為,詮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
道德,是社會和諧的基石。我們要向這些道德模范學習,在日常生活中,自覺踐行道德規范。在學校,勤奮學習,尊敬老師,團結同學;在家里,孝敬父母,主動承擔家務;在社會上,遵守公共秩序,愛護環境,關愛弱勢群體。通過這些點滴行動,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素養,讓道德的種子在心中生根發芽。同時,我們還要積極傳播道德正能量,帶動身邊的人一起向善向美,共同為構建文明和諧的社會貢獻力量,讓道德的脊梁永遠屹立不倒,支撐起我們美好的未來。
精準傳達出節目中的道德力量?如果你對觀后感的內容側重點、語言風格有其他想法,歡迎隨時告訴我。
【福建節目《道德脊梁》觀后感】相關文章:
紀錄片鋼鐵脊梁觀后感(通用15篇)07-17
福建傳統劇種閩劇04-26
春晚節目觀后感06-07
地理節目觀后感范文09-03
節目策劃方案08-14
兔年春晚節目觀后感11-06
道德講堂觀后感04-04
電視節目的觀后感05-28
觀看法制節目觀后感07-21
“航天點亮夢想”節目觀后感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