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
當觀看作品時,我們會沉浸在情節之中,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后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1
三十晚上還在感嘆:以前的春晚,是主角,全家人圍坐在電視前,目不轉睛,氣氛熱烈;現在的春晚,是背景,全家人圍在一起,玩著手機,聊天吃零食。
快節奏的社會,焦慮的生活,讓我們愛上了手機的隨時隨地、方便快捷,愛上了小視頻的喜感、朋友圈的熱鬧。什么時候,能讓我們主動放下手機,屏蔽一切消息,靜下心來看會兒電視呢?
不料初一晚上,就偶遇了這樣的機會。那是剛吃過晚飯不久,我突然掃到電視屏幕一臺正在播出的節目,獨特的舞臺,厚重的畫面……一股濃濃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
“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幾千年來,祖先一直在記錄我們的歷史,講述我們的故事。每一部典籍,都凝聚著前人的心血和智慧,人們世代守護,薪火相傳,讓精神的血脈延綿至今……”
帥氣的撒貝寧那鏗鏘有力、意蘊深長的講述里,我聞到了一股不同尋常的氣息,立刻坐下來想看個究竟。這一看,就是近兩個小時。
原來,這是一檔新的文化節目——《典籍里的中國》,它聚焦優秀中華文化典籍,通過時空對話的創新形式,以“戲劇+影視化”的表現方法,講述典籍在五千年歷史長河中源起、流轉及書中的閃亮故事。
這種多舞臺、多空間、沉浸式戲劇,和古今對話的方式,講述典籍故事,對話華夏先賢,帶給觀眾獨特的感受。
第一期節目選擇的典籍是《尚書》。
凡中國人,都知《尚書》。只是,因為時間與空間的距離遙遠,我們知有《書》,卻不懂《書》。它被稱為“政書之祖,史書之源”,相傳或為孔子晚年編纂。通過這期節目,我們得以走近它,聆聽它,與它對話,懂得讀《書》而“知先賢治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
《尚書》之所以能逃過秦始皇“焚書坑儒”,流傳至今,在歷史上,有一個人功不可沒——伏生(伏勝)。為了保護《書》,他的兒子失去了性命;為了保護《書》,他的妻子忍饑挨餓最終死在他的懷中;為了保護《書》,他把《書》藏于舊宅墻壁之中,而后流亡他鄉。漢朝安定后趕緊回鄉開墻取《書》,卻發現因年代久遠,已損失數十篇,僅存28篇。他心痛自責,自此開始在山東全力傳授《書》。
到漢文帝時,為了傳承文化,四處征求能通《尚書》研究者,聽聞有伏生正傳授《尚書》,于是下召讓他去朝廷講學。但那時,伏生已90余歲,老不能行,文帝遂派晁錯等人到他住地學習。《尚書》得以流傳。
節目中,撒貝寧與倪大紅所飾演的秦朝博士伏生跨越時空對話,帶領著我們一同穿越至兩千年多年前,聽伏生給晁錯傳授《尚書》。我們看大禹治水,了解《禹貢》中“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的艱辛與偉大,見證九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涼州、雍州)初分之豪邁與激情,體會百姓之歡欣與鼓舞。伏生之問振聾發聵,幼年伏生之答響徹千年。
伏生再傳《牧誓》,周武王欲伐紂,卻遇洪災,且以五萬對紂王七十萬大軍,力量懸殊。占卜為兇卦,眾將領力勸武王不要違背天意。武王拔出寶劍,劈斷桌角:“我今天就讓你們看看什么是天意!”
這時,前方來報,四方部落、八方百姓聽聞武王伐紂,傾己之力伐木鋪路、運送糧草、陣前倒戈,武王熱血沸騰,眾將領熱血沸騰,齊誦:“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
這句話的意思是舉起你們的戈,排列好你們的盾,豎起你們的矛,我要宣誓了。短短12字,展現了武王伐紂的決心!一個解救黎民于水火的君主形象鮮活出現在我們眼前。
逼真的場景,真情的演繹,讓觀眾身臨其境地了解《尚書》及其有關故事。更令人感動的,是劇中幾次對話:伏生與晁錯的對話,伏生的老年與幼年對話,伏生與現代讀書人撒貝寧的對話,伏生與現代小學生的`對話。
一次次的對話,串聯古今,倪大紅先生飾演的伏生,真正是演活了,屏幕前的每一個人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一個對《書》熱愛、舍命護書傳書的偉大形象。那眼神,那慟哭,那哽咽,那執著,都讓我們忍不住哽咽流淚。
最后,撒貝寧帶領“伏生”來到兩千年之后的圖書館,看到后世之人如此尊重《尚書》,欣慰點頭:“我就放心啦!”瞬間,對伏生的感激與崇敬之情似有了安放之處。
正如蒙曼老師所說:“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到底什么是中國?禹劃九州是中國,堯舜禹,湯文武,孔夫子,伏生,是中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是中國;敦睦九族,協和萬邦,是中國。有典籍,才有中國!”看完這個節目,相信每一個華夏兒女胸中激蕩的那股情緒,那腔激情,都是“中國”!
從今天起,跟我一起,蹲守《典籍里的中國》吧,你一定會和我一樣愛上它,讓中國、讓典籍,融入我們的呼吸里,血液中。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2
“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每當聽見《典籍里的中國》開始的聲音,我總會有萬分激動與期盼:這一次會是哪本典籍呢?主人翁是誰呢?他會有怎樣精彩的故事呢?
《典籍里的中國》是由央視一臺播出的文化類節目,它演繹典籍、傳承文化、詮釋知識,用一個個動人而不枯燥的故事訴說典籍里的人和事,其中有催人淚下的悲歡離合,有令人驚嘆的古今對話,有氣勢磅礴的千軍萬馬,有詩情畫意的高山流水……因此我十分愛看《典籍里的中國》。
看《典籍里的中國》,我不僅能看到一部典籍是如何寫出的`,更能體會古人為著典籍嘔心瀝血的偉大情懷。看李時珍著《本草綱目》,我明白了“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的迎難而上,堅韌不拔;看司馬遷受刑而書《史記》,我感動于“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的人生價值;看屈子在《楚辭》中感慨“世人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傾慕于他對國家的一片赤膽忠心,與推行大道的堅定信念;看孔子周游列國,我明白了“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堅持不懈;看宋應星寫出《天工開物》,我明白了求知、探索的精神,以及“此書與功名利祿毫不相關也”的淡泊名利。
古人寫下這些典籍是為了抒發情懷,闡明真理,造福后世。“古人今人若流水”,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唯有典籍仍在熠熠生輝。今天,我們能識讀經典,品味中華,何其幸也!能生在華夏大地,身為華夏兒女,何其驕傲也!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我決心從典籍里收獲知識,從圣賢言行中感悟精神,從優秀文化中汲取力量,將來去傳承中國典籍,發展中國文化,發揚中國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3
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幾千年來,祖先一直在記錄我們的,每一部典籍都凝聚著前人的心血和,人們世代,薪火相傳,讓精神的血脈延綿至今,知道我們的緣起何處,知道我們的腳步邁向何方。《典籍里的中國》以新的'方式讓我們識讀《史記》,撒貝寧帶領著我們穿越千年的時光,向司馬遷獻上“千年一拜”。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為西漢司馬遷所著,開記傳體先河。由《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種體例構成,共計一百三十篇,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約3000年的歷史。司馬遷及其父兩代人竭盡畢生精力,著成此書。
通過《史記》,我們看到了集崇德尚武,勤政愛民于一身的軒轅黃帝,統一了中原部落,成為中華的人文始祖,為華夏民族樹立楷模。透過《史記》,我們看到了千古一帝始皇的豐功偉績,統一天下,同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也因秦暴政二世而亡。陳勝,吳廣揭竿而起,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為平民義舉立傳,這是司馬遷的史學創造。藺相如以國家大義廉頗負荊請罪,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成為千古佳話,后世美德。張騫鑿空,出使西域,開辟了一條貫穿東西,聯通中外的絲綢之路,20xx多年前,中國已經開始了官方的中外交流之路,與世界連通……
你也許沒有讀過《史記》,但你絕對聽說過這些故事,完壁歸趙,破釜沉舟,臥薪嘗膽,毛遂自薦,約法三章,一言九鼎等一系列出自《史記》的故事。
“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是兩代人的豪情壯志。司馬|牢記父親之教誨“修史是司馬家的”,不以成敗論英雄,不以名位評高下,不虛美,不隱惡,如實反映歷史真實情況,魯迅先生贊美它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古往今來使蕓蕓眾生無不從中受益。為中國人民,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4
穿越古今,觀看《典籍里的中國》第四期先人李時珍的經歷,受益良多,感慨頗深。
幼時的李時珍便萌發了行醫的念頭,身為醫者的父親李言聞深知行醫的艱難,一再反對他;少時李時珍考中了秀才,李時珍自幼熟讀經史尤愛讀醫書,二次請求行醫,父親李言聞以醫者地位不高,再次回絕了他;青年時李時珍三次鄉試未中,對父親說:“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再次懇求做一名醫者,父親李言聞被李時珍的決心打動,自此李時珍成為了醫者。
在與父親行醫救民的途中,李時珍無數次目睹了各種不識藥、用錯藥的患者百姓,心中因此萌發了重修本草的種子。學醫難,行醫難,修本草更難。李時珍踏千山萬水,穿風霜雨雪,歷寒來暑往,守一盞孤燈,歷時三十載粗略成書,卻沒想到刊刻本草更難,因本草字數過大,刊印的難度過大、耗費時間過長,無書商肯刊刻。唯一的機會是請大儒王世貞寫序才可能刊刻。主持人撒貝寧說道;“對于李時珍而言,屈躬求序比站著寫書更難。”寒風中,烈日下,經門童傳報李時珍終見王世貞大人,王世貞對本草贊不絕口,而李時珍為了嚴謹又修訂十載。時光荏苒,歲月不饒人,兩人再次相見都已鬢白如霜。最終《本草綱目》被王世貞介紹的金陵胡乘龍所刊刻。
懷平生夙愿,查歷代典籍,歷寒來暑往,修訂本草。李時珍是一個迎難而上的人,艱苦奮斗多年終修本草。是什么使他堅持至今呢?也許是和父親的約定,也許是醫者仁心、懸壺救世的情懷,也許是看到了百姓的淋雨所以想為后來的人撐一把傘……
《典籍里的中國》用短短的一個小時的古今對話,時空轉換向我們展示了先人李時珍的一生,展現了先人不怕困難,逆流而上的精神,展現了醫者大仁,懸壺救世的情懷。我們感謝這個節目,讓我們了解更多經史,讓我們以生動的形式觀看先人的經歷,讓我們了解先人的.奮斗而心懷感恩面對世界。《典籍里的中國》講述了在這片土地上發生的事情,讓我們知道我們身處何地,我們去往何方。
我們會永遠銘記先人李時珍的精神情懷,我們會懷著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的信念為崇高的理想奮斗拼搏,創造屬于我們新時代青年的盛世。正如《三國志》中所說:“冀以晨霧之微補益山海,熒燭末光增輝日月”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5
大年初一晚八點在央視1套播出的大型文化類節目——《典籍里的中國》獲得了觀眾的一致好評,懷著期待的心情我也觀看了這檔文化節目。看完后,腦海中只有兩個字:震撼。
《典籍里的中國》第一期講述的是《尚書》。相傳的《尚書》即五經中的《書》,是孔子晚期編纂的`,原有上百篇,“不易懂”,“不易傳”,所以孔子決定選出其中的精華,要求“知先賢治政之本““知朝代興盛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后來秦朝實行“焚書坑儒”政策,許多的《書》都被燒了,這時就有了傳《尚書》第一人——伏生的故事。
伏生從小便讀了《尚書》,后來為了讓文化傳承下去,他將一本《尚書》藏在自家墻壁中。后在運了一車《書》回山東老家的途中慘遇兵亂,他的兒子舍命護書,他的妻女因為不愿用《書》生火而病死。可以說若沒有伏生,就不會有現在的《尚書》。
由倪大紅老師飾演的伏生真的惟妙惟肖,從伏生的眼神中我們不難看出,這個九旬的老人一生識讀《尚書》,保護《尚書》的決心之大和對妻子舍命護書的痛心。他一生都在尊崇《尚書》,尊崇文化。而由撒貝寧老師飾演的穿越兩千年的晚生,也正意喻著現代的讀書人,這也是號召我們多多學習中華優秀文化,并將其發揚光大。
追溯中華上下五千年,我們是否有想過,為什么同樣作為四大古國之一的古中國,文明卻不像其他三國一樣都斷傳過,而是代代相傳,一點一滴流傳至今?正是因為我國的歷史上有像伏生這樣偉大的人物存在啊。當然這其中也有賢明君主的功勞,如果沒有漢文帝,也就不會有晁錯去拜師求學,《尚書》流傳的機遇也就會小很多。由此觀之,文化之所以能傳承下來,是因為一代代賢明的君王和賢能的讀書人對文化的保護和尊崇。
《典籍里的中國》的第一期看得我淚流滿目,我不禁為伏生誓死護書的精神動容。作為青少年,作為祖國未來的希望,我輩應當也將《尚書》流傳下去,發揚光大。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6
青石刻經,青史永存。就像“正書之祖,史書之源”的《尚書》一樣,中華五千年文明不絕如縷,薪火詠相傳。
《典籍里的中國》用全新的方式為我們解讀尚書之妙,牧野宣誓,大禹定九州,伏生授經,中華民族蘊藏的深厚文化底蘊,偉大民族精神慢慢地滲透了我們的心。
“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從小耳熟能詳的大禹治水故事被重新演繹,剛毅堅卓的精神震撼人心。常說華夏九州,卻不知大禹的足跡遍布九州,禹跡又量九州,十三年的艱辛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都是他背后是敬仰的底氣。為國為民,大禹放棄了許多但換來了洪水消退、民生安定的回報,換來了華夏九州大地的版圖,其定九州之精神不絕如縷,薪火相傳。可曾記得那個偉人,為研究核武器他三十年未曾歸家,舍棄小家只為護國家遠航,功成之時便是他名留青史之日。他是黃旭華,中國核武器之父,三十年隱姓埋名從一無所有到全盤勝利,這其中的苦與難不親身經歷怎能感同身受?剛毅堅卓是他的側寫,如同大禹定九州,沒有辦法那便踏遍華夏研究每處險情,沒有研究條件那便創造條件,沒有援助那便自己拼出一條血路!泱泱大國,先人之賢不絕如縷,華夏文明薪火相傳。
“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短短12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周武王在牧野宣誓,誓要討伐紂王還天下太平,他實現了他的誓言。周武王何以5萬軍隊抵抗紂王70萬大軍?因為他順應天意;何為天意?民心所向!“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紂王視黎民百姓如草芥,而武王卻心系百姓以民生為本,正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武王贏得了萬千百姓的心,其力量之浩大磅礴,非你我所能想象。牧野之戰后,武王的仁善之義不絕如縷,薪火相傳,直至今時今日。20xx我們雖歷經重創,但在十三五收官之際,我們仍可以自豪地宣布:中國已全面脫貧,步入小康社會。“為了人民的生命安全,我們什么都可以豁得出來!”無數個日夜醫療人員仍奮戰在一線;無數條崎嶇的道路都留下扶貧干部深深的腳印,我們的黨不放棄每個患者,不放棄每家貧困戶,同死神強搶人,為人民開辟通往幸福的道路。人民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最大底氣,更是黨心中最深沉的愛與牽掛。泱泱大國,先人之賢不絕如縷,華夏文明薪火相傳。
“舍命護《書》第一人”,伏生是個傳奇人物,他畢生習《書》護《書》傳《書》,愛子妻子相繼離他而去,而他終于完成了畢生執念,當漢武帝派來晁錯時,伏生知道他的愿望化作了現實。一生的擔憂與苦難,伏生從未放棄,他對文化的珍視與熱愛不絕如縷,薪火相傳。你可曾記得懷抱30毫克鐳千里走單騎的`趙忠堯?當他潛入清華將鐳偷出時,他就是民族最偉大的英雄!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無數像趙忠堯一樣的學子默默擔負起了將教育之火傳承下去的重任,教育的種子在昆明發芽,在西南聯大長成了一棵舉世矚目的參天大樹,中國教育事業被無數學者守護,茁壯成長。泱泱大國,先人之賢不絕如縷,華夏文明薪火相傳。
《典籍里的中國》,有典籍才有中國。愿華夏文明生生不息,薪火詠相傳。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7
《典籍里的中國?尚書》在牛年大年初一的晚上八點在中央電視臺一臺播出,這一弘揚中華文化的重磅節目,可以說是近年來少見的好節目,一開始就被節目新穎的形式,豐富的內涵深深的吸引住了!節目采用戲劇、影視、訪談相結合的方式,既有演員生動形象的表演,又有專家嚴謹專業、深入淺出的解讀,真正做到了“讓典籍里的.文字活起來”,使得深奧難懂的中國第一部史書《尚書》的中華文化的精髓得以精準地闡釋,使觀眾受到深深地感染,心潮澎湃。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尚書》是我國的第一部綜合性史書,古稱《書》,也是儒家經典的五經之一。歷來被稱為“政書之祖,史書之源”,也可以說是有文字記載以來的中華文化體系的源頭。它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西漢學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書》為今文《尚書》,魯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墻壁時,發現的另一部《尚書》,為古文《尚書》。西晉永嘉年間戰亂,今、古文《尚書》全都散失了。東晉初,豫章內史梅賾給朝廷獻上了一部《尚書》,包括《今文尚書》33篇,以及偽《古文尚書》25篇。該集以伏生向晁錯傳授《尚書》的歷史故事為主線,現代讀書人撒貝寧穿越兩千多年,與西漢的伏生交談,形象傳神地闡釋了《尚書》的文化內涵。
例如,《禹貢》篇記載了大禹治水,吸取父親堵塞治水失敗的教訓,采用疏導治水的方法取得成功的故事,“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畫面演繹惟妙惟肖,生動形象地再現了大禹治水的場景,解釋了華夏九州從何而來,反映出了中華民族無所畏懼,堅強不屈,戰勝任何艱難險阻的華夏精神,而這種精神正是中華民族歷經六千年而不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而這種精神卻是只有不到三百年的“美麗賤”“日已洛”帝國所不能理解的,在當今強大的中國面前,仍然用炮艦來中國家門口炫耀,企圖來震懾嚇唬中國人民,豈不讓人笑掉大牙嗎?
“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周武王牧野誓師,以五萬精兵一條心面對殷紂王七十萬七十萬條心的離散大軍,一舉勝之,深刻地證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真理。今日中國能夠經過改革開放繁榮昌盛,人民生活日益美好,國力強盛,讓那些西方列強忌憚,讓“美麗賤”帝國極力遏制,不就是“得民心”,“得到多助”的結果嗎?所以,“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電視畫面以伏生自述的方式,敘說了徐生一家為保護《尚書》舍生忘死,失去親人的艱難經歷,他這種高尚的品格令人震撼垂淚,肅然起敬。后人曾這樣評價他的功績:“漢無伏生,則《尚書》不傳;有《尚書》而無伏生,人亦不能曉其意。”歷代學者稱其為“尚書再造”。
一部好的電視片,就應當有這種正能量,讓中華文化的精髓植入現代年輕人的心靈,這才是現代傳媒的應有之意。在這一點上,中央電視臺的這部電視巨作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嘗試和示范。希望后面的內容越來越精彩。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8
大家了解《本草綱目》嗎?《本草綱目》是一部影響世界科技進步的奇書,它不僅是一部藥物學專著,其內容還涉及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冶金學、化學以及天文學、氣象學等領域。先后被翻譯成日、法、英、德、俄等多國文字,在世界傳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實我之前也不怎么了解,但是在這周我看了一個名叫“典籍里的中國”的文化類節目,了解到了《本草綱目》《楚辭》《史記》《論語》等等著名的中國典籍。
“典籍里的中國”是撒貝寧主持的節目。每一期都會挑中國古代典籍進行戲劇演繹,介紹主要內容和作者的生平。
其中有一期節目,講的是《本草綱目》。《本草綱目》的作者是李時珍,他父親是一名名醫。李時珍也十分想像父親一樣為百姓治病,但是他的父親一心想讓他讀書,便對他說:“行醫難,你不要像我一樣,做一只逆流而上的船,你好好的讀書,考取功名吧!”然而李時珍并不罷休。他三次向父親請求,答應他去行醫,他的父親最終被李時珍的精神感動,問他:“你為什么要行醫?”李世珍說:“我想造福百姓,給他們治病。”李時珍的父親后來終于答應了。李時珍也隨父親四處行醫,但是后來他發現,歷代的本草書有許多地方有錯誤。他就下定決心,要修訂一本新的本草書,以防百姓看病時抓錯藥。李時珍四處行醫積累醫藥學知識,在民間搜索藥方,歷經年,終于寫寫出了一本部、52卷、近0萬字的《本草綱目》,這本書首次將本草用綱目分類。當他要去印刷時,當地最大的書商對他說:“這本書有0萬字,需要大量的精力和人力。我雖然想幫助先生,但是真的無能為力呀!”李時珍說:“難道就沒有別的辦法了嗎?”書商想了想,說:“如果能求到當代最有影響力的文人王世貞先生做的序,那同行肯定會競相印刷。”李時珍聽了之后,奔赴千里之外,去找素未平生的王世貞作序。他到了王世貞家,經過多次求見之后,才順利地見到了王世貞。王世貞看了書之后,也被震憾,答應為他作序。但是李世珍擔心這本書還有紕漏,又拿回去經歷了十年,改正了一些缺漏,再讓王世貞作序。終于書商胡承龍愿意印刷此書。然而,讓人遺憾的是書剛刊印好,李世珍卻撒手人寰。
在當時情況下,寫《本草綱目》十分困難。但是李時珍不畏困難,逆流而上,最終終于刊印出版。正是這種堅韌不拔的`頑強意志和不怕困難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要是他沒有這樣堅強的意志,我們可能就看不到《本草綱目》這樣的著作了。
我以前一直不知道堅持究竟是什么意思,李時珍的故事讓我知道了:堅持就是不怕困難,不放棄!堅持,就是將自己喜歡做的事一直做下去!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9
今晚看央視一頻道:典籍里的中國。說的是《本草綱目》的寫作和刊印的故事。
明朝李時珍本是醫藥后代,兒孫亦行醫。他邊行醫邊著書,花三十余年編寫中國醫藥這本巨著,1500余萬字,且分門別類,很科學有理。“天下醫書,利益天下”。故事講到李時珍修正前人關于醫藥材料的種種謬誤,親力親為,付諸實踐,寫完書,卻難刊印——太大部頭了,書商不敢承接。要有名人王世貞作序,書才可賣,書商才敢刊印。于是,李時珍不遠千里前往,求諸于王世貞。王是名家,不知李為何人,不見。“心比鐵石堅,至死不怕難”。終于通過王的.書童,將書稿送到王面前,感動了王世貞,王要求李精心修訂,又歷十年,使《本草綱目》更為完備,王方予作序。待書印好,李時珍已經過世。
此遺作是中國中醫典籍,現在為聯合國世界遺產。李時珍這位中國古代科學家(1518年——1593),與愛因斯坦等科學巨匠齊名。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10
“明明暗暗,惟時何當?”白天光明,夜晚黑暗,是誰在安排這一切?
“圜則九重,熟營度之?”青天這么高,誰能度量它?
這是屈原對天發出的驚世之問,激勵著后世不斷探索前進。宇宙無窮,求索也無窮。“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可能沒有找到答案,但敢于發問的勇氣,勇于求索的精神,有時比答案更珍貴。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楚懷王聽信讒言,不聽屈原的勸阻,要與秦國求和。屈原委屈,他委屈楚懷王寧愿聽信讒言卻不相信自己;屈原悲憤,他悲憤這世間烏煙瘴氣,楚懷王身邊盡是貪婪狡猾、愚昧無知之流;屈原慚愧,他愧對戰火中飽受摧殘的百姓。屈原的一生都在追求清白高潔,寧肯跳進江中葬身魚腹,也不愿與世俗之輩同流合污。“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這是屈原對自身的要求,也是其精神寫照。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橘樹扎根在南國的土地,難以遷徙。這是楚人的立身之本,時至今日,屈原的這番話仍告誡我們要做一棵橘樹,扎根故土,愛我家園!
漫漫時光,屈原的求索精神延續了千年。而今,中國天眼就是人類求索的`眼睛,中國人探索宇宙的路,仍然漫漫修遠。屈原深遂的目光,透過中國天眼,看向漫漫宇宙。“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
做一棵橘樹,為國家之富足繁茂自己,為國家之強大奉獻自己,永世不移!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11
面對泛濫不絕的洪水,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治洪水,定九州,保民主;面對紂王慘無人道的暴政統治,武王攏民心,順天意,英勇作戰。這些家喻戶曉的歷史事跡,在《尚書》中有詳細記載。如今,我們捧起《尚書》,了解其背后的故事,是文明力量的代代傳遞,更是中華精神的深入學習。讀《尚書》,了解中華文明,了解任何一份文化的傳承都來自于世代堅守,來之不易。
典籍經典的流傳,源于它本身不朽的價值,無法復制的成就,以及難以超越的貢獻。讀史書讓我們明白我們自己從何而來,為何而來,去向何方;讀《尚書》,也讓我們“知先賢治國之本,知朝代興衰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的個體由一個個小的個體組成,而本國的民眾則也反映出一個國家的影子。《尚書》中的思想,與我們當今治國理政之路有許多相似之處,不論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還是“敦睦九族,協和萬邦”的民族團結,甚至是“克勤于邦,克儉于家”的節儉節約,都能為我們當今國家建設所學習。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當我們于一輪皓月下品讀典籍之雅韻,于一輪青影中品味典籍之內涵,其自身不朽的文化價值,便不言而喻。
典籍經典的流傳,依賴于從古至今代代人的珍視與守護。孔子刪述六經,親自親自整理編纂《尚書》內容以便后世解讀學習;伏生一生獻于《尚書》,年逾九旬仍傳《書》授學;孔子后人孔安國視《尚書》如命,用盡其力促使《尚書》的`傳播。幾千年的歲月,幾千載的春夏秋冬,多少次的災難突降,多少次的戰火滿天,穿越幾輪年歲,攻克多少困難,多少人為此堅守付出,《尚書》這部典籍不減此前風韻,還能款款立于我們眼前。不論是精選《書》中精髓的孔子,還是舍命護《尚書》的伏生全家;不論是宣揚《尚書》價值使其廣泛流傳的孔安國,還是當今仍在研究《尚書》的史學專家們,他們懂瑰寶,敬文化,珍文明,他們視傳承全人類的經典為己任,用一己肩膀支起中華文化國庫的一隅天空。
典籍經典的流傳,更在于當今人們的學習與肯定。《典籍里的中國》中,當伏生看到,《尚書》在如今明亮的圖書館中展覽,聽到如今的孩童用稚嫩清澈的聲音熟練的誦讀“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他一定是震驚、感動又無比欣慰的。如今濃厚的文化氛圍,讓典籍于生活中展示自身的智慧與價值;如今高科技的產品,讓典籍不在一書難求,《尚書》也可以走進尋常百姓家。青石刻石,青史永存;文明薪火,篳路藍縷,代代傳承。我們學習文化元典,典籍經典,內化于心,實踐于行,繼續對此的傳承與學習,繼續構筑輝煌的華夏文明。
“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尚書·牧誓》中這樣描述武王伐紂前的立誓場面。新時代的我們,也應立下傳承文化經典,傳遞文明薪火的誓言。畢竟,有典籍才有中國;畢竟,典籍經典輩輩讀,文明薪火才能代代傳。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12
到底什么是中國?我想,禹劃九州是中國;堯舜禹、湯文武、孔夫子、伏生是中國;名為邦本,本固邦寧是中國;敦睦九族,協和萬邦是中國。有典籍才有中國!
黃昏,一家四口人圍坐在沙發上,對著電視津津有味的看著《典籍里的中國》。這是大年初一剛推出的綜藝節目,也是剛剛播出第一期。不得不說,節目的進程很有新意,采用多舞臺話劇表演,跨時空對話等方式,是觀眾有了沉浸式體驗。
當然,這第一期的內容也是干貨滿滿。由倪大紅飾演的伏生表達了他如何保護《尚書》傳授《尚書》。秦末楚漢相爭,民不聊生,伏生為了保護《尚書》,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顛沛流離,其間伏生的愛子為了保護《尚書》與土匪搏斗而死,伏生的妻子就算是冷死,也不愿意燒《尚書》取暖,最終永遠地留在了荒野。而當戰亂結束,伏生回到家鄉,鑿開墻壁,卻發現被他藏在墻壁里的尚書早已殘破不堪,只剩下28篇,于是他用自己的`余生傳授尚書,希望尚書能夠永遠地流傳下去。浮生活了90多歲,有90多年一直在讀尚書,20多年的顛沛流離,只是為了保護尚書,假設不是因為尚書,伏生的兒子和妻子也不會死去。可是伏生卻不懊悔,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和勇氣啊!
其中還有幾個片段,是屬于尚書局部的禹貢還有牧誓。其中大禹劃九州,周武王與紂王的牧野之戰,至今還使我的眼中含有淚花。結尾局部,現代讀書人撒貝寧向伏生介紹尚書自西漢以后的傳承過程,其中不乏多種坎坷,直到唐代,還有人在一塊大青石上刻下了尚書,為開成石經。華夏經典,弦歌不輟!
如今我們更需要: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在對歷史進行深入思考過程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13
總臺大型文化節目《典籍里的中國》自播出以來,帶動了社會上有關中華典籍傳承與解讀的熱潮。節目被《新聞聯播》播報16次,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紀檢監察報等國家級媒體刊文報道近100次,全網斬獲熱搜超150條,節目相關話題閱讀量超33億,視頻播放量超20億,更受到了《華爾街日報》《新加坡聯合早報》等不同國家和地區媒體的頻頻點贊。
10月10日晚八點檔,《典籍里的中國》將在總臺央視綜合頻道迎來收官之作。繼與老子、孔子、伏生等古代圣賢相遇對話后,最后一期中,“當代讀書人”撒貝寧將引領觀眾親臨陽明先生學堂,走進《傳習錄》這部立志、立言之作,立德、立身之典,與三位讀書人一起為大家解讀“知行合一”思想的真諦。
提起明代思想家王陽明,我們眼前可能會浮現出一個吟誦著“吾心自有光明月”的消瘦身影,穿越近五百年的時光,陽明學歷經跌宕起伏,仍散發著睿智的光輝。他的思想學說、處世之道,都已經成為中國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本期節目將圍繞集中體現王陽明哲學思想的語錄體著作《傳習錄》展開,通過講述書中最富有特色的“知行合一”思想,傳承注重實踐、實干興邦的重要理念,并從王陽明波瀾壯闊的人生命運中,感悟“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先賢智慧。
《傳習錄》書名源自《論語》作者王陽明用一生踐行“知行合一”思想。
《傳習錄》通行本為三卷,約八萬余字,成書原因與另一部儒家典籍《論語》非常相似,都是弟子對老師言行、思想的記錄和整理。巧的是,《傳習錄》這一書名也源于《論語》中記載曾子的那句: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浙江大學哲學系教授董平解釋道:“‘傳’是老師所講述的內容,還包括事件的處理方式、行為、態度;‘習’是實踐、行動,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老師所傳授給我們的東西,我們有沒有時時地去實踐、去運用,用‘傳習’作為書名,我們就可以知道弟子們是想把陽明先生的思想記錄下來,不斷地將它運用于實踐。”
《傳習錄》反映了王陽明整個生命歷程的思想探索,其內容是對儒學理論的創造性繼承與創新性發展。“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已經成為了中國哲學史上最富典范性的命題之一,對此后中國乃至東亞的思想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縱觀王陽明五十七年的生命歷程,他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實現了中國古代文化的理想人格,后世人評價他“真三不朽”,也就是“立德、立功、立言”。
王陽明從小立志“學為圣賢”,曾為鉆研格物之理,格竹七日卻一無所獲,反而因為勞神留下了咳血的疾病,后來一直身體欠佳。入仕后,又逢官宦專權,受牽連慘遭廷杖,好不容易撿回一條性命,又被貶謫至貴州龍場。這樣的生死考驗,不僅沒讓他灰心喪志,反而促成他龍場悟道,悟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
中國歷史研究院研究員、明史研究室副主任解揚表示:“陽明先生一生都在踐行‘知行合一’的觀念,那么我們今天要怎么理解這句話呢?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以知促行、以行成知,陽明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幫助我們培養自主意識,肯定自我價值,成為對時代有用的人。”
學史力行,行勝于言。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國家,都應銘記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于實處用力,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唯有如此,才能學以致用、實干興邦。
“龍場悟道”激發心靈震顫身臨其境感受“知行合一”,觸摸圣賢偉岸人格。
先賢典籍是源頭活水,后世典籍如百川奔流,共同匯入中華文明的不息長河,奔涌千年,從未斷流。《典籍里的中國》開播以來,營造了感人至深的故事講述場,跨時空演繹了伏生一生守護和傳承《尚書》的故事、“古有《天工開物》,今人繼往開來”的科學精神、李時珍“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的.醫者品格,并生動詮釋了司馬遷、屈原、孫武等人深切的家國情懷,周文王、老子、孔子等古代圣賢思想的精華和內涵。可以說,節目期期有文化的燃點,以及情感的爆點,驚艷了觀眾,成為無數“典迷”心中的“封神之作”。
本期《傳習錄》的戲劇舞臺采用倒敘的創作手法,將從王陽明去世前一年接到前往廣西平叛的詔令講起,回顧他從少年立志、踏上仕途,到挨廷杖貶謫貴州、龍場悟道、平寧王之亂的坎坷一生。
王陽明人生的重要節點“龍場悟道”,在演員辛柏青的詮釋下直抵人心。首次嘗試古今穿越現場表演的辛柏青,也稱自己對這場戲的印象極為深刻:“我想這個應該是來自生命最深處的吶喊,確實是每次喊完都差點要暈厥了。你看我(在舞臺上)踉蹌了一下,那不是設計。我沖著大屏來了一個‘我明白了’,其實是震爍古今的圣賢強有力的一句話,在那一刻他知道了什么是圣人之道。”
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蒙曼介紹:“儒家歷來有重視實踐的傳統,但是在傳統思想里頭,‘知’和‘行’往往是作為兩件事來看待的,而且多主張知先、行后,王陽明首次把‘知行合一’作為一個重要的,而且是系統的哲學命題提了出來,是我們中國哲學史上一次非常了不起的突破和創新。”
在王陽明一眾弟子中,徐愛因為德行兼備而深受喜愛,王陽明曾將其比作“吾之顏淵”。他不僅是王陽明的妹夫,也是最早開始記錄王陽明言論的人。戲劇舞臺上,王陽明與弟子徐愛用生命踐行“知行合一”,最后生死分離的催淚場景也相當令人期待。
王陽明晚年時,和孔子一樣回到家鄉講學。后來,他又接到前往廣西平叛的詔令,心憂家國的王陽明抱病出征,于第二年客死在回鄉的途中。生命的最后一刻,弟子問他有何遺言,他回答“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坦蕩地結束了自己傳奇的一生。
看到戲劇末尾,王陽明穿越歷史時空,和當代青年圍坐在一起探討《傳習錄》里流傳后世的閃光思想,蒙曼倍感動容:“我一下子就想起陽明先生的那兩句詩‘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我覺得我們跟傳統文化,歷史跟未來在這一刻團圓了。”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14
聚焦中華優秀文化典籍,央視繼由戲劇總導演田沁鑫導演的《故事里的中國》幾期展播之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和觀眾喜愛。昨晚也就是中國傳統的大年初一之夜,央視一套又推出了由戲劇總導演田沁鑫擔任藝術總監的《典籍里的中國》,讓人耳目一新,成為一檔“用國學豐厚知識、滋養心靈”的好節目,走進千家萬戶,以提高對于博大精深的國學的普及。
第一課講的是《尚書》,說句不怕丟人的話,我對《尚書》盡管也學過、聽過,但是隨著流失的歲月,水漫大堤過后,把知識還給了學校和老師。我有一位要好的文友,網名和微信公眾號叫“尚書”,一直叫著很順口,還有在我國不斷更替的朝代中,有的朝代的官職就叫“尚書”記得比較清楚。
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浩瀚中華留下典籍萬千,或許在圖書館偶遇過它們,或許在課堂上與它們的碎片有過交集,但可曾了解過它們的身世流轉,看到它們的熠熠光華?真的很難梳理精細?
《典籍里的中國》中國,是由中國話劇院的資深演員倪大紅飾演了90多歲的愛書、護書、講書伏生,并且講述自己為了護書,孩子被敵兵殺戮,妻子被凍死的悲慘經歷。自己將尚書藏在墻壁,得以保存。
后來漢帝為了弘揚中國文化和典籍邀請家住在青州的伏生去西安講學,但是路途遙遙,伏生年邁,皇帝只好派晁錯前去聽伏生講學,最后整理出《尚書》28卷,留給了后人。
《尚書》又稱《書》《書經》,是我國第一部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尚書》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戰國時期總稱《書》,漢代改稱《尚書》,即"上古之書"。因是儒家五經之一,又稱《書經》。熱衷于翻譯《尚書》的英國漢學家彭馬田就曾說過:“除非你讀《尚書》,否則我不認為你能理解今天的中國”。
伏生還講述了大禹治理九州水災的泛濫,“九州”最早出現于“尚書”的《禹貢》,相傳大禹治水時將天下分為九州,分別為豫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翼州和兗州。從此以后,九州便成為中國的代名詞。沿用了至今,成為大一統中華民族。“華夏為何是一體?自古就是一體。
《尚書》"德治"主張深刻影響了后世。漢代儒家總結歷史的經驗和教訓,主張德、力并重。既要重視道德,也要重視國家的實力。如王充總結說:治國之道,一曰養德,二曰養力,要"文武張設,德力具足","外以德自立,內以力自備,慕德者不戰而服,犯德者畏兵而卻"。(《論衡·非韓》)歷史上儒家和法家任德與任力之爭提供給我們這樣一條歷史啟示: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國,應繼承和弘揚"協和萬邦"的`優良傳統,在國際關系上樹立道德大國的形象,同時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捍衛國家的主權,也要注意發展相應的經濟和軍事實力。
中國的典籍博大精神,熟讀、熟知中國先人的典籍,讓我們知道從哪里來,到那里去,不忘初心,走好未來的路,把我國建設的更加強大與美麗和諧!
中國的典籍,有不少知識和學問,學習會后,讓我們開闊視野,了解更多的知識,如九州:
豫州:今河南省大部,山東西部和安徽北部等。
青州:山東半島,黃河以南,泰山及其向東到大海。
徐州:泰山以南,淮河以北的江淮平原。
揚州:淮河以南,長江下游及其嶺南。
荊州:湖北省及其長江中游。
梁州:秦嶺以南和四川盆地。
雍州:甘肅和陜西省一帶。
翼州: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和遼河平原。
兗州:黃河與濟水之間。
‘中國’這個詞,在文獻中最早出現在《尚書》里。禹劃九州是中國,堯舜禹、湯文武、孔夫子、伏生也是中國;“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是中國,“敦睦九族,協和萬邦”也是中國……
《尚書》是中國的典籍,無人講解很難讀懂。《典籍里的中國》攝制組讓古人和現代隔空對話是一大亮點,也是別具匠心。“古代護書人”伏生是講述書中故事、解讀書中思想要義的串聯人物。鏡頭一轉,主持人撒貝寧以“當代讀書人”的身份與伏生對談,陪伴他“穿越”到兩千多年后的今天,看今人如何讀《尚書》、學《尚書》、傳《尚書》。撒貝寧和伏生一問一答,回答了不少觀眾的難題,豁然開朗,喜歡這樣鮮活的教育方法。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學好了中國典籍,不但豐厚知識、還可以滋養心靈,成為更加完美的人!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15
今天我看了《典籍里的中國》。
通過這部戲,我認識了一生愛《書》如命的'伏生爺爺(本名伏勝);伐紂的周武王;代皇上聽《書》的晁錯。
這里還有很多名人名言名曲,例如五子之歌;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出自《尚書.牧誓》節選。
我還認識了九州分別是冀州,兗州,荊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這就是華夏九州,多民族的九州,物產豐盛的九州。
我知道鯀治水用堵塞之法,禹治水用疏通之法,已被尊稱為大禹(原名姒禹),他的父親是姒鯀,本是治水之人,可九年不見其功,便流放至羽山,才換大禹治水。大禹還有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呢!
我看完這部戲后非常感動,還和爸爸媽媽玩了記九州,太高興了,我和爸爸媽媽都學到了很多知識,我感覺文字都活了過來,中國古籍離我更近了。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相關文章: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05-16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06-14
在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2-27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12-28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06-13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2-09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05-22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通用)02-18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精彩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