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觀后感15篇[推薦]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在寫觀后感時,需要有自己獨特的視角和思考立場。現在你是否對觀后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故宮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故宮觀后感1
盼望很久的國產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終于要放映了!全城只有一家天逸影城排片了,還只排了一天。雖然是在星期五下午,雖然是在六點到七點多的非黃金時間,而且我還有培訓班,媽媽還是二話不說,跟老師請假帶我去看。到了影院坐好,左右一看,一大片都是熟悉的朋友,大家都安靜地期待著……
這是中國自己拍的一部非常成功的紀錄片,主要講了在故宮里維修文物的工作人員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他們對待繁瑣、復雜、枯燥、無趣的.文物修理工作,并沒有煩躁、焦灼,而是耐心、認真、幾十年如一日不厭其煩地做一件事。
他們還會給自己平淡的生活增添樂趣,就像在一碗清湯里撒鹽。他們養了可愛的“御貓”、彩色的鸚鵡,打杏子、種櫻桃,彈吉他、騎自行車,還有個師傅居然戴著特別高級的Goole眼鏡修文物!看得我都十分羨慕他們“有趣”的故宮生活了。
我們要學習故宮文物修理師們“擇一事,終一生”的工匠精神:持之以恒,慢慢地做好一件事。現在的人,都喜歡只求快,不求好,哪還有人像他們這樣,修一個鐘,八個月才修好;織一塊布,每天只織幾厘米——只為了保證質量。
我以前看過一部紀錄片,叫《大國工匠》,講的就是這種工匠才有的精神。里面講到有一個造船工,要焊接數百塊鋼板,幾十千米長的縫隙。可他一天最多也只焊個幾十米,因為慢工出細活,質量才有保證。
我們要發揚這種工匠精神,跟故宮文物修理師一樣,做事時不能急躁,要平心靜氣地對待每一件事、每一天,認認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過好每一天,不能焦灼,只有這樣才能成功。我們一定要告誡自己:“學習工匠精神,一認真,你就贏了!”
故宮觀后感2
物質社會中的喧囂太多,很少有無爆點的東西能輕易讓人停下腳步,然而去年春節,《我在故宮修文物》這一波瀾不驚的紀錄片卻走紅網絡,不少年輕人對文物修復心馳神往,何也?人們追求沉靜也。
在人頭攢動的鬧市中,你坐于樓閣之上,靜靜地享受著清風,看著樓下疾步的人群,好像時光停止流動,在嘈雜的`公交站旁,人們各自交談,你坐著望天,望車輛,望樹,不說話,像浸潤在水中,柔軟透明;在所有人都去趕時代的步伐,步履匆匆的時候,你能冷靜地、清醒地思考自身的人生、人生的價值與意義,你能忍受暫時落在后面,但你不會驚慌,不會惶恐,因為你清楚自身的方向,你胸有成竹。我認為在浮世中沉靜就是有方向、有原則并且堅定不移。
于浮世中追求沉靜,能提升個人境界。李健早期在娛樂圈中與校友盧庚戌成立水木年華組合,后來逐漸地消失在公眾視野中。他的夢想是做自身喜歡的音樂,因此當別人在浮華的圈中各種炒作時,他忠于自身的內心,始終保持學生的狀態,靜心接受新事物。在很久以后他的歌聲傳入大眾耳朵里時,李健又重新為人所認識。很多人聽他的《貝加爾湖畔》時,會完全進入那個境界,安靜又美好。是沉靜讓他的靈魂得到洗禮,使他的歌聲恍若天籟。
于浮世中沉靜,需要專注。
身為華大基因的創始人之一,汪建在公司困難時期并沒有驚慌失措,放棄這個項目,而是全心專注于此,不分晝夜地鉆研,終于他把這個項目做成了。
或許人生短暫,每個人都想留下痕跡,但在浮世中,追求沉靜才是美好的樂事。在你汲汲于功名之時,不妨慢下來休息一會兒,品味這靜好歲月,把心隨風飄遠。
故宮觀后感3
在北京的中軸線中心,有一座雄偉的皇宮,它就是故宮,又叫紫禁城。紅色的圍墻把整個紫禁城圍成一圈,在外面根本看不到城墻里面的景象。走進天安門的城樓,來到端門外,密密麻麻的都是排隊的人,順著城樓進去,只見旁邊立著一塊介紹端門的牌子,〝三明五暗〞是端門最大的特點,端門的中門只有皇帝才能進出,一般是不開的接著進入午門,推出〝午門問斬〞,大概說的就是這個午門了。
然后我又看到了很多大殿,比如太和殿,乾清宮,坤寧宮等等,故宮實在太大了,宮殿多到數都數不清。這些宮殿都很雄偉高大,由紅墻黃瓦構成,房檐大多是藍色的,有些顏色已經很暗淡了,而有些還是很鮮亮,這是現在的故宮博物院的工作人員精心修繕的成果。
我們的腳下都是一塊塊磚石,有些已經風化損毀,有些被過去的人給挖走了,也有些被踩踏的破碎了,一眼望過去,坑坑洼洼的每個大殿的門口都會有很大的兩口銅缸,這些大缸已經被摸的滑溜溜的,聽導游說這是用來貯藏水的,古代的時候用這個救火用的,相當于我們的消防設施。太和殿門口還有兩頭很雄偉的銅獅子,這是天下第一獅子,很是壯觀。太和殿欄桿下有石雕龍頭,那是用來排雨水用的我們最后來到的御花園位于故宮的后部,有很多的松樹和柏樹,松柏是代表長壽,所以聽說大多數皇家園林所種植的樹多以松柏為主。有些樹的牌子是綠色,有些是紅色,聽說這代表著每棵樹不同的`年份。我對這不感興趣,我只對其中一棵長的很奇怪的樹上心,因為樹長了很多樹瘤子,被人摸的都光溜溜的御花園中還有座假山,叫堆繡山,用太湖石堆成,上面還有個亭子,聽說是八月中秋的時候,賞月觀景的
看到這么大的故宮,那么大的宮殿,那么多的漢白玉和奇珍異寶,這讓我佩服起那時的人們能建造這么宏偉的建筑。
故宮觀后感4
今天,爸爸、媽媽和我來到了北京著名的故宮博物院。進入午門,走過金水橋,再走過太和門,映入眼簾的是太和殿,真不愧是古代的皇家宮殿,殿外的欄桿是用漢白玉雕刻的,殿內的椅子、扶手、柱子和屋頂,竟都是金子做的。太和殿是故宮里最中央的一個宮殿,也是皇帝行政的地方,所以,太和殿是所有宮殿閣樓中最壯觀、最精致的。在太和殿的屋頂上,龍的九子之一—嘲風,栩栩如生的立在屋頂的兩個角尖上。
走出太和殿,走過中和殿、保和殿和乾清宮,再往前走,就來到了御花園。園內建筑多數倚靠著圍墻,只有少數精巧造型的亭臺搭建在園中。園佳木蔥蘢,其古柏藤蘿,皆數百年物,將花園點綴得情趣盎然。各色的石子鋪在地上,拼成了900多幅不同的圖案,沿路欣賞,趣味無窮。在古代,這里是帝王后妃休息散心的地方,老百姓不得踏入半步,所以,在古代老百姓眼中,這里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紫禁城”。御花園以它古木繁花、亭臺樓閣、嶙峋山石的美麗而聞名遐邇。
故宮還有許多許多的宮殿閣樓,如:儲秀宮,永壽宮,萬春亭。走進故宮,你就已經置身于它最宏偉,最重要的展示品——紫禁城宮殿群中。
故宮博物院已經翻開了塵封已久的門窗,讓我們來觀看她壯麗的色彩,來傾聽紫禁城的聲音,來呼吸歷史的氣息,來感知中華文化的底蘊!最后我依依不舍的`離開了故宮博物院,有時機我還要來故宮,我為身為一名感到驕傲。
沈陽故宮是中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筑群之一,為清朝初期努爾哈赤的宮殿。它是我國保存下來的比較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筑群之一,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開始籌建1636年根本建成,乾隆、嘉慶時期又有部分增建。全部建筑三百余間,清乾隆年間又有較大規模的改建與增修,占地約六萬平方米。現有古建筑114座,迄今已有三百五十多年的歷史了。武功坊牌樓是進入沈陽故宮的門戶,建于清初崇德二年,是沈陽故宮唯一有歷史紀年款識的標志性建筑。沈陽故宮從整體設計到部分建筑,從造型到構造,都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它表達了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的優良傳統和獨特風格,充分反映了我國各族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創造才能。沈陽故宮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先后,可以分為3個部分:東路——為努爾哈赤時期建造的大政殿與十王亭。于一六二五年開始創立,是封建皇帝舉行“大典”和八旗大臣辦公的地方。大政殿為八角重檐鉆尖式建筑,殿頂滿鋪黃琉璃瓦且鑲綠色剪邊,十六道五彩琉璃脊,大木架構造,榫卯相接,飛檐斗拱,彩畫、琉璃以及龍盤柱等,是漢族的傳統建筑形式;但殿頂的相輪寶珠與八個力士,又具有宗教色彩。大政殿內的梵文天花,又具有少數民族的建筑特點。在建筑布局上與十大王亭組成一組完整的建筑群,這是清朝八旗制度在宮殿建筑上的詳細反映。
中路——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清寧宮等,于一六二七年至一六三五年建成,是封建皇帝進展政治活動和后妃居住的地方。鳳凰樓于1627年—1635年建成,是當時封建統治者進展政治活動和舉行宴會的地方。清寧宮修在三點八米的高臺商,是五間硬山前后廊式建筑,在東次間開門,寢宮和宗教祭祀連在一起,西屋內三面火炕和火地,窗從外關,煙筒設在后面,這是滿族的建筑特點。這些宮殿鑲嵌的龍紋五彩琉璃,栩栩如生,雕刻彩畫精致生動。中路為清太宗時期續建的大中闕,包括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以及清寧宮、關雎宮、衍慶宮、永福宮等。
西路——戲臺、嘉蔭堂、文溯閣和仰熙齋等,于一七八二年建成,是清朝封建皇帝“東巡”盛京(沈陽)時,讀書看戲和存放《四庫全書》的場所。整個建筑設計和布局,反映了皇帝的所謂“尊嚴”和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封建統治者建筑這樣規模的宮殿,給勞動人民帶來了宏大的痛苦和災難,驅使成千上萬的工匠和農民,日以繼夜的勞動,木材要到渾河上游的叢山峻嶺的原始森林去砍伐,磚瓦要從三百多華里的海州(今遼寧省海城)燒制,消耗無數人力畜力運到沈陽。故宮的每座殿宇,一磚一瓦,一石一木,都凝結著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血汗,修建這座宮殿所消耗的人力物力無法統計,僅用磚瓦一項就折銀六十八萬兩,約合當時四十五萬貧苦農民一年的口糧。沈陽故宮博物院不僅是古代宮殿建筑群,還以豐富的珍貴收藏而著稱于海內外,故宮內陳列了大量舊皇宮遺留下來的宮廷文物,如努爾哈赤的劍,皇太極的腰刀和鹿角椅等。
沈陽故宮是我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筑群之一,占地面積6萬多平方米,它的規模比占地72萬平方米的北京故宮要小得多,但是它在建筑上有自己的特色。沈陽故宮是后金第一代汗努爾哈赤開始修筑。努爾哈赤駕崩后,第二代汗皇太極繼續修建成功。
故宮對于我們來說并不陌生,除了在電視中經常見到之外,相信大多數人都曾親自走進故宮參觀。剛好借著所以也借這次近代史課程的實踐活動,我又詳細了解一下故宮,而此次去參觀真的也得到了很多新的收獲,對于故宮也有了新的更深的了解。
故宮觀后感5
《故宮》作為現在文獻片的典范,從20xx年10月26日開始,在中央電視臺第一套節目20:47分播出,由央視和故宮博物院合作拍攝的12集大型紀錄片。它以全新的電視創作理念,上乘的電視畫面和聲效,講述了故宮的歷史故事。它首次披露紫禁城被建造的過程,清代登基大典的全景盛況、深藏于太和殿內部的神秘浮版、溥儀盜寶的歷史檔案等等諸多以往難以看到的史料。
《故宮》顯示了當今中國高清電視的制作水平,被稱為中國電視技術發展的里程碑之作。精美的畫面、恢弘的場面、大手筆的之作,特別是大量動畫特技等異類元素的巧妙運用,使得該片一改以往紀錄片的慢節奏、純紀實、再現力差等特征。
在團隊進行拍攝之時,制作團隊做足了功課,一切都是用數據說話,也更加具有真實性,更能讓人信服。在拍攝過程中,拍攝團隊要嚴守程序,申請拍攝時就要故宮審核,珍貴的藏品都要當天拍攝當天送往,出于保護文物的目的.,拍攝時也要十分謹慎,為了優化環境,一定要精簡人員。
印象最深的是紀錄片中有一幕光線照在匾額上,按照時間的推移,光會按照匾額上字的順序照到字上。這一幕出現的時間雖然短,但是制作團隊肯定花費了大量精力,首先要知道太陽光線轉移的時間,還要不能拍到游客,,如果一次不成功以后要繼續拍這樣的畫面會花費更多的精力。
《故宮》之所以能成為現代文藝片的典范,都是有一定原因的,制作團隊的良苦用心才成就了這樣一部紀錄片。
故宮觀后感6
淺淺的一杯中一灣笑吟吟的鐵觀音,溫柔,溫潤,溫存的本質,化開人世間的種種孤寂,藏匿著她的甘香濃醇,放在無言的苦澀背后,參觀故宮博物館有感。華美的洛可可,手心也必定刻著一道深重的孤獨,無比愉悅的貴族聚會,終將散場,再華貴的絲綢錦緞終將化為一抹香塵。永恒的,是安寧的風,虛靜。五弦琴樸拙的沉醉。陽光被水殷殷地撩動,明晃晃,映出陰影的面龐。“陰影區同明亮區一樣重要”。風好奇的翻閱著發黃的紙頁,所有那些玫瑰歲月的水分,都吸收在寫滿了曾經的日記本上,漸漸,風干……
永遠的無邊無際的碧藍天空,飛鳥用沉凈的歌聲裁剪成一塊塊歲月的殘片,縫隙間是青春與時光在搏斗。陽光灑滿了草地,一束一束金色的歡笑。月光輕吻著湖水,一波一波玉色的淚跡。闃寂的銀河,我們渺小的像是一粒塵埃,在黑暗中掙扎,在光明中沉淪。寂寞的蘭花香,盈盈地揉碎了一顆心。從歷史中走出的那彎下弦月,勾住了來來往往多少的千古文人俠客夢。無數顆星執著的編造一個時光凝滯的謊言。我卻還以為,我俘虜了奔流不息的歷史洪流中一滴滿載的水珠。其實,我所真實見到的,是一片匠心落入蒼白的垂花門的'桎梏,一絲不茍的象牙雕在玻璃柜中絕望的等候,卻落空。指點萬里河山的皇帝不再來,它們連同工匠的巧奪天工一齊被禁錮在恒溫恒濕的展柜中。我想用稚嫩的淚光擦亮他們蒙塵的生命,但,堅固卻透明的現代工業品,冷著一張面孔,生生把我們阻斷在生與死的盡頭。冷靜的鋼琴與無言的夕嵐相伴,縠紗掩住了孤月晨星。古城清醒著,城中人在夢中迷失。歲月靜靜地在清越的石板上走過,路過古舊的教堂,便停下共酌一杯月色,千古興亡,歲月記得,古城也記得。你在等誰?汝瓷、鈞瓷、磁州瓷,你們是在趙宋王朝的門檻后等我嗎?我來了,我看清了你每一條自然的劃花,每一絲細致的開片,每一暈雨過天晴的青灰,晶瑩光潤,雍穆儒雅,我該用怎樣的感情贈與你怎樣的描摹?徽宗,徽宗你怎么知道你的夢境中獨一無二的天色會成為我最虔誠的永恒的信仰?我也來看你了,我的目光穿透了你撫摸的汝瓷嗅到了你指尖的花香,墨香,釉香。同時,我也聽到了你的嘆息,你的國殤。你的靈魂還在那蠻荒之地流浪嗎?你的芙蓉和錦雞依然耀眼嗎?談起去歷史博物館,已不知是多少次,小的時候父親領著我去x的故宮,記得那時好像是我在上小學,對于父親的介紹根本沒有太大的印象,只記得什么“大世面”,說來過故宮的人,就算所謂的見過世面,當時我是懂非懂。父親帶過我去過很多地方,我六歲的時候,從x老家坐船,到x又坐火車到x。那時在別人眼里令人羨慕。我小時候最喜歡的地方當然是動物園。
故宮觀后感7
真沒想到,一部文物題材的紀錄片成了“網紅”。最近,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網站收獲超過百萬次點擊,豆瓣評分高達9.4,甚至高過《舌尖上的中國》。“慕名而來舔屏”的年輕人絡繹不絕。
要說之前,文物紀錄片給人的常是一種高冷、神秘、刻板、枯燥的印象,仿佛都是關于遙不可及的東西,和百科知識別無二致,與普通人的生活多有隔膜。所以,不少作品往往是“墻內開花墻內香”,頂多能賺圈兒外人的幾眼好奇。
有網友說,當別人推薦《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片子的時候,我以為拍的是故宮,沒啥特別的興趣,沒想到卻講的'是故宮里一群人的故事,而這一群人,實在可愛又可敬。于是一口氣看了三遍。
我想起上學那會兒,同學們經常一起嘀咕:真不明白博物館里的老古董有啥看頭?我不認識它,它更不認識我,冷冰冰的有意思嗎?爾后,逐漸有一些機會聽到收藏家回憶他們和某一文物相遇、相守的故事,或關于因緣際會,或充滿人情世故,或有彼此堅守,交織著個人的情感,也打撈起歷史的點滴。我便開始對文物有了新鮮的認識,似乎還感受到老物件的溫度。原來“文”是中心,“物”只是載體。正如紀錄片里的木雕佛像修復師屈峰說的,“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干嗎?文物的目的就是讓它傳播文化,而不是為了保留一個物品放在那。”鐘表修復師王津說,以往大家看到的文物都是靜態的,這部片子讓很多觀眾看到了文物背后的故事。
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當看到有一群和我們一樣朝八晚五的普通人,在一個時光慢悠悠、充滿生活氣息的“自家后院”里,執著而從容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之后,網友們油然而生的親切感。這時的文物,儼然褪去了厚重的塵埃,充滿人情的味道;這時候的觀眾,也開始“心疼”“點贊”“自豪”,關切這些文物的傳承和命運。這是一種奇妙的互動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600字作文。
互聯網的強大力量,讓這種互動的影響迅速擴散和放大。《我在故宮修文物》的走紅路徑是這樣的:最初在央視播出并沒引起多大的反響,后來,當故事被上傳到某彈幕視頻網站后,迅速躋身熱搜榜,俘獲了大量90后粉絲。
不少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傳承面臨危機,最大的抱怨是缺乏年輕人的關注和熱情。當今年輕人難道天然與傳統絕緣、和文物有隙嗎?《我在故宮修文物》顯然已經給出了答案
這必須從信息傳播思路上找找原因――在互聯網時代,應該利用怎樣的方式與年輕人同頻共振?在文化生活多元時代,能從哪些方面打開年輕人興趣的大門?否則,恐怕“酒香也怕巷子深”了。
總歸來講,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在大眾的心中活起來,根本還是要使大家體會到文物本身與現代生活并沒有不可跨越的距離,文物的命運也是一件與每個人有關的事。有更多親近,便有更多自覺。
網友調侃說,“《我在故宮修文物》是故宮最好的招聘帖:工作在北京一環內,跟最頂級的文物打交道,春天賞花、夏天摘果、秋天看落葉、冬天觀雪景,過著四季分明的生活。”這些網友最終可能并不會從事文保事業,但是從這里,我們已經看到了他們和文物相互靠近的美妙畫面。
故宮觀后感8
只有3集,完全不夠啊。
曾在故宮的神武門展廳,參觀過故宮文物修復展覽。這次通過紀錄片,更詳細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認識諸位身懷絕技的文物修復專家,倍感親切。正是有了這些樣貌普通,猶如掃地僧那般深藏不露,甘于寂寞,苦心技藝,才能使千年的中國燦爛文明,重新呈現在世人面前,才能讓后世子孫,有幸能瞻仰古人的杰作。
文物修復,惠及萬代;殘破腐壞,改頭換面;巧奪天工,舊貌新顏;精絕技藝,代代相傳。
文物修復不僅是技術,也是藝術。除了技藝之外,此紀錄片重點是讓我們看到的是,這些身處深宮的文物修復工作者,日復一日枯燥而又有趣的工作和生活,寬松的工作氛圍,以及故宮修復技藝傳承有序的堅守。整個紀錄片,生動有趣不枯燥。
你既能看到修復技術人員們沿襲師徒傳承制度,工作上嚴謹認真,也可以看到他們閑暇時,種花植樹,養鳥斗貓,歡鬧地打杏接杏,收獲果實。
這群人似乎一進宮,就與一墻之隔的浮躁塵世格格不入,但每個人各有性格,卻又各有包容。
很喜歡古畫修復的組長楊澤華,工作休息時,彈著吉他,貌似和故宮、古畫以及他的工作性質并不協調,但卻感到了他的特立獨行和個性。當古畫修復完成之后,他操著地道北京腔,給人介紹畫中人物,那個像趙本山,那處曾經被一個技術拙劣的前人修補過,發現了畫中的小秘密……那份得色和驕傲,溢于言表,個性分明而可愛;喜歡第三集的一段真實記錄,裱畫的老專家,在裝裱完工后,對不完美處的遺憾;喜歡木器組屈峰組長有關格物的那段話,喜歡他在遼金代觀音木雕像修復完成后,讓旁人尋找修復痕跡時,那份可愛的炫耀;當觀音像被搬走時,全體木器組的人們站在門口,依依不舍送別的眼神,也令人感同身受;感動漆器組的年輕的小閔組長和伙伴們,忍受大漆的味道和過敏,堅守著最傳統的技法。贊嘆之前殘破不堪的古瑟,舊貌換了新顏之后的驚艷;絲織品組的陳楊組長,為了職業使命,忍受枯燥,自己親手緙絲,令人稱道。
因為故宮禁煙,有煙癮的王有亮老師傅,坐在乾隆生母寢宮壽康宮的炕上,審視、檢查剛就位的紫檀大柜,然后畫風一變,忙騎著車,跑到故宮院外抽煙過癮。
還有鐘表修復組、鑲嵌組、青銅組、瓷器組等等,普通、默默無聞而又身懷絕技的專家們,他們擔當著承上啟下的重任,每天觸摸歷史,是一群令人羨慕而又令人敬重的人們。
當然,在紀錄片中也暴露出故宮管理的嚴重不足。看到修復辦公室里工作場地的.雜亂,就體現了中國人的粗糙和不講究,和管理的落后。工作室里沒有專業的修復臺,真擔心誰走路不小心,掛到或者碰到文物,造成文物的損壞。辦公室里沒有恒溫恒濕裝備,沒有專業冷光照明,這些溫度濕度自然光對紙張、絲織物都是嚴重損害;尤其看到歷經千年的遼金木雕觀音像,在精心修復完工后,放在一個鐵架子推車上,沒遮沒擋,由一幫非專業的搬運工,送去慈寧宮的雕塑館。當時真想穿過屏幕,來到現場,最起碼,在捆扎繩帶底下墊塊海綿,哪怕一疊厚紙呢,也不能繩子直接就和文物生碰啊,真擔心在故宮坑洼的路上,一個顛簸或不小心,把文物硌壞,或者,綁扎的繩子、帶子,把所剩不多的金漆磨掉。另外,同在故宮里面,文物的運送,不應該有修復組專業人員隨行嗎?
還有,織物組的美女們在清理珍貴屏風時,邊干邊笑,其樂融融。但你們是不是應該戴上口罩呀,飛沫里的蛋白質和有機物,落到絲繡品上,容易滋生霉斑,也容易產生蟲蝕吧。
看來,故宮的技術管理還是遠遠不夠。真希望他們夠吸取損壞宋代哥窯盤子的教訓,制定科學嚴謹有效的流程和5S管理,避免歷經千年幸存下來的文物,在我們這代損壞。
故宮觀后感9
可能是受宮廷劇的影響,很小的時候就幻想要是變成公主,穿著華麗的裙子,戴著漂亮的頭飾,住在繁華的宮殿,有丫頭伺候飲食起居,那樣子想想都不要太美,我相信很多人也有過類似的想法。網絡上有很多穿越小說,每每回到古代,都是很多的笑料,以今日之習俗和文化來反襯時代的特征。
不知道在小朋友的心中,是否也有這樣一種穿越到過去的想法,去最華美的故宮一探究竟。現在有一套《了不起的故宮》系列書籍,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描寫了故宮的過去。今天,我們選擇其中一本《熱鬧中國節》來介紹此書。
老百姓過節,與家人歡聚一堂,喜慶,隆重,那過節的時候皇帝他會干些什么呢?其實宮里跟民間是差不多的,他們也會跟著一塊兒過節。
其實節日就是與民同慶的日子,比如春節的時候,皇帝也會放假,當然皇帝也會跟他的家人一起吃團圓飯。皇宮大臣們會一起吃團圓飯嗎?當然,他們也一樣要聚餐的,就像現代的企業團隊,過年都得一起吃團圓飯。不過員工聚餐一般就是公司出團費,但是大臣們的團員費是由自己出的。這樣相比而言,是不是會覺得現代待遇更高級?
春節之后是立春,對于古代的人們來說,這是一個特別的日子,他是耕種的節日,是萬物發展的日子。在這一天皇帝會去打牛,就是把紙做的牛打得稀巴爛。牛的肚子里面有五谷,打碎之后象征著五谷豐登。皇帝打牛,那皇后去干什么呢?古時候啊,農桑是不分家的,皇帝重視農業要耕地,皇后重視桑蠶,要去喂蠶寶寶的。可見在古時候,皇帝都是為民著想,為天下社稷祈福。
端午節要吃粽子,吃完了粽子,皇帝還要和后妃一起飲雄黃酒,吃新鮮的時令水果,一家人一起看戲。如果一家人在圓明園的話,那他們一定還會去看一場賽龍舟。你看,他們是不是跟我們一樣,也是非常重視和家人在一起歡度時光的。
這是一本童書,分為三個部分系統化地講了很多關于皇宮里的中國節日,大多講的是清朝的皇宮,圍繞著皇帝發展,這也體現出當時統治階級的地位極高,同樣也體現出統治階級對中國自古以來節日的重視。
書中的`知識看似簡單,包含很多常識性的問題。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時候有很多的知識在我們的腦海里是若隱若現的,還有一些東西是不清不楚的。比如在我的印象當中一直認為清明節就是4月5號,然而在看《了不起的故宮》這本書中了解到,原來清明節在公歷4月5日前后,所以要多讀書,要陪著孩子一起成長。
這本書不僅趣味性極強,同時知識內涵也是相當豐富的。在讀這本書時,看到古時候皇宮的節日氣氛,同時也了解到實用的常識,了解過去,讀懂歷史,同樣也是讓我們更好成長的方式。在與孩子的相處中,閱讀此書,也會出現聯想性的其他知識,不妨讀一讀,和孩子共同學習。
故宮觀后感10
影片第一個鏡頭從太和殿“建極綏猷”匾額及金鑾寶座開始向外拉,視角慢慢變大,直到太和殿以及整個故宮盡收眼底,把故宮恢弘大氣的氣勢彰顯得淋漓盡致,給人視覺上的震撼。聽覺方面,片頭背景音樂凄涼而顯神秘,之后伴隨著“咚咚”的鼓聲,鏡頭迅速后拉,聲畫配合得完美無瑕。
首先,鏡頭定格于東華門,春夏秋冬的更替標志著時間的推移,低沉的解說由此開始。通過講東華門比其他三座城門少一排門釘引起觀眾的好奇,伴隨著“吱吱”的關門聲,東華門漸漸合上,觀眾仿佛走進了歷史之門,開始了向時光深處的探索。緊接著,官員們倉促的腳步制造了緊張的氛圍,預示著朝野風波的到來。迅速飛動的云霞暗示著風云詭譎的局勢,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為何僅僅因禮儀不愿從東華門進宮即位?影片沒有給觀眾答案,而是留下懸念。
接著,畫面推移到清朝順治皇帝的畫像上,在講述順治傳位玄燁時,鏡頭給了各宮殿的檐角特寫。當解說講到“登極大典”時,鏡頭停留在氣勢雄偉的太和殿廣場上。接著,影片模擬了清初禮儀官翻閱史書苦想如何操辦大典的情景,運用情景再現動畫合成的方法還原了登極大典的盛況,全景莊嚴肅穆,音樂正統嚴肅。
古典的編鐘聲想起,標示著節日的到來。農歷元旦,萬壽節,冬至是每年紫禁城最重要的三個節日。介紹元旦時背景音樂為喜慶的鞭炮聲,介紹萬壽節街市熱鬧的`叫賣聲顯示出朝代的繁盛,而介紹冬至時,攝制組特地在20xx年冬至日在太和殿記錄了這天陽光照在殿中匾額的情景,由此可見攝制組的用心良苦。
接著,影片通過動畫技術以外國使節的角度,穿過天安門廣場,午門,太和殿廣場,直到看到金碧輝煌的太和殿豁然開朗。在講述明清科舉考試時無背景音樂,使觀眾整整2分鐘靜靜聽解說講述做題,封卷,傳臚等程序,直到通過康熙六年的狀元廖彤日記中的記載自己經歷傳臚大典發生的囧事開始響起嚴肅正統的背景音樂。
濺落的雨水象征著農忙的季節,通過農民《耕織圖》引出雍正對農業的關注,繼而講到坤寧宮祭祀關帝,由此引出祭祀禮儀。運用史料,仿真還原,引人入勝。
故宮觀后感11
都說“摸摸北京城的磚,死了也不冤”,這句話都說明了我們國家首都北京城的無論從歷史文明文化等各個領域都是在國內數一數二的,大家都想到北京城,去看一看當地的文化,看一看5000年的中華文明,我也很有榮幸,今年爸爸媽媽帶我去了一趟北京。
說到北京內心總對北京有一種神秘感,因為一想到北京就會想到當年曾經居住過許許多多的皇帝,就給故宮,北京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我和爸爸媽媽驅車來到北京,來到的第1站,那一定是北京的天安門了,以前在電視機中看到天安門非常的宏偉壯麗,但是遠不及親身來到天安門前看到的那種宏偉磅礴,紅色的城墻,金光閃閃的琉璃瓦,天安門前飄揚的五星紅旗,我的眼睛已經看不過來這些景象了,恨不得一眼能夠把它們全部看盡,但是這里的氣氛,這里的氛圍是我所不能夠想到的。
轉完了天安門我們就來到了曾經皇帝居住的地方——故宮。我們從故宮的午門進去,一進去就瞬間感受到了當年皇帝從這里是不是也曾經像我一樣路過呢?走過午門面前是一座高大的.宮殿,我已經記不清這個宮殿叫什么名字了,給我留下的感覺就是非常的宏偉,非常的氣勢龐大,仿佛它能夠裝下一切,裝下我們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裝下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
緊接著再往后編傳就是有各種殿,還有一些后宮王妃的寢室,最讓我感興趣的就是曾經皇室所用過的一些物品包括一些字畫,這些物品瞬間把我的記憶仿佛一下子帶進了那個皇帝的年代。
在故宮中轉了許久,也曾經想過曾經古代的人民不僅是智慧高,而且執行力強,他們當時沒有像我們現在這樣優越的條件,沒有現在先進的技術,可是他們對于故宮的建筑,對于故宮的建設卻是非常好的,可能我們現在后人擁有現在的高科技技術也不能建得這樣完美吧。
傳完了故宮,我們緊接著又去了天壇,地壇,八達嶺,銅鑼古巷等等,北京城內比較有文化的一些地方。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我們很快就結束了我們的北京之游,但是這一次的北京之旅收獲頗多,讓我全身心的體驗到了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的悠久歷史,也讓我感受到了華夏民族古風古色的傳統建筑,這一切都來之不易,我們應該珍惜當下的生活。
期待著下一次的到來。
故宮觀后感12
這幾天,故宮特別火,宮里的人也特別火。12.4,也就是昨天,從松江一路趕到人民廣場,到了大光明影院門口差點嚇死。領票的長隊已經從大廳里七拐八繞,甩在南京西路上。一邊拍照發給小伙伴一邊排隊,心里嘀咕:這也太火爆了。
這部大火的紀錄片,我其實兩個星期前才開始刷。在B站刷比較火的正經片子,如《河西走廊》等,一周目非得屏蔽彈幕不可。沒有彈幕加成還能被圈粉的片子,那才是好片子啊。北京離自家很近,去故宮次數卻少。第一次留下印象的只有東西暖閣逼仄的'空間,窗邊的大炕,珍寶館的點翠鳳冠,夕陽西下時樹影竹影在北風中颯颯作響,寒氣從地底下泛上來。
幾年之后看到紀錄片,才發現隔著紅墻,竟然有那么多可愛的人和故事。與心里想的一兩百人小聚的場面完全不同,偌大的放映廳坐滿了兩層人。電影結束之后是見面會,有人離場,我們匆忙跑到前面。
導演,B站的人,投資方的人,都來了,當然還有眾人的故宮男神王津師傅。王師傅還是像片子里一樣,溫和地笑著。看著臺上的他,我想起紀錄片里的他。一周目時關了彈幕,二周目才打開。所以一周目時我并不知道“前方高能”“男神上線”的提醒。前半段沒怎么特別注意王津師傅,他還不如陶瓷組王五勝給我的'印象深。但是看到他和亓昊楠一起去廈門,香港的鐘表收藏家拉著他展示自己的收藏。“你們故宮有這樣的懷表嗎?”“我這里有幾個故宮沒有的,我就很開心了。”王師傅全程一直很寬和溫厚地微笑,像對著一個有小脾氣的孩子。
“他收藏了一些還也不錯,比較早期的一小部分,可能就是想跟故宮的比試比試吧……但是故宮鐘表,可以說在世界上,藏品或是件數,可能都是獨一無二的。”他這段話的語氣并非不屑或者驕傲,而是非常平和內斂,不卑不亢,還有點面對鏡頭的靦腆,但整個人非常地淡然。那語氣,仿佛在談論明天是不是下雨。他還是微笑著的,很淡然的笑容,臉上歲月的痕跡都成了沉淀而不是衰老,像淺淡的水墨畫,有林下之風。
故宮觀后感13
當我邁進故宮大門那一刻,我覺得走進歲月深處了。故宮里面所有的東西都有著不為人知的故事,而我卻只想道出我看到珍妃井時的感慨。
珍妃井藏在一個小小的院子里,我當時真怕它擠不下我們這么多瘋狂的游客。但實際上,我的擔心是多余的。時光,讓那院落的不起眼的角落早已長出絲絲的雜草,那雕著花的窗子上落滿了灰塵,那美貌聰慧的女子徒然地留下了一段傳說……原來再熱鬧的地方再驚險的故事也擋不住時光的侵襲。珍妃的死,慈禧的殘忍,以及那段歲月中,我們的國家承載了多少驚濤駭浪?那天的.我,站在那兒想,如果我悄悄地往那一口珍妃井里看一眼,是否還能看見一個傷心的女子,在井下凄凄哭訴?又是否會看見,她在哭完之后宛然一笑,祝賀我不用生在如斯的年代,并擁有一個如此幸福的年少時光。
離開故宮,我不曾回頭,因為我明白,那段歷史已經印記在我的心中了。
故宮觀后感14
都說古老的北京城是一座對稱的城市,把永定門。前門。天安門。午門。故宮。景山。鼓樓。鐘樓連起來就是它的中軸線。我實地一看還真是。故宮是中軸線的中心,更是古北京城的重心,爸爸說要重點參觀。
途經天安門,抬頭向上看,中間是偉大領袖毛主席的畫像,兩邊有十五大字〝中華人民萬歲,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可見我中華保護和平的決心,可以想象的到和平中國的來之不易。
再往里走就是紫禁地的大門———午門了。話說這為何叫〝紫禁城〞的故事還真特別有趣:六百多年前,故宮剛剛建好,老百姓知道這是天子的宮殿,因為皇帝是龍的'化身,龍又是神的象征,所以是紫宮,紫色的紫。再加上皇宮是老百姓眼里禁忌的地方,所以俗稱紫禁城。歷史上說午門前面是用刑法懲治犯錯官員的地方,導游說其實是沒有的,午門是皇宮的正門,是天子的家門口,誰愿意在自己的家門口殺人呢!所以這個歷史有待商榷。
快步向前走穿越一道太和門就來到了皇上早朝的地方,我的腦海里便浮現出電視劇里眾臣高呼萬歲的情景。多少國家大事都是在這里拍板定案,發出指令的啊。參觀完前朝再去三千佳麗住的后宮看一看。
步入后宮的大門,瞧一瞧這雄偉高大的建筑,我怎能不感嘆中華民族的祖先是多么偉大。乾清宮不僅雄偉高大,而且十分壯麗,不虧是天子住的地方,其華麗程度絲毫不亞于電視劇里加上燈光后的效果。坤寧宮是一國之母皇后的住所,幾乎每一位皇帝皇后大婚都是在這里舉行儀式,這是后宮地位最高女人住的地方,其面積也是最大,設施配置也是后宮最好的
慈寧宮曾是孝莊太后住的地方,不過孝莊太后沒住進去幾個月就去世了,此后再也沒有人住了。就連乾隆的生母孝宗憲太后也沒在那里住,孝宗憲太后住的是慈寧宮西側的壽康宮,壽康宮是乾隆在位時修建的眾所周知,乾隆是個大孝子,所以壽康宮是華而不妖的,里面的每件裝飾品都是精品,參觀完壽康宮我不得不佩服乾隆皇帝的孝心,我也要想乾隆皇帝學習,孝順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美德。 此后我們有參觀了儲秀宮等多個宮殿,我在這里就不一一贅述了,想要故宮文化的精髓等你來探索哦。
故宮觀后感15
曾看過一本叫《啞舍》的書,很喜歡里面的一句話“啞舍里的古物,每一件都有著自己的故事,承載了許多年,無人傾聽,因為它們都不會說話”。當一個朝代覆滅,一段歷史結束,時光慢慢消磨了那些真實的故事,我們也只能從這些歷史的吉光片羽中去找尋當年文化存在過的痕跡。
《我在故宮修文物》以一種極為親和的態度,為我們展現了文物修復者的工作,沒有驚心動魄,沒有激動人心,有的只是平淡溫馨的日常。曾經我認為,他們與文物之間的態度就像是臣子和皇帝,帶著敬畏與小心。但我發現自己錯了,那些文物修復人員與文物的相處沒有我想象中的如履薄冰,反而帶著一種處驚不變的悠然。
文物修復工作肯定是比較枯燥無味的,紀錄片中他們反復強調:做這項工作第一就是要坐得住。經過歲月洗禮的文物們身上都帶著一股安靜的味道,在被故宮的紅色宮墻隔絕出的另一方世界里,浮躁喧囂的人是無法真正做好這份工作的。這些人身上,尤其是那些幾十年的老師傅,有著現代社會上的人很難見到的堅持。
在故宮這些老師傅中,王津老師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這位儒雅的老人看著展窗里那些被修復好的鐘表,細細回憶著當年修復它們時的點點滴滴,真是溫柔極了。我想,那些曾被他修復過的文物,一定也會記得,有一雙溫暖的手,帶著耐心與細心,一點一點輕柔地撫平他們身上的傷疤。突然覺得,文物修復不僅是一項工作,更是對文物的一種陪伴、一種長情的告白。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想找一種方法,讓自己在世界上留下存在過的痕跡,可是歲月總是會無情地抹去一切。但我想只要文物這種歷史的見證者還存在,人們就不會忘記這些文物修復者的名字。
總有一個詞讓我感動,它叫傳承。許多老師傅深受父輩的影響選擇這門工作,手藝也是從父輩或者師傅那里傳下來的。直到現在,故宮采取還是傳統的師徒傳承方式。這種手藝之間的代代相傳,又何嘗不是在保護文物?畢竟文物護養也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很開心,如今還是有很多年輕人,愿意去承擔起這份護養文物的責任,去成為傳承中的一環。
斗轉星移,滄海桑田,天空之下那片土地已換了不知道多少個王朝,但總有一些東西躲過時光的侵蝕。故宮簡樸的房間里,那些得歷史青睞的人和物,相知相伴,守得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紅墻白雪琉璃瓦,雪中故宮美如畫。故宮,一個象征華麗與氣派的代名詞,究竟是如何任歲月拂過而永葆青春的呢?
其實,故宮沒有大多數人想象中那么莊嚴肅穆,它很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經受了幾百載春秋洗禮的故宮,曾經輝煌過,也滄桑過,到如今已然形成一種含蓄、慈祥的姿態了。
走進故宮,你會看到故宮西側辦公區內有幾個連在一起的、不起眼的小院子,這里住著一群身懷絕技的文物修復大師,每日里從事著世界上最昂貴的工作。在清明上河圖、馬踏飛燕等世界頂級文物見到觀眾之前,都要經過他們的清潔修復。別人只能遠觀不可把玩的絕世珍寶,被他們的雙手日復一日地摩挲,故宮古老的`文物也因此煥發出勃勃生機。
“我在故宮工作,故宮的幾個平房里邊。騎車上班,上班開門,下班鎖門前確認里面沒人了才走。”一位上了年紀的文物修復大師用寥寥數語講述著自己日復一日的工作,在旁人看來,耀眼得無法輕易靠近的故宮經歷風吹日曬,已經與自然的氣息很接近了。在紀錄片中,經常看到這樣的鏡頭,進了大門就是紅墻綠樹,文物補修者們時常在伸出墻的果樹枝頭打果子,也在院子里邊養鸚鵡、種花木,還常常遇見流浪貓,就好像在院子里面普普通通地生活著,又像是里面普普通通地生活著,又像是被放大鏡放大了好幾倍的時光有時在窗外、有時在門里頭,緩緩地流淌著。
對于文物補修者來說,除了掌握魂,還得坐得住。大師之所以能成為大師,最難能可貴之處,便是一個“忍”字,忍常人之所不能忍。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他們將整顆心都放在了手中的文物上。一點點拼接,一點點雕刻,他們花費大量精力將細枝末節做到極致,還原文物本真的樣貌。紀錄片中,他們的眼睛銳利似鷹眼,一眼便能用多年的經驗看出問題之所在,著實令人佩服。
“擇一事,終一生。”這句話經常被文物補修大師提起,以告誡他們的徒弟——既然選擇了補修文物這一行,便要守得住寂寞,最忌半途而廢。“我們這代人、下代人,一代接一代傳下去,都是需要付出一輩子的。”對于故宮文物補修者來說,他們將自己短暫的一生奉獻給了故宮文物,在這重重紅墻中安然度日。對于中華文化來說,他們是故宮文化的傳承人,他們用言傳身教告訴下一代中華兒女,何為使命,何為擔當。
故宮雖歷經滄桑,卻依然面容不改。正是因為有故宮補修者這樣一群最敬業、最可愛的人在,故宮方可如一朵艷麗的牡丹,盛開在更加繁榮昌盛的華夏大地,年年歲歲,歲歲年年。
大電影是從門開始的,一道又一道的門和鎖,就好像一個又一個迷局,而推開的一剎那,就像名偵探柯南謎底揭曉一樣,讓我們看到了故宮莊重威嚴絢爛背后的另一面。
除了旅游工作人員,我從沒想過故宮里還有一群按時上下班的手工藝者。因為從未見過他們,就認為他們是不存在的,盡管不時的會看到經他們修復的文物,卻也從未想過跟他們有什么關系,還以為那些歷經千百年風霜的青銅書畫原本就是那樣完好的存在著,這對他們來說真的是一種怠慢。從這一點來看,這部紀錄片的目的已經達到了,讓像我一樣,不知道,不了解這個群體的人對這些匠人有了新的認識。
修文物光是有一雙巧手是遠遠不夠的,還得秉持一份熱愛,心存一種精神,站定一個境界,耐得住喧囂,禁得起誘惑,忍得了寂寞。
修文物是需要一種精神。如果只是為了修好文物,那就好像修鞋修電器一樣,能正常使用就好。但修文物還要修心,修精神。一方面是要修出文物本身的精神,做舊如舊,這是一份傳承。這需要對歷史有一種敬畏,對文物有極大的尊重,要遵從制物者最初的心念,把文物最初的樣子不多不少地呈現出來。另一方面,修理者要修出自己的精神,退居幕后,這是一種犧牲。誰都希望功成名就,流芳千古,但修文物注定不是這條路。修理者必須要放下自己的私心雜念,默默地堅守一輩子。我們自來只知道清明上河圖,知道張擇端,又有幾個人知道為這幅圖盡心盡力臨摹十年的故宮人?
修文物要有一種境界。屈峰是我在電影中很喜歡的故宮人,他說,你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始終是從人的角度,這就是人和事物的關系。中國古代人講究的是格物,什么是格物,就是以自身來觀物,又以物來觀自身。以人來感悟物,又以物來推導人。故宮的東西都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過程中都是要把自己想辦法融入進去,物就承載了人的意識,承載了人的審美,承載了人的認識。這就是故宮人的境界,不只是修文物,我覺得他更是理解了文物,讀懂了文物。他雖然手上在雕刻木器,但我覺得他心中有天地。還有故宮人說,做古琴需要心平氣和,誰做的東西就知道這個人是什么狀態,跟畫如其人是一個道理。是啊,東西修理的好與不好,雖然當時可能看不出來,但自有后來人來評判。
《我在故宮修文物》從開門而始,以鎖門為終。我們在紀錄片中所看到的故宮就只有眼前這一點點,這幾扇門,而故宮的門又何止這幾扇?
我們誰都不是故宮的永久主人,從皇帝的故宮,到平民的故宮;從一個人的故宮,到13億人的故宮,正是一代代故宮人的守望與傳承,才能讓故宮600年依舊綻放光彩。而作為觀賞者的我們,盡管無法修復,至少不去破壞,要讓我們的子孫后代也能一睹故宮千百年。
從來,故宮所代表的不僅僅是文物古跡,更是中華民族深沉的過往。歷史雖然漸行漸遠,但故宮在我們身邊,我們可以通過走進故宮而走近歷史,以史鑒今,以史鑒己。
【故宮觀后感】相關文章:
故宮觀后感01-16
故宮觀后感11-30
參觀故宮的觀后感11-08
參觀故宮觀后感12-05
故宮觀后感范文05-30
游覽故宮個人觀后感11-19
故宮觀后感范文【必備】07-14
北京故宮心得05-18
參觀沈陽故宮的個人觀后感11-19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