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紀錄片五年規劃全集觀后感
【導語】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3月8日起將連續播出大型電視紀錄片《五年規劃》,講述從 “五年計劃”到“五年規劃”,中國如何通過一幅幅治國藍圖,提升百姓福祉,推進社會經濟全面發展。
央視五年規劃紀錄片第一集:規劃中國觀后感
3月8日播出第一集《規劃中國》,講述中國如何在強有力的國家規制力量下,從一窮二白的國家,成長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前景令人鼓舞、催人奮進。如何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如何確保實現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確保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任務—— 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3月8日起將連續播出大型電視紀錄片《五年規劃》,講述從 “五年計劃”到“五年規劃”,中國如何通過一幅幅治國藍圖,提升百姓福祉,推進社會經濟全面發展。
我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始于1953 年,這是占世界上人口1/5的中國實施的一項偉大實驗。60多年來,從“一五”到“十三五”,每一個五年計劃和規劃,都是一幅治國藍圖,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變革產生著巨大的影響,構成了中國由羸弱走向富強的一串串腳步,勾畫出一幅中國經濟發展的“K線圖”。
紀錄片《五年規劃》,通過記錄、展現普通中國人對自己和對國家未來充滿信心的故事,表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國家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全民期待。該片以 “規劃意識”,解讀當前治國理政的新思想、新實踐、新戰略背后的思想精髓和演進脈絡,展現中國的前進歷程。
《五年規劃》是我國第一部系統梳理“五年規劃”的紀錄片,希望通過一個個中國故事,通過每一位主人公的家國情懷,呈現出中國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表達百姓對國家奮進的信心。
每一個人的未來,匯集成的就是中國的未來。每一個人的夢想,匯聚而成的就是中國夢。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張國寶評價,我們通過規劃的科學地實施、科學地制訂,確實使我們的綜合國力每次都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十三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副主席林毅夫則說,發展中國家成敗經驗的一條規律就是,既要求有有效的市場,也要有有為的政府,必須兩只手同時用。我國的五年規劃已經做了12個了,現在是第13個。每一個五年規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全面發展的目標是什么,在這個發展過程當中,有哪些困難必須克服,以及我們具備哪些有利的條件,然后怎么樣來組織協調這些有利的條件,克服前進當中的困難,來實現我們的經濟發展可以從一個臺階進入到下一個臺階。應該肯定的是,五年規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學家張連起則用幾句古話強調規劃的作用。他說,不謀萬世者,不能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能謀一域。大國要有藍圖,大國要有目標管理。
央視五年規劃紀錄片第二集:工業強國觀后感
“一五”中國開始建設156個工業項目,直到“五五”,一個完備的工業體系布局基本完成。改革開放、放眼世界,最先進的工業制造技術紛紛進入中國,在一代代中國人的努力下,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完成了由農業大國向工業大國的轉變。
工業是一國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今世界諸強國無一不是工業大國。為進一步推進工業強國戰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為“十三五”期間我國工業發展制定了明確的路線:構建產業新體系,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實施《中國制造二○二五》,實施工業強基工程,培育一批戰略性產業。
“十二五”期間,中國制造業取得重要發展。 無論從“量”還是“質”來衡量,中國已經毋庸置疑的成為體型龐大的世界級“制造業巨人”,業已具備建設制造業強國的基礎和條件。在“量的積累”方面突飛猛進:2013年,中國工業產值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大國;在“質的提高”范疇,我國在一批重大技術裝備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形成了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和骨干企業。
然而,由于處于國際產業鏈的中下游、高科技產品核心技術大多受制于人,中國工業仍存在諸多不足。 此外,由“第三次工業革命”浪潮引起的制造業勞動成本大幅降低和所謂“就地設計、就地生產、就地銷售”及“大規模定制”等制造業新模式以及制造業“回流” 美歐日等西方國家,有可能削弱中國的競爭力,使中國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模式受到嚴重沖擊。
在此情況下,“十三五” 規劃為中國工業的發展指明了道路,是中國實現制造強國之夢的關鍵戰略機遇期。 《中國制造2025》繪出中國制造業未來發展之藍圖,不但規劃處中國制造業“三步走”的路線,還列出一批重點發展的高新科技產業,這些產業對包括經濟、軍事乃至國際聲望等諸多方面在內的國家綜合國力的提高起著重要的帶動作用,為實現人民“求富”與國家“圖強”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堅實基礎,它的實施必將對中國制造業的發展起到巨大促進作用。
“十二五”期間,中國高鐵、航天和核電作為新世紀中國“超級產業”三大王牌閃亮登場,贏得舉世贊譽;根據《中國制造2025》內容,筆者認為,“十三五”期間,以下四大產業將處于重點優先發展地位。
第一,信息產業和航空航天產業。前者代表當今信息社會的發展趨勢,后者門檻高且帶動效應強,重要性自不待言。
第二,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出于經濟、政治等多重考慮,中國提出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目標。海洋擁有豐富的礦產、油氣、生物和空間資源,維護正當海洋權益成為中國發展海權的巨大動力。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作為開發海洋資源、保障中國海權的物質基礎,具有不可忽視的戰略意義。
第三,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通過發展工業機器人、高端數控機床、柔性制造系統等現代裝備制造業,可控制新產業制高點,并可以此提高傳統產業的生產效率,通過裝備新興產業來強化新興技術的工程化和產業化能力。
第四,新材料。新材料技術是世界上公認的六大高技術領域之一,重點是開發性優異的新型結構材料和功能材料,其意義在于一旦研制成功,將會帶動整個制造業實現技術突破,這一點對于中國工業創新而言尤為重要。
綜上所述,“十三五”規劃將《中國制造 2025》作為未來制造業的發展戰略具有重大意義 ——實現中國從制造業大國到強國的華麗變身,不僅將增強中國工業的技術能力并促進產業升級,而且能夠大幅提升中國綜合國力和國家戰略能力,為實現“兩個百年”目標奠定牢固之基。
央視五年規劃紀錄片第三集:民生為大觀后感
看了五年規劃紀錄片之民生為大我感觸頗深。
記得李總理所作政府工作報告中,民生再次成為關鍵詞。對于一個將“以民為本”納入執政理念的政府來說,民生就是最大的政治。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2016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將民生與改革圖景交織進政府工作報告,是精心謀劃的特點與亮點。
但這華彩的篇幅在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卻是以平實的話語娓娓道來,沒有空話套話,只有“強硬詞”——表明政府改革的勇氣與實踐民生承諾的決心,聽起來令人踏實、鼓勁!
民生離不開經濟發展來提供物質保障,因此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提及民生,總會說“以發展促民生”。但在幾十年的經濟發展過程中,也累積下來不少問題,簡單地發展不僅不能持續促進民生,反而會成為民生的阻礙,如今已經到了必須以改革促民生的新階段。
對于每一項民生期待,政府工作報告都回之以具體的改革措施,給出具體的數字描繪將要實現的民生目標。政府工作報告中對民生問題的回應,實際上也是對民眾做出的最新民生承諾。民生與改革,是將奮斗目標與實踐路徑相結合,由此建構出的民生圖景與改革圖景,交相輝映,才不會是虛以應對的海市蜃樓。
央視五年規劃紀錄片第四集:天塹通途觀后感
3月11日,七里河區xx警局向全體黨員安排部署了觀看歷史文獻紀錄片《五年規劃第四集·天塹通途》
切實讓黨員干部重溫我黨發展歷程及未來的發展方向,該片主題鮮明突出,內容豐富精煉,故事生動感人,具有很強的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是對黨員、干部和入黨積極分子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的重點教育片。農業局黨員觀看完文獻紀錄片《五年規劃》之后,深受鼓舞,在本集記錄片中重點闡述了中國橋,中國路,中國高鐵,中國地鐵,中國港口,一個個打上了中國標記的基礎設施,在一個個“五年計(規)劃”的目標中,由夢想變成現實。為百姓福祉的提升,為中國經濟的騰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并成為中國的國家名片,以鏗鏘的腳步邁向世界。
《五年規劃第四集》以壯麗史詩的形式從歷史的宏大記事來展現了近代以來中國交通發展業從苦難深重中起身,迷茫困頓中傾力尋求突破口,歷經曲折。下面是個人對于中國交通發展業的一些淺見:
在鐵路方面,要提高鐵路運輸的安全、效率和服務,單靠增修高速鐵路是不夠的,必須從系統的觀點出發,用科學的手段,把列車、線路和運營管理綜合起來考慮,因此智能鐵路建設迫在眉睫.
在城市交通方面,目前城市交通存在諸多問題,主要體現在運輸壓力大、環境惡化、停車困難和交通事故頻發等方面。對此,交通信息化與智能交通系統建設被寄予厚望。
在公路運輸方面,《報告》認為,未來交通管理系統將具備強大的儲存能力、快速計算能力以及科學分析能力,能夠從海量數據中快速、準確提取出高價值信息,為管理決策人員提供應需而變的解決方案。
總之一句話信息化,數據化,智能化這三化將是交通的建設趨勢。
收看本期節目后,我深刻明白了作為一名交通管制人員,充分認識道路建設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工作中,嚴格按照新交通法規的要求規范執法,做到正確認識新交規、學習掌握新交規、嚴格執行新交規并以學習新交規為契機,推動交通管理工作再上新臺階。
央視五年規劃紀錄片第五集:開放視野觀后感
央視紀錄片五年規劃第五集《開放視野》的播出時間為2016年3月12日。講述了中國一直在規劃著“經濟地理空間”!耙粠б宦贰、“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規劃藍圖徐徐展開。
30多年前的1978年12月,中央召開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這次會議,打開了塵封幾十年的國門,做出了我國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國策,從此改變了每一個中國人的.命運。這30年,是波瀾壯闊、激情澎湃、創意萬千、日新月異的30年,是給中國帶來歷史性巨變、令世界為之驚嘆的30年,是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潮流、迎來民族復興光明前景的30年。30多年的實踐無可辯駁地證明:社會主義中國走出了一條成功的發展道路!
30多年來,改革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領域到其他各個領域全面展開,逐步深化;對外開放的大門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循序打開,全方位推進。這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改革大開放,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使社會主義在中國真正活躍和興旺起來,使社會主義制度在除弊創新中不斷完善和發展,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今天,一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堅持并豐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使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上煥發出勃勃生機,取得了我們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擺脫貧困、加快實現現代化、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成功經驗。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事實最有說服力。30年的實踐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改革開放作為一場新的偉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這是黨和人民從歷史和現實中得出的不可動搖的結論!
央視五年規劃紀錄片第六集:五年之后觀后感
五年規劃紀錄片第六集·五年之后的播出時間為2016年3月13日,講述了中國創新的智慧與行動,鑄就了一個個“中國奇跡”;邁向富裕的汗水與艱辛,凝結一個個“中國故事”。
眾所周知,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是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新世紀、新階段更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新情況、新問題,這些問題只能靠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解決,必須進一步發揚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繁榮穩定和國際地位的提高,這不僅是黨內、國內的共識,也是世界的共識。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
“如果一個人有足夠的信念,他就能創造奇跡!笔前。硐胄拍,能讓身處黑暗的人看見光明,使困于逆境的人看見希望,如同心靈的燈塔,高揚的旗幟。
鄧小平曾說:“改革,是第二次革命。”改革創新是推動社會主義進步的不息動力,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社會義核心價值的支柱。一個民族只有不斷創新中,凝聚力才能不斷增強。只有在不斷創新中,生活才能不斷煥發。
中國要成為全球的創新強國,應大力支持在科技前沿和基礎科學方面的研究及相應的人才培養、大力提升基于核心技術的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重視開放與協同創新。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萍紕撔、產業創新、市場創新、業態創新、社會管理模式創新,中國正走向“創時代”。創新的智慧與行動,鑄就了一個個 “中國奇跡”;邁向富裕的汗水與艱辛,凝結一個個“中國故事”;腳踏實地的創新精神,是奔向幸福的“中國力量”。承載著人們五年之后的夢想,中國開啟了新的航程。
【央視財經紀錄片五年規劃全集觀后感】相關文章:
央視中秋晚會觀后感02-24
山河歲月紀錄片觀后感03-20
紀錄片變形記觀后感04-20
微觀世界紀錄片觀后感05-02
航拍中國紀錄片觀后感3篇04-21
感動女孩的話大全集02-27
紀錄片開題報告格式01-09
關于智慧小故事大全集10-14
央視的筆試經驗分享06-22
央視漢字聽寫大賽試題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