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通用15篇)
觀看一部優秀作品之后,我們會受益匪淺,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后感吧。你想知道觀后感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
這是陳曉卿舌尖1之后新的一部美食紀錄片,今天有幸提前看完了第一集,覺得很值得一看,所以想推薦一下
我本人算是陳曉卿的半個粉絲,特別是看完圓桌派他做嘉賓那幾期之后,果然是熱愛生活的人才能拍出打動人的美食紀錄片
第一集從北到南,從東到西,貫穿了整個亞歐大陸,尋找陸地兩頭的人所共有的飲食時才和習慣,以及各自的特色
當然如果這只是講吃的,就很普通了,和舌尖三并無差別;最打動人的地方,在于人們對一口美食的堅持,每一種食材,都不是輕易得來,每一種味道,都有對應的時節,需要經歷等待
印象最深刻的畫面有兩個,一個是鏢魚小哥,在東北風與浪潮之中,捕捉自己等待已久的獵物;另一個是爺孫倆,坐在土階上,面前是一片麥田,爺爺給孫女帶上了一頂草帽
食物本來就是隨著人產生的,所以紀錄片本身的關注點還是在人身上;夫妻、祖孫,父子、家庭、家族、朋友之間,每一桌簡單的飯菜或一場豪華的`盛宴,都建立在這樣的關系上
多的就不再說了,我相信每個人看完都有不同的體驗;唯一遺憾的是每個故事之間的轉接稍顯強硬,以及這種片子還是不適合用IMAX看,因為熒幕太大有點來不及看完每一個畫面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2
自然,主食,轉化。中國人在自己的自然條件下馴化改良了各種主食。雖然主食的來源很少,但中國人仍然用不同的方法和智慧來改進他們的生產方法和手段,創造出無數美味的食物。中國人的主食取決于天氣,這增強了他們的性格。你永遠不知道明天的天氣會怎么樣,所以中國人習慣于接受現實,盡最大努力改善生活。“一個人懶,就沒人給他錢。”老人說的是中國人骨子里最相信的.道理。其實中國人最喜歡抱怨,也最不關心抱怨,因為為了生存,還是要振作起來,安慰自己,然后繼續努力。
努力永遠不會白費。中國人在自然允許的范圍內,盡最大努力改良和創造一切對自己有益的食物,把豆做成沒有味道的豆腐,把米做成供宴飲的米酒。中國人在自然共存的過程中幾乎用盡了所有的智慧,為的是把大自然能給予人類的東西發揮到極致;為了把火代代相傳,把生命的全部智慧留給后人,然后像季節的莜麥和大米一樣快樂地看著自己的子孫后代。
今年過年回家祭祖。當我在先人墓前把餃子和酒倒進燒過的紙灰里時,我突然想到,祭祀先人的真正意義也許在于對先人的感恩,而不在于他們所謂的陰靈的加持,而在于他們努力把活著的智慧和活著的智慧代代相傳。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3
今天,我看完了《舌尖上的中國》這本電影。令我影響最深刻的,是年糕的制作。
每當晚稻成熟時,就是寧波人做年糕的時候。對于 5歲的`寧寧來講,做年糕就是她最大的愛好。她喜歡和外婆、祖母一起做最傳統的年糕。井頭村,三面環海,是個美麗的村莊。這村里,顧阿婆今年已經78歲了,她已經養育了三代,現在正在養育第四代。
寧波水磨年糕用晚粳米制作。經過 浸泡、磨粉、蒸粉、搡搗,稻米的分子得到重組 。再用做好的米粉團使勁揉壓,一條條的腳板年糕就做好了。寧波人總喜歡在臘月之前做好上百斤年糕,在外出的時候,年糕既是吃飽的主食,也是美味的菜肴。
用年糕和螃蟹一起煮,螃蟹吃起來就別有風味。
用做年糕的面粉還可制成小圓子。小圓子代表著團圓之意。
用艾草混入米粉團中,可制成青色年糕。剛做好的年糕溫潤軟粘,再撒上 金黃色的松花粉。這味道真是讓人欲罷不能。
中國的美食博大精深,可千萬不要錯過哦!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4
暑假里,我看了一部紀錄片,是《舌尖上的中國》中的第五集《廚房里的秘密》。
一看這個題目,我想你一定會非常疑惑:廚房里怎么會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呢?這個秘密又是什么呢?是食材,佐料的配比秘密嗎?不用著急,現在就讓我一一向你解答吧。
在燒菜的時候,除了食材要好,更重要的是烹飪。在尼西鄉,人們都認為用黑陶做出的菜,擁有更好的味道。在揚州,廚師的絕招就是刀法了。它們將豆腐切成一條細細的,像頭發一樣細的豆腐絲。這必須要心平氣和,內心要平靜,刀法上不能有半點差異。
在我看完這部紀錄片時,我就會認為廚房的秘密就是要尊老敬老,互相幫助。就像歐陽廣西要燒村宴時,如果沒有其他人的'幫助,他就不會做得那么快,這么香了。我又認為廚房的秘密是親情,如果沒有親情,香港婆婆的菜就不會燒得那么香甜,那么誘人。
那么,廚房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呢?是尼西鄉人的黑陶臘肉,是揚州廚師令人叫絕的刀法,是讓國際名廚偶然失手的一壇咸鴨蛋,還是香港婆婆的一碗羹湯?
現在,就讓我告訴你吧,廚房的秘密其實就是———沒有秘密!
也許,廚房的秘密是廚師們一生的財富,對于普通人來說,廚房的秘密則更多的是和青春,情感,記憶聯系在一起。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5
近來,中國中央電視臺多個頻道推出了一套名叫《舌尖上的中國》的節目,在其播出之初,便取得了極高的收視率,流傳甚廣。
看到“舌尖”,想必必定是展示各地美食,弘揚傳統文化的節目吧。想來所料不差,便嘗試著欣賞了這個饒有趣味的節目。
本片介紹了華夏各地“南米北面”的飲食差異以及烤松茸油、燜春筍、雪菜冬筍豆腐湯、臘味飄香腌篤鮮、排骨蓮藕湯、椒鹽藕夾、酸辣藕丁、煎燜魚頭泡餅、煎焗馬鮫魚、酸菜魚、松鼠桂魚、侉燉魚等不同地區的風味小食。與其它那些花哨的飲食類的節目不同,這個節目的真誠、樸實帶給我們更多的是超越美食的思考。從中,我了解到了人與人的關系,人與食物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在更深一步的思考時,對處在“舌尖上”的.中國又有了更深的了解——從最平凡的一鍋米飯,一個饅頭,到變化萬千的精致主食,都是中國人辛勤勞動,經驗積累的結晶。今天當我們有權遠離自然,享受美食的時候,我們應該珍惜大自然的恩賜,感謝的那些通過勞動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們。
我認為這個節目最重要的不是味覺上的享受——平心而論,在視覺上比這個紀錄片的色澤好得多的遍地都是,而是淳樸的人,人生觀和自然。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6
優點:首先,把我看餓了;其次,食物的制作過程讓我對粵菜的技法和真諦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再次,珠三角和粵東西北都涉及到;尤其,鮮、偏、時、精、造這幾個特點對于廣東菜(非粵菜)的特點總結得相當到位了;最后,講述食物時不失人情味兒。此外,配樂蠻不錯。作為老廣,這些節目取材讓我產生粵文化故土認同感。
缺點:僅僅做到了地域分類介紹,但沒有把它們進一步體系化,分類的層次還比較淺,如果在鮮、偏、時、精、造這幾個特點下進一步把美食的介紹層次化分類化,會更加深觀眾對廣東菜的印象,比如可以討論一下粵菜、東江菜、潮汕菜的`各種特點和互相對比、相互的歷史淵源和現代交融等,古法和創新,力求做成一檔優秀的寓教于樂的紀錄片作品。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7
看著美食和普通百姓滿足的笑容,不知為何,眼眶就紅了,是為了美食,還是對美食背后勞動人民的敬愛和感動,或許是由此再次引發的思鄉濫情。對于我們這里的主食,當然是米飯,但是對我來說,它不過是必須食品,卻不見得是我的主食,若沒吃會難受,但擺在面前,我的眼里卻只有魚肉。
本集著重描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風貌的`有關主食的故事,展現人們對主食的樣貌、口感的追求,處理和加工主食的智慧,以及中國人對主食的深厚情感。
刀切饅頭、三色開花饅頭、椒鹽蔥花卷、干炒牛河、臘汁肉夾饃、羊肉泡饃、蘭州牛肉面、岐山臊子面、粽子、梭子蟹炒年糕、豆角燜面、芹菜豬肉餃子、印花清明團子……
本集最后,由主食切入春節的話題,看著一桌桌不知為何的食物,我的眼里只有那一張張笑臉。每逢佳節,吃什么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久別重逢的家人們終于又可以“名正言順”地聚在一起,只談些最美好的話題。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8
這個國慶假期,我完整地觀看了《舌尖上的中國Ⅱ》,感慨良多。
這是央視20xx年推出的美食紀錄片,雖主要講中國美食,還融入了自然風光、家國歷史,以及當代的國人生活,甚至點出了人與自然的平衡關系。
全劇分為《腳步》《心傳》《時節》《家常》《相逢》《秘境》和《三餐》七大篇章,每集由不同的.導演執導,從不同的側面探究了中國人的美食秘訣。中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美食自然也包羅萬千,從春夏秋冬,到高山湖泊,“農林牧副漁”各行各業的人們挖掘出各色美食;從三餐家常,到時令海鮮,美食不僅包含了人們的辛勤勞作,還反映了人物的聚散離合,更折射出社會的進程、歷史的變遷。
劇中某一集講述了一位母親陪著女兒來到上海學習小提琴,女兒認真刻苦地拜師學琴,母親用心地準備著一日三餐;過節時,母女請老師來家中吃飯,家常美味不僅犒勞了師徒的辛苦付出,更增進了彼此感情,老師不吝賜教,女孩堅持苦練,終于女孩登上了國際表演樂團,成為了一名職業演奏家。從美食的角度反映了教育的發展,給人以滿滿的正能量。
總之,全片拍攝考究、配樂精美,內涵豐富,是一部值得回味的好劇!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9
舌尖上的中國里有幾樣特色菜。有云南香格里拉的松茸
與冬筍、浙江的竹筍、安慰的蓮藕、火腿、鹽、吉林的魚類等。
其中的云南的松茸與冬筍很有名氣的。 先把松茸切成一片
一片的,然后放入鍋里煎一煎,真是一道美味的菜肴哦。冬筍它也可以烹飪出幾道美味的菜肴。 安徽的蓮藕蠻有特色的。先把蓮藕切成一片一片的,切好之后,二片蓮藕的當中放入一些肉末。 等全部弄好之后,把它們放入平底鍋煎一煎。蓮藕也能熬成一鍋美味的湯肴哦。 鍋里放入一些蔬菜、骨頭、蓮藕等食材。 蓮藕咬一口,它的絲會拉出來很長的。口感很好的,吃了一片又想吃第二片,蓮藕的營養價值很高,還能做出幾道美味的菜肴。 吉林的魚類有特色的。 吉林的.漁民半夜四點出發趕往莫一個地方捕魚。有的漁民用鏟子挖洞捕魚,有的漁民挖好洞就開始放網了。 有的漁民用電器的工具打洞與捕魚。 吉林的漁民非常喜歡吃魚。 魚的營養很好。燒、蒸、烹、煮、煎、這幾種做法可以品嘗魚的各種各樣的美味菜肴哦。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0
《舌尖上的中國》是一部非常好看的電視節目,講的全是美食。今天我看了一集“自然的饋贈”,講的是我國云南香格里拉雪山上的原始森林,有一種精靈懷抱的食物,名叫松茸,它是野生菌類中的貴族,營養豐富,價格也很高,在大城市的飯店里,一盤碳烤松茸能賣1600元。還講了浙江的冬筍和湖北的蓮藕,如果配上肉會特別好吃,一點兒也不油膩。還有云南大理北部的諾鄧山區,人們自己利用天然的鹽井又自己加工諾鄧火腿,看著很有食欲。還有吉林查干湖的漁民冬季凌晨四點就要到湖面上捕魚,他們走在厚厚的'冰面上,還有隨時警惕有裂縫的冰面,而且我看到漁民捕到的魚都是四五斤的大魚,沒有小魚,因為他們織的網都要是大網孔,所以小魚是他們故意讓漏掉的,等來年再放些魚苗。這部電視節目讓我增長了不少地理知識,了解了中國的美食以及美食制作過程和美食的原材料。
其實,我覺得這一部電視節目應該在我吃飯時看,能夠讓我吃的香,吃的多,要不光看吃不到,會覺得餓。哈哈,同學們,你們看了嗎?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1
和第一季對比起來,第二季似乎更加接地氣了,展現了更加淳樸的勞動者們的吃食,更多的普通勞動者出現在了我們的面前,他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生活中的一切,給我們帶來那么多的感動。第一集中主要講的是腳步,從追逐花期的養蜂夫妻,漸漸消失在這個時代的麥客們,頂著海風出海捕魚的漁民,跋山涉水采集香菇的老漢,捕捉十幾米開外僅五厘米長跳跳魚的爸爸……這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訴我們,美食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那個叫做“家”的東西,有家的味道的食物才是最美的食物。
第一集中白瑪占堆這個人讓我對于那些質樸的美食多了幾分感動。為了給家里帶去一份蜂蜜,他在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的情況下爬到樹上40米……那樣一份簡單美味的蜂蜜是白瑪家里對于美食的最高追求了。
時代在變化,我們吃的東西也在不斷變化,一切都還會繼續發展下去,但愿這些淳樸和美食永遠都不會消失,永遠都在我們身邊給我們帶來更多更美好的`感動。
二:舌尖上的中國
寒假,我在網上看了一遍前段時間比較火的一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看到“舌尖”,想必必定是展示各地美食,弘揚傳統文化的節目吧。想來所料不差,便嘗試著欣賞了這個饒有趣味的節目。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2
20年前,養蜂人老譚向未婚妻許諾,結婚后帶她從事一項甜蜜的事業,出去養蜂,到處旅游,既容易又浪漫。
但是現實并非如此,四處漂泊的日子讓他們變得勞累。清香的薄荷,焦脆的花生,獨特風味的泡菜,融入香濃的豆花當中,每當他們吃起家鄉的美食,所有的一切爭議都煙消云散,家鄉的味道讓他們忘卻旅途的疲憊。
麥收季節,麥客們背起家什外出干活,一桿桿麥子割入籃中。風箱大柴,一堆旺火,沒有誰能比老婆婆更能讓這碗面條美味精彩,一碗熱氣騰騰的面條是招待麥客們絕佳菜肴。
海洋鈔票難掙,沒有牛馬力氣難享海洋衣食,夫妻倆一夜辛勤換來一網魚蟹。跳跳魚的抓取異常艱難,只因女兒愛吃,父親勤練五年,造就一身抓魚好本領,幾尾跳跳魚,就能成就一鍋靚湯,一家三口歡笑的圍坐在一起吃飯是最美好的時刻。
兄妹倆早早的.抓好魚做好魚醬等待外出務工的父母歸來,孤身的老人也上山尋好野菌菇晾干后留給兒女……半生闖蕩,無論腳步多么匆忙,總有那么一種味道鎖定記憶,牽絆故鄉。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3
中國中央電視臺多個頻道推出了一套名叫《舌尖上的中國》的紀錄片,在其播出之初,便取得了極高的收視率,流傳甚廣。
看到“舌尖”,想必必定是展示各地美食,弘揚傳統文化的節目吧。想來所料不差,便嘗試著欣賞了這個饒有趣味的節目。
本片介紹了華夏各地“南米北面”的飲食差異以及烤松茸油、燜春筍、雪菜冬筍豆腐湯、臘味飄香腌篤鮮、排骨蓮藕湯、椒鹽藕夾、酸辣藕丁、煎燜魚頭泡餅、煎焗馬鮫魚、酸菜魚、松鼠桂魚、侉燉魚等不同地區的風味小食。與其它那些花哨的'飲食類的節目不同,這個節目的真誠、樸實帶給我們更多的是超越美食的思考。從中我了解到了人與人的關系,人與食物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在更深一步的思考時,對處在“舌尖上”的中國又有了更深的了解——從最平凡的一鍋米飯,一個饅頭,到變化萬千的精致主食,都是中國人辛勤勞動,經驗積累的結晶。今天當我們有權遠離自然,享受美食的時候,我們應該珍惜大自然的恩賜,感謝的那些通過勞動與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們。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4
正月初還沒過完,央視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就帶著四年舌尖兒粉們的期待和口水回歸了電視銀幕上。本以為這四年,厚積薄發可以打造出一部更加優秀的舌尖兒作品。卻沒想到,拿到了優秀的IP,呈現出來的確實讓所有電視觀眾都深感尷尬和費解的一部紀錄片。可以說20xx年的春節唯一的銀幕槽點,恐怕當屬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了!
看了幾集下來,我已經深感心累和疲憊不堪。帶著這樣兒的心態和狀態,我再次回顧了一次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我就在想,如果央視選擇在今年春節再次重播一遍舌尖兒二,有多少看完舌尖兒三的觀眾會支持呢?應該不少,畢竟舌尖兒二在廣度和深度上也可以稱得上是一部優秀的作品。雖然被人詬病故事成分太多,有點兒感動中國的.嫌疑,但是對于美食的襯托,沒有特別含糊。雖然沒有一那么的誘人,但是總體上也可以勾起人們對中國美食的敬畏。
時至今日,帶我再次回顧舌尖兒二,我感覺四年前那種剛看時候兒的破碎感和分割感沒有了。看來俗話說的沒錯,經典是需要時間來沉淀的(當然了也可以通過下一代的襯托)。春節里來懷舊,無疑是消除看完舌尖兒三后留下來的心累和疲憊最好的慰藉了。如果懷舊真的是一種美,我希望我能夠一直懷舊永葆青春!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5
剛看完第一集,感動得眼里含淚。喜歡這集的主題“饋贈”:大自然最為公允,從不說謊和欺騙;挖筍少女擔心媽媽的身體;腌制火腿何嘗沒提現匠人精神?挖藕的大叔樸實地訴說和藕的感情,說希望藕的價格能漲;老把頭眼中的民俗儀式變化,他混跡“漁界”60余年培養出來的.驕傲自信,還有對自然規律的尊重;擔心出海的船長屢屢捕不到魚……最新鮮的食材,最普通卻極講究的做。正如解說所說:最好的食材,往往只需最簡單的做法。大俗即大雅,所以不必裝。
感動于中華大地上豐富的資源(除了這里別的地方都不會有這樣的美食文化吧),感動于樸實的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更感動于大自然與人類的互動:饋贈和敬畏。文案棒,解說棒,影像棒(冰中魚上岸時帶來的震撼和感動應該會記很久吧),音樂棒,主題棒和編排棒。美食節目,讓我有點想流口水卻不過分渲染,讓我有些想嘗遍各地美食和學做佳肴。但它留下的又不止這些。大贊!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相關文章:
舌尖上的中國經典美食語錄07-29
舌尖上的中國文案11-13
舌尖上的中國打動我的句子05-06
觀舌尖上的中國心得04-17
舌尖上的中國3經典語錄08-29
舌尖上的中國美食語錄07-19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心得總結08-28
舌尖上的中國的心得體會12-13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07-25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