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渠觀后感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何不寫一篇觀后感記錄下呢?但是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紅旗渠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紅旗渠觀后感1
近日,單位組織了觀看話劇《紅旗渠》。當年林縣自然環境十分惡劣,天干地旱,吃水奇缺,但是,林縣人民不等不靠,寧肯苦干,決不苦熬,寧肯流血,決不流淚。積極想辦法,跑門路。縣委一聲號令,“引漳入林”,千軍萬馬奮戰于太行山懸崖絕壁上,天當房,地當床,吃野菜,帶干糧,克服難以想象的困難,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逢山鑿洞,遇溝架橋,削平了1250個山頭,架設了151個渡槽,鑿通211個隧洞,硬是劈開太行山,修建了總渠長70.6公里。清清的渠水,惠及了全縣17個鄉鎮,林縣人民從此告別了吃水難的困境。“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給我們很多感慨。
紅旗渠精神是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建設者們不計個人得失,不講條件,樂于奉獻,不畏艱難,勇于犧牲。犧牲了許多英雄壯士,受傷者更是不計其數,然而人們卻未退縮,而是前赴后繼。
紅旗渠精神是一種團結協作精神。1960年,在楊貴,李貴“二貴”為首的縣委縣政府的號召下,“引漳入林”無論男女老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聽從安排,團結協作。這種精神是我們今天需要發揚光大,在工作上互相扶持,真抓實干。
紅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幟。紅旗渠精神折服了一代又一代人,給人啟迪,催人奮進。我們弘揚紅旗渠精神,賦予紅旗渠精神,以新的時代內涵,讓紅旗渠精神成為我們工作的強大精神動力,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為了四院的建設,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愿紅旗渠精神代代相傳,永不消逝。
紅旗渠觀后感2
紅旗渠是20世紀60年代,林縣(安陽地區林州市)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從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紀錄片《紅旗渠》就真實反映了在那個無比艱苦的年代,林縣人民充分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艱苦奮斗精神,完成紅旗渠這一舉世矚目的偉大工程的英雄事跡。在分局統一組織的黨員大會上觀看完影片之后,林縣人民給我帶來的并不僅僅是簡單的感動,更是一種深深的震撼和敬仰。我認為只有踏著先人英勇的足跡,勇敢立足基層,艱苦奮斗,不斷把紅旗渠精神發揚光大,才是以自己實際行動踐行群眾路線的應有之義。
作為一名分局基層工商所唯一一名兼任內勤和注冊登記業務的新工商人,自身的工作任務固然繁重,但是也為自己立足基層,充分發揚紅旗渠精神,積極踐行群眾路線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在今年的工商注冊登記制度實施改革之后,在“寬進嚴管”的大方針下,市場主體準入條件進一步放寬,并且取消了一切行政許可收費項目,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發了群眾辦理營業執照,開辦實業的熱情。因此,注冊登記窗口工作任務相較于以往就更多了一些。在所內人員短缺的情況下,為了更好地為群眾服務,打造群眾滿意、便捷高效的服務窗口,我一方面注重自身業務水平的提升,虛心向分局、所內經驗豐富的老同志請教;另一方面也注重創新工作方式方法。針對轄區地域范圍廣,經營戶較為分散的實際,利用中午有限的休息時間,積極與個體戶聯系,實現“送照上門”,讓那些行動不便、路途較遠等存在困難情況的個體戶足不出戶就能領取新版執照,充分發揚了“立足轄區……
紅旗渠觀后感3
今天是五一假期最后一天,我日夜盼望的日子終于到來了。我們全家驅車前往紅旗渠旅游,一路上我懷著喜悅的心情,很快就到了紅旗渠旅游景區。
紅旗渠是圍著太行山人工修建的龐大水利工程,全長1500公里,像是給太行山系了一條腰帶。紅旗渠被稱為"人工天河".因為缺水建紅旗渠的時候,科技還不先進,沒有現代化的'建筑工具,就靠著林縣青年和婦女們一錘一錘筑上去的,為了建造紅旗渠他們吃不飽,穿不暖,有時甚至下河拔水草充饑,但他們艱苦奮斗,日以繼夜工作。從1960年修筑一直到1969年,終于筑城了傳播生命之水的紅旗渠。走在紅旗渠上,我仿佛聽到了當年錘石鑿壁的聲音,聽到了工人們高吭的勞動號子。他們筑城的不單是現代萬里長城,更是一筆教育后人的一筆精神財富。
走完紅旗渠,我們來到一線天,這里是一個很窄的峽谷,最窄的地方一個人要側著身子才能通過,里面十分陰森,清涼,抬頭往上看,一道線的天,怪不得叫一線天。出了一線天,再上幾段臺階就來到太行山頂,放眼望去,山下風景盡收眼底,有綠油油的麥田,碧綠的水波,美麗極了!山頂空氣清新、甜潤,讓人陶醉。該下山了,我們要順著滑梯滑下來,紅旗渠的滑梯是亞洲最長的,從山頂直通山下。坐上滑梯還沒抓緊,一下子就滑下去了,滑梯時陡時緩,彎彎曲曲,一路驚險刺激,頭都嚇蒙了。不過,"爽"!
這次旅行,不但讓我感受了林縣人民吃苦耐勞的精神、學習了紅旗渠偉大的歷史,還使我知道:中華民族具有不可戰勝的強大力量。
紅旗渠觀后感4
7月24日,內科系統黨總支黨員在魏書記的帶領下來到了河南林州市參觀了紅旗渠那段震撼人心的歷史,每個黨員都被那種自力更生、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精神所感動。
“紅旗渠”宛如一條玉帶,蜿蜒曲折,流淌在太行山的懸崖峭壁之中,浮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段刻骨銘心的歷史見證。“光嶺禿山頭,水缺貴如油。豪門逼租債,窮人日夜愁。”
水是生命之源,而林州境內山多水少,居民苦極,土薄石厚,鑿井無泉。每逢干旱,居民懸釜待水,有取水十余里外者。老弱婦幼抱甕提罐,遠道取水,人畜疲極。林縣的史冊中記錄著漫長的歲月因干旱缺水而留給人們的災難與貧窮。舊中國的林縣人民面對干旱缺水的生存壓力是何等之大。在新中國成立不久的1960年2月,林縣人民在縣委書記楊貴的帶領下,歷時數年,在太行山中用鮮血、汗水和生命修建了號稱中國水長城的水利工程——紅旗渠!壯志撼山岳,膽略泣鬼神!天造山,人造渠,人工天河紅旗渠。
林縣人民在艱苦的歲月里為了求生存引漳入林,跨越兩省的崇山峻嶺,利用有限的生產力改造大自然,重塑山河,這一偉大壯舉,要何等的勇氣和膽識,真正體現了共產黨心系百姓,全心全意地為人民謀福利。帶領林縣人民戰天斗地,同惡劣的自然環境做斗爭。一群最樸實的人,用最簡單的工具創造出了世界奇跡。林州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紅旗渠精神”深深震撼了我們,打動了我們,鼓舞了我們,心靈倍受觸動、情操倍受陶冶、斗志倍受鼓舞、精神得到進一步升華。
作為一名普通共產黨員,我們將發揚紅旗渠精神,踏實工作,用信念和實干精神投入到爭先創優活動中,為醫院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紅旗渠觀后感5
12月4日下午3點30分,《紅旗渠之歸來仍是少年》西藏首映典禮在拉薩橫店院線巨幕影城(藏游壇城店)舉行。該電影時長94分鐘,講述了石天林老人為了追憶參與修建紅旗渠的難忘歲月,決定帶孫子騎行重走紅旗渠的故事。
電影《紅旗渠之歸來仍是少年》是根據王獻青小說《大國工匠》改編,由河南帝星影業有限公司出品、著名演員白志迪等主演。電影中,祖孫二人重走紅旗渠之路,一老一少代表著光榮與傳承,用一個尋找的故事,回溯歷史和先烈,在有趣的故事中寓教于樂,教導年輕人繼承先輩的遺志,弘揚紅旗渠精神。
紅旗渠,位于河南安陽林州市,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20世紀60年代林縣(今林州市)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從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被稱之為“人工天河”。
林州籍西藏企業家、本部電影西藏推薦人王愛軍告訴記者,《紅旗渠之歸來仍是少年》是首部表現最美奮斗者——紅旗渠建設者的電影,該電影將于12月6日在全國公映。“希望屆時有更多朋友前來觀看這部電影,真正了解紅旗渠,感悟紅旗渠精神。那么何為紅旗渠精神呢?那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
觀眾高應云說:“影片非常震撼,主題曲的基調和歌詞也令人感動。前陣子我還去了現場,紅旗渠還在發揮著作用。這部影片留給我們更多的是精神財富,希望年輕人多去看看這部電影,傳承好、傳播好紅旗渠精神。”
紅旗渠觀后感6
河南省話劇院演出的《紅旗渠》,該劇取材于上世紀六十年代,河南林縣人民用十年時間創造的人間奇跡——紅旗渠。這曾是新中國成立后的一個震驚世界的偉大壯舉,是一場波瀾壯闊、轟轟烈烈的戰天斗地畫卷,是毛澤東時代愚公移山的當代神話。“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一座豐碑和中華文化的一個符號。
彰武縣疾控中心全體黨員于20xx年6月9日下午13:30,在中心三樓會議室觀看話劇《紅旗渠》,學習“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觀看后大家非常感動,也備受鼓舞。特別是該劇主人公楊貴在修建紅旗渠過程中所體現出敢于擔當的先鋒模范作用更引起了我的深思。
通過觀看《紅旗渠》使我們真切的感受到,共產黨人應當起到先鋒模范作用。“真正的共產黨人,心里永遠裝著人民。”心里裝著人民的共產黨人一定能夠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愛戴,有了人民群眾擁護,我們的事業就會做得更扎實、更順利。共產黨人起到先鋒模范作用的方式很簡單: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以人為本。從自身出發,多與人民群眾溝通,打成一片,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真正發揮共產黨人的先鋒模范作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必將發揮“紅旗渠精神”,以人為本、團結協作、無私奉獻,更好的服務于彰武縣人民。
紅旗渠觀后感7
紅旗渠精神是一種團結協作精神。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修建紅旗渠是一場聲勢浩大的工程,在艱難的環境下,無論男女老幼,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聽從安排,團結協作,才創造了世界第八大奇跡。這種精神是我們今天更需要發揚光大,在工作上不推諉、不扯皮,互相扶持,真抓實干,為了祖國的建設和發展創造美好的明天。 其三,紅旗渠精神是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在修建紅旗渠時,建設者們不計個人得失、不講條件、樂于奉獻、不畏艱難、勇于犧牲。從而涌現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先進人物,也犧牲了許多英雄壯士,受傷者更是不計其數,然而人們卻從未退縮,而是前赴后繼,修渠不止。在忍饑挨餓,吃糠咽菜,設備落后的情況下,歷時6年終于修建了人間奇跡—紅旗渠,造福了子孫后代。 其四,紅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幟。紅旗渠精神折服了一代又一代人,給人啟迪,催人奮進。一個單位更需要這種紅旗渠精神,現在的條件好了,眼界開闊了,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不能減弱,紅旗渠精神體現的是林縣人的一種本色,也是我們應該具備的品質,我們仍需呼喚紅旗渠精神,弘揚紅旗渠精神,賦予紅旗渠精神以新的時代內涵,讓紅旗渠精神成為我們工作的強大精神動力,努力作好本職工作,為了祖國的建設,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愿紅旗渠精神代代相傳,永不消逝。
紅旗渠觀后感8
有幸能現場觀看大型話劇《紅旗渠》,可謂此生無憾。或許有點夸張,但我想通過這樣的夸張來強調其藝術魅力。不,藝術魅力是其直觀感受,里面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更值廣泛傳播。
紅旗渠,用林縣人十年鑄就而成的人工渠。修渠過程的辛酸是不曾經歷苦難的我無法體會的。因此,我在此也只是淺談感受。
當一塊塊祖宗牌位整齊的擺成一排,林縣人民不停磕頭的那一幕,深深觸動了我的心。一直討厭革命的劇我瞬間聚精會神。是什么事情讓他們愿意割舍心頭肉,錯過開頭的我不禁深思。原來,修渠得拆掉阻攔的祠堂和房屋。這樣的付出,只為“水到渠成”。
“潔面后涂上自己珍藏許久的胭脂,然后東家串到西家。”這是嗞嗞生前最大的愿望。可惜,渠未成,人先逝。對水的渴求,不只是這個天真無邪的小女孩的夢,更是全林縣人最深切的渴求。嗞嗞,只是為修渠而逝的代表之一,還有無數英雄為林縣的興旺獻出最寶貴的生命。但這并未消減林縣人修渠的決心,反而使其更堅定最初的信念。不為什么,只為那些逝去的靈魂得用永樂,讓他們的死變得有意義。死有輕與鴻毛,有重于泰山。為修渠(百姓利益的象征)而逝,死又何懼。
“突然的工程塌方,八人生命被無情剝奪。可貴之處在于,他們的家人沒有任何人埋怨領導的修渠舉措,反而更加支持。可見當地人民,對黨和國家工作的理解與支持。當然,話劇中張貴的扮演者也深刻的詮釋了當時中央領導對民生的關注。張貴不畏權貴,堅守信念,持之以恒的精神是我們今天應該提倡與效仿的。為解決林縣百姓溫飽,私自動用國庫資源,即使領導批評也未曾動搖。以民為本,把名族的利益置于首位。我想,這就是毛主席一直提倡的”為人民服務“吧!
【紅旗渠觀后感】相關文章:
紅旗渠觀后感12-31
讓紅旗渠精神代代相傳國旗下演講05-02
紅旗渠精神永放光芒作文(通用23篇)11-07
紅旗渠精神永放光芒優秀作文(精選27篇)11-01
觀后感11-05
電影《火云端觀后感》觀后感02-28
閃閃的紅星觀后感 - 觀后感550字05-31
《鷸》觀后感01-12
《九一八》觀后感01-12
《深藍》觀后感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