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集合15篇)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讓我們好好寫份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1
轉眼間就過了一個星期,電影也如約而至,這回等待我們的是一部叫《一個都不能少》的電影,雖然名字不怎么樣,但是這可是大導演家張藝謀的巨作,也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這部電影的故事發(fā)生在中國偏遠地區(qū)的學校中,這所學校叫作水泉小學,在這里,你所能看見的不是一棟棟林立的教學樓,取而代之的是一間平平矮矮的土坯房。在這里,你所能看見的不是幾十個班級,而只有那一個班級。在這里,你所能看見的不是從一到六年級層次分明的學生,他們全部集中在一個教室上課。沒錯,他們也只有一個老師,就連寫字用的粉筆也是格外的珍貴,容不得一絲浪費。所以,來到這里,你只能看到貧窮!
這一天水泉小學迎來了一位代課老師,可是這個代課老師也只不過是十三四歲的女孩,并不比我們大多少,也是中學生,名字叫魏敏芝,同學們都叫她魏老師。可是畢竟是小孩,第一次當老師仍然有些膽怯,扭扭捏捏,好不容易站上講臺,卻只是像完成任務一樣去教書強迫學生做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而且回家休假的老師給她的要求是她帶的學生,一個也不能少。看來當老師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也許是老天不想讓她拿到那代課費,偏偏在她代課的時候“跑了”兩個學生,第一個是因為有運動才能被市里選上了運動員,但是第二個張惠科卻是因為家里沒錢而偷偷跑到城里找工作,前一個魏老師是是在留不住她,可是這一個她不能再丟了,所以她決定自己動身去城里找。
可是這錢從哪里來呢,在一系列蠻橫的“工作”之后可算是湊到了錢但遠遠不夠買車票,而且想混車也沒混成,所以只好走去了城市。繁華的大都市人可真多,車流量大的驚人,初來乍到的她用了所有的辦法來找跑到城里來的張惠科。廣播找人、貼紙條、寫尋人啟事。可是都沒用,最后還是在電視臺找到了希望,好心的電視臺長讓她得以從電視這一個角度尋找到了張惠科,而且也從這所城市募集到了很多的募款和學習文具,這讓他們的貧窮落后的狀態(tài)有所改變。
電影落下了帷幕,但是遠在偏遠山區(qū)的學生們落后的教育的現狀還沒有結束。但是我從中也悟到了一些做人所具備的東西,就是責任,對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都要有能力承擔。還有一個就是承諾,對自己許下的承諾,一定要不折不扣的完成,這樣,你才能博得別人的信任與肯定。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2
轉眼間就過了個星期,電影也如約而至,這回等待我們的是部叫《個都不能少》的電影,雖然名字不怎么樣,但是這可是大導演家張藝謀的巨作,也是非常值得看的。
這部電影的故事發(fā)生在中國偏遠地區(qū)的學校中,這所學校叫作水泉小學,在這里,你所能看見的不是棟棟林立的教學樓,取而代之的是間平平矮矮的土坯房;在這里,你所能看見的不是幾十個班級,而只有那個班級;在這里,你所能看見的不是從到六年級層次分明的學生,他們全部集中在個教室上課,沒錯,他們也只有個老師,就連寫字用的粉筆也是格外的珍貴,容不得絲浪費。所以,來到這里,你只能看到兩個字——貧窮!
這天水泉小學迎來了位代課老師,可是這個代課老師也只不過是十三四歲的女孩,并不比我們大多少,也是中學生,名字叫魏敏芝,同學們都叫她魏老師。可是畢竟是小孩,第次當老師仍然有些膽怯,扭扭捏捏,好不容易站上講臺,卻只是像完成任務樣去教書強迫學生做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而且回家休假的老師給她的要求是她帶的學生,個也不能少。看來當老師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也許是老天不想讓她拿到那代課費,偏偏在她代課的時候“跑了”兩個學生,第個是因為有運動才能被市里選上了運動員,但是第二個張惠科卻是因為家里沒錢而偷偷跑到城里找工作,前個魏老師是是在留不住她,可是這個她不能再丟了,所以她決定自己動身去城里找。
可是這錢從哪里來呢,在系列蠻橫的“工作”之后可算是湊到了錢但遠遠不夠買車票,而且想混車也沒混成,所以只好走去了城市。繁華的大都市人可真多,車流量大的驚人,初來乍到的她用了所有的辦法來找跑到城里來的張惠科,包括:廣播找人、貼紙條、寫尋人啟事。可是都沒用,最后還是在電視臺找到了希望,好心的電視臺長讓她得以從電視這個角度尋找到了張惠科,而且也從這所城市募集到了很多的募款和學習文具,這讓他們的貧窮落后的狀態(tài)有所改變。
電影落下了帷幕,但是遠在偏遠山區(qū)的學生們落后的教育的現狀還沒有結束。但是我從中也悟到了些做人所具備的東西,就是責任,對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都要有能力承擔。還有個就是承諾,對自己許下的承諾,定要不折不扣的完成,這樣,你才能博得別人的信任與肯定。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3
今天,我在家看了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該片根據施祥生的小說改編,由張藝謀導演的影片。講述了鄉(xiāng)村代課老師魏敏芝和一群28個孩子的故事。高老師是水泉小學唯一的老師,要回家看望病重的母親。因水泉村太偏僻,村長只找到一個13歲的女孩來代一個月課,魏敏芝為了50元代課費就來到了水泉村。高老師臨走時再三叮囑小魏“一定要把學生看好,一個都不能少!”,魏敏芝鄭重地點頭答應了。
影片最打動我的是家中貧困的小男孩張慧科離開學校,小魏老師為了去城里尋他和同學們去磚廠搬磚,可搬磚的錢還是不夠去城里的車費,她只好徒步往城里走去,從早上走到晚上才碰到一個好心的拖拉機師傅把她帶到城里。經過兩天的尋找還是沒有張慧科的影子,她又找到電視臺發(fā)布尋人啟事,可是等到天黑也沒等到臺長。在城里無助的奔走著,她身上沒有一分錢,已經餓了兩天沒有吃飯了,晚上就在馬路邊睡覺。可她心里只有一個信念“一定要找到張慧科,我答應高老師了學生一個都不能少”。看著她小小的身影穿梭在大街小巷,我心里即感到心酸,又佩服她的毅力,她這種不放棄不拋棄的精神深深打動了我,想到自己平時遇到一點困難都半途而廢,真是慚愧。
臺長終于知道了小魏老師的事,電視臺安排了小魏參加一個節(jié)目。主持人循循善誘的問著小魏各種問題,小魏緊張的張不開口,主持人只好讓她對著鏡頭對張慧科說幾句話。那一刻,小魏老師再也繃不住了,眼淚泉涌似的流了下來,她委屈的像個孩子,其實她就是和我們一樣大的孩子啊,可她缺承受著本不該屬于她的壓力,看到這里我的眼睛也濕潤了……
張慧科終于找到了,電視臺派車子把他們送回了水泉村,還有滿滿一車的文具和書籍,社會各界人士也給水泉小學捐了款,村長說要用這筆錢蓋一座新的學校。孩子們看到七彩的新粉筆臉上樂開了花,我的心情也隨著他們高興起來,他們終于不用再為粉筆發(fā)愁了,高老師看到了也一定會很開心吧……
泥濘的土路,低矮的教室,稀缺的教學工具,與我們城市里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們在那么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堅持讀書,我們有什么理由不認真學習呢?
本部影片對我感觸更深的還有小魏老師的執(zhí)著、誠信。她固執(zhí)的遵守著對高老師“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她的毅力,她的堅持,她的信守諾言都是我學習的榜樣……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4
一個偏遠的山村,一間破爛的教室,一張少了腿的講桌,一位僅小學文化不會教書的臨時代課老師魏敏芝,和一至四年級擠在一起讀書學習的二十八名衣著破爛的山區(qū)學生。這就是水泉鄉(xiāng)水泉小學的教學現狀,這也是著名導演張藝謀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一開始給我的印象。
《一個都不能少》這部電影給我們講述了一位在貧困山區(qū)小學教書的高老師,他的家人病重,不得已要回家一個月,村長找來魏敏芝臨時擔任代課老師,魏敏芝答應了高老師這些學生一個都不能少的叮囑。因班里一名女學生跑得快被選拔參加運動會了,不久,另一個學生張慧科因家里貧困到城里打工去了。班里一連失去了兩個學生,魏敏芝不知該如何向高老師交代,于是下決心去城里找回張慧科的故事。
電影看完了,我被影片深深地感動了,感動我的有以下幾點:
一是魏敏芝尋找學生的執(zhí)著。魏敏芝先是為去城里的車票錢想盡了辦法:讓學生湊錢,去磚廠搬磚,最后混車,被趕下車后步行……終于進城了卻被告知學生在火車站附近丟失了。她沒有放棄,而是更加堅定了找人的信念。去火車站廣播尋人——不行;寫尋人啟事——不行;去電視臺,不讓進門。此時的魏敏芝像茫茫大海里迷途的孤舟,多么無助啊,但她還是沒有放棄,她把希望寄托在電視臺臺長身上,為了等到臺長,她在電視臺門口逢人就問,餓了吃別人的剩飯,睡覺就倚著電視臺門口的電線桿……最后終于見到了臺長。在電視臺安排下魏敏芝參加了一期訪談節(jié)目,她的學生張慧科被找到了,并和她一起回到了自己的學校里。從魏敏芝尋找學生的艱辛過程中我看到了她的執(zhí)著,我們要學習她的這種精神,無論做什么事,都要有始有終,不能因為有困難就放棄。
二是偏遠山村教育的貧窮落后。破舊的學校沒有像樣的圍墻和校門,破舊的教室四處漏風透光,破舊的課桌高矮不一。就連放學要還要看太陽照射在柱子上的釘子的位置。還有在我們看來最最平常的粉筆在這里卻成了極其珍貴的東西。老師上課也只是讓學生們抄寫課文……
看了這部電影,我覺得我們處在繁華都市里的孩子是多么的幸福,我們有漂亮的校園環(huán)境,有現代化的教學設施,有高素質的任課老師。我們更應該好好學習,力爭成才,長大后為貧困地方的困難孩子們貢獻一份力量。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5
拍攝于1999年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講述的便是這樣一個情節(jié)簡單卻意味深長的故事。在一個僅有一間教室、一個教師的鄉(xiāng)村小學,因前任教師高教師被迫離校,一名僅小學畢業(yè)的十三歲女生魏敏芝被找來代課。其間,她雖無上課的本事,卻始終恪守規(guī)則即“一個都不能少”,所以,當學生張惠科因家境貧困而輟學到城市打工時,魏敏芝只身進城,尋找這個丟失的學生……
在影片里,教育被還原到最低標準:硬件設施匱乏,師資匱乏,教學工具匱乏,教師工資長期拖欠,學生因貧乏而逐日流失……在那里,不是“學生學到了什么”,而是“有幾個學生還在”,這成為衡量教育價值的標準,這也成為“一個都不能少”的理論基礎。
故事里有一個“學生在就是期望”的隱喻,它成為故事發(fā)展的動力,所以小小的魏敏芝并不明白,她恪守著“一個都不能少”的誓言,其實是對鄉(xiāng)村教育期望的一種堅持,而她與城市的對峙和交涉,正是鄉(xiāng)村教育尋找城市支援的一種暗喻。
本片讓觀眾讀到了一種荒誕。荒誕得居然能夠叫僅小學畢業(yè)的十三歲女孩來給小學生代課,而那個身無分文的小女孩,居然會為了一個學生進城冒險;荒誕得讓三元錢一瓶可樂的時代,一元錢一盒的粉筆卻如此珍貴;荒誕得看到教室的內間是寢室,教師得和住校生擠睡在一齊。……種種荒誕讓觀眾看得悲涼到流淚,也許并無這樣一所學校,這樣一群師生,可是我們也明白,在某些地方某些角度,影片離現實并不遠。它所提煉的鄉(xiāng)村教育遇到的諸如學生流失、師資流失、資源匱乏等困境,也許沒有這樣離譜,但很多存在于邊遠山區(qū)。
教育是促進社會提高的不竭動力和精神源泉。僅有城鄉(xiāng)教育一齊搞好,才能更有力地促進整個社會的發(fā)展。
《一個都不能少》將鏡頭聚焦于貧瘠的農村,揭露的則是中國農村難掩的隱痛——輟學,而一個自我尚還是女孩的小教師應對一群孩子“一個都不能少”的執(zhí)念,以尋找自我學生而展開,既有著對現實社會殘酷冷漠的展現,也有著充滿期望的暖意,于此中更為值得一提的便是魏敏芝與一群小演員們毫無扭捏作態(tài)的本色出演,構建了電影最為淳樸的基色,如此方才使其對農村教育問題的落足如此真摯動人。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6
看過《一個也不能少》電影不知幾次,每一次觀賞之后,總是淚流滿面。這并不是因為電影波瀾壯闊的鏡頭與賅世驚俗的場面。它只是一部極其平凡的電影。沒有名演員的參與;沒有令人賞心悅目的場景;沒有波瀾起伏的情節(jié);雖然導演是著名的張藝謀。
一位小學才畢業(yè)的13歲少女魏敏芝,在高教師離去學校的一段時間里,她被長領來小學校,毅然代起了課,當起了臨時代課教師。依高教師的吩咐,她還能勉強維持上課。之后,她的高與她耳齊的學生,也不大聽從她的管束。畢竟是年幼無知的小孩子,踩壞了高教師留給她的那幾根粉筆,他們還不斷打鬧,還到處亂跑。縣少體校選拔學生,小紅(明新紅)入選。小魏就是不一樣意,因為高教師跟她有言在先:二十八個學生一個也不能少!還是長花了幾塊錢,收買了那個小子(張慧科),才找到了小紅。少體校的車瞞著小魏開去了,小魏得知此事之后即忙抄近路飛追,最終無功而返。
張慧科不辭而別,搭車去城里,之后竟然在車站里走丟了。小魏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立馬要去城里找他。可是哪來的路費呢小魏采取了學生的意見,幫磚瓦廠搬磚賺錢充當路費。千方百計籌錢,卻湊不足路費。之后全班同學齊幫忙,終讓小魏趁亂擠上汽車。但近城時,她卻被查出未買票,被推下了車。她就步行進城。
在縣城的幾天幾夜里,她到處打聽,到處尋找,想盡一切方法。風餐露宿,把僅有的六七塊錢也花去,買了紙筆,書寫尋人啟示。在車站廣播室尋人失敗之后,她竟然走進了電視臺,在臺長的全力幫忙下,她錄制了節(jié)目,最終找到了她的學生。
電視臺用兩輛汽車送他們回鄉(xiāng)。還送來了許多教具、圖書、籌集了很多資金。長等一幫里的大人,又是那么地純樸、憨厚、叫人難以忘懷;縣城里的臺長、老板娘又是那么的關愛同情弱小,一切都是唯美的。人物形象的刻畫是唯美的,心靈塑造是唯美的;人際之間的關愛展示是唯美的。
我還多次地被這部電影的配樂所感動。每當到了人物異常是主人公魏教師處于最為艱難的境地之時,那配樂便那么低沉、悠揚、哀怨地響起。一聲聲凄厲的哀鳴,正反襯出人物的無可奈何。這實在讓我們聲淚俱下,一片噓聲疊起。
這是一部十分成功的電影,我十分欣賞。它實在感動了我的心靈!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7
看了《一個都不能少》這部反映貧困山區(qū)師生學習、生活的故事片后,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憾了,尤其是當小魏老師面對著鏡頭,流著淚說:“張慧科,你跑到哪里去了……”的時候,我的眼淚也情不自禁地流了下來。
小魏老師其實只有十三歲,如果換在我們這兒,她應該上小學六年級。但為了那五十塊錢的代課金,為了多地老師說的“這些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她歷盡艱辛。
為了能籌集到去縣城的車費,她帶著學生去搬磚;車費不夠,她就步行去城里,在城里她更是一分錢也舍不得亂花,餓了吃的是人家的剩飯,渴了就喝自來水。為了省錢,她寫了一個晚上的尋人啟事,聽說上電視找人最快,她竟在電視臺前等了一天半。她的心里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多地老師臨走時的叮囑——“一個都不能少”。
小魏代課的水泉小學,只有一位老師,兩間破舊的教室,卻有大小四個年級的三十多名學生,這也能算學校?難怪同學們會發(fā)出驚訝的聲音。這那像我們學校,全部是寬敞明亮的樓房,還有許多現代化的教學設施。那兒的條件真是太差了,多地老師連粉筆頭也舍不得丟掉,為了掙錢,象張巧珍小學還沒畢業(yè)就得進城打工。想想我們有好多同學平時卻不懂得節(jié)約,亂用零花錢,真是不應該。
影片最后,水泉小學在許多好心人的幫助下,條件有了明顯的好轉,張巧珍這只“小鳥”也已經歸林,重新回到了學校。但全國象水泉小學這樣的學校肯定還有許多,象張巧珍這樣的學生一定為數不少。想到我們國家還有那么多不幸的同齡人,我的眼前又浮現出我校師生給失去雙親的六年級學生智得今捐款的情景。如果我們的每一位同學都能想到那些貧困山區(qū)的同齡人,把零花錢節(jié)約下來獻給希望工程,就會使更多的象“張慧科”這樣的學生重新回到學校。
我認為影片主要表達了貧困小村的老師的最純潔的責任心和關愛的情節(jié) ! 我在未來也可能會成為人民教師 , 我想我也應該對學生負責對自己負責 !
感人至深的真實情節(jié)、讓人憂慮的農村教育、冰冷淡漠的城市、僵化死板的國人思維,令人感動的、真的每一個國人思考的東西太多太多。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8
一部影片,一個故事,一份責任,一種感動。(感悟開頭。)
今天,我有幸觀看了張藝謀導演的影片《一個都不能少》,它主要講述的是關于一個代課教師魏敏芝的故事,她只是個小學畢業(yè)的人(畫線的詞刪掉。),今年才十三歲。因為高教師請假回家探病才來到了水泉村小學,這個學校就有一個班,班里的學生一到四年級的都有,共二十八個學生……
在班里有一位名叫張慧科的男同學,由于母親生病,他家人帶著他(語意有誤,刪)輟學到城里去打工。魏教師從學校一直到(知道以后,只身一人到)城里去找張慧科,歷盡千辛萬苦,終于找到了他,把他帶回了家。其實她完全可以不用去找張慧科,因為她的任務就是代好這一個月的課,而她或許是為了高教師臨走之前的一句話:“這個班已經流失了十幾個學生,再也不能少。!”我想:這就是責任所帶來的動力吧!(呼應題目——一個都不能少!)
在這部影片中,最令我感動的是魏教師為了找張慧科在街頭上四處尋找,廣播找人,貼尋人啟事的一幕幕……可惜都沒有找到張慧科。她渴了,就喝街邊的自來水;餓了,就吃小店客人剩下的食物。她偶然遇到一個好心人,告訴她應該去電視臺……可門口的登計人員處處叼難她,不準她進去。她沒有就此放棄,在大門外等了三天三夜(一天一夜),而且她見到每個從里面走出來的人就問:“你是不是臺長?你是不是臺長?”最終,她終于見到了臺長,并上了電視,在圓圓的鏡頭面前,她流下了眼淚,說了一席讓人感動不已的話:“張慧科我好想你,你在哪里?”
最終,魏教師找到了張慧科,一起回到了那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水泉村希望小學。是啊,付出了或許才會有回報,可不付出注定一無所獲。而這個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像魏教師一樣,為了一句話,為了一個孩子,付出那么多艱辛和勞累呢?(對比突出,令人深思。)
我認為影片主要表達了貧困小村的教師的最純潔的責任心和關愛的情節(jié)!我在未來也可能會成為人民教師,我想我也應該對學生負責對自己負責!
感人至深的真實情節(jié)、讓人憂慮的農村教育、冰冷淡漠的城市、僵化死板的國人思維······令人感動的、真的每一個國人思考的東西太多太多。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9
教育問題,對于城里人來說,是一個宏大卻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話題。擇校、素質教育、減負、課改、升學率、就業(yè)等一系列話題,將隨著我們自身和后代的成長糾纏一輩子。然而,在邊遠山區(qū),教育則縮減至最小內涵:只關于老師和學生,只需要教室和粉筆。
拍攝于1999年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講述的便是這樣一個情節(jié)簡單卻意味深長的故事。在一個只有一間教室、一個老師的鄉(xiāng)村小學,因前任教師高老師被迫離校,一名僅小學畢業(yè)的十三歲女生魏敏芝被找來代課。其間,她雖無上課的.能力,卻始終恪守規(guī)則即“一個都不能少”,所以,當學生張惠科因家境貧困而輟學到城市打工時,魏敏芝只身進城,尋找這個丟失的學生。
在影片里,教育被還原到最低標準:硬件設施匱乏,師資匱乏,教學工具匱乏,教師工資長期拖欠,學生因貧乏而逐日流失。在這里,不是“學生學到了什么”,而是“有幾個學生還在”,這成為衡量教育價值的標準,這也成為“一個都不能少”的理論基礎。
故事里有一個“學生在就是希望”的隱喻,它成為故事發(fā)展的動力,所以小小的魏敏芝并不知道,她恪守著“一個都不能少”的誓言,其實是對鄉(xiāng)村教育希望的一種堅持,而她與城市的對峙和交涉,正是鄉(xiāng)村教育尋找城市支援的"一種暗喻。本片讓觀眾讀到了一種荒誕。荒誕得居然可以叫僅小學畢業(yè)的十三歲女孩來給小學生代課,而那個身無分文的小女孩,居然會為了一個學生進城冒險;荒誕得讓三元錢一瓶可樂的時代,一元錢一盒的粉筆卻如此珍貴;荒誕得看到教室的內間是寢室,老師得和住校生擠睡在一起。種種荒誕讓觀眾看得悲涼到流淚,也許并無這樣一所學校,這樣一群師生,但是我們也知道,在某些地方某些角度,影片離現實并不遠。它所提煉的鄉(xiāng)村教育遇到的諸如學生流失、師資流失、資源匱乏等困境,也許沒有這樣離譜,但大量存在于邊遠山區(qū)。
教育是促進社會進步的不竭動力和精神源泉。只有城鄉(xiāng)教育一起搞好,才能更有力地促進整個社會的發(fā)展。 《一個都不能少》將鏡頭聚焦于貧瘠的農村,揭露的則是中國農村難掩的隱痛——輟學,而一個自己尚還是女孩的小老師面對一群孩子“一個都不能少”的執(zhí)念,以尋找自己學生而展開,既有著對現實社會殘酷冷漠的展現,也有著充滿希望的暖意,于此中更為值得一提的便是魏敏芝與一群小演員們毫無扭捏作態(tài)的本色出演,構建了電影最為淳樸的基色,如此方才使其對農村教育問題的落足如此真摯動人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10
《一個也不能少》是張藝謀導的一部反映農村教學情況的一部電影。說實話整部電影都是一種凄涼的景色,沒有什么鮮艷的顏色,和那些華麗的電影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我卻覺得這部電影反映了很多真實的東西。
剛開始便是一種凄涼的景象,所謂的學校就只是一間破舊不堪的木屋,那些不完整的桌子,和堆砌起來的凳子組成了水泉鄉(xiāng)水泉小學。看到這里我覺得我們擁有如此好的學習環(huán)境太好了。高老師因生病不得不讓讀六年級的魏敏芝代課。高老師對魏敏芝的要求是學生一個也不能少。小敏芝也深深記住了高老師的這一要求。上課是學生并不聽話,吵吵鬧鬧,魏敏芝就索性守在外面,只確保一個也不少。
我想或許為明知作為一個老師并不夠格,因為她并沒有好好教導學生,但是我覺得她很有責任心,她牢牢記住了高老師的話‘一個也不能少’。或許到這里還不能體現,但是接下來發(fā)生的事卻將這點深深體現出來。張慧科是班上的學習委員,但是有天他“不見”了。魏敏芝找到了他家,得知他家因貧窮上不起學,而張慧科去了城里。魏敏芝便想把他找回來,但是錢是個大問題,同學們就一起湊錢去城里,但是終究不夠。他們想逃票,于是學生們一擁而上為魏敏芝作掩護,她上了車,但是還是被發(fā)現了,把她從半路扔了回來。但她并沒放棄,她毅然徒步走到了城里。看著魏敏芝小小的身影獨自走在布滿泥沙的道路上,我感受到了她的決心。
魏敏芝來到了城里,但是被告知張慧科失蹤了,她便要求要去找張慧科,她去了車站,但茫茫人海想要找到張慧科何其容易,但是她沒有放棄,她找到了播音員想要通過廣播尋找,但結果不盡人意。接下來想貼尋人啟事,卻不知如何寫,最后她聽說上電視有可能找到,于是就想去電視臺。看著魏敏芝苦苦尋找的身影,我感到心酸卻又佩服,佩服她的毅力,不服輸,不放棄的倔強。魏敏芝到電視臺后,電視臺大門的接待員對她很冷漠,無視了她。她便在門前等臺長。終于3天后臺長同意了尋人的要求。魏敏芝成功了,她上了電視找到了張慧科。
魏敏芝這個女孩她勇敢、倔強卻又不善于表達,她牢牢記住了一個也不能少的要求,永不放棄。而我呢?總因為一些困難便放棄原先的目標,我覺得我也應該像她那樣不放棄,不達目的不罷休!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11
《個也不能少》是張藝謀導的部反映農村教學情況的部電影。說實話整部電影都是種凄涼的景色,沒有什么鮮艷的顏色,和那些華麗的電影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我卻覺得這部電影反映了很多真實的東西。
剛開始便是種凄涼的景象,所謂的學校就只是間破舊不堪的木屋,那些不完整的桌子,和堆砌起來的凳子組成了水泉鄉(xiāng)水泉小學。看到這里我覺得我們擁有如此好的學習環(huán)境太好了。高老師因生病不得不讓讀六年級的魏敏芝代課。高老師對魏敏芝的要求是學生個也不能少。小敏芝也深深記住了高老師的這要求。上課是學生并不聽話,吵吵鬧鬧,魏敏芝就索性守在外面,只確保個也不少。
我想或許為明知作為個老師并不夠格,因為她并沒有好好教導學生,但是我覺得她很有責任心,她牢牢記住了高老師的話‘個也不能少’。或許到這里還不能體現,但是接下來發(fā)生的事卻將這點深深體現出來。張慧科是班上的學習委員,但是有天他“不見”了。魏敏芝找到了他家,得知他家因貧窮上不起學,而張慧科去了城里。魏敏芝便想把他找回來,但是錢是個大問題,同學們就起湊錢去城里,但是終究不夠。他們想逃票,于是學生們擁而上為魏敏芝作掩護,她上了車,但是還是被發(fā)現了,把她從半路扔了回來。但她并沒放棄,她毅然徒步走到了城里。看著魏敏芝小小的身影獨自走在布滿泥沙的道路上,我感受到了她的決心。
魏敏芝來到了城里,但是被告知張慧科失蹤了,她便要求要去找張慧科,她去了車站,但茫茫人海想要找到張慧科何其容易,但是她沒有放棄,她找到了播音員想要通過廣播尋找,但結果不盡人意。接下來想貼尋人啟事,卻不知如何寫,最后她聽說上電視有可能找到,于是就想去電視臺。看著魏敏芝苦苦尋找的身影,我感到心酸卻又佩服,佩服她的毅力,不服輸,不放棄的倔強。魏敏芝到電視臺后,電視臺大門的接待員對她很冷漠,無視了她。她便在門前等臺長。終于3天后臺長同意了尋人的要求。魏敏芝成功了,她上了電視找到了張慧科。
魏敏芝這個女孩她勇敢、倔強卻又不善于表達,她牢牢記住了個也不能少的要求,永不放棄。而我呢?總因為些困難便放棄原先的目標,我覺得我也應該像她那樣不放棄,不達目的不罷休!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12
剛開始時,聽到這個電影名字,覺得很新鮮。
個都不少,是什么東西,個都不少呢?立刻!我的腦海里浮現出些景象:個放羊的牧童,放著羊兒吃草。會不會是這個牧童讓這些羊個都不少呢?
我滿懷好奇的等待電影的播放,原來是個貧瘠落后的小山村。主人公是個從別村來的小女孩兒,來暫當老師,個小女孩能當好老師嗎?村長答應過她給他50塊錢,但前提條件是這兒的學生,個都不能少。因為在此之前很多學生都去城里打工了,在這兒管學生比教學生還難。我們又想:是不是她在這兒教書,給的錢個都不能少?這個小女孩就是代替高老師的魏老師,然而有個男生經常和她作對——張慧科。
突然有天,張慧科被送進城里打工,他答應過村長學生個都不能少,于是他就想方設法要進城去找張慧科,學生們告訴她進城車費只要幾塊錢,他就帶著學生們去搬磚那么就有錢進城了,但事實并非如此,車費超乎他們想象,他們還小賺不了那么多錢,就又想個法子,學生做誘餌幫老師混進車里去。可還是失敗了。沒辦法就只能徒步走進城去,人生地不熟的她很茫然,啊,歷盡了千辛萬苦終于走到了城里,找到了張慧科的住所,但是張慧珂在火車上走丟了,他的第個方法是你用火車站大廣播來找人,失敗了。
看到路邊的尋人啟事,讓他有希望,又有了法子。他花光了所有的錢買了筆墨紙,她寫了夜的尋人啟示。但因為個人的些話,是他白白浪費了這些錢。聽說登廣告可以更快的找到人,他就去電視臺試試。但他既沒錢又沒證件,就在門口“守株待兔”,看到個戴眼鏡的人就問問她是不是臺長,天過去了她問了數不勝數的人。這不得不讓我佩服他的耐心和決心!與此同時張慧科也不知該往何處?當他餓時,老板會給他些吃的。但魏老師呢?卻只能趁人不注意,吃別人的剩菜剩飯,看到這兒,讓我有些愧對現在的生活。
終于,皇天不負有心人!他等到了臺長,臺長被他感動了,答應他可以為他做廣告。她對這里的切感到畏懼,因為他從未見到過這樣的新鮮玩意兒,做廣告時,她哭了……她成功找到了張慧科。這多么激動人心啊!原來討厭魏老師的張慧科現在感激他,是魏老師不畏艱辛,找到了他,我想已經沒有任何形容詞可以形容他當時的心情。
學生個都不能少,也許旁人看了覺得魏老師就是根筋,但她心想找到學生的精神不是般人可以擁有的。我應該珍惜現在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13
我記得很早的時候就看過這部電影,我記得當時我看了很多遍,一開始覺得很好玩,孩子教孩子,孩子找孩子。我從不知道這樣的事情,也沒聽說過,很新鮮。那段時間我的口頭禪就是“一個都不能少”。再看《一個都不能少》已經事隔十年之久,今昔相比,感慨良多。
應該說我是通過這部電影認識的張藝謀導演,《一個都不能少》以純真、樸實、自然的拍攝手法,帶出現今中國山區(qū)的基礎教育推行的實況和問題,流露出真摯的情感、動容的氣氛。作為一個老師,魏毓芝有自身的缺點,然而作為一個人卻有著這些缺點如何也遮掩不住的閃光點。我們很容易想到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純粹意義上的人,而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反之,則是符合邏輯的。她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種盡職盡責、不達目的不罷休、一條道走到黑的精神。
高老師走的時候留下一句話:“這28個孩子我交給你,到我回來,一個都不能少”。她用她自己的方式盡她所能的來完成。片中魏毓芝一次一次的去找村長,一次一次的被轟出來;魏毓芝圍著村子追張慧科,為追回那個長跑的孩子,追汽車跑了好長時間;那被夕陽拉長的身影和電視臺大門口一聲接一聲的“你是臺長嗎?”的詢問聲,是何等震顫人心。那是對所有觀眾心底的理性呼喚——不管前面的困難,只認準了理當如此。只是那么一個簡單的理由:一個也不能少。關于這一點我覺得只有一個字可以概括:犟!犟得讓人拍案叫絕,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為之震,久難忘懷。
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斗志的心。農村教育的警鳴鐘敲醒了時代的步伐,讓更多的人關注教育事業(yè)。給農村的孩子一個求學的機會,給他們創(chuàng)造一片在藍天下書寫人生的天地。
我今年23歲,我比魏老師大,我應該向她學習。我是一名幼兒教師,我教的孩子不大,我需要有更多的耐心和責任心,我要跟他們溝通、交流,我要了解每一個孩子,孩子們希望被老師關注,希望被老師喜歡,如果我想讓我的孩子“一個都不少”,我就要學習魏老師這種堅持、執(zhí)著、盡職盡責的精神,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加油。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14
《海洋》是一部紀錄片,運用本體表意。海面上波濤洶涌、節(jié)奏歡快,海底卻是那么的靜謐祥和、節(jié)奏緩慢,讓人不忍去破壞。海面上鏡頭是開闊式的遠景和全景居多,海底主要是對海底生物的描寫,以特寫居多。除了極少的必須的俯視鏡頭,幾乎都是平視鏡頭,或者是仰視鏡頭,大量采取短焦距鏡頭,拍攝對象與攝像機距離短,這樣就拉近了人與海洋生物的距離。影片音樂與鏡頭感契合的好。海洋里的生物各自有各自的生活,但又息息相關。海洋生物體態(tài)優(yōu)美,漫游的水母、章魚,翻騰的海豚、鯨魚、海獅,捕食的海鷗,成群成群的小魚··它們形態(tài)各異。如果說那些生物是舞者,那么海洋就是一個大舞臺,它們在這個大舞臺上盡情舞動,特別是鯨魚在海面上翻騰的情景,很是震撼人心。當鯨與人同游、水母與人同游、鯊魚與人同游是,那是那么的和諧。只有當他們受到威脅時,才會反擊。然而人們在了解海洋的同時,卻又在破壞它,捕獵鯊魚、工廠污水、生活垃圾肆意侵害海洋,面對著人類,他們顯得那么的無助。然而當海洋發(fā)怒的時候,面對這大自然,人類又顯得那么弱小。如果人類善待海洋、善待自然的話,等待著我們的,那又將會是什么?
《一個都不能少》從內容到形式都很平實、傳統,但它紀錄片式的風格統御了整部影片的美學,非職業(yè)演員、紀實性的拍攝手法、貧困的山村小學,這里面追求一種真實感,這是實屬不易的。影片開頭
交代了水泉小學的高老師因為母親病危無法上課而請了13歲剛小學畢業(yè)的魏敏芝來代課,看到魏敏芝還比較稚嫩的臉,那我們意識到她也還是個孩子。從高老師交代魏敏芝的事,上課學唱歌,先讓魏敏芝唱一遍,有一句錯了,也糾正她;上課抄課本,叮囑魏敏芝要把字寫清楚、寫工整;放學時間,陰天早點放學,下雨千萬不要讓學生走,雨后送溝那邊的幾個同學回家··我們可以看出高老師的不放心,最后特別強調好好看好學生,一個都不能少。上課時同學搗蛋把粉筆給弄掉了,張明獻去撿粉筆,在魏敏芝和張慧科爭執(zhí)猜到粉筆時,一直在說“不要踩粉筆”,還有她的日記都可以看出她很珍惜現在的學習。而從明行光和張慧科的事,表現了魏敏芝的承諾和對履行承諾的執(zhí)著。魏敏芝和張慧科體驗了市里的人間冷暖,在最后女主播問張慧科在市里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什么,他說“去要飯”,聽了很讓人心酸。雖然后面有很多熱心人士給水泉小學捐了物質,但還有很多像水泉小學的學校得不到資助,這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的教育問題。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15
今天上午觀看了電影《一個也不能少》。這部電影講述了發(fā)生在一個貧困山區(qū)學校里的故事。他們的辦學條件之艱苦讓我們感到震撼。相對水泉小學的破舊的教室、薄弱的、貧乏的教育資源,我們真是幸福,我們應該珍惜我們所擁有的。
《一個也不能少》中主人公魏毓芝老師與學生張慧科之間矛盾的發(fā)生、發(fā)展、結局,幾乎是影片的全部內容,而影片的主旨也隨著這一矛盾的變化逐步表現出來了。
作為一個老師,魏毓芝有自身的缺點,然而作為一個人卻有著這些缺點如何也遮掩不住的閃光點。我們很容易想到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純粹意義上的人,而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反之,則是符合邏輯的。 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種盡職盡責、不達目的不罷休、一條道走到黑的精神。這對于全社會各行各業(yè)的男女老少難道不是更具指導意義嗎?對于那些在生活工作中對事業(yè)三心二意、一曝十寒、不能持之以恒的人來講,不是極具規(guī)勸意義嗎?
影片中“全班二十八個人,一個也不能少”的語言和實際行動很好地體現了主人公堅強不屈的性格。因為把生命能量發(fā)揮到極致去實現自己的信念的精神總是讓人佩服且感動的,試想在現實生活中用這樣誠實和頑強的態(tài)度對待實際困難的又有幾人呢?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質文明的急劇膨脹反到成為了許多精神空虛者最美麗的藉口。他們以此為由游戲人生、思想腐化、生活糜爛,卻有著動人的哲言:今朝在酒今朝醉,明日有人送上來,吃喝嫖賭樣樣會,不枉人間走一回。看看,多么瀟灑,多么豁達,在揮霍浪費上面心比金堅、勢不回頭、大義凜然得讓人心碎,比革命時期為人類共同理想奮斗而被捕就義前的烈士們還要慷慨得多。孰不知只會享受不會創(chuàng)造的頭腦總是讓人感覺十分悲哀的,而把個人利益凌駕于一切利益之上者,當屬悲哀之中尤其悲哀者。
片中魏毓芝那被夕陽拉長的身影和電視臺大門口一聲接一聲的“你是臺長嗎?”的詢問聲,是何等震顫人心,那是對所有觀眾心底的理性呼喚——不管前面的困難,只認準了理當如此。只是那么一個簡單的理由:一個也不能少。關于這一點我覺得只有一個字可以概括:犟!犟得讓人拍案叫絕,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為之震,久難忘懷。
我很是感激張藝謀用最樸實的藝術為我們擦亮了眼睛,擦凈了心靈。在我的教育教學生涯中,我也要做到一個也不能少。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集合15篇)】相關文章: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15篇)01-10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15篇)01-28
一個都不能少電影觀后感6篇01-04
一個都不能少電影觀后感(5篇)03-10
一個都不能少電影觀后感5篇03-10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4篇)02-20
《孔子》觀后感集合15篇01-01
大魚海棠觀后感集合15篇01-04
大國工匠觀后感集合15篇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