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向陽下鄉記觀后感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觀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馬向陽下鄉記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馬向陽下鄉記觀后感1
在央視一套熱播的《馬向陽下鄉記》,主人公馬向陽這一下鄉扶貧書記不僅贏得大槐樹村民的認可,也獲得廣大電視觀眾的喜愛。作為一名大學生村官,該劇的很多劇情也引起了我的共鳴。
該劇中馬向陽作為一個從市商務局抽調的下鄉干部,在片頭是一個開著越野車、熱衷于戶外運動、新潮時尚的主角形象,有別于以往刻畫的農村村官好像就是樸素、無私奉獻、只會工作無生活情趣的道德楷模。他新潮時尚、眼界開闊、有思想有頭腦有口才、敢想敢做但又考慮實際情況,面對接踵而至的問題不抱怨,講方法,能直接解決的就解決,不能解決的就先擱置,先把其它問題解決了,用馬向陽的話說,先把氣理順了,再去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而農村解決問題首先就得把握就一個“理”字,“理”找準了,難啃的骨頭自然而然就化解了。
作為一名大學生村官,從城市步入農村,環境變了、身份變了,唯有轉變思維、真誠融入,與農民朋友打成一片,很多工作才能更好開展。因此,從馬向陽身上我們學到很多,一方面需要提煉學習基層工作的經驗方法,另一方面更需要效仿馬向陽身上的基層情懷與干事熱情。
馬向陽吃住在大槐樹村,誠心實意與村民打成一片,安安心心做大槐樹村一份子。他熱愛這片土地和百姓,扎根在這片土地,甚至比大槐樹村村民對這片土地更有感情,自然,他就能從這片土地和人民那兒獲取支撐力。馬向陽虛心向村民討教如何當書記;逐家逐戶走訪調查;通過調研發現村里最亟需解決的是修一條路;他在與老祖奶的促膝交談中,獲取創業靈感,開辦煎餅公司,推廣“支前煎餅”,打造旅游項目,引發致富蝴蝶效應。可以說,沒有全身心地投入,他在大槐樹村的扶貧事業就會走很多彎路,會不切實際,會不起作用。
馬向陽無論村中大事小事,始終堅持為百姓辦實事,做好事。他從化糞池里救起老祖奶,用真鈔調換假鈔填補老祖奶損失,自掏腰包為村中老弱病殘發福利,幫助待業青年洪云找工作,種種善舉義行,讓初來乍到的馬向陽贏得了最堅定的一批支持者,為工作開展打下良好基礎。劉玉彬用金錢開道,要買大槐樹,絕大部分群眾為利舍情,馬向陽這個與大槐樹村本無淵源的外來人卻憑著對這片土地的赤誠之情,在最后關頭舍身護樹,他的壯舉感動了村民,一個又一個村民站到他的身邊,護樹成功。馬向陽賣房借錢,自掏腰包流轉村里土地,只是為了讓村民利益最大化。他沖入火海救出劉世榮的孫女,融化劉世榮心中最后一塊碎冰,最終他與之齊心協力帶領村民奔小康。為什么群眾會站到他身旁,給予他支持,跟著他走?就在于他公而忘私,一切為了群眾的情懷。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群眾的心腸是可以暖熱的。
全劇的一條主線是“土地流轉”,所有的戲劇沖突也正是圍繞“土地流轉”。土地與農民關系最為緊密。從一開始,馬向陽不知“一壟地”是具體指代多少的量詞,到最后成為農村土地流轉的專家,他在經歷了全劇學習農村工作方法的過程之后,在倒數第二集針對劉玉彬的土地流轉合同,有了全劇最高潮最精彩的成功演講和辯論。作為看客,在看到這一幕時,我一直捫心自問,我在農村學會了多少?如果就此換位,我能否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創業精神、干事魄力去為大槐樹村的村民爭取最大的利益?幫村子修路、開辦煎餅公司、蓋大棚、流轉土地,是馬向陽一年任期做成的四件大事。這些項目帶活村里經濟,幫助村民致富,真正解決了村民最大的利益關切,想不獲得支持也不容易。馬向陽正是從村莊最實際情況出發,從大槐樹村每一位村民的切身利益出發,去謀事,去干事,去成事。他從青澀走向成熟,從挫折走向成功,唯一的秘訣正是能沉下身子融入農村,全神貫注滲入基層工作的每一寸肌理,這正是我們當代大學生村官應該學習的核心價值理念。
“讓大槐樹下長出金子!”這是馬向陽在下派到大槐樹村后在黑板上立給自己的座右銘,他做到了。我想,我同樣需要這樣一句座右銘,在我的`村官生涯和為群眾服務的工作中,激勵自己,并為之奮斗,譜寫出一曲屬于自己的基層工作青春贊歌!
馬向陽下鄉記觀后感2
工作的第一年,我就被安排到該鎮龍塘村駐村。前不久,從村民那里得知正在熱播的電視劇《馬向陽下鄉記》,我花了不到一周的時間,一氣將其看完,故事情節波瀾起伏,令人深思。結合我的駐村工作經歷,談談體會。
"被駐村"變為"要駐村"。一個城市白領馬向陽,家里有個老年癡呆的舅舅需要照顧,突然作為臨時更換的駐村干部人選到農村很是無奈,但他經過一番思想掙扎,最終決定去大槐樹村擔任一年的第一書記。期間由被動變為主動,回城反省后更是主動請纓,要求繼續回去駐村。三年前,我是打工一族,北漂一員。兩年前,德江縣規劃建設"三高五鐵一港口一機場",吸引著我回鄉就業,無意中被平原鎮財政分局錄取。初到平原,令當地干部群眾不解的是,一個重點大學本科畢業生,為何選擇到鄉鎮工作,還做起了駐村干部。我不敢自視清高,只是微笑著說是奔著家鄉來的。剛來的幾個月,面對惡劣的環境,我確實有很多不適應,時常會想調到城里去工作。但身為農村人,面對淳樸的群眾,與他們一起吃一起住,交心談心,我很快便適應了村里的生活與工作,與群眾建立起了深厚的干群關系。看到群眾一張張笑臉,我時常想,既然選擇了回家,就只顧風雨兼程。
"不會干"變為"能干事"。在城里馬向陽是一個毫無農村生活和工作經歷的商務局市場科科長,一個領導同事眼中的業務能手"馬大能耐",然而在農村馬向陽作為大槐樹村的第一書記,對于毫無基層工作經驗的他來說,無疑是個"馬大哈",從城里到村里由最開始的手足無措被同事嘲笑到后來的干得頭頭是道,無不讓人敬佩。他不僅充分利用個人資源優勢,整合村級集體資源,建立了村辦公樓,還突破層層障礙,將自己融入到村干部與群眾之間,積極協調矛盾糾紛,游說村民,最終硬化加寬了全村第一條公路。他用實際行動打動了眾多村民,將分歧已久的劉姓和外姓村民團結起來共同為村里的發展出謀劃策,齊步共走小康路。而我初到龍塘村,面臨著村里沒有村級活動場所、沒有健全的組織生活、村支"兩委"班子凝聚力不強,帶領群眾致富能力較差等一系列問題。面對這樣的基層軟弱渙散黨組織,對于剛剛參加工作的我來說真是無從下手,心里一焦急便亂投醫,搞得洋相百出。偶然間,我得知德江縣委組織部統一規劃建設村級活動場所,便急忙跑到鎮里爭取名額,并向領導們詳細講解了我的駐村工作計劃,最終出乎意料地爭取到了全鎮僅有的2個村級場所修建名額之一,那時心里一個樂啊。那次的成功讓我更加堅定為村民辦事的決心,于是借著那股勁頭向鎮領導和縣領導溝通協調,爭取了數萬元的幫扶資金,購買了桌椅板凳和電腦等辦公用品,硬化了院壩,建立了干群連心室,有效地方便了村民辦事,贏得了群眾的一致好評。
"被發展"變為"要發展"。村支書馬向陽堅持以村民長遠利益和持久收入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為了大槐樹村的發展,他用自家房產作抵押為村民解決資金困難,幫群眾蓋起了屬于自家的大棚,帶領村民一起走向致富路。我所在的龍塘村,產業相對較為單一,村民的土地多半流轉給外來大戶種植烤煙或者核桃等產業。對于土地撂荒的農戶來說,土地流轉固然是好事,但對于有勞動力的農戶來說,為何不自己做老板?我通過與村民聊家常,得知他們面臨的最大困難是資金問題。于是,我利用一個月的時間,挨家挨戶上門動員有勞動力和土地的農戶自己種烤煙,并承諾通過政府擔保從當地信用社貸款50萬元,解決部分群眾前期資金短缺問題。一年下來,共發展烤煙500畝,總產值達160多萬元,增收100萬元。另外從長遠考慮,我還通過黨員示范種植天麻和茶葉并成立專業合作社,帶動村民利用自家土地發展多樣化農業產業,帶領群眾一起奔小康。
【馬向陽下鄉記觀后感】相關文章:
木偶奇遇記觀后感03-27
《地心歷險記》觀后感01-15
地心歷險記電影觀后感02-18
《變形記》觀后感11篇01-23
《魯濱孫漂流記》觀后感(12篇)03-25
丁丁歷險記觀后感12篇03-20
地心歷險記觀后感8篇02-23
《魯濱孫漂流記》觀后感12篇01-30
工商資本下鄉調研報告05-12
記錄馬的成語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