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楚門的世界初中觀后感
《楚門的世界》是一部極具創新色彩的影視作品。影片中的主人公——楚門(Trueman),從出生就生活在一個完全戲劇化了的世界,一個被導演操控著的似真實而又不真實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楚門為所有的人“表演”著他真實的生活,而其他人則只是配合著他演好這場戲。不管是親人、朋友還是陌生人都只是一個角色。漸漸地,楚門終于發現了他生活的世界總是有那么多的巧合和不可理解的地方,于是,他開始懷疑這個世界……
一、切入角度
以社會學的視角來理解《楚門的世界》,多數人都會首先想到符號互動論。無疑,就這部影片的內容來說,各個方面跟符號互動論的觀點都是十分切合的。但是,在想到符號互動論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忽略一個問題,那就是角色扮演的前提是必須得有一個“舞臺”存在。這里所說的舞臺就是戈夫曼所指的“劇場”。“社會機構好比一個舞臺,人們的社會行為就是社會表演。”因此,這個“舞臺”其實就是指包含所有角色的社會,具體說來,就是影片中那個叫桃源島的小城。
認識到角色扮演的前提,就需要對桃源島這個小社會的社會結構進行分析。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導演能夠將楚門困在桃源島那么多年,很大因素是因為這個社會跟真實的社會有非常大的相似度——能夠滿足楚門多方面的需求。只有當這個社會能夠滿足得了其成員在生存、人際交往、歸屬、發展等方面的一系列需求的時候,他才有存在下去的條件和基礎。這跟功能主義流派的觀點是較為一致的。功能主義認為,社會是一個由各個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部分所組成有機體,每個部分各有其功能,這些部分的功能對于整個社會的有序運行都是不可或缺的。
按照結構功能主義對社會的理解,本文試圖在桃源島的社會結構分方面做出努力,從而嘗試對“為什么Trueman起初對自己被騙渾然不覺”、“Trueman如何發現自己被騙的”兩大問題做出解釋,以更深刻的理解影片傳遞給我們的信息。
二、為什么Trueman起初對自己被騙渾然不覺?
對于從出生就生活在“真實社會”的常人來說,我們或許會自信的認為,如果我們自己是影片中的楚門的話,一定不會出現被導演控制這么多年卻全然不知的情況。但是,我們應該清楚的是,楚門沒有經過真實社會的社會化過程,他從出生就在別人的控制之下演戲給別人看,他不清楚真假社會的區別。在他最初的認知里,他認為他所生活的這個社會就是真實的社會,在沒有比較對象存在的時候,似乎懷疑無從談起。
那么,是什么促使楚門在最初的認知里承認了這個社會的呢?人是動物界的一員,有自己的欲望和需求。桃源島這個社會有自己獨特的社會結構,構成社會結構的各個部分發揮著不同的作用,滿足著其成員不同的各種各樣的需求,從而維持社會的存在和運行。桃源島之所以最初能夠在楚門的認知里被接受,主要是因為桃源島這個社會滿足了他的諸多需求。如果這些滿足楚門的需求的因素消失殆盡的話,“楚門的世界”也將不會存在,這將在下一個議題中涉及到。
首先,桃源島并非一個完全沒有經濟生產的小城,它能夠自己生產居民生活所需的各種資料。而且,我們也可以看到,桃源島沒有與世隔絕,只是控制了楚門與外界的接觸,因而,它能夠與外界有充分的交流。綜合這兩方面來看,桃源島從內部和外部均可得到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各種資源,這是桃源島社會得以存在的首要前提和物質基礎。之于楚門,這些物質基礎為他提供了生存的條件,滿足了他在生存方面的基本需求。
其次,導演對楚門身邊各種角色的安排滿足了楚門在人際交往方面的需求,在與他們的交流中楚門逐漸獲得了歸屬感和對這個社會的認同,也在與人的交流過程中完成了社會化,即使這些社會化看起來不那么真實。楚門有自己的“父母”和“妻子”,在這個家庭中,他們之間有著一定程度的情感交流,彼此之間的交流使楚門獲得情感的滿足。出門有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交際圈,這是他屬于這個社會的最有力的證明,他已經自覺不自覺的融入到了這個社會,成為這個社會關鍵的成員。除了這兩個主要的需求之外,這個桃源島社會也從管理、治安、教育等各個方面為楚門提供了安全、自我實現需求的滿足。正是這些機構、制度和交往行為滿足了楚門的需求,從而獲得了楚門的認可。
三、Trueman如何發現自己被騙的?
人總是存在于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中,這就決定了人必須與社會的其他成員進行交往和溝通,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際交往。在社會心理學里有許許多多的有關于人際關系的研究,如我國著名的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就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然而,本文所要說明的是桃源島社會成員的人際交往和人際關系是如何讓楚門相信自己身處一個真實社會的,即人際關系的微妙變化如何作用于楚門的認知,這與社會心理學所研究的人際關系有一定程度的差別。要分析人際關系對楚門認知的影響,則需要借助于帕森斯的“模式變項”(pattern variables),“模式變項”是帕森斯用來說明行動者的行為取向特征的概念,主要有五對:
通過不同的組合(1) 普遍性與特殊性(2) 專一性與廣泛性(3) 自致性與先賦性(4)情感中立性與情感性(5)個人傾向與集體傾向。通過對影片中桃源島成員對楚門的各種行為的分析,可以發現,楚門對這個社會的懷疑始于其他成員的怪異行為——自己的妻子不是醫生、父親的再度出現……這些怪異的行為背后其實就是其他成員行為取向的另外一種組合——特殊的廣泛的先賦的情感中立的集體的行為取向。所有人對楚門特殊的對待、親人卻沒有實質性的'感情、實現自己冤枉卻遭到百般的阻撓等促使出門不得不重新思考他所處的社會和定位自己的處境。
其次,我們不能忽視影片中一個對楚門覺醒起到關鍵作用的人物——施維雅。施維雅給了楚門一些善意的提醒,而且贏得了楚門的愛意。施維雅的出現和提醒使得楚門更加留心于這個社會,更加懷疑這個“真實世界”,從而對自己所觀察到的怪異現象更加的敏感和富于反叛精神。,某種程度上,這些怪異的現象是楚門內心世界的一場革命,讓楚門的內心世界產生了劇烈的沖突,強烈的反差使得他產生了去證明自己的懷疑的動機。有了動機,還需要的則是勇氣和毅力,對施維雅的愛便為楚門提供了勇氣和毅力。因而,在楚門的覺醒中,施維雅是一個至關重要的人物。施維雅對楚門的影響也是通過影響“模式變項”來喚醒楚門的。
四、小結
桃源島社會結構的各個部分滿足了楚門在生存、人際交往、歸屬等方面的一系列需求,讓楚門對桃源島這個社會產生了歸屬感,慢慢的認可了桃源島這個社會。當這個社會的結構處于穩定的狀態的時候,楚門不會去懷疑這個社會的真實性以及自身生活的真實性。但當這個社會的其他成員對楚門表現出各種怪異行為的時候,也即其他成員的行為取向發生改變的時候,就會影響楚門對這個社會的看法以及對自身的定位。可見,很大程度上,社會對人的影響是通過人際交往和人際關系兩方面實現的。
【電影楚門的世界初中觀后感】相關文章:
《楚門的世界》觀后感(通用15篇)04-15
楚門的世界觀后感(15篇)03-26
《楚門的世界》經典臺詞04-06
楚喬傳觀后感04-20
《鄭義門》觀后感05-02
有關電影的觀后感02-22
1921電影觀后感02-22
《1921》電影觀后感02-21
電影《1921》觀后感02-17
電影超越觀后感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