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農民田間學校工作總結
篇一:農民田間學校工作總結
借助“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改革與建設示范縣”項目的開展, 大力的進行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和創新,積極推廣新型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手段和新型農民培養模式。根據項目要求,2009年首次建立農民田間學校,通過激發農民自主獲取新知識的原動力和創造力,提升農民在農業生產中的“自理”能力,培養了一批綜合素質高,操作技能強的新型農民,有效促進和推動了 的農業生產。
一、農民田間學校的開展情況
2009年,根據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改革與建設示范縣項目要求,結合 實際和產業分布,在 鎮建立了一個溫棚蔬菜農民田間學校。 高級農藝師 和 擔任輔導員。本著農民自愿的原則,挑選了30名種植積極性高、接受科學能力強的農民作為田間學校學員。在 村委大院建立培訓室,配備了30套桌椅、1臺電腦、200套圖書等學習的有關硬件設施。建立一個占地8畝的大棚作為試驗示范展示田,供學員觀摩和實習。
田間學校自開班以來,根據農事和學員需求,共開展7次田間技術培訓和指導,及時的為農民解決生產中的疑難問題,科學地指導農民進行田間管理,受到的農民的廣泛贊譽。同時帶動周邊農戶600余人積極學科學、用科學,科學的進行田間管理,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采取的措施
(一)領導重視,精心組織
農民學校成立初期, 多次召開會議安排部署田間學校建立的各項工作,并加大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配備完整的硬件設施,為農民田間學校的順利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成立由作物、園藝栽培、植保、土肥等專家組成的技術指導小組,負責對學員的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聘請高級農藝師 和 為輔導員,全面負責農民田間學校的組織協調、督促檢查和調研總結等各項工作。
(二)多次調研,確定重點
為突出培訓效果,強化示范作用,圍繞農民科技需求量大、產業科技含量高的棚室蔬菜為重點培訓產業,我們多次深入到生產第一線,反復勘察調研,按照區域代表性、基礎條件好、便于農民參觀學習等原則,最后確定以溫棚蔬菜種植大面積發展區 鎮 為農民田間學校培訓基地。并建立一個試驗示范展示田,確定責任負責人,樹立標牌,擴大宣傳效果。
(三)示范展示,觀摩交流
建立了一個占地8畝的大棚作為展示田,經常組織田間學校學員和大棚種植戶進行現場觀摩,開展技術交流,及時總結經驗,充分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促進了蔬菜栽培實用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有力的推動了田間學校的開展。
(四)集思廣益,創新培訓
在田間學校培訓開展的過程中,各個技術指導員進行縣外觀摩、不斷總結經驗,集思廣益,開展培訓手段創新活動。一是農民根據生產中遇到問題以及種植經營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集中歸納,由學員直接確定培訓內容。二是圍繞學員共同確定的科技疑難問題,在學員與教師互相討論中有針對性的進行解決,加深學員對此類問題的印象,在討論中提高農民科技水平。三是根據確定的培訓內容,先由農民通過自身實踐提出解決辦法,然后由教師進行點評,最后形成問題解決的方案,實現了科技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的緊密結合。四是組織學員深入田間,以田間為課堂,在生產實踐中使科技直接到田。五是在開展培訓過程中,將一些趣味性游戲融入到培訓中,以此激發學員參與興趣,營造寬松的培訓氛圍,培養學員團隊精神和協作意識。
(五)利用傳媒,創新服務
在田間學校開展的過程中,技術指導員除手把手、面對面的培訓指導學員,還充分利用手機短信、“QQ”網絡視頻、專家語音系統等方式開展技術指導服務,及時的指導農戶進行科學的田間。同時,利用縣、鄉、村“三級科技陣地”和“放心農資”配送網絡,開展技術與物資相配套的服務,把蔬菜新品種、新技術、新農資直供到戶,加快了關鍵技術的推廣和普及,提高了糧食科技成果轉化率和普及率。
(六)整合資源,促進開展
以實施全國農技推廣示范縣項目為平臺,整合測土配方施肥、科技示范園區建設等項目資源,進一步加大主導品種、主推技術的入戶率,為主導產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和資金保障;積極取得各涉農部門、鄉鎮政府的配合與支持,使農民田間學校需求調研及開辦進展順利。
三、培訓效果
(一)農民綜合素質與技能得到顯著提升
通過開展農民田間學校,提高了農民學習科技的主動性和農民應用新技術的能力以及提出問題、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自我管理能力,增強了團結協作的意識和互助意識,促進了社會和諧進步。
(二)農民增收致富能力明顯提高
通過互動式零距離培訓,使廣大菜農明確了行業發展方向、更新了種植觀念,提高了管理技能,病害發生率降低30%,防效率達90%,避免了無效用藥情況發生,正確并減少用藥量30%左右。參加培訓的農民學員普遍獲得了增產15%,增收20%的良好經濟效益。
(三)培養了一批優秀的農技推廣人員
農民田間學校的每一個活動和工作環節,都需要農技推廣人員掌握各項知識和技能,從而對農技推廣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他們的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同時,在與農民雙向溝通和輔導實踐中通過組織、協調、歸納總結等方面的鍛煉,使農技推廣員積累了綜合的實踐知識,綜合專業素質得到了鍛煉和培養。
(四)綜合效益顯著
一是社會效應。通過舉辦農民田間學校,在具體的農業生產中實現專家與農民面對面,技術與田間零距離對接,達到發現問題最準確,解決問題最及時,科技服務最緊密,技術推廣最到位。實現了與農業生產實踐緊密結合,與農民科技需求緊密結合,與農民增收緊密結合,為我們進一步做好農技推廣工作趟出了新路子,探索出了新模式,打造了農技推廣的有效平臺。二是產業效應。通過學員培訓,農民增長了科技知識,擴大了棚室蔬菜生產規模,僅30名學員就擴大蔬菜棚室面積100多畝。同時,引進推廣了蔬菜新品種和新的栽培模式,特別是試驗示范展示田應用了肥水一體化節水灌溉技術,經過示范試驗,每畝共節本增效3500多元,經濟效益非常顯著。在它的輻射帶動下,相鄰村莊的種菜大戶紛紛效仿,鄰近的設施蔬菜種植大村八里營鄉劉苑村已籌備建立了60畝連片的肥水一體化節水灌溉系統,示范引領作用非常顯著。
四、存在問題及建議
1、農民田間學校屬于一個新興事物,缺乏辦學經驗,一切工作都在摸索中進行,有礙工作的順利開展。
2、在培訓過程中發現農民的素質參差不齊,接受知識程度不統一。
3、由于農戶田間種植作物多、面積大,忙于耕作,學習交流機會少。
4、工作經費不足,建議增加財政專項資金支持,探索建立農民培訓的激勵機制。
二0一x年十一月三日
篇二:農民田間學校工作總結
今年,我區圍繞中心的總體工作部署,在做好傳統的技術推廣工作的同時,緊密圍繞“全國農技推廣示范縣” 建設項目,積極借鑒并推廣新型的農業技術推廣模式——農民田間學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辦田間學校師資培訓班,培訓了40余名技術骨干;辦農民田間學校,培訓農民學員25人,帶動農戶500余人,大量新技術推廣到農民手中,產生了良好的經濟及社會效益。對農民田間學校的建設,區委、區政府、區農委等部門都給予了大力支持,在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具體指導下,結合我區主導產業及農民文化素質現狀,積極探索創新。各級領導非常重視,省主管領導及我區主管領導參加了開學典禮和農民學習,取得了較為可喜的成績。農民田間學校既培養了一批新型農民,提高了他們的素質及種植水平,也鍛煉了一批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有效促進和推動了我區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
一、農民田間學校的開展情況
我區今年3月份派2名技術骨干王秀梅、姚淑珍參加了農業部舉辦的第二期農民田間學校師資培訓班。4月6日,學成歸來了兩位輔導員在我區開辦了第一個農民田間學校師資培訓班,學員由40名農技人員組成。經過兩周的參與式學習,學員們知道了農民田間學校并不僅僅是把學校辦到田間,而是一種農技推廣方式的創新,是一種針對農民生產實際需求的參與式農技推廣的新方法。同時作為農民田間學校師資班的學員,大家不僅掌握了農民田間學校的辦學程序,也學會了需求調研的方法和分析問題的工具以及培訓班課程計劃的制定等內容。7月6日,在綏化市北林區東興辦事處建立了西瓜農民田間學校。省農委科教處和省農業技術推廣站有關同志,北林區政府有關領導以及北林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技術人員,總計70多人參加了開學典禮。來自紅旗管理區的25名瓜農成為田間學校的學員,北林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推廣研究員王秀梅和綏化市北林區近郊經作區域站站長、推廣研究員姚淑珍共同擔任田間學校輔導員。在田間學校,農民相互交流了西瓜種植經驗,提出了經常遇到的西瓜病害問題,輔導員針對問題,對每種病害的癥狀、防治措施和如何選用農藥進行了逐一講解,并組織農民開展田間觀察,進行生態系統分析,提高農民發現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應用生產的能力。
二、農民田間學校的開辦措施
(一)領導重視,加大農民田間學校的開辦力度
我區十分重視農民田間學校的開辦工作,區推廣中心張樹春主任與田間學校輔導員,多次深入旱田區、水田區和經濟作物種植區開展需求調研。通過調研分析,決定首期農民田間學校在東興辦事處紅旗管區成立,主導產業是西瓜種植。省農委科教處和省農業技術推廣站有關同志,北林區政府有關領導以及北林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技術人員,總計70多人參加了開學典禮。
(二)慎重工作,確定農民田間學校學員及地點
首期農民田間學校建在東興辦事處紅旗管理區西瓜生產專業村。紅旗管理區是糧菜兼營區,
特別是紅旗的7、8組多年來以生產糧食作物為主業,近些年在科技示范戶朱樹林的帶動下,在近郊經作區域站的指導下,種植西瓜的面積逐年增加,年種植西瓜1000畝左右。但是,種植水平參差不齊。基于這一情況我們為了更好的推動當地主導產業——西瓜產業的發展,計劃在此建立第一所農民田間學校。學員為東興辦事處紅旗管理區西瓜種植戶共25人。這些被選上的學員都是勤奮好學,有一定的思想,屬于進步農民,同時他們在西瓜生產技術上還存在著很多疑難問題需要解決。
(三)多方結合,確保農民田間學校順利開展
1、田間學校的開展與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范縣建設項目相結合。我區農技推廣體系已全面實行了體系的改革與完善,理順了管理體制,明確了公益性職能,工作有了規章保障。農技推廣的力度進一步加大,主導品種、主推技術的入戶率有了大幅度提高,為主導產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結合示范縣項目培訓工作,我區在技術推廣的方式上積極探索,全力推廣農民田間學校這一方式方法,農技指導員培訓工作正逐步向農民田間學校輔導員方向轉變。
2、田間學校的學習與主導產業的發展相結合。今年我們對全區的農技干部和農民培訓需求調研。根據調研情況,結合我區的具體實際,堅持方便工作開展的原則,重點選擇了近郊瓜菜分布相對集中的東興辦事處,對主導產業西瓜戶開展教育培訓。
3、田間學校的進行與各涉及部門的配合相結合。結合農業技術項目的支持,如農業標志性示范工程項目、測土配方施肥工程、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項目及糧食高產創建等,建立農民田間學校,并積極取得各涉農部門、各鄉鎮政府的配合與支持,田間學校需求調研及開辦進展順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田間學校開辦與作物生產農時相結合。田間學校的開辦是以農民為主體、以農民需求為主要內容,因此,應選擇適宜的時間開展培訓,按照不同的、適宜農民學習的農時制定農民田間學校的培訓活動規劃,以保證有良好的學習效果。
5、田間學校開辦與基層農技推廣相結合。在田間學校建設中,建設立貫通區、鄉、村的區級農技輔導員——鄉級技術輔導員——村級農民技術員的師資鏈條,實施區鄉村聯動機制和輔導員與學員包村入戶機制,在各個生產環節均給予技術指導與服務,提高了農民對先進技術的掌握和應用效率,創造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三、農民田間學校的培訓效果
1、農民綜合素質明顯提高。參加培訓的農民學員,學習應用能力和提出問題、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提高了,而且增強了團結協作的意識和互助意識,促進了和諧進步。
2、農民增收致富能力明顯提高。通過田間學校開展的互動式零距離培訓,使廣大瓜農明確了行業發展方向、更新了種植觀念,提高了管理技能,病害發生率降低30%,防效達90%,避免了無效用藥情況發生,正確并減少用藥量30%左右。參加培訓的農民學員普遍獲得了增產15%,增收20%的良好經濟效益。另外,經輔導員指導,學員們在西瓜拉秧后期又套種了白菜,套種的白菜每畝可收入2000余元,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一位瓜農說:“以住也常聽姚老師講課,對西瓜細菌性果斑病的防治以前也聽過姚老師講怎么防,但每當用時卻想不起來,F在這種學習方式就不一樣了,現場實際操作,眼見、耳聽、腦思考、手操作,印象深,一學就會!
3、培養了一批優技術指導員和科技示范戶。在開辦田間學校學員中,涌現出一批優秀輔導員、優秀農民學員、科技示范戶,在當地主導產業發展中發揮了積極的輻射帶動作用。姚淑珍同志是北林區近效經作區域站站長,一名基層的農技指導員,同時又是農民田間學校的一名輔導員。為了確保開辦效果,在開班前,她積極調研,深入了解了廣大學員在生產過程中的所需、所盼、所想,結合實際制定了豐富的教學計劃。為了把田間學校辦好,取得實效,在田間學校開班的每次教學,她都選擇農閑時間,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授課與輔導。尤其是西瓜種植戶都較忙,很難有時間坐在一起探討學習,輔導員姚淑珍就選擇雨天,瓜農不下地的時間開班學習,工作非常辛苦,但也鍛煉了一批技術指導員。
四、存在問題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農民田間學校屬于一個新興事物,通過辦學實現了農民素質有所提升和經濟效益的提高。但尚缺乏辦學經驗,發現很多問題:農民的素質參差不齊,知識接受程度不統一,忙于耕作,難聚在一起學習交流,缺少工作經費,沒有專用科研試驗示范基地,作不能保障順利實施等等。
下一步工作打算:探索建立農民培訓的激勵機制,爭取財政投入保障,健全區、鄉、村三級培訓網絡的運行機制。
【農民田間學校工作總結】相關文章:
田間勞作實踐心得04-13
農民個人工作總結02-03
農民工培訓工作總結11-11
農民工欠薪工作總結01-18
農民如何創業-農民創業的步驟詳解09-25
農民專業合作社工作總結03-03
贊美農民的句子03-17
農民春耕的句子10-10
農民工培訓工作總結15篇02-15
農民工培訓工作總結(15篇)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