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局2017年度工作總結
20XX年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第二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承前啟后的攻堅年,更是推動松陽科學發展新跨越、構建田園生態家園的關鍵年。在過去一年里,松陽縣環保局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五水共治”、國家級生態縣創建為抓手,深化農村環境治理,加大污染減排力度,強化環保監管執法,解決了一批危害群眾身體健康、影響生態經濟發展的突出環境問題,維護了區域環境安全,群眾健康權益得到有力保障,鄉城環境得到持續改善,全縣經濟社會實現了又好又快發展。
20XX年,縣城及周邊空氣質量狀況達到優良以上天數共計313天(其中118天空氣質量狀況為優,195天空氣質量狀況為良),達標率為87.4%,PM2.5均值為45微克/立方米。地表水狀況良好,松陰溪及其支流11個斷面均符合功能區要求,達標率為100%;出境水水質與上年相比有所提升,氨氮、總磷、高錳酸鹽指數三項指標均比去年有所下降,在歷年來出境水質考核中首次獲得“優秀”;縣城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東塢水庫水質上報數據均符合功能區要求,達標率100%。城區聲環境較好,106個區域環境噪聲測點噪聲晝間均值為54.6dB(A),符合區域噪聲標準,功能區定點噪聲均符合各功能區要求;輻射環境較好,輻射安全保證率100%,熔煉企業、醫療輻射單位輻射監測與防護設施到位,輻射安全日常監管到位。
回顧20XX年工作,我們勇于攻堅克難,成效顯著。
一、以“五水共治”為抓手,“潔污凈氣”取得明顯成效
(一)狠抓工業污染防治,生態工業環境得到逐步優化
1.強化污染源頭管控
一是開展松陽縣功能區劃編制工作,合理分區,理清負面清單,完成了初稿編制。開展赤壽工業區塊規劃環評,提前謀劃污染防治設施建設,對區塊開發環境保護提出具體要求,為區域開發提供重要環保依據;重新修編《松陽縣水功能區規劃》,調整部分不合理的功能區劃分,使規劃更具可操作性;二是嚴格執行空間、總量、項目“三位一體”環境準入制度,嚴格控制“兩高一資”行業及項目,否決化工、印染、制革等項目20余個。針對新引進不銹鋼日用制品行業,制定出臺《松陽縣不銹鋼日用制品行業環保準入規范(試行)》、《松陽縣不銹鋼日用制品企業污染防治設施建設技術導則(試行)》等行業準入條件及規范,為產業規范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基礎;三是加強建設項目全過程管理,把好建設項目審批關和環保設施“三同時”驗收關,全年共辦結建設項目環保審批219家,“三同時”竣工驗收40家,全面實施排污許可證制度,發放排污申報登記注冊證115份,排污許可證32本,市控及以上企業發放率達100%。
2.深化工業水氣治理
一是深入開展工業污水治理。20XX年,環保共牽頭開展6項涉水項目,總投資2000多萬元。(1)完成了涉河企業排污口整治工程。造紙、塑料制品、花崗巖、炒貨廠等13家沿河排污企業被責令停產整頓,茅溪坑段1家洗碗廠已完成關停搬遷;松陰溪沿線臨時制砂場2處被立案查處,3家被責令停產整改;嘉豐科技有限公司完成廢水排放口整治、廢水在線監控系統安裝和排污口規范化建設;大東壩塑料制品廠完成廢水治理工程;振通宏茶葉有限公司完成排放口整改;象溪鎮1家非法洗牛皮加工廠被查封取締;(2)完成了不銹鋼企業酸洗場地整治。排查發現存在污染隱患問題的企業4家,其中3家企業(寶豐、永安、中昌)完成酸洗場地整改,1家企業(恒源鋼業)完成6個酸洗池防腐工程建設,有效改善了園區地下水環境質量;(3)完成了重點行業整治。全縣共通過現場整治驗收10家,其中關停淘汰企業1家,原地整治提升9家,重點行業整治取得明顯成效;(4)實施合成革行業高氨氮廢水整治工程,完成了浙江泰鑫合成革有限公司的高氨氮廢水治理;(5)實施企業刷卡排污系統建設及中水回用工程。完成7家市控企業刷卡排污系統建設;完成第一批、第二批74家重點企業刷卡排污交易及有償使用初始權分配工作,累計征收142萬元排污權使用費;(6)實施不銹鋼污泥中溫還原無害化資源化處置工程。采用中溫還原技術對不銹鋼下腳泥進行無害化資源化處置利用,一期工程第一條生產線(4萬噸/年)完工并投入使用;(7)開展企業“兩場一池”項目建設。累計投入780萬元,完成39家企業煤堆場、一般固廢堆場工程建設和35家隔油池改造。
二是開展“清潔空氣”行動。全年列入年度整治計劃的工業廢氣治理工程共計3項,總投資約1000多萬元。(1)實施了不銹鋼酸霧治理工程。全縣共有40家余家不銹鋼企業達成酸霧治理意向,浙江華鳴不銹鋼有限公司等20家企業與治理公司簽訂酸霧治理協議,并先后完成治理,累計完成投資達500余萬元;(2)實施合成革行業有機廢氣污染治理提升改造工程。完成了1家試點企業(泰鑫)二甲胺廢氣治理;(3)實施了鍋爐煙氣脫硫工程。麗水云中馬布業有限公司等4家企業完成了除塵塔建設,同時配置了自動化加堿和調節控制設施,實現了除塵率不低于90%,脫硫率不低于70%的治理目標。
3.強化環境監測監管
一是完善地下水環境安全預警監測體系建設。開展地下水環境預警監測,新增赤壽和江南工業區塊地下水監控監測點位9個,累計建成監測點位31個;通過每月采樣監測,及時發現不銹鋼企業存在的酸洗廢水滲漏問題和污水處理廠存在的薄弱環節,環境安全隱患得到及時發現和排除;通過有效監測監控,20XX年地下水水質達標率78.9%,比2013年提高了4個百分點,鉻、鎳和氟化物等主要污染物的最高濃度分別同比下降了93.5 %、84.2%和86.1%;二是完成工業園區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站房建設。實驗室化驗分析儀器設備、氣站自動監測儀器設備等已安裝完畢并投入使用;三是積極引導企業完善自身環境管理,實施合成革、革基布等企業廢水管道架空建設,杜絕廢水冒滴漏等污染隱患發生;建立健全百余家企業專職環保員隊伍,不斷健全企業污染防治設施巡查、監測、事故處理報告等制度;實施GPRS管線定位智能預警和經常檢查相結合的預防措施,不斷完善企業內部管理。
4.嚴格環境監察執法
深入開展涉重金屬、危險廢物、“綠劍”等環保專項行動。嚴格要求危廢產生及處置運營單位規范轉移和處置酸渣等危險廢物,開展含重金屬污泥“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綜合利用,避免污染事故發生。重點對保溫杯酸洗電解行業加強監督檢查,確保污染治理設施正常運轉,廢氣廢水穩定達標排放。建立健全“公安環保聯合執法協作機制”,對違反《環保法》的刑事案件行為進行嚴厲打擊,及時移交公安部門立案偵查。今年,共出動執法人員1900余人次,檢查企業460余家(次),下達監察意見書460余份,下達限期整改通知書34份,聯合供電部門對6家保溫杯酸洗電解加工點實施強制性拉閘停電處理;立案查處17件,累計處罰42萬元,共移交公安立案偵查1起,采取強制措施12人,其中批準逮捕6人。
5.加強信訪矛盾化解
完善信訪工作機制,保障群眾舉報渠道信息暢通,做到舉報投訴事事有著落,對12369投訴平臺進行改造升級,每個投訴電話實時錄音,強化落實反饋,做到案件化解件件有回音,積極配合公安應急聯動平臺及時出警,確保每個案件件件有結果。全年共受理各類環境信訪案件81件,辦結81件,辦結率達到100%。積極開展農村環保發展難題破解,落實浙江綠谷牧業有限公司污染治理,實現污水達標排放。認真落實“領導包百案”工作,完成“天工鉬礦信訪案件”等5個積案走訪、座談、協調和方案制定等階段性工作,案件處于穩控階段。
(二)全面落實“河長制”,河道水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
建立了縣、鄉、村三級河長隊伍,在各水系岸邊設置了18塊縣級“河長制”公示牌,全縣 453名河長隊伍將縣域內134條大小河流全部納入“河長制”監管體系,實現無縫對接、全流域管理。清理“垃圾河”264.93公里,完成整治任務100%,整治長度位列全市第一;黑臭河47.5公里,完成整治任務100%,18條主干河道及支流感觀上明顯好轉,各河道斷面中存在的氨氮、總磷等主要污染因子濃度明顯降低。牽頭開展責任河道東塢源水環境整治,制定《東塢源河道綜合整治工作方案》,前后深入鄉鎮調研、檢查30余次,投入資金20余萬元,清理河道垃圾60余噸,完成了河道治理工作目標;結合“全民清潔日”、“河道”突擊周等活動,組織黨員、團員60余人次到主要河道沿河村莊、望松街道周邊村莊、上五木村、聯系村寺口村等處開展河道整治系列環保活動6次,有效改善了河道水環境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