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學校教育信息化發展計劃
學校信息化發展需要進一步改變教與學的方式,并逐步將教育、教學和管理架構到信息化的平臺上,打造數字化的教育環境。下面是CN人才網給大家整理的2017學校教育信息化發展計劃,歡迎參考~
篇一:2017學校教育信息化發展計劃
為推進我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結合我校實際,特制定20xx-2112年度學校信息化工作計劃,全面推進教育現代化工程。
一、指導思想
我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推進結合濮陽市有關信息化工作的精神,以信息技術教育與信息技術的應用為重點,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能力,逐步實現教育現代化。
二、主要工作
1、 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要廣泛宣傳發動,提高全體教師的認識:信息技術是目前發展最迅速、影響最廣泛的科學技術領域之一,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教育信息化已經成為推動教育改革的強大動力,以教育信息化來推動中小學教育改革向縱深發展,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由之路。
強化管理,構筑信息化管理網絡。信息化工作涉及面廣,涵蓋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重視管理,樹立服務第一,建立領導小組,教育信息化小組職責為:
①實施、維護校園網建設工作。
②為推動現代教育技術在學校的發展,搞好局域網、計算機房、等硬件建設。
③制定培訓計劃,分層推進師資隊伍信息技術培訓。
④推動學校軟件的開發與建設。
⑤發揮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中的作用。
2、 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方面。
教師是實現教育信息化的主導力量,培訓教師是實現教育信息化的關鍵。根據我校實際,教師的培訓著力于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與水平的提高,初步開展網絡條件下的模式的探究,掌握網絡條件下所必須的技能。建設一支適應教育信息化需要的師資隊伍,是推進教育信息化、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關鍵。加強在職教師的信息技術培訓,中青年教師100%通過信息技術培訓,使網絡學習成為教師自我進修的一種重要手段。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探索現代信息技術在基礎教育中的應用模式,特別是網絡環境下的德育、課堂的模式。
3、 信息技術教育方面
積極開展對學生進行計算機運用的培訓,培養學生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特別是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各級教育行政、教科研部門組織的信息技術方面的競賽。開展學生的'計算機創作活動,收集學生作品
4、 教育科研
在推進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將堅持以教育科研為先導,通過研究促進信息化工作,以教育信息化推進教育科研活動,深化教育改革。
總之,我們將牢牢把握機遇,把學校信息化工程作為學校教育改革的重點突破口來抓,腳踏實地,奮起直追,開創學校各項工作的新局面。
篇二:2017學校教育信息化發展計劃
一、背景分析:
未來社會要求學校教育學生學會學習,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目前很多發達國家教育領域都已相繼建成了覆蓋全國的以教育為服務內容的計算機互聯網絡。這種信息化網絡以先進的應用技術,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加快了學校之間信息傳遞速度,為廣大教師學生以及管理人員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網絡應用環境,有效地促進了信息交流、資源共享、科學計算和科研合作,成為這些國家最重要的教育基礎設施,推動了本國教育事業和科學研究的迅速發展。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信息化是培養幾代新人的長遠大計,也是六小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
通過對教師的調查,我們發現六小教育信息化工作目前存在認識上的問題是:
1.大部分教師雖已認識到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緊迫性和必要性,希望以此為突破口,快速提高教學業績,但對如何建設和發展,認識比較模糊。
2.對現代教育技術理論缺乏深入了解,對教育媒體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認識不足,還沒有確立發揮各種教育媒體作用的觀念。對教育媒體如何跟課堂教學和教室環境設計三者相適應的研究相當膚淺。 在應用中存在的問題是:
算機輔助教學的理論指導。
2.適用于校園輔助教育的軟件資源太少,軟件建設思路不明,課件制作問題上認識有偏差,受上級各種評比活動的導向影響較大。
3.骨干學科帶頭人對信息技術指導和組織作用沒有充分發揮,缺乏相應的教科研活動帶動應用的開展。
4.學校信息化工作的評估、教學管理及激勵機制等方面的相應配套政策沒跟上。
二、發展目標:
第一,繼續全面推廣應用視聽傳播技術,積極探索研究網絡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并將計算機網絡技術引入教學、科研、管理和學習等各個領域。
第二,在推廣應用物質技術的同時,推廣應用教育信息技術理論和方法。
第三,加快信息化師資隊伍的建設,促進信息技術教育與學科教學的整合。
第四,建立教育教學信息管理、教育教學資源庫,實現學校資源共享。
三、實施策略:
在組織、技術層面上,實施策略要點如下:
1.教學結構策略設計
教學結構設計模型框圖
教師在整個教學結構中必須掌握教學開發系統設計即6個教學策略過程的設計。(1)教學準備策略,
(2)教學組織策略,
(3)教學指導策略,
(4)教學管理策略,
(5)教學資源開發策略,
(6)教學評價策略;要求把課堂教學、小組教學、活動教學、個別化教學等方式密切結合起來,根據不同學科的特點對這6個策略進行設計。
2.教育教學資源建設
教育資源中心的建設要考慮人力資源的合理安排,根據教學和個性化學習的需要,搜集和整理學習資源,可以從光盤和網絡上搜集或下載資源,創造出功能齊全,適合師生學習和使用簡便易行的多媒體網絡創作編輯系統。
3、教育信息技術應用
(1)追求信息化教育的過程:
通過多媒體技術將教學內容結構化、動態化、形象化表示;利用網絡,Internet使全世界的教育資源連成一個信息海洋,供廣大師生共享;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構建的智能導師系統能夠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和需求進行教學和提供幫助,實現個性化教學;利用虛擬化教育環境開展自主的合作伙伴方式學習;利用電子文檔支持實現面向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
(2)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
從被動的知識容器和知識受體轉變為知識的主宰,成為教學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和知識的積極建構者。教師由原來處于中心地位的傳遞知識的權威轉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開發者和合作伙伴,更多關注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研究、評價。不是只為教師提供了現代化的教育技術手段,而是為師生提供了一個共同活動的環境,使學生的主體意識、創造性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獲得良好的條件。
(3)注重應用的創新與突破:
教師要以全新的觀念和理論去重新審視和指導教育教學活動的各個領域和環節。克服以傳統的教育思想來應用信息技術,追求教學電子化,資源數字化。今后應用的重點要從傳統的課堂上的教學輔助課件制作,逐步轉移到在各學科的學習中應用信息技術,在教學設計、傳遞教學的途徑、虛擬現實、集成技術等方面運用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4)組織新一輪的全員培訓:
隨著網絡的健全,管理平臺、軟件開發應用平臺的成熟,對交流課件、教學資源積累的需求量上升,對教師的要求又提高了一個層次。學校要配合、組織好更高層次的師資培訓工作,重點是如何運用網絡組織教學。
(5)開展新型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學習研究:
今后要安排一批骨干教師先參加有關的學習和培訓,以研究的態度去了解、借鑒一些新的理念,調整思路、掌握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結合的內涵,更好發揮對教改的組織指導作用。
(6)加強各學科的信息技術教育,開展教科研工作:
加快校本教研課題的立項,并就已立項的科研專題進行教研。引導廣大師生在各學科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4.建設具有學習管理化的網絡平臺
(1)與INTERNET網連接;實現國內外計算機系統的互連,為國際間的信息交流和科研合作,為學校快速獲得最新教學成果及技術合作的信息創造良好的通道。
(2)務求實用、經濟、高速、可靠、安全,為教師、學生提供一個先進的計算機網絡環境,并將計算機引入教學、科研、管理和學習等各個領域。
(3)在財力可及的情況下建立遠程教育系統。
四、組織領導與管理:
(一)教育信息化管理與領導:1.學校建立以校長為首的教育信息化領導小組,由各相關負責人組成。2.教育信息化領導小組的職責為制定發展規劃、計劃、籌措經費,制定有關政策、措施、協調各部門共同工作,檢查、評估、督促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開展。3.成立學校教育
信息化技術教研組,指導學校教育技術工作。
(二)教育信息技術應用管理:
1加強網絡管理,加強師生網絡德育教育,同時建立必需要的管理制度。
2.課堂教育信息技術應用率,采用課時覆蓋率納入教師的課堂教學評估管理。
3.三支隊伍建設管理:
①學校分管教育技術工作的負責人,是學校教育技術工作的領導者和決策者,也是學校教師開展教育技術工作的支持者;②學校網絡管理員,是學校教育技術工作最直接的承擔者,是教師和管理層之間的中介;③學校骨干教師,是學校教育技術學科帶頭人,是教育技術課題研究、專題研討的骨干力量。
五、教育信息化建設項目評價指標:
評價是工作反饋調整的重要工具與手段之一,通過自評、互評和機構認定,可以及時調節我們的工作,進一步提升工作效益。 評價的內容有:
1.教學環境設計評價。2.資源建設評價。3.教師信息技術水平評價。
4.工作落實評價。5.教育信息化績效評價。
【學校教育信息化發展計劃】相關文章:
2017年學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計劃范文06-06
學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自檢自查報告書02-18
員工的職業發展計劃01-14
idp個人發展計劃02-12
學校教育實習總結01-09
學校教育的文化標語01-17
學校教育標語大全01-14
我的未來職業發展計劃02-21
員工的發展計劃如何制定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