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里養小龍蝦
在淮河中游安徽鳳臺縣錢廟鄉張池村,水稻田里生長著一種專吃稻花的小龍蝦。置身這個聞名遐邇的瓜果飄香魚躍蝦跳的立體有機農業生態園里,仿若進入一個現代化、生態化的農業生產“大車間”:水稻、蔬菜、龍蝦、鱖魚樣樣有,不上一粒化肥、不打一滴農藥,不撒一顆飼料,個個都是高價貨:一斤有機稻蝦米10元,一斤小龍蝦25元,一斤鱖魚40元,一斤紫芋8元……一畝地在這個農場主手里一年有3次豐收的喜悅,畝均收益達5000元,而傳統莊稼種植能手畝地效益只有幾百元。這個傳奇農場主像變魔術一樣把10多種動植物集聚在一片土地上,創造出多物種種養平衡共榮零排放的立體生態農業模式。
建筑老板追夢水稻田
幾年前,劉傳光在自家和親戚的30畝農田里搭了個簡易棚,夢想揚帆啟動“稻蝦共育”實驗。從土地的合理設計到套種的蔬菜品種,他進行精確的成本分析:每畝田改造費167元,龍蝦防逃設施投入30元,種苗40元,飼料80元,蔬菜種植人工費250元……每畝成本總共不到900元,同時要使各類品種平衡生長,特性上趨利避害、相互促進。劉傳光此時感到知識的嚴重缺乏,他購買了大量農業科技書籍研讀,每天像上足了發條的鬧鐘一樣日日潛心鉆研,花掉大把積蓄跑遍了大江南北去和專家們交流專業知識。也有些親朋對他冷嘲熱諷,說那是科學家干的燒錢活,劉傳光的舉動實在是太荒唐不知道天高地厚瞎折騰!
而劉傳光不為所動就像著了魔一樣,一頭扎進了立體生態農業的鉆研中,他發誓:不干出點名堂絕不收手!苦心人天不負,在安徽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專家的幫助下,劉傳光歷時3年,終于摸索出一條“農田溝、壟、面相間,稻蝦共育,兼種蔬菜”的高產之路,試驗田畝均產龍蝦180公斤,水稻、小麥及其他經濟作物1412公斤,年均畝產值8000元以上,畝均收益達5000元以上,這組震撼的數字令全縣沸騰了!
稻蝦共育水田產黃金
2007年,他在張池村以每年每畝1000元的租金從農民手中租賃500多畝農田,創辦了豐華農業生態科技示范園。此刻,老劉的'兒子劉燚和外甥董旭分別畢業于安徽建工學院和合肥工業大學,爺仨對示范園進行科學規劃開發,把土地撤小田并大田集中規模經營,修整道路,配套水系,豎立標牌,疏通溝渠和地下自動排水通道,以10畝為一單元,按照20%、10%、70%比例改造成“溝—埂—面”,改造后的埂坡面以毛豆、玉米、豆角、扁豆、小白菜等種植為主,一年三茬,堤壩部以種植耐旱作物西瓜、紅薯、辣椒、大蒜、黃心烏等為主。田地四周開挖兩米多寬1米多深的回形溝,溝內按比例放養不同數量的龍蝦、鱖魚、白鰱,田面種植優質小麥和有機水稻。
為改善土壤理化性能,增加有機質含量提高作物抗病、抗蟲和抗旱澇能力,劉傳光將農經作物下腳料養豬,然后利用豬的糞便集中進入沼氣池進行發酵,產生的沼氣作為生產生活燃料,沼液、沼渣進入農田和溝槽,用于肥田肥水,沼氣用于職工生活。經測算,“麥蝦共育”期間畝均小麥產值銷售達1100元以上,回形溝每畝水面培育的商品蝦、龍蝦種苗及其他水產品產值4000元左右。
立夏后生態園便進入黃金稻蝦生態共育期。6月份小麥收割秸稈還田后,將田四周筑起小埂,從沼氣池中收集出的有機肥按每畝6000公斤灑入大田,然后犁耕深翻放水肥田。在6月中旬有機水稻栽插10天返青后,在田四周小埂每隔10米挖開通道,將回形溝繁育的龍蝦種苗按每畝4000只左右讓其自由進入稻田。
為何精確到放養4000只蝦苗?這是他承擔一項省級研究課題多年實驗得出的結論:少于4000只效益沒有最大化,多于4000只蝦子一多夾毀秧苗。利用該模式平均每畝稻田銷售商品龍蝦100公斤以上,畝均銷售產值3000元,畝產優質水稻500公斤,加工成有機稻米350公斤,畝均銷售產值8000元以上,加上“麥蝦共育”合計每年畝綜合平均產值9300元左右,年利潤5200元。
打造品牌年創千萬
“豐華農業模式”的應用徹底改變了大農田的土壤、生態、水利條件,徹底改變了一家一戶平面種植的模式,充分利用生物間的共生關系,通過構建水、陸生經濟作物與水生動物間共同生存的立體生態環境,使生物與生物間相互協調,促進稻田中生態環境的自然平衡,最終實現經濟作物與小麥、稻田生態的自然和諧發展。在整個生產過程中根據動植物生長的需要,適時施用有機肥,促進動植物的健康生長發育,增強了動植物的抗病能力,最大限度地減少了病蟲害的發生,提高了產品的質量,滿足了綠色、有機食品標準生產的要求。
2008年底,劉傳光向國家有關部門成功申報認證了“徽鳳綠園”牌清水小龍蝦為綠色食品。2010年8月,劉傳光的1098畝試驗基地被認定為有機米生產基地,其中“華鳳綠園”牌稻蝦米被認證為有機食品,每千克售價19.6元。產品大多實現了網上銷售,從東南沿海到新疆、內蒙,很多客商都要訂貨。有機稻蝦米年銷售15萬千克,加上果蔬水產,劉傳光的農業園年利潤已達到1000多萬元。
劉傳光并不滿足現狀。“我的終極目標是讓父老鄉親致富,走上可持續發展的小康之路!”樸實的劉傳光本可囊中取物般締造延伸屬于自己的財富神話,但他卻堅持要把立體生態種養技術無償奉獻給數萬父老鄉親。未來三年他準備投資3000萬元,創建綠色生態、立體循環、高效可持續發展的10個稻蝦共育及“有機”蔬菜種植示范區;再用5-7年時間帶動周邊農戶發展稻蝦共育及經濟作物面積5萬畝,實現產值10億元,打造出一個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的淮河平原生態特區。
在劉傳光的生態園,土地利用程度極高,種植養殖結構合理:示范園的中間是稻田,四周是養龍蝦的水溝,邊上則是種朝天椒、蔬菜的壩埂和坡面。每畝地中稻田面積約占70%,水溝占20%,田埂和坡面占10%,構成了一幅立體現代農業的畫面。
稻蝦共作立體養殖技術:
冬閑稻田養蝦前的準備工作:(1)田塊選擇。應選擇水源充足、水質優良、壤質土田塊,面積30~50畝,或更大一些,面積大,主要是便于集中管理和節約勞動力成本,宜選擇圩區或湖區地勢低洼保水且平整的冬閑稻田。 (2)稻田改造和建設。用于養蝦稻田四周的田埂應加寬加高加固,做到田中可保水60厘米以上,結合加固田埂,使田塊四周開成環溝,溝寬1.5-2米,深0.6米。面積較大的田,中間應每隔30米左右開挖條狀蝦溝,溝寬1米,深50-60厘米。環溝和中間溝,提供龍蝦秋冬掘洞,保證來年春天獲得足夠的龍蝦苗種;也便于放水、烤田。(3)投放水草。蝦種 (親蝦或稱母蝦)投放前10~15天,排干田水,每畝蝦溝面積用生石灰75公斤消毒,殺滅黑魚、黃鱔等害魚及小雜魚。消毒7天后,可在溝內種植一些水生植物,如伊樂藻等,栽植面積占蝦溝20%左右。
種蝦放養:當稻谷收割后(將稻桿留在田塊中),田塊清理好后即可灌水放種蝦。投放每只25克左右的親蝦10-15公斤/畝,公母比例約1:2。如果是第一年養蝦的稻田,由于稻田改造建設需要時間,投放時間可能延遲,可先行購進親蝦放入溝中暫養,水稻收割后再往田中注水,散開親蝦。投放種蝦不宜過于集中,應在稻田內多點或均勻投放。
飼養管理:(1)飼料投喂。在越冬前的這段時間,一般不需投餌(高密度暫養時應適當投喂)。但在越冬后,應強化管理。在2月20日至3月5日開始觀察龍蝦活動狀況,并少量施用一些農家肥。如發現有龍蝦出洞活動或發現龍蝦苗,應開始投喂飼料。 3月10日到5月底,這兩個多月應強化喂養,投喂量根據田中龍蝦多少決定,當龍蝦長到15-20克時應停止施肥,加大飼料投喂量,以龍蝦能吃完為度。飼料可以選擇米糠、小麥、玉米、菜餅、大豆粕、螺蚌肉等未加工的天然飼料為主,還應補充大量水草或優質牧草等青飼料,以降低成本。(2)水位控制。龍蝦越冬前(11月之前),稻田水位應控制在40厘米左右,以田間溝邊埂露出水面為準;當溫度達到15℃時,水位應逐步降低至10-20厘米,整個越冬期不得加深水位或干涸。越冬以后,水深控制在30厘米左右;進入4月中旬以后將水位逐漸提高至50~60厘米。
成蝦捕撈:龍蝦起捕時間一般集中在4月20旬至5月30日。采用蝦籠 (地籠)進行誘捕,回捕率可達80%以上。每天或隔天移動一次地籠,以增加捕撈效果。
【稻田里養小龍蝦】相關文章:
關于藕田套養小龍蝦的生態養殖技術論文05-06
小龍蝦做法01-14
小龍蝦的做法01-14
涼拌小龍蝦的做法01-14
啤酒小龍蝦的做法01-14
椒鹽小龍蝦的做法01-14
麻辣小龍蝦的做法01-14
小龍蝦的做法大全01-14
香香小龍蝦做法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