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CEO張瑞敏的經典創業故事
海爾是全球大型家電第一品牌,1984年創立于中國青島,現任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張瑞敏是海爾的主要創始人。經過30年創業創新,從一家資不抵債、瀕臨倒閉的集體小廠發展成為全球家電第一品牌。2011年,海爾集團全球營業額實現1509億元,品牌價值962.8億元,連續11年蟬聯中國最有價值品牌榜首。海爾CEO張瑞敏的經典創業故事在張瑞敏的創業路上有很多有趣的故事,特別值得創業人士尤其是年輕人的學習和借鑒。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經典故事一:砸冰箱
1985年,一位用戶向海爾反映:工廠生產的電冰箱有質量問題。
于是張瑞敏突擊檢查了倉庫,發現倉庫中有缺陷的冰箱還有76臺!當時研究處理辦法時,干部提出意見:作為福利處理給本廠的員工。就在很多員工十分猶豫時,張瑞敏卻做出了有悖“常理”的決定:開一個全體員工的現場會,把76臺冰箱當眾全部砸掉!而且,由生產這些冰箱的員工親自來砸!聽聞此言,許多老工人當場就流淚了……要知道,那時候別說“毀”東西,企業就連開工資都十分困難!況且,在那個物資還緊缺的年代,別說正品,就是次品也要憑票購買的!如此“糟踐”,大家“心疼”啊!當時,甚至連海爾的上級主管部門都難以接受。
但張瑞敏明白:如果放行這些產品,就談不上質量意識!我們不能用任何姑息的做法,來告訴大家可以生產這種帶缺陷的冰箱,否則今天是76臺,明天就可以是760臺、7600臺……所以必須實行強制,必須要有震撼作用!因而,張瑞敏選擇了不變初衷!
結果,就是一柄大錘,伴隨著那陣陣巨響,真正砸醒了海爾人的質量意識!從此,在家電行業,海爾人砸毀76臺有缺陷冰箱的故事就傳開了!至于那把著名的大錘,已經收入國家歷史博物館。張瑞敏有著嚴格的產品質量意識,只有嚴格要求,企業才能朝著正規的方向邁進。
經典故事二:海爾文化激活“休克魚”
1995年7月,青島市政府決定把紅星電器公司整體劃歸海爾集團。紅星電器本來和海爾一樣在青島市是重點企業,后來由于經營不善,在海爾成為中國家電第一名牌時,紅星電器卻虧損1億多元,資不抵債。
此時,在張瑞敏面前擺著一個艱巨任務:如何操作?如何發展?于是,張瑞敏首先提出一個問題:紅星電器失敗于何處?是技術問題?資金問題?員工問題?而他認為:“紅星的失敗,不是少技術,也不是少資金,更不是員工不好,關鍵是管理不到位,職工凝聚力差,缺乏將現有生產要素有效組合的靈魂。而海爾員工、干部有共同認可的價值觀,形成了海爾文化。因此,我們當前的緊迫工作就是將海爾文化輸入到紅星。只要思想認識一致了,統一了,一切都好辦。文化是企業靈魂,無形資產可盤活有形資產,紅星必然重生。”
海爾經受住了這個文化兼并成敗的考驗。在劃歸第二天,楊綿綿就率領企業文化、資產管理等五大中心的管理人員進駐紅星,實施“文化先行”的管理理念。隨后,張瑞敏又到紅星全體中層以上干部會上推心置腹地講述自己的管理心得體會。要求大家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目標是2~3年爭創中國洗衣機第一品牌,最終是國際名牌。
三個月之后,企業扭虧為盈,現在,海爾洗衣機已經成為全球洗衣機第一品牌和第一制造商。
1998年3月,“海爾文化激活休克魚”案例被寫入哈佛商學院案例庫,張瑞敏應邀去哈佛講這一課,成為第一位登上哈佛講壇的中國企業家。
一個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遇到瓶頸,而優秀的企業文化卻能夠保持企業的生機和活力,是企業發展當之無愧的風向標。
經典故事三:在美國建廠
1999年,張瑞敏決定投資3000萬美元,在美國南卡羅萊納州建立海爾美國工業園,生產家電。一石擊起千層浪。國內很多人認為海爾是在盲目擴張,而為其擔憂,甚至不少人明確對此持批評態度。人們批評的依據,就是美國的優勢在于技術領先,劣勢在于人力成本高而且市場飽和,去美國無異以己之短攻人之長。有本雜志以《提醒張瑞敏》為題,為海爾在美國建廠的前景擔憂。
可是,海爾決策層卻像“下雨打傘”一樣認為去美國辦廠是理所當然的事。“到美國建廠有風險;但是不到美國建廠是否就沒有風險?!”海爾人要在風險中抓機遇。
當然,敢于冒風險不等于沒有預防風險的措施。在這方面,海爾做了充足預算:在市場方面,海爾的理念是“先有市場,再建工廠”。當時的海爾向美國出口冰箱已經達到50萬臺,而實際上達到29萬臺,就可達到建廠的盈虧平衡點。
在成本上,美國勞動力年薪2.5萬美元,中美兩地工薪差別達到8~10倍。但海爾進一步分析后認為事實并非如此簡單:一是中國低工薪優勢其實完全被運費抵消了,而且今后運費有走高的趨勢。二是在美國建廠還可以就地收集信息,就地技術開發。三是可以節省從中國到美國集裝箱運輸時間30天,另外又節省從接訂單到生產的30天,這對生產需求的快速反應至關重要。四是“美國制造”的標簽是個賣點,對美國零售商很有吸引力,可以平等地與美國企業競爭,其優勢是很大的。
如今在美國,年輕一代都知道海爾是一個很好的家電品牌,已經不知道它是來自中國的品牌,海爾品牌正在成為美國本土的品牌。
隨著中國企業“走出去”的起航,海爾的國際化行動已毫無疑問成為中國企業出海的領航者。
經典故事四:砸倉庫
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風暴開始了,但在中國市場,當時還沒有蔓延到實體經濟來,至少在家電市場還看不出這種跡象。盡管如此,當時的海爾正在張瑞敏的主導下進行一次非常重要的轉型,從以企業為中心向以用戶為中心轉型,從制造業向服務業轉型。
2008年8月28日,海爾歷史上又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這一天,張瑞敏再一次舉起他那把“大錘”,這一次,他要砸的不是冰箱,而是倉庫。
當張瑞敏及海爾決策層提出要取消DC庫(海爾在各工貿公司設立的物流倉庫)的時候,整個市場的人員都炸鍋了。市場人員直接說:這是不可能的,現在市場形勢那么差,有倉庫都未必能滿足客戶的需求,更別說取消倉庫了。要是取消倉庫的話,銷售肯定要大幅下降。
客戶的反應也非常大。一位海爾的老客戶、也是大客戶給海爾反映:“你們要取消倉庫,大方向我們認可,但你們這樣做是違約的。”因為按照經銷合同,客戶是在當地的海爾倉庫提貨。現在沒了倉庫,給客戶造成了交貨不及時的麻煩。
張瑞敏和他的決策層頂住壓力,做法是:賣不出去就停下來,停下來怎么辦?停下來倒逼企業內部的體系。為了不讓變革的成本影響到客戶,海爾改變了自己的供應鏈流程,周下單、下周單,按單生產。雖然沒有倉庫了,但通過訂單模式和流程的變革,海爾把貨放在公路上,放在集裝箱上,實現即需即供。
國慶節之后,金融危機明顯波及到中國市場,市場零售大幅下滑,行業的庫存大幅上升,而海爾的庫存處理得恰到好處。張瑞敏是有著長遠目光、真知灼見的高手,他對行業動向的掌握敦促使他不得不頂住壓力,砸掉倉庫以應對隨之即來的“金融危機”。他的這種決斷力和勇氣是常人難以達到的。
2014年,海爾集團全球營業額2007億元。根據世界權威市場調查機構歐睿國際(Euromonitor)發布2014年全球大型家用電器調查數據顯示,海爾大型家電零售量第六次蟬聯全球第一,并首次突破兩位數的市場份額增長。2015年初,“BrandZ最具價值中國品牌100強”發布,海爾集團位居家電行業榜首。張瑞敏認為,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所謂成功只不過是踏準了時代的節拍。
【人物簡介】
全球50大管理思想家之一 ,1949年生,山東萊州人。 現任海爾集團董事局名譽主席。
張瑞敏是海爾集團創始人。1984年創業以來,張瑞敏帶領海爾從一個瀕臨倒閉、資不抵債的集體所有制小廠發展成為物聯網時代世界引領的生態型企業。1995年擔任《海爾兄弟》的監制。2020年海爾全球營收超3000億元、利稅總額超400億元,旗下海爾智家榮居世界500強。
2021年11月5日,張瑞敏主動辭任董事局主席和首席執行官,受邀擔任海爾集團董事局名譽主席,由此首創生態型企業傳承新機制。
【人物經歷】
1984年12月,出任海爾的前身青島電冰箱總廠廠長,制定了海爾第一個發展戰略--名牌戰略。
1985年,果斷決策,砸毀76臺有缺陷的冰箱。
1988年12月,帶領海爾獲得了中國電冰箱史上第一枚質量金牌。
1990年,帶領海爾先后獲得國家頒發的企業管理"金馬獎"、"國家質量管理獎"。
1991年12月,成立海爾集團,任總裁,并制定了海爾第二個發展戰略--多元化戰略。
1992年,第一次作為黨代表參加中國共產黨第十四屆全國代表大會;開始建設中國家電業第一個工業園,青島海爾工業園。
1995年,帶領海爾以"吃休克魚的方式"兼并原紅星電器;獲中國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就任《海爾兄弟》動畫片監制。
1997年,出席中共十五大;獲香港《亞洲周刊》當年度杰出華裔成就獎。
1998年,應邀到美國哈佛大學講課,成為第一位登上哈佛講壇的中國企業家;"海爾文化激活休克魚"案例選入哈佛商學院案例庫;制定海爾第三個發展戰略--國際化戰略。
1999年,出任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走出國門,在美國南卡州建立生產基地。
2000年5月,改任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出席第三十屆達沃斯經濟論壇;應邀到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演講。
2001年,前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和沃頓商學院講課。
2002年,參加中共十六大,并入選主席團,當選為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由中影集團、山東電影制片廠聯合投拍的,以張瑞敏為人物原型的影片《首席執行官》上映。
2003年,出席在日本橫濱市舉行的"2003生產革新綜合大會",是唯一獲邀的中國企業家。
2005年,參加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
2007年,參加黨的十七大,并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
2008年,率先推行零庫存下的即需即供戰略,砸掉倉庫,使海爾在當時的金融危機中未受到較大影響。
2009年,應邀參加"第18屆中外管理官產學懇談會",與日本京瓷公司創始人稻盛和夫探討企業永續經營管理真諦。
2010年,在美國與世界頂級的管理大師邁克爾·波特、加里·哈默交流人單合一雙贏模式以及自主經營體創新。
2011年,作為改革開放見證和親歷者的代表, 接受中央大型文獻電視片《旗幟》的采訪拍攝。
2011年,運作海爾并購日本三洋白電項目。
2012年,第五次作為黨代表參加中共十八大,并當選為中共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制定海爾第五個發展戰略--網絡化戰略。
2013年,獲邀出席美國管理學會(AOM)第73屆年會并做主題演講,是本屆年會演講嘉賓中唯一的企業家。
2014年,以主題演講人身份第三次登上了世界著名的沃頓商學院全球論壇;美國權威商業媒體《戰略與經營》(Strategy+Business)發布專題報道《記中國哲學家--海爾CEO張瑞敏》
2015年,在"人單合一雙贏模式探索十周年暨第二屆海爾商業模式創新全球論壇"上作主題演講,系統闡述人單合一2.0--共創共贏生態圈模式。
2015年,作為唯一受邀的中國企業家,在第七屆德魯克全球論壇上發表演講;入選"2015年度Thinkers50榜單"并榮獲Thinkers50杰出成就獎之"最佳理念實踐獎"(Ideas into Practice)。
2016年,榮膺"青島2015年度經濟人物"。
【海爾CEO張瑞敏的經典創業故事】相關文章:
海爾CEO張瑞敏的創業故事07-22
海爾CEO張瑞敏名人語錄11-11
木桶新論的張瑞敏創業故事08-26
張瑞敏語錄10-20
張瑞敏經典語錄02-26
張瑞敏經典名人語錄11-11
張瑞敏的語錄45句11-19
張瑞敏的語錄44句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