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課程格子-李天放創業故事
李天放 6 歲就去了美國讀書,讀完大學后加入微軟成為一名軟件工程師,而后又參與了大數據公司Palantir的早期創業。三年后他離開硅谷,回國創業。而課程格子則是其回國創業后的第三個產品,也是目前為止最成功的產品,課程格子從課程表這個小需求出發集合社交元素將大學生的日常活動串聯起來,已經成為了國內目前最流行的課程表應用。
上周末,在這個大學校園已經逐漸進入緊張復習階段的冬日下午,TECh2IPO 有幸采訪到了李天放讓他來講一講是怎樣將一張小小的課程表做成了千萬級的大格局。
不給自己貼標簽的課程格子
「你認為什么是互聯網思維?」
自從上周國內科技媒體圈和創業者圈因一個煎餅而引發論戰之后,這個問題就變得有點尖銳了。
課程格子應用的上架屬性是工具、校園、社交,但是實際上李天放并不會給自己的團隊貼上這樣的標簽——像國內的一些創業團隊那樣從頭至尾的高呼「我們要做XX領域的百度」或「我要做XX領域的58同城」——如果一定要貼標簽的話,李天放希望給自己的團隊貼上 Geek、Hacker、Scientist 這樣的標簽。
這樣貼標簽是為了讓我們能夠為團隊找到更合適的新鮮血液,而不是為了限定自己的產品方向。
事實上,課程格子的開發過程并不像一些創業團隊那樣是一個從上而下(從創業者角度)的誕生過程。課程格子本身就是一個「被用戶牽著走」所產生的項目。
李天放的團隊之前的一個產品是計劃 FM,這是一個面向所有人開放的分享活動與計劃的應用。在運營了一段時間之后,團隊發現這個產品上的優秀活動主要來自兩個方向一個是互聯網另外一個是高校。后來,計劃 FM 就響應用戶需求做了一個校園版計劃 FM,增加了課程表的功能,很快這個校園版的用戶量超過了正常版,李天放就知道他們的團隊需要轉換方向了。
回到互聯網思維的話題,什么是互聯網思維?
快速迭代,持續改進,與用戶交互的開發。
標簽拼出來的計劃 FM
在一開始的時候,我們的 Idea 也和很多其他創業者一樣,我們沒有明確的思路所以只能用已有的元素拼湊,比如拿一個移動,再拿一個社交,再借鑒一下豆瓣同城,就拼湊了這樣一個產品。但是這種產品是不靠譜 的……這種模式拼湊出來的產品聽上去很美好,看起來也很美好,但是一般做出來的結果就是沒人用。
在課程格子的開發過程中,團隊放棄了給自己貼標簽、定位、選戰略,就從簡單的一個需求出發先把產品做出來,然后去和用戶要功能。
在課程格子的團隊中,產品經理和客服是一個人。
課程格子中管用戶要來的功能——考試倒計時和樹洞
如果用戶需求強烈,有數據支持,就把功能給他。如果實際證明這個功能沒用,就砍掉。讓產品經理去真正的接觸用戶,找到用戶的需求和痛點,在配合一些數據上的導向構成了課程格子這個產品。
課程格子在過去一年的運營過程中,積累了海量的用戶和后臺運營數據,包括校園活動、課程信息等等,未來課程格子的主要也會從渠道和數據這兩個方向去拓展自己的產品。課程格子是一款用戶需求驅動的產品,目前在一點點的嘗試創新,不輕易的將自己定死在某一個模式上。
浮躁的環境與創業者
當被問及中國與硅谷創業最大區別的時候,李天放毫不猶豫的說出兩個字:心態
在硅谷創業,創業者大多將自己當作一個科學家。
在硅谷創業,并不需要如張小龍一般的明星產品經理,也不需要有大公司背景。事實上很多千萬級用戶的硅谷創新產品都是從校園里走出來的,帶著濃濃的學術氣氛。產品的設計,功能的改進的背后都是算法與數據分析的支撐,很少見到像國內的一些大公司中多個產品經理不停的吵架那種狀況。
然而當提到國內的創業心態的時候,李天放稍稍皺了皺眉頭似乎是在猶豫同樣作為一個在中國打拼的創業者怎樣說才不算中傷小伙伴,最后他選擇了一個我們耳熟能詳的詞來表達:「浮躁」
中國的創業者往往產品還沒有做到位,沒有真正的挖掘到用戶的痛點,僅僅是在產品的用戶量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變現了。在李天放看來這是一種短視的行為,如果產品本身尚不成熟,那么就意味著由產品所衍生的商業模式也是不成熟的,雖然短期內憑借著一定的用戶量即便是用最簡單的方式(比如廣告、推廣換量等)確實可以賺一些錢,但是那是以產品的未來生命為代價換來的錢,錢到手了產品也就算毀了。
但是,即便如此,錯的也并不是創業者,而是這個環境。
中國的創業者每一個都像是英雄,帶著不成功便成仁的決心。
李天放認為是中國和硅谷的創業環境的區別造就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創業心態。
在硅谷,每年也有很多很優秀的團隊和創業者最終沒有能夠被市場所認可。如果他們的團隊真的很優秀,最終的結果很有可能是被微軟、雅虎、Google這樣的巨頭以每個工程師幾百萬美金的價格收購并在這些大公 司獲得一個不錯的中層職位。
而在國內,巨頭收購創業團隊幾乎是不可能的,為了引進人才而收購團隊就更加聞所未聞。
在國內,如果創業失敗,最終面臨的就是創業失敗這幾年的時間金錢和青春的損失。
盡管如此,李天放仍然不想讓課程格子變成一個浮躁的產品與浮躁的團隊。為此課程格子出讓了一部分非常珍貴的原始股份給投資人,換取了一部分天使投資,這些錢在李天放眼里是寶貴的試錯機會。
有了這些(資金)之后,我們可以在短暫的時間內先不去急功近利,不斷的試錯找到一個能夠長遠發展的盈利模式,而不是一錘子買賣。
小團隊的生存之道
課程格子做到百萬用戶的時候只有 4 個人,這聽起來就像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奇跡,但是實際上還是做到了。不過李天放對此卻有些「心有余悸」在知乎的這個問題上回答道:
Instagram 的故事是僅僅屬于硅谷的。在中國創業的創業環境很不一樣。一路上有很多絆腳石,強盜,和 想搭順風車的人。四五個 Nerd 走這條路是很危險的。
作為一個目標人群為學生的產品,校園推廣自然是課程格子最重要的一塊目標。而校園大使制度校園大使制度讓課程格子團隊用最低的人力成本獲得了最高的目標推廣效果,相比起由自建的團隊針對不同的學校來接洽合作來說,直接從校園中找人來推廣不僅效果更好而且成本較低。
任何線上的廣告對我們來說都是不合算的,我們走一次渠道推廣,是個看到廣告的人有八個都不是學生。而 且如果我們依靠廣告的模式來推廣的話,這意味著我們每年開學季都要源源不斷的買廣告。
但是校園大使機制則完全不同,每一個校園大使自己就是學生,他們所面向的也是學生。課程格子的校園大使在業余時間推廣這個產品也并不困難,因為課程格子的產品本身有抓住用戶的痛點,推廣的難點是如何啟動。在每一個學校中獲得最初的 50 個用戶是最難的,但是一旦用戶數突破 50,那么距離突破 500 或者更多就不是什么難事了。
除了推廣,課程格子當然也會如其他所有國內創業團隊一樣面臨著這樣一個問題:巨頭碾壓。
試想一下,如果人人網這樣的校園社交巨無霸對課程功能下手怎么辦?
課程格子團隊此前曾接受過來自微軟創投云加速器的幫助,于此同時也是人人網的重要開發者伙伴,還被百度的「開發者孵化計劃」所青睞,可以說沒有這些巨頭課程格子也不可能走的這么快這么好。對于巨頭,李天放說:
巨頭像水,創業者是游泳者,前進也靠他們,淹死了自然也是因為他們。
不論是在硅谷還是在中國,創業者的生存方向都是巨頭看不上或做不了的那些縫隙,這樣彌補了市場和客戶需求,巨頭們不僅不會碾壓而且還很樂意給予幫助,在于巨頭的博弈中借力打力充實自我,才是小團隊的生存之道。
http://www.shddsc.com/【課程格子-李天放創業故事】相關文章:
李孟的創業故事08-24
李彥宏的創業故事08-20
關于李宗智的創業故事08-30
90后李錦江的創業故事09-25
泡芙女王李蓉的創業故事08-10
天瑞集團李留法創業故事09-10
關于李彥宏的成功創業故事08-21
李萬成先生的經典創業小故事08-27
成功人士李河君的創業故事08-10
李國慶堅持20年的勵志創業故事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