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搜狐創業故事:堅持就是勝利
張朝陽,這個名字在中國互聯網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是搜狐公司的創始人和首席執行官,也是中國互聯網行業的先鋒人物之一。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搜狐創業故事:堅持就是勝利,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996,無論對于張朝陽還是后來的搜狐,抑或是今日的互聯網,都是個不同尋常的開始。盡管在這一年,中國的CERNET到美國的國際線路帶寬僅僅2M。
在這一年,大部分中國人還不知道互聯網為何物。事實上,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的統計數據,即便到了1997年10月31日,中國也才有29.9萬臺計算機上網、區區62萬網絡用戶以及可憐的1500個互聯網站點,那時的國際出口帶寬也僅為25.408M。
同樣是在這一年,從麻省理工學院歸來并且一心想在中國創立自己的公司的張朝陽正在焦急地等待著千辛萬苦融到的第一筆風險投資——總共22萬美元。
盡管只有17萬美元最終進入了張朝陽的賬戶成為創業資金,但它促成了首個攜帶海外風險投資回國的創業者邁出了艱難的第一步。而張朝陽在1996年前后所遇到的一切正在今天幾乎所有互聯網創業公司內部不停地重演。
惟一不同的是,這一年的張朝陽處在一種極其艱難卻又極具機會的時代,風險投資遠在美國而且對中國網絡公司興趣缺乏;而十年后的今天,情景卻似乎恰恰相反,風險投資商不惜遠渡重洋蜂擁而至并認真對待每一份有潛力的中國商業計劃書,但是看起來機會卻越來越少。
第一桶金
1996年7月,張朝陽正式開始了他的融資之旅。
“那兩三個月里,我經常往返于中國、紐約和波士頓之間。”張朝陽無比感慨地說,那個時候美國的風險投資人根本不相信遠在中國的創業者。
為了給投資人打電話,他在美國大街上的公用電話亭排隊,他甚至嘗到過被投資人趕出辦公室的狼狽滋味。這個時候的張朝陽,為了拿到融資而忍受了頗多美國投資者的耍弄。“他們把我耍得團團轉,”張說。
經過持續努力,張朝陽見到了MIT媒體實驗室主任、《數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龐蒂,這位風云人物在與張朝陽會談之后答應給他的愛特信公司進行天使投資。
“最終經過很長時間的接觸才確定了三個比較有興趣的投資人。而我已經被折磨得很厲害了。可能是因為當時我很年輕,氣勢很強,做事情也很專注,他們三個可能就是被我眼中流露出的對成功的欲望所吸引,才給我機會。事實上,也是在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的引薦下,我才得到了第一筆天使投資。”
1996年8月,ITC愛特信電子技術公司(北京)有限公司正式注冊。10月13日,張朝陽終于在自己的賬戶上看到了15萬美元,這是愛特信公司獲得第一筆風險投資,投資者包括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尼葛羅龐蒂和斯隆管理學院的教授愛德華·羅伯特,尼葛羅龐蒂的另外兩萬美元在1997年到位。
這筆對張朝陽來講重要之極的投資共有22.5萬美元,盡管最終只有17萬美元供他創業,但他終于可以開始做他想做的事了。
萬泉莊園,是張朝陽創業的始發地,幾乎整個1996年,他吃在那里,住在那里,在那里招兵買馬,在那里加班熬夜。那個時候,中國幾乎沒有什么互聯網公司,只有瑞德在線以及當時最大的服務商瀛海威。
“瀛海威做的不是互聯網,他們建了很多服務器放在房間里,讓人們通過撥號上網來訪問這些服務器”,張朝陽說,“他們當時使用的都不是互聯網上通用的通信規程,所以應該說是一個個信息孤島。”
拿到了錢的張朝陽終于可以開始做他想做的公司了,但是具體到做什么樣的業務、怎么做,成了擺在他面前的一個重大問題。
他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對此進行探索,做技術提供者,還是做信息提供者?
防火墻軟件是他第一個想到的項目,還與以色列的公司進行過接觸。他也考慮過為本地企業做一些網頁設計,但最終,他決定還是先做一個網站。
“當時網站的概念并不是特別清晰。”在張朝陽的印象中,1996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這一年的年底花了兩萬元人民幣“攢”了一臺服務器,并把這臺服務器放到了北京電信(現在是北京網通)剛剛建成的主干網上——這是中國的第一臺商業服務器托管,也是中國的第一個商業網站。
至于這個網站開通后在上面放些什么內容,用張朝陽的話說,是“用了之后一年的時間來探索”。
生存
當時張朝陽的股東之一尼葛羅龐蒂還投資了美國的另一家互聯網網站“熱連線”。正是“熱連線”最初發明了網絡廣告的商業模式。
這也給張朝陽帶來了很大啟發,他去美國拜訪了“熱連線”。當時的“熱連線”雇用了大量記者去采寫新聞,他們寫了大量高質量的短文章,圖片新穎,報道方式也與當時的報紙雜志不同,特別適合數字化時代人們的閱讀習慣,流量非常大。
但經過了短暫的合作后張朝陽發現,這種運作模式的成本也非常巨大,用張朝陽的話說“簡直是勞民傷財”。在張看來,這樣的成本支出根本不是愛特信這樣的新興公司所能承受的。
張朝陽開始思索,是自己在網站上做內容,還是建立一些鏈接,讓訪問者能夠借此看到更多信息?
此時的中國互聯網界,例如瑞德在線等等一些小網站已經有了一些服務性的介紹,張朝陽嘗試著將這些內容用超鏈接的方式列在自己網站的一個欄目里,居然收到了出其不意的良好效果。
“很多人都去看,這樣我就不用做內容了,直接羅列。”張朝陽很興奮,這充分發揮了互聯網的本質——超鏈接,“事實上,互聯網之所以能夠迅速膨脹,就是靠了超鏈接。”
這個嘗試只是個開始,它讓張朝陽嘗到了不用做內容的甜頭。很快,愛特信的網站上就開始徹底放棄做內容,整體轉向到超鏈接上。那個時候,張朝陽的公司已經發展到12個人,每天首頁上放什么新聞都要開編輯會來決定。
這些鏈接在當時的愛特信上也有個自己的名字“賽博空間”,后來改名為“指南針”,鏈接的流量已經越來越大,鏈接上開始有了各種內容,包括新華社的新聞,張朝陽開始為這個至關重要的鏈接欄目重新規劃名字。
“那個時候上愛特信的網民直接看到的就是超鏈接這個頻道。”張朝陽說,他們接著又找到了“sohoo.cn.net”這個域名,那個時候還沒有“.com”域名。
與此同時,楊致遠的雅虎開始火爆美國,張朝陽又開始借鑒雅虎的分類加導航模式,愛特信的名字終于從曾經用過的“搜乎”輾轉變為了后來的“搜狐”。
從服務器托管到建立網站的概念,張朝陽一路走來摸索前行,從偏離“熱連線”原創模式到確立超鏈接、導航模式,愛特信的嘗試幾經周折。但這些對于張朝陽來講,都不算是創業的最難時刻,真正讓他刻骨銘心的,是他的第二輪融資。這次融資讓他終于感受到了資本的力量和融資對于一個企業發展的深刻影響。
華爾街的臉色
如果說第一次融資的股東多少是基于對張朝陽個人的信任以及私交的話,那么第二次融資則再也沒有這樣的情感因素幫忙。對張朝陽來講,這次融資的過程幾經起伏,這次融資的經歷銘心刻骨。
“第二次融資比第一次更為艱苦,花費了我大量時間,而且公司內部沒有人能幫得上我,沒有人知道我在干什么。”張回憶說,1996年拿到的第一筆投資22.5萬美元(實際17萬美元),到了1997年9月已經消耗大半,張朝陽又開始了長達半年之久的融資之旅。
那個時候互聯網還沒有成為一個特別吸引人的概念。在美國只有網景公司上市,雅虎尚未上市,投資人更不相信一個中國的網絡公司能夠取得什么成功。
在張朝陽的印象中,當時的美國人對中國十分陌生,幾乎沒有投資人愿意聽他的計劃。事實上,那個時候能夠找到一個愿意接見這個中國創業者的投資人都很困難。
在羅伯特和尼葛羅龐蒂的引薦下,張朝陽自費去美國加州見那些億萬富豪。
他先在加州的一個小旅館住下,用綠卡租了輛車,然后用了兩天時間不停地打電話與這幾位可能改變他的公司命運的人約定見面時間。
1997年的9月11日讓張朝陽終生難忘,他至今為自己在這一天表現出來的能力而驕傲——在這一天中他馬不停蹄地見了四個風險投資人,并且有兩個答應了給他投資。
按照事先約好的時間,他應該在早上九點先去見英特爾投資公司的人,接著是十二點與世紀投資的負責人會談,下午三點是軟銀,下午五點則是后來給王志東投資的億萬富翁羅賓遜斯蒂文。前三位投資人都在硅谷附近,而最后一位則在舊金山。
為了充分利用分分秒秒,頭一天晚上張朝陽利用雅虎地圖已經把路線搞清,準備第二天飛車去會這四位超級富翁。
“誰知道第一個與英特爾的會面就被推后了半個小時,雖然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會面,但當會面結束時,已經十二點了。我匆匆在麥當勞買了食物然后一邊開車一邊吃趕往世紀投資。”張朝陽談起這段往事十分興奮,他甚至從辦公室的柜子里翻出了1997年的工作本,指著上面的時間標志說:“根本沒有時間休息,因為每個投資人都是重要的,每個都不能錯過。”
當張朝陽見完前三位投資人的時候,時間已經晚了,再加上那天趕上舊金山的地鐵罷工,所有的車都在地面上爬行,嚴重的堵車迫使張朝陽勉強開下高速公路。到了距離羅賓遜斯蒂文還有7個街區的時候,他將車棄置在一個停車場后就提著筆記本電腦飛奔著跑到了見面地點,他到的時候,羅賓遜斯蒂文已經等了他將近一個半小時。
會談的結果是,羅賓遜斯蒂文當場表示要給張朝陽投資25萬美元,盡管這筆錢事后并沒有到位,但當時已經足以令張朝陽無比興奮。
英特爾公司則不那么迅速表態。他們對張朝陽進行了前后長達6個月的問題“審問”,平均每天6個問題。
“回國后我住在北京紅廟附近的京港花園。有一天晚上英特爾的投資人打長途過來說還有一個問題想問。我當時在發燒,但是生怕投資人覺得我身體不好最后不再投資,所以不敢說自己在發燒,只能咬牙回答他的問題。”
堅持就是勝利
事實上,張朝陽從海外融資的行為在那個時代絕無僅有,他至今認為這給中國互聯網行業起了啟蒙的作用。在融資的那段日子里,張朝陽幾乎每天晚上都會在那間辦公室兼臥室的桌子上、地上,或坐、或躺、或趴著寫他的商業計劃書。
張朝陽認為,他那份完備的商業計劃書在當時具有空前的前瞻性,例如他預言了一個商業網站應該是資訊和導航,也形容了門戶的特征是信息的集合者而不是制造者,甚至還描述出了廣告收入的曲線,以及對頁面點擊率與廣告之間成長關系的算法、收入模式等等。
但是在張朝陽寫這份商業計劃的時候,他還沒有一筆網絡廣告收入,到了1997年11月,第一筆融資來的錢幾乎快花光了。那時,他甚至到了把最早的兩名員工叫到自己的辦公室,問他們那個月的工資遲一個月發可不可以的地步,因為他那時首先要考慮的是交房租。
年底,一個機會來了。
北京電信想做一個像美國在線一樣的169項目,需要找一家公司來設計門戶和幾十個網頁。這個招標項目讓張朝陽看到了希望,卻又猶豫不決,因為如果全力以赴去競標,公司就勢必要暫時放下已有幾萬元收入的網頁制作業務,一旦失敗,公司將失去惟一的收入來源。
這件事的重要性甚至被提交到董事會上討論。由于第二輪融資尚未敲定,最終董事會為張朝陽提供了一筆10萬美元的“喬治貸款”——如果競標失敗,將可以讓張朝陽用這筆錢先“度日”,把公司繼續經營下去。而這筆貸款張朝陽日后需要用利息和股權去償還。
結果是,張朝陽擊敗了包括亞信、ChinaBike在內的三家競標者,拿到了這個項目。“這是搜狐險些‘斷頓’的時刻。”張朝陽說,后來喬治貸款到位,使愛特信又撐到了1998年2月份。
1998年4月搜狐公司獲得第二筆風險投資,投資者包括英特爾公司、道瓊斯、晨興公司、IDG等,共220多萬美元。
在獲得第二輪投資后,張朝陽明顯感覺到了股東對收入要求的壓力,他的工作重點開始轉移到跑客戶上,包括他最早的主顧——北京牛欄山酒廠的廠長,亦是最早請他設計制作網頁的人。
“那個時候網頁制作的收入大約有10萬美元。”張朝陽回憶說,但在整個中國幾乎沒有人知道什么是網絡廣告,他只能在做網頁的客戶中試探著發展他的廣告主。“您能不能試著投一個網絡廣告?”是他經常對這些網頁客戶說的一句話,接下來他就必須向這個客戶解釋什么叫網絡廣告。
后來網絡廣告成了搜狐最主要的盈利模式——當到了1998年的時候,搜狐全年的廣告收入已經達到60萬美元。搜狐網站和它開發的諸多運營模式,開始成為后來者的樣本。在即將到來的互聯網大潮中,當張朝陽成為新一代青年偶像的時候,所有人都已開始相信——互聯網將改變中國。
啟蒙教父
1996年,從麻省理工學院歸來的張朝陽正在焦急地等待著千辛萬苦融到的第一筆風險投資——總共22萬美元。
盡管只有17萬美元最終進入了張朝陽的賬戶成為創業資金,但它促成了首個攜帶海外風險投資回國的創業者邁出了艱難的第一步。
拿到融資的過程,可謂是一路波折。由于在當時,美國的風險投資人根本不相信遠在中國的創業者,這讓張朝陽的融資變得非常困難,任憑他說的天花亂墜,投資人總是心存疑慮,不肯百分百信任他。
為了給投資人打電話,張朝陽在美國大街上的公用電話亭排隊,他甚至嘗到過被投資人趕出辦公室的狼狽滋味。這個時候的張朝陽,為了拿到融資而忍受了頗多美國投資者的耍弄,還曾被耍的團團轉。
很長一段時間,大部分國內互聯網創業者跟需要跟美國投資人打交道,無論是初期接受美元基金的投資,還是后期赴美上市,說服美國投資者購買股票。
張朝陽吃得苦,都為后來人積累了更為高效的可行性經驗。從1996年開始,張朝陽每個周末都在辦公室寫商業計劃。
他那份完備的商業計劃書有著不俗的前瞻性,他預言了一個商業網站應該是資訊和導航,也形容了門戶的特征是信息的集合者而不是制造者,甚至還描述出了廣告收入的曲線,以及對頁面點擊率與廣告之間成長關系的算法、收入模式等等。
就連現在業內常說融資A輪B輪C輪,而在當時全中國人民都不知道什么叫輪,張朝陽最早便考慮到了階梯融資A0輪的概念。
隨著搜狐的創辦,張朝陽也成為了第一代中國互聯網創業者,親身參與了國內互聯網浪潮的開創。此后六、七年時間,通過搜狐的迅速發展,張朝陽一度被譽為國內互聯網時代的教父。
一個事實是,搜狐作為互聯網產業的拓荒者,不僅引領了門戶時代,更是確立了網站的概念,建立了最早的導航、分類和搜索的網站模式,將風險投資的概念引入到了創投領域等等啟蒙了國內互聯網。
挑戰與堅持
除了搜狐本身,張朝陽給互聯網江湖帶來的,還有不斷挑戰極限與堅持不懈的企業家精神。
眾所周知,張朝陽熱愛運動,海陸空盡數征服。
2003年5月5日,經過了一處冰裂縫,張朝陽終于到達了珠穆朗瑪峰海拔6666米,遇到了八級以上的狂風,當時的他已經筋疲力盡。
在繼張朝陽親手把搜狐的標志插在珠峰上之后5個月,他又成功登頂海拔5396米的云南哈巴雪山。2008年10月,他又率領搜狐登山隊成功登頂海拔6330米的唐拉昂曲峰。
登山的每一次,都是在挑戰不可能。最危險的一次,張朝陽試圖走過山頂一塊雪堆,走到近前才發現,那是一塊懸崖上的積雪,離它只有5米。
近幾年,張朝陽又迷上了跑步。2015年4月7日,51歲的張朝陽在公眾平臺上宣布開始“嚴肅認真的跑步”。52天后,他就突破了42公里,完成人生的第一個馬拉松。并且僅一年時間,張朝陽的奔跑總里程便已經超過2000公里。
前段時間北京零下十度的寒冬,他還裸著上身戶外跑步,搜狐20周年這天,張朝陽還帶著不少搜狐員工以跑步20公里的形式紀念。
張朝陽是這樣解釋這一紀念形式的意義。他稱,我們還在路上,搜狐還在路上,今天的跑步也意味著重新出發,人生還在路上,我們依然年輕,我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搜狐的光輝還在未來。
去年8月,張朝陽還用蛙泳的姿勢,游了13.1公里,橫渡了興城海峽。相比較其他互聯網掌舵者,張朝陽活的更加肆意,也更加張揚。
可以看出,通過這些運動與堅持,張朝陽依舊保有年輕的沖勁與不服輸的心態。這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是一種企業家精神,也帶動了整個互聯網的運動熱潮。
創業V+C
在中國互聯網的創業領域中,搜狐是一個備受矚目的公司。它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張朝陽被譽為互聯網行業的先知和領導者。他的創業故事令人驚嘆,展示了一個成功的創業者應該具備的特質和創新思維。
搜狐的成立可以追溯到1996年,當時互聯網在中國剛剛起步,還沒有形成龐大的市場。然而,張朝陽看到了互聯網的潛力和機遇。他毅然決然地放棄了一份高薪工作,決定創辦自己的互聯網公司。這個決定并不容易,因為當時中國的創業環境并不友好,互聯網行業還處于發展初期。
但張朝陽并沒有被這些困難嚇倒。他堅信互聯網將改變人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商機。他開始籌集資金,尋找合作伙伴,并逐漸建立起搜狐這個品牌。他的創新思維和對互聯網行業的獨特洞察力使得搜狐在短時間內就取得了可觀的市場份額。
隨著搜狐的快速發展,張朝陽意識到單純依靠傳統的風險投資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公司的需求。他開始引入創業V+C的模式,即將創業公司和傳統風險投資相結合。這種模式既可以讓創業公司得到更多的資金支持,又能夠享受傳統風險投資的專業指導和資源優勢。
創業V+C的模式為搜狐帶來了許多成功的合作案例。例如,搜狐視頻就是一個通過創業V+C模式孵化而成的創業公司。搜狐將風險投資和內部孵化結合起來,為創業團隊提供資金、資源和管理經驗的支持,幫助他們快速擴展業務并取得成功。
通過創業V+C模式,搜狐保持了自身的創新力和敏捷性。它不僅能夠發現有潛力的創業項目,并提供資金支持,還能通過內部孵化幫助創業團隊實現快速成長。搜狐的成功經驗證明,創業V+C的模式在當前的創業環境下可以提供獨特的優勢和機會。
張朝陽作為一個創業領袖,不僅在互聯網行業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積極推動著中國創業環境的發展。他堅信創新和創業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也是實現個人價值的途徑之一。搜狐 張朝陽:創業V+C的故事激勵著更多的創業者和投資者,為中國的創業環境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激情。
中國的創業環境正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越來越多的創業公司涌現出來,取得了可觀的成績。創業V+C的模式為這些創業者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支持,促進了創新和創業的蓬勃發展。在未來,相信會有更多的創業故事在中國的互聯網行業中嶄露頭角。
【搜狐創業故事:堅持就是勝利】相關文章:
搜狐張朝陽的創業故事02-10
IT創業青年創業的故事04-30
創業的故事08-23
創業的故事11-03
IT創業故事03-17
「名人創業故事」鄉村基李紅的創業故事02-23
隨意的創業的故事09-02
邵逸夫的創業故事11-09
鄭裕彤的創業故事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