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蝸牛想去哪兒的創業故事
我從未真正玩過任何一款網絡游戲,也從未曾與蝸牛游戲的創始人見過面,但我喜歡講的那個創業故事,平淡、執著、辛酸加上些許浪漫,故事原來這樣:“我20xx年就開始創辦蝸牛了,我當時還開KTV,那個KTV地上兩層是西餐廳和歌房,地下室就是蝸牛。做游戲也是瞎折騰,第一款就是《航海世紀》。磨了四年的產品,終于拿得出手了,覺得自己很牛,那時候拿投資挺潮的,投資公司一共給了我2000多萬,接著就拿這筆錢打市場,我一口氣在全國開了30多個辦事處,然后2000萬在三個月時間里,極快就花完了,我一看沒錢了,我和我愛人商量,趕緊再去開兩家KTV店吧。接著開始砍掉各地的那些辦事處,這個砍了那個砍了,一直砍到虧的錢通過我的KTV能貼得起了”
作為創業者,我喜歡這個用夜總會周濟游戲的創業故事,因為或多或少相似的創業經歷,因為如同那些義無反顧的青樓女子竭力資助寒窗學子,這事關信仰,或為愛情或為夢想。20xx以后的蝸牛不斷體驗的幸福生活,我就不必再長篇累牘了,大家在網上都查的到。20xx年還是一個有點特殊的年份,在那一年,莊辰超創辦了去哪兒旅行網,張濤創辦了大眾點評網,數年之后,他們和豆瓣一起被歸類為中國互聯網界成功“慢公司”的典型代表,如果這個名單可以加長,我愿意把石海的蝸牛游戲也算上。
去年的這個時候,我拿韓寒創辦《獨唱團》說事,鼓吹應當感謝韓寒:是他提醒我們別忘了這個世上還有一種慢公司。它沒有奇巧的商業模式,沒有環環相扣的資本躍進,始終圍繞著用戶的核心需求去設計產品或者服務,在其他人大干快上、渴望領袖行業的時候,它卻相信企業如同萬物,有其自然生長規律,以拙制巧。文章刊出后,引發了兩百多家數字媒體的轉載,公眾對“慢公司”概念的饑渴程度遠超出我想象。
于我而言,彼時唱和“慢公司”的理念,著實有種無奈。20xx年我創建了上海即略網絡,專攻基于地理位置的微博,取名即時客,在歷經兩年多的折騰,十數次的產品升級,數百萬資金的消耗之后,我有幸與微博掌門人彭少彬有過幾次深談,在彭先生對微博當時的現狀,投入,成長,戰略的介紹和描述當中,我并非心甘情愿但也無可奈何在心底堅定了我之前的一個結論:微博這個東西,不是小公司能玩的。現在回想起來,同很多創業者一樣我們犯了類似低級錯誤:小腳穿了大鞋。(創業 夢想,但是我們能做的往往都是在和一個慢公司較勁。我想,每一家公司終究都會有高潮的到來,它們只是或早或晚,或許,早和晚也根本不重要,關鍵是它會來,而且你喜歡那個奮斗過程。
【蝸牛想去哪兒的創業故事】相關文章:
創業的故事11-03
村姑創業故事05-04
草根創業故事06-10
明星的創業故事09-26
邵逸夫的創業故事11-09
成功創業故事04-12
創業勵志故事12-12
名人創業故事11-04
經典創業勵志故事11-07
創業成功的故事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