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大哥們年輕時的創業雜談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互聯網創業雜談
創業的感覺就像坐過山車一樣,讓你恐懼、讓你瘋狂、讓你興奮。最近,滴滴和uber相繼獲得了融資,幾十億美元級的融資額令人咋舌。在這個大眾創業的時代,創業成為時尚,可這時尚元素中唯獨不能少了“互聯網”。那我們一起來看看互聯網創業。
說到互聯網創業,咱們先來談談互聯網思維。
什么是互聯網思維,眾說紛紜,我認為,互聯網思維就是由于互聯網的產生與普及改變了人們的行為模式進而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歸根結底就是互聯網時代的新思維。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專注思維——互聯網大大降低了人們獲取知識的成本,我們可以通過搜索引擎隨時隨地獲取我們想要的知識,而可以把大部分精力專注于我們感興趣,對我們學習工作最終重要的知識。在商業中亦是如此,越來越多的互聯網企業專注某一細分領域,做小而精,專而美。
分享思維——互聯網加快了信息傳遞的速度,讓即時通訊成為可能。人們愿意分享自己的感受與美好,同時也關注著別人世界的喜怒哀樂。而作為企業,“酒香不怕巷子深”成為過去,“閉門造車”,“埋頭苦干”在互聯網時代也行不通,企業必須借助互聯網進行營銷并獲取用戶對產品服務的體驗分享。
極致思維——經濟發展,物質極大豐富,互聯網讓我們足不出戶即可獲取自己想要的商品與服務。供給的多樣讓我們選擇更多,同時也讓我們更“挑剔”,不買到品質最好的,性價比最高的誓不罷休。同樣,企業在極致思維的推動下,更加關注產品的細節,做微創新,不停快速迭代。
數據思維——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讓我們對數據愈發敏感。我們會關心每天走了多少步,每天攝入多少卡路里的食物,每天讀了多少書,每天花了多少錢等等,我們用數據來管理健康,管理時間,管理財務。而企業,不僅要關心內部的財務數據、營銷數據,更要關心外部的用戶數據,同類企業數據,行業數據等等,因為存量數據管理不僅有助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通過數據挖掘獲取的增量價值更是企業關注的。
因此,在“互聯網+”背景下進行創業,無論是否與互聯網有關,創業者都要具備互聯網思維。總結說來就是,企業要專注于某一細分領域,吸引同樣關注這一領域的主要人群,將產品與服務做到極致,借助用戶分享提高企業知名度,并獲取用戶數據。
互聯網創業
通常情況下,創業者都是這么被虐的!
那說了這么多,究竟什么才是互聯網創業?我們認為只要是運用互聯網思維開展創業活動的行為都可叫做互聯網創業。具體形式為,借助互聯網技術與平臺進行創業。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借助互聯網對傳統行業升級;第二類是互聯網原生創業。
先說第一類借助互聯網
為什么要借助互聯網呢,源于互聯網以下特點。
首先覆蓋人群大。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發展迅速,人人都用,有人才有價值產生,創業也是要準對某一特定人群,所以針對用戶需求進行設計、銷售、服務過程中就要借助互聯網,而不能再靠打電話發短信。互聯網改變了企業的治理模式與組織流程。
其次,成本低,效率高。使用互聯網的成本極低,邊際成本幾乎為零,也就是說你不需要投入太多成本,就會提高效率。比如地鐵口賣水果賣菜的,放一個二維碼,顧客直接就掃碼支付了,效率大幅提高,也降低了收假錢,多找錢的風險。大家會說這不算借助互聯網創業,只不過是微信支付罷了。但如果賣家通過支付,建個顧客群或者簡單的網頁,在上面發布每日果蔬,每日特價,提供預定服務并能在線支付,這算不算互聯網創業呢。
再次,互聯網易于傳播。還是上面的例子,每個顧客會很輕松地把優惠信息轉發到朋友圈,就會有更多生活在周邊的人光顧,交易量大幅增加,那從地攤就變成了店鋪,沒準也有開連鎖店的可能。
最后,去中心化。互聯網最重要的特點之一就是去中心化。在互聯網時代,企業越來越小,市場越來越大,任何行業都不會以某一個或幾個企業為中心(不包括壟斷國企)。因此,要想作為新進入者,在行業內站穩腳跟并快速發展,就要借助互聯網,只要你夠專注,夠細分。
如雕爺牛腩,只有12道菜,開業兩月就獲VC投資6000萬,估值4億元人民幣;如三只松鼠,2012年6月在天貓上線,65天后成為中國網絡堅果銷售第一;2012年“雙十一”締造了日銷售766萬的奇跡,名列中國電商食品類第一名;如小米,創業五年,2011年銷售額5億元,2012年,就達到了126億元,最新估值450億美元。
他們的成功,都是找到傳統行業的某一細分領域,借助互聯網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找到并維護好客戶,通過用戶分享傳播,擴大知名度。不僅初創企業如此,很多大企業也正在借助互聯網進行轉型升級。如海爾集團,正通過“人單合一”的管理模式,“創業和創新”的雙創文化,借力互聯網進行著組織結構和商業模式的變革。
我們稱這一類為“+互聯網”。前Google和騰訊高管吳軍在前不久的一次演講中也認為,更大的市場是“+互聯網”。原有產業是核心,加上互聯網,形成一個新的產業,這叫做合作經濟。
再說第二類,互聯網原生創業
所謂原生創業就是完全利用互聯網實現完整的商業模式,而不需要線下業務支撐。可分為兩個方向。
第一是平臺。所謂平臺就是對接需求和供給的線上載體,形式可以是網站、微信、app。但共同點是平臺只提供場所與交易規則,并進行策展,但不提供供給。比如Airbnb本身沒有任何一所房子,Uber也沒有一輛汽車。
平臺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是,去除守門人。比如亞馬遜,任何書籍都可上架,并根據用戶偏好分類排名,如果還像傳統出版行業設立編輯,根據自己的口味決定哪本書好哪本書不應該上架,不僅費時費力,平臺也就不復存在了。
二是,增加供給,創造價值。正因為去除了守門人,Airbnb平臺上,有很多人愿意提供空閑的房子,甚至有些用戶既是房東又是房客,這極大地增加了平臺的供給,反過來吸引更多用戶,形成了正向的網絡效應,實現平臺價值。
三是,實現社群反饋回路。實時的、積極的反饋是平臺得以正常運轉的保證,反饋結果可以輸入平臺規則,對供給端進行調整,進而進一步提高服務水平,而這種反饋機制正式傳統行業缺乏的,甚至是上述第一類形式都無法保證的。
第二是自媒體或者社群。
最近自媒體和社群經濟特別火。創業過程就是,幾個人或者一個團隊找到自己擅長的方面,在微信、微博、app、網站,持續發布精品內容,可以是圖文、音頻、視頻,通過內容聚集一群有相同三觀的人,形成社群,并通過社群變現。這種商業邏輯的打通,得益于兩方面,一是內容創業的爆發,有人把2016年作為中國內容創業的元年,會有更多的自由撰稿人、媒體人、斜杠青年、自由職業者從事內容創業;二是中國中產階級的崛起,也就是說有更多價格彈性比較低的人,愿意花更多的錢購買更優質、附加值更高的商品或服務。這兩點就好像空氣遇到白磷,“炸”了。
現在比較成功的自媒體社群有很多,比如邏輯思維,吳曉波頻道,奇葩說,新生大學等等,但它與平臺的本質區別就是,自媒體需要創業者自己提供內容,而且是優質的內容,這就要求創業團隊具有超高的內容創作水品與管理運營水平,不然無法維護社群粘性,變現就更別想了。以上所述的互聯網原生創業我們叫“互聯網+”。
此外,“+互聯網”還可以進化成“互聯網+”
比如有一個技術團隊,給企業政府做網站,隨著業務增多,他們發現客戶的需求有共同之處,就自己建立一個網站,提供各種各樣的建站模板,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增減模塊,快速高效地建設自己風格的網站,這就實現了“+互聯網”。但客戶還是會有很多個性需求,這就需要定制化開發,隨著規模擴大,為解決現有技術人員不足的問題,就可以尋找大量自由開發人員來到平臺承接任務,自己只建立交易規則,保證服務質量,網站就變成了一個技術眾包平臺,實現了“互聯網+”。
總的來說,互聯網創業都需要你在某一細分行業的經驗與洞察力,第一類偏技術,即更多需要你有優質的產品與服務,借助互聯網提高效率,擴大規模,提高知名度,如蘋果,蘋果的產品品質優良,服務體貼,而它通過APPstore,吸引用戶,提升價值;第二類偏模式,即創業者需要設計好獨特的商業模式與交易規則,實現正向的網絡效應,像android,自己不生產硬件,但所有安卓手機都需要使用它的操作系統,因為安卓的平臺市場有大量的軟件提供方與付費用戶。
對于我們大多數人來說,采用第一種類型的互聯網創業成本更低,更易于把握。比如找到自己擅長的,喜歡的,或者你周圍的人喜歡的產品或服務,開的小店,線上線下結合,聚集一群人,服務好,產生價值。這其實是大眾創業的一個有效的現實路徑。
【互聯網創業雜談】相關文章:
我的創業雜談09-25
互聯網大哥們年輕時的創業雜談08-10
「創業雜談」“興趣是創業的資本”08-10
雜談:seo如何創業?09-25
最新關于創業雜談08-11
「創業雜談」致富不忘家鄉創業帶動就業08-10
創業雜談:怎樣征服你的創業投資人08-10
創業雜談,有良心就有生意08-05
孕嬰童智能產品創業雜談09-25
創業雜談 大學生創業面臨“三道坎”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