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理財的誤區都有哪些
理不理財跟有多少錢沒關系,關鍵是你是不是有理財這個意識和思維。下面給大家介紹投資理財的誤區有哪些,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不理解理財的真正意義
若問周圍的朋友對金融理財的認識是什么,大部分的人會告訴你做某一個理財產品或投資某一個項目。而能說出實現人一生的財務的自由、自主、自在的人少之又少。是的,金融理財是貫穿人一生的綜合的、系統的財務規劃,而不是指投資的某一個理財工具,更不是指做的某一個理財項目。
談險色變
我們都知道銀行在銷售任何理財產品時都需要進行“雙錄”,所謂的“雙錄”就是錄音、錄像,充分的向客戶揭示風險,一是為了彌補前期社會公眾教育的不足,二是為了促進金融行業穩定發展,但居民對于“空降”的雙錄政策似乎并不買賬。
當談及產品風險時臉色大變,總會有人說“你們銀行都有風險,那誰還來你們銀行”又或者是“一般不能有什么風險吧,你說呢”,這充分說明了居民當前對風險的認識存在非常大的誤區,才導致談風險色變。
更不用提在購買理財產品之前居民需要做一份“風險評估”,很多居民要不不配合要不就選擇根本不符合自己的選項,當然最終的風險評級也是不能反映其真實的風險承受能力。
安全性是任何一項理財投資工具的共性,所謂共性就是指其風險性,我國居民對于風險的認識還需要一定的積累過程才能實現,這需要整個金融行業共同來努力。
預期年化收益率等同實際年化收益率
我們都知道預期年化收益率是一種理論收益率,是基于當前收益情況換算成年化收益率,并不是實際年化收益率,但很多居民認為預期年化收益率就是到期之后自己實際能夠拿到手的收益率情況。其實預期年化收益率也是金融理財的風險之一,是收益不確定性的`表現。將預期年化收益率等同實際年化收益率也是由于居民對于風險認識不足導致的。
過分注重保險的收益性
九十年代我國保險行業起步初期,由于從業人員專業度、穩定性較差,居民對于保險的了解知之甚少,造成后期居民對于保險的接受程度較低。
近幾年由于保險行業及整體的國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對于保險產品有了新的認識,但即便如此,人們忽略了保險的根本屬性。保險最重要的是注重其保障性,并不是其收益性,收益只是其附屬價值。
居民對于金融理財的認識還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才能得到有效改善,這需要金融行業的各個環節共同努力。加大公眾理財專業知識教育,將金融知識教育普及與金融知識萬里行向結合,向更多的社會公眾傳達正確理財觀念。讓每一個家庭都能體會到金融理財帶來的財務上的自由、自主、自在的豐碩成品。
一句老話說得好,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所以金融教育也是越早越好。
【投資理財的誤區都有哪些】相關文章:
投資理財有哪些誤區01-26
女性投資理財的誤區有哪些10-22
解析投資理財常見誤區03-06
投資理財的方式有哪些11-14
投資理財有哪些方式11-28
投資理財有哪些技巧11-28
投資理財方式有哪些11-27
投資理財技巧有哪些11-27
工薪族理財技巧都有哪些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