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互聯網理財產品的誘惑與陷阱
導語:做投資要懂得規避風險要懂得看清陷阱,下面一起看看當下互聯網理財產品的誘惑與陷阱。
理財產品越來越多了,各種送紅包搞活動拉會員,回報誘人。似乎比買股票要靠譜得多。但是,這是個陷阱。這些紛紛涌出的理財產品,能活下來的,大概不多。這是需要壟斷資本背書的。而其他理財產品的風險,比投資股市小不到哪里去。
不知大家還記得不記得,美國的次貸危機,緣起于什么。也就是各種“理財產品”,美國的銀行們眼看次級貸款貸出去收不回來,就很快想到了“包裝”的妙招,各種公式復雜的理財產品。其實內里就是一張欠條,而債務人到底能不能還上錢?事實表明根本還不上。于是大規模的次貸危機爆發。欠條全成了廢紙。
當下中國的理財產品類似,房地產蕭條了,經濟增速下滑了,利潤維持不住了。企業等得要靠負債來拆東墻補西墻過日子,債務規模已經到了銀行風險集中爆發的時候。此時銀行就不樂意繼續貸款了,那么企業不想死,還得借錢,維持這個毫無希望的生存底線。朝誰借?就以直接融資和互聯網金融的名義向社會借錢。
這里就能看得很清楚,要么是股市融資,要么是直接借款。兩者的主顧都是一樣的`,風險也是差不多的。但銀行的低息貸款借不著,高息借社會的。但低息銀行都認為有風險不想借,高息的你覺得如何呢?因此這些理財產品,回報率越高,風險越大。名義上的回報率越高,說明這個債務人需求更強烈,它的風險也最大。因此,謹慎參與,不要貪圖收益。經濟下滑的時候理財產品收益倒是提高了,這是很詭異的事情。
話說回來,中國的銀行利率低么?年息也在4%以上,這個水平,在國際層面上是毫無競爭力的。而中國的經濟增長規模,倘若用發電量衡量的話,去年也就5%左右。這么高的銀行中介成本本身就已經破壞經濟的持續發展了。更何談收益更高的各種理財產品?中國下一步明確地是繼續降準降息,降低中介成本,理財產品反而要反其道而行之的話,就赤裸裸地是騙局了。不過,它勢必要反其道而行之。
事實上中國當下資本過剩。利潤才會低。去年中國制造業五百強的利潤率只有2%左右,擴展到前5000家的話也才有6%左右,拿什么支持動輒7%以上的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呢?我們現在能夠看到余額寶等平臺收益率已經在4%以內,人們嫌其收益率太低,不過,但這才是保險的。更高的就不太靠譜了。
比如科技行業,沒什么市場影響力的二手車應用估值能到兩億。這已經是對”創新“的一種病態的執著了。而形形色色的理財產品是后者,龐氏騙局。它們的所謂回報的一切,都寄望于它們的項目能盈利,前景看好,不過它們往往是以地產項目為標的,它的前景明確地說是不看好。大處說整個經濟都不看好,這些理財產品掛靠的項目怎么可能都看好?
資本過剩,避無可避。不過有些資本大佬還是能風生水起,比如小米推廣小米金融,不失時機。大佬們還是能賺,他們只負責收避險資金的傭金。這倒是真正的避險。
【當下互聯網理財產品的誘惑與陷阱】相關文章:
高職誘惑陷阱01-28
這些理財產品是理財陷阱08-18
當下如何選擇理財產品讓投資更高效?08-03
互聯網理財產品優劣分析08-11
購買理財產品最常見三大陷阱08-27
互聯網投資理財產品的收益排名03-25
互聯網投資理財產品大盤點08-06
當下“互聯網金融”賣的是便利而不是創新01-26
互聯網投資理財產品的排行榜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