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老百姓是如何理財的
下面CN人才網小編根據數據整理出中國老百姓是如何理財的,大價錢一起看看吧!
P2P、網上借貸認知度不高投資者最看重資金安全
調查顯示,第三方理財產品在公眾心中的地位日益突顯,優勢明顯。從認知度上看,在互聯網金融中,網上基金、網上炒股及第三方理財產品的認知度較高,分別占比19.8%和18.7%,超過1成的受訪者對于網上借貸、P2P的互聯網理財方式也有一定的認知度。另外,網上保險、眾籌、網上債券期貨等也有一小部分人對此表示了解。由此可見,第三方理財產品作為新興理財手段,迎合了全新的理財理念,并得到投資者的青睞。
互聯網理財方式的認知度
在問及受訪者對于互聯網金融投資最大的擔憂時,超一半的受訪者表示他們不選擇的主要考慮因素是互聯網理財存在資金安全隱患,其次是互聯網金融政策存在不穩定性,占44.4%,排名第三的因素是擔心網上詐騙,占41.6%,而個人信息泄露、產品發展不成熟以及對產品的不熟悉也是阻礙人們選擇互聯網理財的重要因素,分別占比40.4%、32.5%及28%。因此,公眾最看重的莫過于“資金的保障”,這與理智、謹慎的理財態度、務實的理財理念也相吻合,互聯網金融只有加強資金保障才有可能走入下一個飛躍期。
理財新軍80、90后:敢于嘗試新型理財方式
經過投資市場大起大落的洗禮,人們開始關注理財。調查顯示,三成的50后對理財還處于半懂階段;15%的60后能承受較高風險;超過一半的70后對收益期待在5~10%;6成的80后能夠承受中等風險;對于90后,60.9%處于懂點皮毛,38.4%只能接受低風險。作為理財的新軍,80、90后人群已經開始理財,他們的資產較為薄弱,但這并不影響他們理財的態度,他們敢于嘗試新型理財方式,也有著冒險的精神,而對于50、60、70后的理財老兵們,他們理財多年,也有資本,并能承擔高風險。
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的理財理念逐漸從“儲蓄”轉變為“理財”,而“正面的理財觀”也愈加被人們重視。
數據顯示,近七成人群認為理財很有必要,而且呈現年輕化趨勢。對理財重要性的認知隨著年齡增加,表現不同,其中近14%的80后是受經濟壓力被迫理財,24%的60后認為理財成就人生,而18%的50后還屬于是跟風理財。
總體而言,時代的發展正在喚起中國人的“理財夢”。從風險承受能力上看,九成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承受風險能力在中等及以下水平,而不同年齡段的人群承受風險能力也存在較大差異,風險承受力隨年齡增長呈現“凹”形趨勢,其中,70后的風險承受能力最強,主要是理財資歷的積累及職業發展的成熟,增強了對風險的承受能力。
投資自由度和便捷性成互聯網金融吸金關鍵
在問及受訪問者增加互聯網理財投資額的關鍵因素時,投資自由度高是投資者增加互聯網理財投資額首要并且也是最主要的因素,其占比高達31.3%,其次是操作便捷性,占比21.9%。另外,資金的其他用途更方便也是投資者看重的因素。除此之外,高收益、收益變化實時查看、投資額度0門檻等也是投資者增加互聯網理財金額的因素之一。
從群體細分上看,70后理財行為趨向穩定、長期化,看重理財操作的便捷性;80后資金增長與個人抗風險能力較強,對收益較為看重;而90后由于收入偏低、資金穩定性差,因此最為關注投資的自由度。可見,互聯網理財影響因素隨著年齡的變化存在較大差異性,F如今,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寶寶們”以其簡單便利、相對自由且有更高收益的存取方式蠶食著銀行“領地”,這或許會令傳統銀行有更大的變化和反思。
門戶網站是投資者接觸理財信息最信賴渠道
從公眾對理財信息的獲取渠道上看,超一半的人信任的理財信息接觸渠道以門戶網站及社交化媒體為主,熟人推薦排名第三,占14.5%,另外從電視廣告獲取的占比10.7%,報紙、廣播占5%左右。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公眾對渠道的信任有著明顯不同,90后信賴社交化媒體,80、70后年齡越大越是信賴門戶網站?磥,公眾的理財概念也將越來越年輕化、互聯網化。
【中國老百姓是如何理財的】相關文章:
淺談中國的外國藝人如何理財?09-25
個人到底如何理財09-26
個人應該如何理財09-26
個人如何投資理財08-22
女人如何投資理財08-06
如何學習投資理財09-25
如何培養正確的理財意識10-20
如何衡量投資理財的收益與風險12-17
月薪6000如何投資理財呢12-23
大學生該如何理財投資?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