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荒”的真實故事
這兩天,原本十分冷僻沒人關心的金融市場,突然成了頭條,而且新聞簡單明了地總結為兩個字——“錢荒”。之后,兩家國有銀行的交易系統接連出現故障,所以好多人跟著起哄,說銀行是因為錢荒才故意讓系統出故障,甚至有人說銀行沒錢了、馬上就要發生擠兌了。
說實話,我實在不知道該怎么解釋錢荒和系統故障之間沒關系……因為實在想不出這兩個事情怎么才能有關系。具體來說,這次所謂“錢荒”的時間點上,國有銀行既沒有動機去搞出系統故障,也不可能從系統故障里得到什么好處。
所謂“錢荒”,是最近銀行間市場上利率飆升,但遭殃的都是中小銀行,工、農、中、建這四家國有大行向來都是把錢借給別人的主兒,就算需要搞癱系統來應對錢荒,也輪不到四大行這么做——他們壓根沒有這么做的動機。
其次,系統故障是可以明確事故責任人的,這跟利率飆升的市場風險可不一樣。對于國有企業的領導人,是不可控的市場風險更可怕,還是能直接摘人帽子的責任事故更可怕?顯然自己把系統搞出故障也沒有什么好處。
更何況,新聞中對系統故障也夸大其詞了。第一家的故障只持續了一個上午,第二家的故障更只是涉及期貨的交易子系統。如果真想靠系統故障阻礙資金流動,也什么效果都沒有啊。
如果只是辟謠,上面幾段文字足夠了,但我知道肯定沒有用。所以我想試試另外一個辦法,仍然是回到最基礎的金融知識,從頭開始講一講錢和銀行的故事,或許能讓你的想法產生改變。
是的,起哄銀行不僅立場正確,而且很有快感,但這并不會為你帶來絲毫真正的收益。相反,如果你愿意沉下心來好好了解一下錢和銀行的故事,面對相同的新聞,或許能在別人起哄的時候,做出一些有利于自己的判斷。
一、錢是什么?
錢,實際上是一個含義很模糊的詞。
比如,我說某個互聯網大佬超有錢——這里的錢指的是財富;我說跟著某人創業做手機特掙錢——這里的錢指的是現金流;我拿槍指著你的腦袋問你有沒有錢——這里的錢顯然是指你兜里能直接給我的現金。以上類型的錢我們可以在以后的理財課里講,今天只考慮“錢荒”里的錢——也就是貨幣。
請先忘掉那里高中政治或考研政治里關于貨幣的定義,認真想一想什么東西是可以當錢花的。首先,我兜里的人民幣現金肯定是可以當錢花的,它們隨時掏出來都可以買東西。接下來,銀行里的活期存款,雖然不能直接從兜里掏出來花,但也可以直接找ATM取現或用網銀付款,花起來仍然非常方便。然后,還有定期存款,這個花起來更麻煩一點,也但不費勁,只要放棄定期利息,隨時可以轉成活期存款去花。
以上三種,就是我們認為可以當錢花的東西——貨幣。現金對應的指標叫M0(0應當是在右下角的角標),M0加上活期存款就是M1,M1再加上定期存款就是M2(請牢記文本關于金融知識的描述都是不嚴謹的,相關準確定義請參考米什金的《貨幣金融學》)。
除了以上三種,還有很多很多東西可以當錢花或換錢花,但我們就不認為它是貨幣了。比如你有一間位于宇宙中心五道口的學區房,當然是很容易換成錢來花的,但我們不認為房子是貨幣。
下面,就是一個常常讓普通人感到驚奇的事實了:現金只是錢的很少一部分。以人行《2013年1月金融統計數據報告》為例,咱們整個國家的M0是6.25萬億元,M1是31.13萬億元,M2是99.21萬億元——現金只占貨幣的6.3%.也就是說,印刷鈔票根本沒法讓錢變多,高中政治書上講的印刷鈔票導致通貨膨脹,都是幾十年前的老黃歷了。
實際上,央行是不限制M0的,也就是市場上需要多少現鈔就印刷多少現鈔,不會人為地去控制。相反,現鈔還會跟著季節變動。比如我國的`春節和美國的圣誕,對現金的需求量都會增加。在過年的時候,我們更容易從ATM中拿到嶄新的鈔票,但這個和通貨膨脹一點關系都沒有,只是過春節大家需要的現金增多而已——請牢記現金只占貨幣總量的6.3%.
但是,現在所有人都知道錢越來越多了,所以錢越來越不值錢了。那么,這么多錢是從哪里來的呢?答案同樣常常讓普通人吃驚——大部分貨幣是銀行創造出來的。
二、錢從哪里來?
先來再回想一下M0、M1和M2,分別是現金、加活期和加定期。當我們——可能是個人也有可能是企業——把錢存進銀行,不管是活期還是定期,統統都屬于貨幣。然后銀行拿上這些貨幣,會去放貸款。但是人民銀行認為,銀行把別人的錢都拿去放貸款,風險太高了,得留一部分放在人民銀行,留著萬一有人取不到自己的存款——這個比例是20%,剩下的80%才能去放貸款。我們假設一個非常理想化的世界,大家的錢都存銀行,銀行有多少錢向外貸款多少錢,這樣會對貨幣總量造成什么影響呢?
比如,一開始咱們國家總共有100元的現金,存到銀行之后,你的100元存款仍然是貨幣,但同時銀行可以向外貸款80元。之后,拿到80元貸款的人又把錢存到銀行,這時社會上不僅多了80元貨幣,銀行又多了64元(80元的80%)可以向外貸款。于是,這64元又會變成銀行存款,同時讓銀行多了51.2元(64元的80%)可以向外貸款……就這么一直加啊加……好在這個級數是收斂的……
如此這般,100元的現金,在經過銀行貸款的“貨幣乘數”效應之后,就變成了500元的貨幣總量(100元除以20%)。
以上的計算是不嚴謹的,只是想讓各位明白,大部分貨幣都是由銀行創造出來的,并不是印刷出來的。這也是為什么國家的四萬億投資計劃讓貨幣更加不值錢了——因為貸款創造了更多的貨幣。
同時,別忘了這個過程是可以反過來的——銀行收回貸款,讓貨幣總量越來越小,會造成貨幣越來越值錢。千萬別認為這是好事,通貨緊縮比通貨膨脹更可怕。一部大家都很熟悉的文學作品,就是號召大家用金本位來對抗銀本位下的通貨緊縮——《綠野仙蹤》,想想里面通向幸福的黃金路,以及幸福的國度“盎司(Oz)”國。
在搞清楚錢什么以及錢從哪里來之后,我們終于可以看看,鬧“錢荒”的銀行間市場是在做什么。
三、銀行間市場在做什么?
為了防止大多數人崩潰,請允許我在這一部分使用更加不嚴謹的描述。
我們可以把銀行間市場理解為人民銀行帶著其他銀行一起過家家。人民銀行是大管家,對商業銀行有很多要求,比如咱們之前提到的存款保證金。銀行為了多掙錢,沒什么收益的現金要盡可能少,收益比較多的貸款要盡可能多,這樣就使得銀行自己手里的現金總是或多或少。現金留多了比較虧,現金留少了要被人民銀行修理,所以現金多的銀行就會把錢借給現金少的銀行,時間通常只是過一夜而已——這個只借一夜的錢的利率就是最近新聞里常出現的“隔夜拆借利率”。
所以,“隔夜拆借利率”升高能代表資金緊張嗎?當然可以,但正如我們之前所說的,貨幣大部分是銀行創造出來的,時間這么短、市場級別這么高的利率并不能反映整個社會的貨幣減少了。只有當這個“隔夜拆借利率”飆升傳導到整個經濟體,才會影響整個社會的貨幣供給。如果認為“隔夜拆借利率”代表錢荒,就像認定一個發燒的人離死期不遠了——確實有這個可能,但實在沒有什么根據。
具體到這次“隔夜拆借利率”飆升,是一些中小銀行短借長貸,然后突然發現在六月份市場上借不到錢了。現金多的國有大銀行最害怕現金不夠擔責任,一看風頭不對也不敢往外借錢,利率就這么上去了。但這也沒什么嚴重的,就像普通人一樣,現金不夠,可以去銀行取活期存款,再不夠就不要利息取定期存款,還不夠還可以賣房賣車嘛——只不過真到了銀行賣資產那一步,賣的可是金融資產,逆向的“貨幣乘數”效應會讓貨幣總量迅速減少,這才是真正的“錢荒”。
這樣真正的“錢荒”有可能發生嗎?概率微乎其微,因為后面還有可以直接創造貨幣的人民銀行給大家撐腰。如果人民銀行發現市場上錢不夠用了,不用印刷鈔票,只要直接在銀行的賬戶上增加一些數字,就可以把銀行那些不方便直接當錢花的資產買過來。等大家發現沒必要緊張,錢又存回銀行,這些資產再讓銀行買回去就好。在這次的風波中,確實可以找到很多銀行不夠審慎經營的地方,但個人認為央行的所作所為更像是斗氣般的小懲大誡,并不能說央行要收緊錢袋,也不能看出銀行經營會出什么大問題。貨幣總量M2還是增長的挺快,如果某一天M2不增長了,才需要開始關心“錢荒”是不是來了。
四、普通人該怎么辦?
先給認為銀行沒錢了的朋友出出主意吧。一旦開始擠兌,你光是提前把錢拿到手里可遠遠不夠。由于大家都把現金取出來,市場上的現金會增多,現金購買力會下降,物價會飛漲。所以,如果你真心為了防范擠兌,不僅得趕緊從銀行取錢,更得把錢立刻換成大米食鹽之類的實物或其他國家的外匯——這樣做的好處在于,實物折價和匯率風險能讓你牢牢記住,防擠兌不是靠嘴巴說的,是掏出真金白銀往里面賠的。
對其他朋友,我想先說兩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是宋鴻兵。這個神棍鼓吹了好多年黃金必漲,并且在我一直嘲笑他的三年多里,金價始終是上漲的,信宋鴻兵的人也始終在賺錢。直到2013年5月,金價開始下跌了,并且是不停的下跌,讓那些信了宋鴻兵去殺跌的人才大賠特賠(不要可憐這些笨蛋,誰讓他們在宋鴻兵推銷白銀的時候不長記性)。
第二個例子是謝國忠,他預測房價會下跌,并且這十多年來一直預測房價會下跌。我相信有一天他會言中的,言中之前聽了他的話的人會少損失,但這十多年來聽他話的人,在置業這件人生大事上算是被徹底耽誤了。
他們二人的話,都遠比常識更有吸引力,前一個能讓你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得利,后一個遲早能讓你得一次利,但都不是靠譜的建議。常識是乏味的,包含著很多枯燥的基礎知識,即便得出判斷也常常無法給出簡單明了的結論——但我仍然堅信常識對你更加有利。
具體到這次“錢荒”風波,我希望大家不要跟著起哄,而是根據上述錢和銀行的故事,認真考慮一下自己應當作出怎樣的判斷。以下是我自己的判斷,供各位批評指正:
1、不需要采取任何措施預防擠兌。預防擠兌這事,損失小一定沒效果。如果實在擔心,可以將金融性資產轉移到四大國有銀行以及交行、招商、民生這樣在全國各地都有網點的大銀行。
2、近期貨幣市場的高收益是暫時的,高收益之后的流動性風險增大,可以減少貨幣基金持有量,或者更換到規模更大的基金公司。
3、近期高收益的銀行理財產品風險仍然很低,盡可能購買期限長的銀行理財產品(如果分不清哪些是銀行自己的資金池理財,就不要亂買了)。
4、貨幣供給收緊有可能傳導至實體經濟。盡管民間借貸利率會上升,但之前做民間借貸的錢要盡快收回來,在形勢明朗前也不要再投錢做這些。
5、多存錢,少消費,“The winter is coming”。中國經濟黃金十年結束,掙錢恐怕不再像以往那么容易。同時,根據我國社保和醫保的保(Zao)障(Gao)程度,各位上對父母、下對子女的經濟壓力只大不小,你的風險承受能力恐怕比你想象的要低。
http://www.shddsc.com/
【“錢荒”的真實故事】相關文章:
創業真實小故事02-12
關于創業真實故事02-19
真實的創業小故事02-08
中關村IT女孩的真實創業故事03-19
只有最真實的創業故事06-17
真實的職業規劃故事分享01-02
畢業生真實的求職故事11-12
大學生真實的創業故事06-29
大學生的真實創業故事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