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創業:如何造就“英雄”
由中國 企業 聯合會、中國 企業 家協會等聯合組織的“2003年度中國創業企業家”評選活動日前揭曉,丁玉華、苗圩、郭廣昌、李福成等49名企業家榜上有名。瀏覽創業企業家的名單可發現,他們雖然分布在各行各業、各個地區、各個不同性質的企業,但他們都有共同的閃光點,都在企業的經濟效益、技術進步、經營管理、 市場 開發等諸多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這些企業家帶給社會、帶給人們的影響,不單單是頭頂的光環,更是其豐富的創業經驗和獨特的創業理念。下面,讓 我們 來看一看:如何造就創業“英雄”?效益至上
據統計,上榜的49名創業企業家所在企業至2002年9月止,共形成企業總資產4651.48億元,凈資產1743.4億元,創造企業利潤261.31億元,上繳稅金203.97億元;比企業初創時期新增企業總資產2166.08億元,凈資產714.13億元,利潤250.98億元,稅金124.1億元。從單個企業來看,效益也很樂觀。上海建工在蔣志權引領下,于去年底創下綜合營業額230億元、總資產218億元、凈資產43億元的業績,名列國內建筑企業綜合實力第二位,并躋身世界建筑企業225強第44位。江蘇沙鋼集團沈文榮上任18年間,通過技術進步和管理創新,使企業銷售收入增長552倍,總資產增長332倍,實現利潤增長86倍。
點評:成功從何彰顯?效益不是唯一標準,但卻是不可或缺的標尺。的確,也只有堅定不移地走質量、成本、效益型的創業道路,才有可能把企業做大、做強。
直面困境
值得一提的是,上榜的49個創業企業家中,有相當部分人是授命于危難中,通過自己的努力使連年虧損的企業“咸魚”翻身。張才奎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接手山東水泥集團時還只是一個連續17年虧損、虧損總額達4000萬元的小水泥廠,但在以張才奎為首的領導班子的帶領下,一躍成為集水泥、建材、商貿、房地產為一體的大型水泥集團,實現利潤、上繳稅金分別增長3108倍和84倍,在全國67家重點水泥企業排名上,由末位攀升至第三。青海明膠股份 公司 、橫店集團、新疆特變電股份 公司 等一大批企業也都是在創業企業家們手中“妙手回春”,從瀕臨倒閉的小廠變身年產值、銷售收入過億元的龐大集團。
點評:敢于直面困境,對創業企業家們來說,可能是一種共有的堅韌不拔的精神。因為從“創業”邁向“立業”,隨時隨地會與困難不期而遇,或許谷底反彈才更有力,才更能到達新的高度。
勇于創新
改革和創新永遠是企業活力與競爭力的源泉!叭f科”1988年發行中國大陸第一份《招商通函》發股集資,目前該公司已成為全國房地產知名企業和中國最具 發展 潛力的上市公司;西子電梯廠通過加大科技投入,推進股份制改造,連接國際資本 市場 ,僅用4年就走完了美國“奧地斯”14年的歷程;“上海復興高科”積極推進與數十家國有企業合資合作,用民營企業機制同國有企業資產實行有效嫁接……這些企業的成功都離不開創業企業家挑戰成績、自我加壓、勇于創新的精神。
點評:市場競爭是殘酷與多變的,風平浪靜的表面往往掩藏著洶涌的暗流,因此,企業在一帆風順的時候最容易觸礁。對創業企業家來說,創業需要魄力,但 發展 更需要挑戰成績的勇氣。當然,智慧、才干、深謀遠慮是創新必備的資本。
對話世界
這些年來,國內企業“性格”愈發“外向”,通過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先進的經營 方式 和管理方法,最大限度利用國外資金、人才和先進技術,大膽開拓國際市場,參與全球競爭。在此次上榜的創業企業家中就不乏運作高手:嘉陵集團建立了30多個海外生產基地,在5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專賣店和維修站,提高了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二汽集團分別與日產、法國PSA等名牌企業合作,推動產品的結構凋整;內蒙古鹿王集團大力引進國外資金和技術專利,把一個7000元起家的小作坊發展成為今天擁有20億元資產,出口創匯近億美元的出口加工骨干企業。
點評:“引進來”、“走出去”,把創業融入全球發展的大背景,可幫助企業逐步實現經營國際化、信息國際化、管理國際化,同時提高企業國際化融資能力和跨國經營能力,從而最終提高企業的國際化市場準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