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一位“老”廚師的創業新路
9月30日下午4點多,高志偉才從外面忙活回來。“去看了一個店面,考慮要不要拿下來再開一家。”下面為大家推薦的是一位“老”廚師的創業新路,看看他的經驗能給你帶來什么樣的啟發。
1986年出生的高志偉是秀洲區新塍人,從2002年隨師傅學廚藝以來,在知名大酒店整整干了11年,2013年出來后,合伙跟人開過飯店,承包過高速服務區的餐飲店,后來想來想去還是干自己的老本行,不過這下要自己干,自己創業,做出一家有本土特色的嘉興餐廳。
創業新路
帶著廚師情結趕自主創業的趟
問到為什么取名叫“嘉常聚”,高志偉說,經常看公益廣告,很多年輕人都在外面工作,家里只剩下老人,感覺周末也好,平常也罷,年輕人應該經常陪陪家人,多聚聚。本意是家里人常聚,后來聯想到又是嘉興,干脆取了諧音“嘉常聚”。就是經常和家里人聚聚,經常在嘉興聚聚。
飯店位于文昌路新文化廣場,平常不少白領會在這里聚餐吃飯。“很多都是同齡人,70和80年代的都有。”高志偉說,可能跟店里的設計布局有關。
去年裝修時,剛好是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他看了閱兵式,一下子有個想法,所以后來的兩邊墻上,一側是大刀、手榴彈、機關槍,一側是泛白的老幼兒園、老車站的老照片,正對門的是鄧麗君、張國榮以及老收音機的陳年舊照,“70、80”情懷撲面而來。正是這些元素的緣故吧,一位來過這里就餐的朋友告訴他,感覺頓時被勾起幼時的回憶,很有親近感。
與之配套的,桌子特意挑了板臺桌,椅子是長條木板凳,餐具用的是瓷碗、瓷杯,大廳里還有紡紗機和風機。“我就是要給人營造一種回家的感覺,回到80年代90年代初的感覺,感受到聚的溫馨。”高志偉說。
十多年的廚師生涯下來,高志偉感慨本地的好廚師越來越少了,因為廚師辛苦,節假日經常上班,夏天衣褲可以濕個好幾個輪回。因此現在460多平方米的面積里,光廚房就有80個平方,超出常規配置面積30平方米。為減少油煙對廚師的影響,還花了6萬元裝了油煙凈化器。
高志偉說,因為自己做過,知道廚房工作的不容易。現在在這里,一半多的廚師是本地的,有的是自己一路走過來的同門師兄弟,這讓他很欣慰。“盡管也看到很多綜合體里餐飲店的起起落落,但我們沒有放棄創業的初心。我們這幫80后、90后還在為自己的事業打拼。”
為食客推送有本土味的健康餐飲
國慶到了,高志偉和伙計們已經做了充分的準備。“放假了很多家長也會帶著孩子來聚聚,多備些大盆菜的原料。”跟供應方也已經打好招呼了,有需要能及時提供新鮮的食材。
現在的消費者跟以前完全不一樣,高志偉記得,以前基本是飯店燒什么,大家吃什么,早年的時候,蛋黃南瓜這道菜,一天可以吃掉五六十個南瓜,最后只能專門安排一個人準備南瓜配菜,那時是不得了的事。現在需求很多元了,因為下館子真的成了家常便飯,做菜不但得研究食客愛吃什么,還要講求口味,更要健康。
除了少放油、少放鹽,少放或者不放味精,很多食客還在原料上更為苛刻。比如雞肉怎么樣,很多內行的人一吃就知道,有的會跟你說,這個雞不錯,真土雞。湯是金黃的,就白燒吃起來也沒有一點腥味和騷味。
土法做出來的稻草扎肉就是香。之前用的是本土的農家豬,不過現實中也遇到一些問題,嘉興人自己養的土豬越來越少甚至絕跡了,因為不允許。
為了留住顧客,用高志偉自己的話說,也為了那份情懷,他特意從臨安買來豬肉,20多元一斤,但做出來的就是香。還有土醬鴨,采購好的食材,希望能用自己的方法保留住嘉興的本土味道。
做餐飲的圍著顧客轉是天經地義的。眼看冬天就要到了,高志偉琢磨著做雞煲,暖胃暖身體。前期已經聯系購買了100多只雞,但感覺可能還會不夠。
高志偉算過,自己開店一年,其實利潤不高,但自己會一直堅持下去。對餐飲而言,創業初期面對的事情會很多,以前在別人店里做,自己只要管好原料采購和廚房,而現在要應對所有的事情。不過,他堅信,只要心懷著創業的夢想,心里有著職業的追求,總會不斷得到顧客認可。
【一位“老”廚師的創業新路】相關文章:
一位美國差生的創業故事08-10
一位農村姑娘的創業故事09-25
一位草根的創業經典故事08-10
一位殘疾人創業的感人故事09-26
一位女大學生的創業觀08-09
一位身殘夢不殘青年的創業故事08-04
一位80后創業者的綠色養殖夢08-10
一位流水線普通工人的逆襲創業故事08-31
一位創業公司HR的3個故事和經驗建議總結08-13
一位在校大學生的三份創業經歷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