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中秋節吃月餅
導語:中秋節馬上就要來了,中秋節來了,當然要吃月餅。為什么呢?這其中有什么故事嗎?一起了解一下吧!
月餅是中秋節必不可少的美食。月餅是圓形的,有團圓之意,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象征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愿望,是遠在他鄉之人寄托思念家鄉、思念 親人之情的象征。人們在這一天會以月餅、瓜果祭月,祈盼豐收、幸福、團圓。在我國月餅有著悠久的歷史,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這是我國月餅的“始祖”。后來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了芝麻、胡桃,為月餅的制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
古代月餅
唐代,民間已有從事生產的餅師,京城長安也開始出現糕餅鋪。據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玄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脫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到北宋時候,當時的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月團”。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一直到了明代時,中秋吃月餅才在民間逐漸流傳。當時心靈手巧的餅師,常把與月亮有關的神話故事如嫦娥奔月等作為圖案印在月餅上,使月餅成為受百姓青睞的中秋美食。到了清代,月餅的制作工藝有了較大提高,品種也不斷增加。隨著人們制作月餅經驗的日益豐富,市場上月餅的種類也層出不窮,工藝越來越講究。
中秋月餅
據說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源于唐太宗李世民,當時唐太宗李世民討伐北方的突厥,歷盡艱辛大舉進攻數次后,終于在當年的八月十五日那天得勝回朝,苦戰數年的將士們也終得和家人、故土團聚。舉國歡慶之機,有個和唐朝通商的吐蕃商人,進貢上一種帶陷的面餅。其裝飾華麗,滋味甜美,太宗吃后大喜,指著懸掛天空的明月傳旨道:“應將胡餅邀蟾蜍(即月亮)。”于是,就有了以后的吃月餅、慶中秋的喜慶節日。另一說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源于元末明初,相傳當時朱元璋領導漢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約定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起義,以互贈月餅的辦法把字條夾在月餅中傳遞消息:八月十五起義。后來,朱元璋終于把元朝推翻,成為明朝的第一個皇帝,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傳開來。今天,月餅還被用來當作禮品贈送親友,聯絡感情。
【為什么中秋節吃月餅】相關文章:
吃月餅測性格02-09
關于中秋節吃月餅的作文(精選32篇)01-05
職場白領為什么害怕獨自吃午飯04-03
七夕為什么吃巧果01-24
最新中秋節賣月餅廣告語02-22
傳統節日中秋節月餅文化09-15
臘八節為什么吃臘八粥01-26
往年中秋節月餅廣告詞集錦賞析02-28
月餅廣告語12-24
月餅銷售廣告語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