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清明節的來歷簡介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是中華民族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屬于慎終追遠、禮敬祖先、弘揚孝道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日子,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樂趣的節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清明節的來歷簡介,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清明節起源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提起清明,人們自然會想起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詩。但在起初,清明并不具有這種意味,而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清明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氣候轉暖,萬物復蘇,正是春耕春種的最佳時機,田間地頭到處是農民忙碌的身影,民諺常說:“清明谷雨兩相連, 浸種耕田莫遲延!
這種敦促春耕的節氣,是怎樣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的呢?應該說這與此前兩天(或一天)的寒食節有關。寒食節是中國古代較早的節日,傳說是在春秋時代為紀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其實,從歷史的實際來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國古人改火習俗的遺跡。原始社會,我們的先民們鉆木取火,火種來之不易,取火的樹種往往因季節變化而不斷變換,因此,改火與換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時節,人們在新火未到之時,要禁止生火。漢代稱寒食節為禁煙節,因為這天百姓人家不得舉火,到了晚上才由宮中點燃燭火,并將火種傳至貴戚重臣家中。對此,唐代詩人韓的《寒食》詩有生動描寫:“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由于寒食節期間禁止生火做飯,就需準備一些事先做好的熟食(即冷食),以備禁火期間食用,相沿成習,遂成寒食風俗。寒食節期間的食品,在北方,主要有以面粉做成蒸餅,上附紅棗并捏成燕子形狀的“子推燕”;有用梗米及麥芽糖調制成的醴酪。在南方,主要有油炸至金黃色近似今日點心的環餅;有用糯米與雀麥草汁舂合而成,以棗泥或豆沙為餡料的蒸食——青白團子。此外,鴨蛋、棗糕、杏仁粥、凍豬肉、凍魚肉,也是寒食節常用的食品。
寒食節期間的習俗,除了禁火冷食,還有后來成為清明節主要內容的祭掃墳墓。中國古人對祭祀祖先十分重視。上古時候,家中有人去世時,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墳丘標志,祭祀主要在宗廟進行。后來在挖墓坑時還筑起墳丘,將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質上的依托。戰國時期,墓祭之風逐漸濃厚起來。
秦漢時代,祭掃墳墓的風氣更盛。據《漢書》記載,大臣嚴延年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定期還鄉祭掃墓地。在唐代,不論士人還是平民,都將寒食節掃墓視為返本追宗的儀節,由于清明距寒食節很近,人們還常常將掃墓延至清明。詩人們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韋應物有詩句說:“清明寒食好,春園百卉開!卑拙右滓灿性娋湔f:“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背㈣b于民間寒食、清明并舉已相沿成習,就以官方文書的形式正式規定,清明到來時,可以與寒食節一起放假。這項規定距今已經1200多年,說明從那時起清明開始具有某種國家法定節日的色彩。
宋元時期,清明節逐漸由附屬于寒食節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這不僅表現在上墳掃墓等儀式多在清明舉行,就連寒食節原有的風俗活動如冷食、蹴鞠、蕩秋千等,也都被清明節收歸所有了。
清明節后來還吸收了另外一個較早出現的節日—上巳節的內容。上巳節古時在農歷三月初三日舉行,主要風俗是踏青、祓禊(臨河洗浴,以祈福消災),反映了人們經過一個沉悶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調整的心理需要。晉代陸機有詩寫到:“遲遲暮春日,天氣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穢游黃河!奔词钱敃r人們在上巳節祓禊、踏青的生動寫照。
大約從唐代開始,人們在清明掃墓的同時,也伴之以踏青游樂的活動。由于清明上墳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順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騁足青青原野,也算是節哀自重轉換心情的一種調劑方式吧。因此,清明節也被人們稱作踏青節。秉性貪玩的孩童,常常不滿足于踏青游樂僅僅在清明舉行一次,誠如唐代大詩人王維詩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融匯了兩個古老節日精華的清明節,終于在宋元時期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風俗與上巳踏青等活動相融合的傳統節日。明清大體承接前代舊制,清明節仍然堅持并發展著其在春季生活中一個必不可少的大節的地位。民國時期,清明節這天,除了原有的掃墓、踏青等習俗,植樹也被確定為常規項目,這實際上不過是對民間長期延續的植樹風俗的一個官方認定。
在中國傳統文化里,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及離世親人的節日。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并伴以踏青、植樹等活動,節日體現飲水思源、凝聚族群、迎春健身及關愛自然的意義。杜牧的《七絕·清明》詩,勾畫出了一幅美麗的水墨畫,春雨、牧童、酒家,詩人匆匆的步履牽引著清明節的詩情。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則把人們帶入另一番節日盛景,如林的店鋪、熙熙攘攘的人流、形態各異的車馬轎舟,一片忙碌、一派繁華盡在畫卷中。今天的清明節,依然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著重要的位置。紀念先人,慎終追遠;緬懷先烈,展望未來,共創幸福美好未來,是我們過節的主題。
我國的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春季儀式。除此之外,清明時節還有以下習俗。
一、放風箏。
每年到清明時節,和風漸起,是一年放風箏的最好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
尤其是夜里放風箏,特別好看,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
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二、踏青。
呵呵,其實就是春游,在古時候叫探春、尋春等。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感受大自然的活力,是郊游的大好時光。在我國一直以來就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三、蹴鞠。
蹴鞠,這是古代的一種運動方式,最初源于軍隊的訓練科目,是現代足球的來源。
蹴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
四、蕩秋千。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現在已經不分時節,都在玩了。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
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打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清明節祭祖注意事項
1、拜山之前最好要佩戴一些護身用品,比如玉石,佛菩薩神明掛墜或護身符之類,以防一些有緣的陰性朋友干擾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2、盡量避免傍晚或夜間上山,這個時間段陽氣減退,陰氣漸長,近期運勢不佳的朋友特別容易招惹陰性信息。
3、一定要注意的是拍照攝影,有的朋友順便把拜山也當做一次登山春游。這也沒什么,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有墳墓靈位地方不要隨意攝影或錄像,否則很可能招惹到一些陰靈而找來不必要的騷擾。若發現影像中出現了本沒有的人影或白,黑影像,最好請有經驗法師適時進行處理。
4、還有下山回家時最好要先過一下火盆后入屋為好。可事先準備好一個金屬盆,回家門口是在盆里焚燒一些壽金百解符等,然后從火上經過,這樣可避免從山上回來時招惹的陰性朋友入屋而造成不必要的煩惱。
5、進入山中路經他人墳地時要注意言語文明禮貌,不可語言魯莽隨意指點“江山”。內急朋友一定要注意不可隨意進行不文明行為,切忌。
哪些人應該避免清明節掃墓
1、懷孕的婦女可以清明節去掃墓嗎
通常來說懷孕的婦女要避開清明節的活動,不僅如此。嚴格說來,女性來例假,最好也不要參加此類活動,特別是不能在下午三點后參加清明掃墓活動。
2、健康不佳或者精神不振能去掃墓嗎
掃墓那天,如果健康不佳或者是精神不振的話,建議不要去墓地了,因為此刻身心正是處于虛弱的時候,很容易招致陰界神靈上身而造成回家之后的麻煩,還有孕婦及6歲以下的小孩也要謹慎去掃墓。
3、能陪朋有去掃墓嗎
很多人碰到的問題是能否陪同朋友去掃墓,比如說女友陪男友能去掃墓嗎?或者是陪同上司去掃墓等等,董士鴻建議外人最好不要陪同去掃墓,因為每個人的氣場是不一樣的,如果說實在是避免不了的話,那就可以帶辟邪的吉祥物,否則會犯了禁忌。
孕婦清明節的注意事項
一、清明節孕婦不宜去掃墓。
孕婦清明節不宜去掃墓。清明節掃墓時一堆人又是打掃又是跪拜,還要放鞭炮、燒香和金紙,造成了空氣和噪音的污染,且清明天晴容易中暑,下雨容易滑倒,還有就是清明時節天氣乍暖還寒,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季節。孕婦可能難以控好情緒,且過度傷心,可能會傷及身體。這些后果都是孕婦不能承受的。所以清明節孕婦最好不要去掃墓,可以在家祭拜祖先。
二、孕婦應遠離陰暗場所。
孕婦與幼兒在清明前后要多注意,不必去墓地,多遠離陰暗的場所為好,除非特別的情況,要去的話一定要配上護身符。如果是女性掃墓去的話,最好是要避開例假的時間,滴天居士建議懷孕的婦女最好也別去掃墓,在家祭拜下就可以了。
三、孕婦不宜外出掃墓。
孕婦不要讓自己和胎兒太勞累,要避免去人多雜亂、道路不平的地方。所以要清明節要外出掃墓這類活動都要避免,選擇不去。
四、孕婦避免晚上出行。
老人家可能有忌諱,我們這邊也說孕婦不能晚上穿紅色衣服紅色鞋子出去。
五、孕婦清明節出行注意事項
1、出行:清明時節,人流較多,坐車擁擠。
2、天氣:如下雨,道路滑容易跌倒;如出太陽,小心防曬中暑。
3、環境:清明正處于溫暖春季,在野外有許多花、蚊蟲,可能會花粉過敏,蚊蟲叮咬。
4、路況:現在清明掃墓大多還是得去爬山,路況可能崎嶇不平,容易跌倒。
5、鞭炮冥幣:大多掃墓的時候,還得燃燒香、冥幣、鞭炮,這就會有空氣、噪音污染。
【清明節的來歷簡介】相關文章:
乞巧節的來歷簡介03-04
壓歲錢來歷簡介03-14
春節的來歷簡介11-17
春節的來歷簡介08-26
清明節的來歷03-22
清明節的起源簡介04-01
清明節的來歷與傳說03-28
過年吃餃子的來歷簡介02-09
清明節各種習俗的簡介07-24